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无动力

来源 :成长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1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否觉得工作索然无味,毫无意义?你是否觉得自己油尽灯枯,已经筋疲力尽?你是否厌倦工作,根本就没有明天去工作的动力……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就有了一个大问题:职业枯竭。被它缠上的人就像一个即将流干的蜡烛,工作动力日益衰退,直至完全枯竭。
  职业枯竭并非是一个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面扔的大筐。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典型的职业枯竭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
  波特认为,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以归为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无助感即个人丧失了对自己工作的掌握感,觉得是领导、对手或其他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工作进程和收益,从而失去工作动力。习惯化即我们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程序,最终被厌倦击倒。职业枯竭也可称作“职业抑郁”,因为和抑郁症患者一样,职业枯竭者有深深的无助感。
  
  三大因素恶化中国职业枯竭状况
  
   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袁荣亲认为,以下的几个大环境因素导致中国现在的职业枯竭现象更加严重。
   一、竞争压力。我国现在的竞争气氛比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竞争社会"都进入了变态的地步。在这样的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会非常紧张。
   二、文化因素。我们是集体主义文化,相对于个人主义文化企业,对个人更加漠视,更容易让普通职员产生无助感。其实,真正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础之上的,不会以企业的名义要求个人做出过分的牺牲。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企业以人为本经常就只剩下对职员的物质与生理状况的关心,而忽视心理状况。
  并且,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企业很容易因袭大家长的作风,容易让上下级关系严重失衡,上级的个人权力过分膨胀,而下级,尤其是普通职员的个人权力就会受到严重压制。
   三、社会因素。我们的人口庞大,劳动力供过于求,结果使得职员相对于公司处于不利地位。职员担心激怒公司被开除,公司则容易报以这样的心理——“他走了,想来的人多着呢!”——从而更倾向于忽略职员的地位。
  袁荣亲称,以上这三个因素都加剧了个人的无助感,最终令我国的职业枯竭问题比西方更严重。
  
  希望破灭之时,开始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的定律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工作,当这种希望破灭时,职业枯竭就会出现。
  案例:2003年,阿辉进入深圳一家港资企业,负责销售机床。他的工作能力出类拔萃,第一年就成为公司的销售冠军。去年,他仍然保住了这一桂冠。因收入与业绩挂钩,阿辉的收入很高。并且,来自香港的钟老板非常器重阿辉。
  但是,阿辉却陷入了一种困境,他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乐趣。他越来越不愿意上班,不愿意去全国各地推销产品,出差回来会想尽办法不回单位。一旦回了单位,他就很不愿意见钟老板,似乎面对钟老板的每一分钟都是折磨。
  为什么会这样?阿辉很清楚,是钟老板太“霸气”了。他不仅制定一切销售战略,也过问一切销售细节。他精力充沛,无时不刻不在工作、指挥。阿辉觉得自己只是老板的一个棋子,不过是在不折不扣地执行钟老板的意思罢了。
  犹豫了三个月之后,阿辉终于下定决心,向钟老板递交了辞职信。
  波特称,要远离职业枯竭,我们就必须相信:我是强有力的,在自己的工作空间内,是我说了算,上级只需要监督即可。一旦觉得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工作空间,就会产生无助感。
  在希特勒的集中营里,纳粹军官们对囚徒有绝对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一些人于是陷入了彻底的无助感,心理学家称他们是“行走的棺材”。波特说,在一个公司里,完全没有个人意志的员工和“行走的棺材”没有什么两样。
  在成为“行走的棺材”前,枯竭者会和上司们进行各种抗争。但抗争一次次失败,日益积累,本来很积极的人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无论我怎么做,都是没有用的。一旦养成这个意识,员工就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争取,都无济于事,干脆不如什么都不做。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致命的态度,一旦形成,人就很难摆脱。
  要击败无助感,最关键的是拥有属于你自己的一个“权力空间”:在我的工作空间内,是我说了算。有了这种感觉,无助感就不会发生。
  要想拥有一个权力空间,你最好有一技之长,这样你才会有掌控自己工作空间的信心,并且也就有了和上司抗争的资本。
  在集体主义文化之下,普通职员的无助感很容易产生。因我们强调的“螺丝钉精神”,说白了不过是绝对的服从。一个企业如果不希望员工一个个地变成职业枯竭者,就要学会尊重每一级员工的工作空间,让他们有“我说了算”的地盘。
  
