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高声呼唤诵读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老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学习语文,应该是用语读文,在读中解文,而不能离语而文”这说明叶老十分重视诵读。然而,就目前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却轻口头诵读,而重讲解和书面练习。这种做法可谓是舍本逐末,不能不令人担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决不能弃口头诵读而不顾,而应大声呼唤诵读。
  一是可以增强人的记忆。文字信号通过诵读反复刺激,就产生了记忆。在这点上说,诵读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要将文本中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要靠历经多次诵读来增强记忆。
  二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只有储存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引发思考。采集和加工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储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推理的方式是逐渐递进的,诵读之初,其言若出他人之口,进而若出自己之口,再读,若出自己之心,不断地读,就若出自己之手。用时则呼之即出。由此可见,熟读成诵的过程就是不断反刍、自悟和加深以至融会贯通的过程,是由生渐熟,由感到悟、由浅到深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诵读能促进大脑的思维发展,感受语言的无穷奥秘,把握文章的内容精髓。
  三是可以拓展写作文思。读与写,是语言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古人早就认为读是写的基础。作家巴金说:“我的那些作品都是从脑子里装了几百篇文章产生出来的”,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时说,多读多背就是信手拈来,呼之欲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最后达到妙笔生花。反之,不重视诵读,“生产”起文章来,即使搜肠刮肚也会捉襟见肘。
  正因诵读有这样的作用,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学有成就的人都是在青少年时代背诵了大量的作品,后积而薄发。就我们的经验而言,无论是语汇的积累,语言表达模式的运用,还是思维能力的增强,语言技巧的提高,无一不与诵读乃至背诵密切相关。大家熟知的西汉贾谊“年十二,就能诵读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最终成为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代诗圣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据说文学家茅盾就能背诵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他们的诵读能力无不令人赞叹,数学家华罗庚十几岁就能背诵《古文观止》二百多篇,至今传为美谈,世界知名的大文豪高尔基,他的成功也取源于大量的不间断的诵读。可见,具有扎实的诵读功底,无论学文学理,都将终身受益。没有长期诵读功夫的积累,“听”就无源头,“说”就无底蕴,“写”就无力度。古今中外许多名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
  既然诵读如此重要,我们就应理所当然提倡诵读,狠抓诵读。如何抓诵读呢?
  第一、要在诵读过程中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一般说来,是指“对语言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的总称。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诵读指导,如能使学生对学习材料在形象上有所感知,在意蕴上有所感悟,在情趣上有所感触,那么这样的教学应该是令人欣慰的。
  如何训练语感?应该反复训练,形成习惯,才能为我所用。语感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理解,二是重复。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语言的理解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这也正是我们比古代某些死记硬背的“愚读”高明之处,但理解的东西并不等于化为己有,只有经过多次诵读,才会出现自动化的功能,才会形成语感,尤其文言文表现更为突出。
  第二,要玩味吟咏
  中华民族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浩如烟海的文言典籍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的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虽是沧海一粟,但无疑都是流传至今的精品。因此,我们教学时应该多进行玩味、涵咏。涵咏、玩味是鉴赏作品应持的基本方式。诗要反复地去吟,词要低回地去诵,文章要畅适地去读,小说要耐心地去细看。古人读书治学的经验对于今人确是弥足珍贵的,对文章若能真正做到酣畅淋漓的“美读”,那么必将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在学生的心灵上,如阳光似甘露,滋润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第三,还应适时点拨诵读技巧
  1.要掌握好句子间、词语间的停顿。停顿是语言进行中的间歇。例如:“一个/奇丽的景象/在我的面前/呈现了:一道/完整的虹/衬着/天空/和草原,从地面上/拱了起来,好像一道/彩色的巨门。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在朗读中掌握正确停顿的方法。
  2.重音和语调的处理。重音和语调是作者表情达意,突出中心的载体。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掌握语意重音,也就是需要强调的句子中的相关词语,通过诵读明确地表达出来。如我今天有语文课。(1)(谁今天有语文课?)我今天有语文课。(2)(你哪一天有语文课?)我今天有语文课。(3)(你今天有没有语文课?)我今天有语文课。(4)(你今天有什么课?)我今天有语文课。
  3.不同语气的把握。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灵活运用高低、快慢、轻重等变化的声音形式,切不可按图索骥,拘泥于使用某种固定的语气和句调。比如朗读五年级《三峡之秋》中“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气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光,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方纪先生的话第一句要用平常的语速加平缓、深沉、祥和的语气朗读;第二句话要用较快的语速加兴奋与惊奇的语气朗读,才能把方纪先生热爱生活、热爱三峡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
  总之,语文学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去读,去欣赏,养成诵读的好习惯,既吸取了知识,又受到了感染、教育,才能不断促进语文教学质量质量的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的习作,更能看出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笔者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作文的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简
【技法指导】缺乏想象力,是写不好作文的。如果说有想象力的文章是凌空的天鹅,那么,没有想象力的文章,则如池塘玩水的扁嘴鸭子。那么在写作中怎样运用想象力呢?
人的一生有时难免陷入困境,就好像有光明的地方也会有阴影,平静的湖面也会有波澜一样。面对暂时的挫折'何不给自己一片阳光,在心中点燃一盏希望的明灯呢?有个人,每当与别人发生争执
作文,不仅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还要做到言之有文。怎样才能让作文语言更有文采呢?
我们曾对近百所中学领导班子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为数不少的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有的甚至还存在较严重的对立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
我家屋后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成群结队,追逐嬉戏,河面上还架着丝瓜藤。一到夏天,那里便成了“蜻蜓的天堂”和“孩子们的乐园”,但那是我七八岁时的情景……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科技信息迅猛发展和知识老化期不断缩短的当今世界,
一、类比法的涵义及作用类比法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指人们在研究和说明问题时借用已经认识熟悉的,了解掌握的相似相近的知识对未知的和生疏的问题进行研
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增强,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对社会竞争的认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变化,基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考虑,家长们往往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怎样上好一节课这已是老生常谈了,但我们觉得,过去在谈及课堂教学时,人们比较注重知识传授,而常常视情感交流这个层面。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