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教学法”是杜威的学生克伯屈首创的一种教学法。该教学法以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拟订计划、自行实践探究,实现任务的自主完成。“设计教学法”跳出了教科书的框架,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凸显了多学科融合,实现了手脑联动、知行统一。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具有探究性、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适合“设计教学法”的实施。我在近几年科学教学中,尝试实施了“设计教学法”。现结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教学,谈谈基于“设计教学法”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法”烛照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具体包含以下五步流程。
一、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科学家鲍波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引擎,科学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设计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去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基于“设计教学法”的科学教学的首要环节,我们要善于设置情境,将科学问题融入一种具体形象的情境,用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己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钢铁娃与小木偶”潜水比赛的故事情境,这个有趣的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思考,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沉浮”的问题。
二、自主抉择,确定问题
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一般科学教学中的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不管喜欢与否,都必须服从教师的权威,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设计教学法”中的教学问题由学生抉择,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确定,充分彰显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当然,这里的问题确定,并非绝对由学生说了算,而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选择。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我在导出课题后说:“关于物体的沉与浮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上浮?”“为何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物体在水中的沉还是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了许多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老师这儿有许多物体,同学们心里一定想要知道它们当中哪些沉?哪些浮?是吧?”“嗯!”学生异口同声应答。“那就让我们先来研究这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吧。”我顺其自然地确定了探究问题。睿智的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实际,从多数学生的喜好出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有价值的、操作性强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三、小组讨论,拟订方案
毛泽东曾经说过:“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为了发现事物的内部联系,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通过合作探討,共同出谋划策,借助集体的智慧力量,探寻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拟订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在传统科学教学中,教师是方案的规划者,学生是计划的执行者,教师把研究方案、方法、步骤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了,如此教学只会束缚学生自由发展。“设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计划由小组讨论,方案经合作拟订,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考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我在给学生展示了瓷砖、泡沫等八种不同物体后,让各小组围绕“怎样判断物体是沉还是浮”展开讨论,并自行设计研究方案。
四、躬耕实践,亲历探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必须在活动中亲自实践探究,才能摘得知识的果实。小学科学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理解、在探究中建构,躬耕实践、亲力探究,是“设计教学法”引领下的科学教学模式的第四步,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对研究方案的执行,是动手做的阶段,学生既用脑,又用手,在做中思,做中学。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在探究不同物体的沉浮过程中,当学生有依据地猜测后,我让学生根据方案,有序地进行实验,将物体一一放入水中观察验证。在研究不同大小的同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时,我同样让学生先观察预测,再实验验证,通过亲手实践操作,获取信息、数据,为验证假设搜集重要资料。
五、展示分享,概括总结
展示分享、概括总结是“设计教学法”观照下的科学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画龙点睛之笔。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当学生完成了实验操作后,我及时组织他们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分析现象,概括总结,导出结论,使学生都懂得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可能有物体的大小、形状、轻重、是否空心、材质等。”“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和轻重,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变。”“教学设计法”的终末环节,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分享的平台,给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探究成果的汇报与碰撞,达到思想交换、经验分享的目的,实现知识、方法的梳理与总结,为整个教学过程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设计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舞台,让学生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科学家鲍波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引擎,科学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设计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去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基于“设计教学法”的科学教学的首要环节,我们要善于设置情境,将科学问题融入一种具体形象的情境,用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己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钢铁娃与小木偶”潜水比赛的故事情境,这个有趣的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思考,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沉浮”的问题。
二、自主抉择,确定问题
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一般科学教学中的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不管喜欢与否,都必须服从教师的权威,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设计教学法”中的教学问题由学生抉择,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确定,充分彰显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当然,这里的问题确定,并非绝对由学生说了算,而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选择。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我在导出课题后说:“关于物体的沉与浮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上浮?”“为何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物体在水中的沉还是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了许多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老师这儿有许多物体,同学们心里一定想要知道它们当中哪些沉?哪些浮?是吧?”“嗯!”学生异口同声应答。“那就让我们先来研究这些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吧。”我顺其自然地确定了探究问题。睿智的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实际,从多数学生的喜好出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有价值的、操作性强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三、小组讨论,拟订方案
毛泽东曾经说过:“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为了发现事物的内部联系,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通过合作探討,共同出谋划策,借助集体的智慧力量,探寻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拟订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在传统科学教学中,教师是方案的规划者,学生是计划的执行者,教师把研究方案、方法、步骤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了,如此教学只会束缚学生自由发展。“设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计划由小组讨论,方案经合作拟订,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思考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我在给学生展示了瓷砖、泡沫等八种不同物体后,让各小组围绕“怎样判断物体是沉还是浮”展开讨论,并自行设计研究方案。
四、躬耕实践,亲历探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必须在活动中亲自实践探究,才能摘得知识的果实。小学科学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理解、在探究中建构,躬耕实践、亲力探究,是“设计教学法”引领下的科学教学模式的第四步,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对研究方案的执行,是动手做的阶段,学生既用脑,又用手,在做中思,做中学。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在探究不同物体的沉浮过程中,当学生有依据地猜测后,我让学生根据方案,有序地进行实验,将物体一一放入水中观察验证。在研究不同大小的同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时,我同样让学生先观察预测,再实验验证,通过亲手实践操作,获取信息、数据,为验证假设搜集重要资料。
五、展示分享,概括总结
展示分享、概括总结是“设计教学法”观照下的科学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画龙点睛之笔。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当学生完成了实验操作后,我及时组织他们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分析现象,概括总结,导出结论,使学生都懂得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可能有物体的大小、形状、轻重、是否空心、材质等。”“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和轻重,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变。”“教学设计法”的终末环节,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分享的平台,给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探究成果的汇报与碰撞,达到思想交换、经验分享的目的,实现知识、方法的梳理与总结,为整个教学过程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设计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舞台,让学生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