  工作只是重复,产生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的定律二:当我们整天在重复一件同样的事情时,职业枯竭就会产生。
  案例:1998年,王宇在广州创办了一家IT公司和一家加工厂。到了2002年,两家公司的总经理值得信赖,管理框架也很完善,王宇成了“甩手掌柜”。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每个财年的刚开始,他就基本可以将这个财年预测个八九不离十。他闲了下来,但他越来越觉得没劲,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人都变得越来越冷漠,有时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终于有一天,王宇认识了几个朋友,新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生活又变得有滋有味起来。新公司的感觉与原来的非常不同。王宇越来越喜欢这种文化味,他觉得这才是他所寻找的事业,开始打算将IT公司和加工厂转让出去。
  一位成功人士说,成功并无奥秘,不外乎是找到一个成功的程序,然后坚定地重复下去。王宇显然找到了这样一个程序,但在重复这个程序的时候,他开始枯竭了。与无助感导致的枯竭不同,这种枯竭是因为一遍遍地重复一个程序,最终这个程序变得越来越可憎。
  袁荣亲说,要想远离习惯化带来的职业枯竭,一个人就必须让自己“不断处于激活状态”。旧的目标完成了,就去追求新的目标。
  不过,重复并不一定会导致职业枯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当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时,不断重复并不会导致习惯化产生。马斯洛说,实际上,那些自我实现者永远会有清新隽永的欣赏力,他们是没有审美疲劳的。
  具体到王宇的案例上,创办IT公司也罢,做加工厂也罢,都属于较低级的基本需要,是为了“更好地养家糊口”,是为了赢得社会经济地位,这些都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在做文化公司时,王宇却有了不同的体验,他觉得做这样的事情有更本质的价值,可以实现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就是自我实现的体验。有了这种体验,王宇就不会再受到习惯化的侵扰。
  袁荣亲说,重要的是去寻找生存的意义。在没有找到之前,就不断地尝试改变,这种改变就是超越。譬如,他自己原来是一名生理医生,收入高而稳定,但他在这里总感觉到空虚。但自从开始做心理学工作以后,他就感受到了一种意义感,这种感受让他在心理咨询业上坚持了下来,虽然几次遇到大的挫折但都未放弃。
  对意义感的追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需要一旦得到过满足,它带来的巨大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有了这样的满足,一个人的内部动机就会越来越强大,就会越来越不容易被外部动机所替代,职业枯竭就越来越不容易产生。
  
