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可见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的实现,就必然受制于教学评价的理念、策略、方法与过程. 通过数学教学评价的改革实践,我对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改革有以下的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评价方式的变革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常常出现如挖苦、讽刺、嘲笑,甚至体罚等粗暴的评价方式.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中,这样的评价是要力求避免的,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用激励与赞扬的语言、表情、动作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扬个性,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需要等.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气氛,多思考问题的引入是否恰当. 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上课前,给学生讲个故事:“棋盘上的学问”. 故事讲完了,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中时,问:“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同学们都兴致勃勃,有的学生立刻说:“有,小意思. ”有的学生说:“没有.”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认真地思考. 以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既轻松又自然,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了,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设置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急于释疑,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中去.
二、评价工作的变革
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传统的评价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对于家长、评价部门及社会来说就是体现为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过程却被摒弃于评价范围之外. 这说明现行的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在诸多方面的发展,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 而发展性评价则认为纸笔测验仅仅是评价的一种形式,更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表现. 尤其是对数学这样的学科,要让学生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参与活动、设计、实验、讨论和交流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应该成为评价的依据. 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我主要采取口语、评语、档案等形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积极体现过程性评价.
1. 口语激励
口语激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学生点滴的闪光之处,教师就及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激励. 比如说:“你进步了!”“你说得很精彩!”“你能用数学道理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你学好数学的好方法”. 这样的激励性语言,会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持有良好的情趣和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评语激励
在批改作业、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点滴的进步甚至是书写认真、清洁这样的进步,教师就应该用好的评语进行激励,当学生发现时会给他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同时感到老师是重视自己关爱自己的,这样就能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一次批改作业中,有名同学所做的作业全是错误的,没有数学依据,但是他的作业写得很认真,用了很多工夫. 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画一个很大的“×”,而是给予“作业认真,字写得好棒,但要注意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的结合,重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你会有很大的收获!”的评语. 在以后的作业中,这名同学不仅保持了他所具有的优点,而且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使我想到德国教育家的格言“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3. 档案激励,档案激励即成长记录袋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的形式中首先提倡用记录卡的形式记录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在学习档案中要收录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料,如遇到的疑难及其解答, 在探究活动中最出色的表现,被否定过后观点,通过努力最后解决的难题,设计巧妙的小制作,优秀的小论文,典型的作业,学习中的观察记录等,提倡“课堂日志”和“现场笔记”,并收录于成长记录袋,《数学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要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予以同等重视,档案收录正是体现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方法. 通过收录的方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分别在实验、制作、理论学习、社会调查等某方面有突出的发展.
三、评价内容
变关注学业知识为学业知识与非学业知识并重. 传统的教学评价认为好学生就是会考试,只关注考试成绩的优秀与否,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根本谈不上关注. 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目标一致,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中,要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即不仅要注意学生通过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获得了什么,更应该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 在评价内容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教师应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在情感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和进步,注意观察,作出记录,并和过去的记录进行比较,学生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 应该注重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社会问题认识的评价.
总之,数学课程改革是非常注重教学评价的,主要是体现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评价还注意到学生的实践性,把所学数学知识与社会的结合作为检验学生能力提高的有效方式. 所以,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广大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投身到时代的大潮中,只有积极为课改实验大胆尝试,才能为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多出力、出好力!
【参考文献】
[1]丁锦辉,等,编.初中数学评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评价方式的变革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常常出现如挖苦、讽刺、嘲笑,甚至体罚等粗暴的评价方式.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中,这样的评价是要力求避免的,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用激励与赞扬的语言、表情、动作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扬个性,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需要等.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气氛,多思考问题的引入是否恰当. 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上课前,给学生讲个故事:“棋盘上的学问”. 故事讲完了,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中时,问:“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同学们都兴致勃勃,有的学生立刻说:“有,小意思. ”有的学生说:“没有.”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认真地思考. 以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既轻松又自然,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了,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设置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急于释疑,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中去.
二、评价工作的变革
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传统的评价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对于家长、评价部门及社会来说就是体现为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过程却被摒弃于评价范围之外. 这说明现行的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在诸多方面的发展,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 而发展性评价则认为纸笔测验仅仅是评价的一种形式,更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表现. 尤其是对数学这样的学科,要让学生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参与活动、设计、实验、讨论和交流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应该成为评价的依据. 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我主要采取口语、评语、档案等形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积极体现过程性评价.
1. 口语激励
口语激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学生点滴的闪光之处,教师就及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激励. 比如说:“你进步了!”“你说得很精彩!”“你能用数学道理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你学好数学的好方法”. 这样的激励性语言,会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持有良好的情趣和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评语激励
在批改作业、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点滴的进步甚至是书写认真、清洁这样的进步,教师就应该用好的评语进行激励,当学生发现时会给他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同时感到老师是重视自己关爱自己的,这样就能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一次批改作业中,有名同学所做的作业全是错误的,没有数学依据,但是他的作业写得很认真,用了很多工夫. 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画一个很大的“×”,而是给予“作业认真,字写得好棒,但要注意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的结合,重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你会有很大的收获!”的评语. 在以后的作业中,这名同学不仅保持了他所具有的优点,而且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使我想到德国教育家的格言“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3. 档案激励,档案激励即成长记录袋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的形式中首先提倡用记录卡的形式记录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在学习档案中要收录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料,如遇到的疑难及其解答, 在探究活动中最出色的表现,被否定过后观点,通过努力最后解决的难题,设计巧妙的小制作,优秀的小论文,典型的作业,学习中的观察记录等,提倡“课堂日志”和“现场笔记”,并收录于成长记录袋,《数学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要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予以同等重视,档案收录正是体现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方法. 通过收录的方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分别在实验、制作、理论学习、社会调查等某方面有突出的发展.
三、评价内容
变关注学业知识为学业知识与非学业知识并重. 传统的教学评价认为好学生就是会考试,只关注考试成绩的优秀与否,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根本谈不上关注. 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目标一致,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中,要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即不仅要注意学生通过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获得了什么,更应该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 在评价内容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教师应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在情感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和进步,注意观察,作出记录,并和过去的记录进行比较,学生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 应该注重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社会问题认识的评价.
总之,数学课程改革是非常注重教学评价的,主要是体现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评价还注意到学生的实践性,把所学数学知识与社会的结合作为检验学生能力提高的有效方式. 所以,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广大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投身到时代的大潮中,只有积极为课改实验大胆尝试,才能为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多出力、出好力!
【参考文献】
[1]丁锦辉,等,编.初中数学评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