  “穷得只剩下成功”,导致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的定律三:一旦“穷得只剩下成功”,职业枯竭也会产生。
  案例:今年1月,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金花股份副董事长徐凯在西安某酒店上吊自杀,终年56岁。徐凯患有多种疾病,但最终将他引向自杀的还是心病:他被确诊患有抑郁症。据报道,徐凯的朋友很多,但能深谈的很少。自杀前,徐凯对一个出租车司机抱怨,他在感情上得不到真爱,他身边的女人都是为了他的钱,他“感到很孤独,没有意思”。
  上海的资深心理咨询师李旭说,没有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也是导致“职业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说,生命就像一棵大树,休闲、家庭、事业等就像不同的枝干,如果只有事业这条枝干在成长,而其他的枝干都停止了发育,那么这棵大树就很容易失去平衡,甚至会折断,徐凯这个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袁荣亲说,一些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会把自己的一切能量、一切资源都用于争取成功上。进入中年后,却忽然发觉,家庭、密友似乎比事业更重要。这时,一些成功人士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职业枯竭感,觉得成功失去了意义,但又缺乏其他支撑,于是很容易产生崩溃。
  生命分为两个领域:以工作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家庭为核心的私人领域。社会领域的核心规则是权力,私人领域的核心规则是珍惜,两者有质的差异。但许多人在掌握权力规则后,容易将它带进私人领域。这是一种“污染”。如果污染严重,一个人就会放弃甚至唾弃珍惜的规则,最终就是,无论事业上多么成功,他的私人领域会是一种地狱。但一旦他认为自己的社会领域不是那么重要而重视起私人领域时,他就会发现地狱处境的可怕。
   一旦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了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当年追求成功的劲头来,重新努力去掌握珍惜的规则,重新修补自己已经严重不平衡的人生。当然,最好的办法是预防,在年轻的时候,不要把工作当成全部,更不要把工作中的规则带回家,要明确意识到,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是另一种不同的关系,要珍惜,而不是控制与征服。
其他文献
“它刚被当做了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时设施”,成龙兴奋地介绍他的新发现,“它看起来就像是个飘浮在空中的、会发光的'气球',有些是在气球里装上LED灯,有些是在特制的气球里面充满氦气,通过传统发光系统产生亮光。”  这种气球灯作为奥运期间补充照明,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它类似一个气球,可以自由升到20至30米的空中,发出的亮光最大可以照亮1万平米的范围。它发出的光是360度全方位的,因此地面上不会出现阴
期刊
“家庭系统排列”是心理学界久负盛名的家庭治疗概念,由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波特海灵格经25年的研究而发展出来。他认为作为社会性的生命,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些系统:他会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某个社区的居民、某个组织的一员……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系统,一个身、心各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社会中的每个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系统中孕育、出生、成长起来的。  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家
期刊
在贵州高原上,生活着一个神秘族群——家,他们的身世扑朔迷离,至今没有定论,外界曾把他们划为苗族的一个支系,但他们自称为后羿的传人,祖先在很久以前从江西迁到贵州。据考证,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后羿,是一个勇武擅射的古老部族的首领,故国就在今江西一带。    后羿的传人    “把我们算作一个民族,我们是下田、吃饭、睡觉;不把我们算作一个民族,我们也还是下田、吃饭、睡觉。”在凯里市龙场镇麻塘寨,45岁的村民
期刊
冬天没棉袄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没有几双漂亮又保暖的丝袜,那真的是太OUT了。  三毛小时候的梦想是快快长大,可以涂口红、穿高跟鞋。口红高跟鞋对我来说从来不算什么了不起的诱惑,我渴望长大的原因如此倔强又坚定——可以在冬天穿丝袜!  谁都看过这样的镜头——一辆美车停下,一双穿着丝袜的美腿伸出来,然后女人披着大衣或者皮草旁若无人地下车来,四周冷风袭来,路人们个个缩脖子,唯独她像朵骄傲的小水仙,单薄又
期刊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潺潺的流水声以及温柔的点点灯光。深呼吸,再呼吸,气入丹田……这就是瑜伽的练习场地。柔韧、静谧的瑜伽好像与男性不搭界,事实上,瑜伽是不分性别的,瑜伽,不只属于女性,男人也瑜伽。    在中国,仍然有许多人把这项运动看做是女士专利,男士免进。其实身心净美的修习无分男女,况且在古印度,YOGA也是由男性的僧侣创造。不少资深瑜伽导师都强调,其实男士更能专注于瑜伽精髓的修炼。所以,男士练习
期刊
门萨语录:  我只是个普通人,只是稍微聪明一点点。  我觉得自己算是天才,但是个谦虚的天才。  还好了,只是有些时候确实有些优越感。  和高智商的人在一起,能够获得被智慧折磨的快感      听到上面的言论,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他们很欠扁?大张旗鼓标榜自己智商有多高,在我们的中庸观点看来,就是“骄傲”和“张扬”。然而,拥有一张门萨的会员认证,就让这群骄傲的人看起来不那么可恶了——因为他们的高智商的
期刊
和“疯野飘流人”面对面坐着,面前摆着香浓的咖啡,初冬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头顶上方是一盏昏黄的吊灯,浪漫而有情调。   这不是在咖啡馆里,而是在一辆车上,准确地说,是在一辆房车上。吃饭,有煤气灶可以自己动手;睡觉,卧室里有一张2米长、1.8米宽的大床;洗澡,有热水器24小时提供热水;闲时,还能看看车上装的液晶电视,或者拿出笔记本电脑上上网……其豪华程度堪比五星级大酒店。   “疯野飘流人”是他的网名
期刊
中医有云: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护心应成为夏季的重点。  中医认为,五脏外应四时,一般是应时的脏器首先受邪发病,所谓“当其时者,必先受之”。因此,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就是保护最重要的脏器在最关键的时节不受邪发病。  这里说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所以专家介绍,夏季养心首先要做到让心静下来,即俗话说的“
期刊
中国大约有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中。在各个大城市的办公写字楼里,浪费掉的宝贵能源不计其数。同时,伴随着电子化办公设备的普及应用,各种办公室疾病频频发生。果真防不胜防吗?其实不然,办公室环保有窍门。    国内许多单位的办公室里,特别是一些网络公司,人下班了不关闭计算机,一些复印机、打印机也在停用时长久地开着,很多楼里的卫生间白天也开灯……“对节能这样不在意,一台电脑4小时大约消耗一度电,如果下班后
期刊
1961年,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小说在美国引起轰动,书中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工作极度疲劳,丧失了理想和热情,逃往非洲原始丛林。从此,“枯竭”一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还像往常一样坐在格子间里,但是你的热情、潜能和才智,似乎统统“休眠”了,它们是永远睡去了,还是仅仅在假寐?先来做个小测试,看看你是否患上“职业枯竭症”?如果患上了,目前的状态严重到什么程度,是经过自我调整还是必须经过外力,才能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