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他人酒杯的酒徒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zhiji76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故事新编”是刘以鬯的重要创作,一向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梳理、回应了刘以鬯“故事新编”的概念、范围与小说实验的关系,以及分期的准则,然后以五篇作品为例,呈现刘以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改编同一故事,从中实践了怎样的小说实验。最后,简单勾勒其他创作者承接了刘以鬯“故事新编”的部分实验,或别辟门径,继续丰富“故事新编”这个小说文类。
  关键词:故事新编 小说实验 刘以鬯
  刘以鬯的名作《酒徒》以潦倒文人为主角,刻画老刘为糊口而放弃文学理想的痛苦与挣扎,显然折射了作者在商业社会中以卖文为生的辛酸。不过刘以鬯最终留下无数佳作,小说实验的成果在生前就广受肯定,毕竟比寂寞的老刘幸福多了。毫无疑问,刘以鬯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香港作家之一,《酒徒》更常常被誉为中国第一本意识流小说,意义及影响显然早已不限于香港。当然,刘以鬯写作数十载,笔下超过千万字,值得欣赏的作品不只这些。刘以鬯的小说创作追求新异,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正是脱胎换骨的“故事新编”。
  什么是“故事新编”?刘以鬯认为要“撇开传统的约束用现代人的意绪解释旧故事,使旧故事有新意义~。所谓故事,既指涉虚构故事(神话、小说、戏曲),也可兼及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有不少作家出版过以“故事新编”为主题的小说集,最重要的例子自然是先行者鲁迅的《故事新编》,继刘以鬯后的重要实验则有西西的《故事里的故事》,唯刘以鬯生前从未将“故事新编”集成一本。毕竟这批作品并非集中创作于同一时期,前后横跨接近五十年,自然散落于不同的小说集内。不过,我们仍不难发现作者相当重视这批作品,例如2011年出版的《刘以鬯小说自选集》分为五辑,第三辑就是“故事新编”,第五辑“诗体小说”只收录了中篇小說《寺内》,而它正是刘以鬯“故事新编”之中最为有名的一篇。
  刘以鬯的“故事新编”包括什么作品?作者亲自盘点的只有8篇,过往受到研究者注意的则起码有12篇。其中比较多的是重写小说,例如《借箭》重写《三国演义》,《孙悟空大闹尖沙咀》和《蜘蛛精》重写《西游记》,《蛇》重写(《白蛇传》;戏曲也是重写或续写的焦点,例如《崔莺莺与张君瑞》和《寺内》重写《西厢记》,《追鱼》重写同名越剧,《新玉堂春》续写戏曲《玉堂春》;有的重写神话,例如《盘古与黑》;还有的重写历史人物故事,例如《西苑故事》(后来修订为《迷楼》)写隋炀帝在西苑的生活,《除夕》写小说者曹雪芹潦倒死去,《他的梦和他的梦》写曹雪芹和高鹗交错的梦。
  12篇小说,在刘以鬯的小说创作中并不算多,研究者具体论述时更往往只聚焦其中几篇。即使再加上今年新发现的4篇,也不过16篇。尽管数量不多,研究者仍视之为刘氏笔下重要的小说类型,例如徐黎把他的小说分为故事新编、写实小说和实验小说三类。如此分类,有待商榷,一来“故事新编”在数量、篇幅上都不如另外两类,二来各类之间互相重叠,“故事新编”往往就是实验小说的其中一种重要的形态。易明善的《刘以鬯传》第七章以“实验小说”为主题,干脆把“故事新编小说”纳入其中,正是这个原因。
  换个角度来看,有研究尝试把“故事新编”从“实验小说”划出来,当成一个独立的类型,多少有意突出它的个性,还有分量。事实上,刘以鬯的“故事新编”在学界的影响不小,不管研究者要探讨刘以鬯小说,还是“故事新编”这个可以上溯至鲁迅的现代小说文类,都无法绕过刘氏的相关创作。此外,也不乏专研刘氏“故事新编”的短篇论文,在此不一一细数。更值得注意的,是将刘以鬯“故事新编”放进更广阔的脉络去审视的论文,它们往往在对照下更能体察刘氏这类作品的特色和意义。近年来比较值得注意的,包括黄劲辉的博士论文《刘以鬯与现代主义:从上海到香港》(以及由此改写的专著((刘以鬯与香港摩登:文学·电影·纪录片》)、朱崇科新近出版的《论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题介入》,以及江明明的博士论文《论当代台港“故事新编体”华文小说(1949-2006)》,都对刘氏这批作品花了不少笔墨,且各有所见。大体而言,研究者从两方面肯定作品价值,一方面是文化角度,包括借重写来复修或再造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从现代意识挖掘压抑的情欲;另一方面则是艺术角度,特别是各种形式实验,如诗化语言以及叙事结构。
  刘以鬯的“故事新编”,研究者一向视之为实验小说的重要的分支,近日刘燕萍为刘以鬯编辑、出版《故事新编》,却打破了我们的一贯印象。书中收录了《孟姜女》《牛郎织女》《华山劈母》《怒沉百宝箱》四篇中篇小说,它们都曾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明灯日报》连载,今年首次结集。编者未能寻获《牛郎织女》的连载资料,但她根据文字风格、插画设计及连载形式推断,四篇都是同一时期同一连载系列。正如刘燕萍指出,这四篇小说“非实验型之作”,至于过往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作品,书中一篇不录,令刘氏的“故事新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令人重新思考“故事新编”是否必然等同实验小说。
  众所周知,刘以鬯曾把自己的小说分成“娱人”和“娱己”两种,前者“目的只在换取稿费,不避俗,也不避熟”,后者“有时通过实践去寻找另一类叙述方式”。刘以鬯自己看重的,显然是“娱己”的实验小说,他和过往研究者所关注的“故事新编”,也全是这个路线。至于新发现的四篇小说,不像刘氏其他大胆截取、改动原文情节、行文诗化的“故事新编”,而是保留了原文的大部分情节,其明白晓畅的文风也更接近通俗小说。编者刘燕萍分析这几篇作品时,尝试把它们扣连20世纪60年代香港女性处境,指这批作品最能突显“刘以鬯对女性的关怀、同情”。这种女性关怀与香港的时代背景是否有必然关联,这些作品是否适合被视为与实验型“故事新编”为同一大类,尚待进一步厘清、开展,然而这些新材料的考掘与讨论,势必影响日后“故事新编”的研究思路。
  正如前文指出,刘以鬯“故事新编”的篇数不算多,但作品的成稿时间相差接近五十年,故有研究者尝试为“故事新编”小说分期。李剑岜的《刘以鬯“故事新编”的创作特色及影响》认为,《西苑故事》(《迷楼》《新玉堂春》《借箭》《崔莺莺与张君瑞》《孙悟空大闹尖沙咀》可算“早期作品”,《寺内》《除夕》《蛇》《蜘蛛精》是“成熟阶段”,《追鱼》《他的梦和他的梦》《盘古与黑》则为“近年创作”。这种分类把艺术性(“成熟”)和时间(“早期”“近年”)混为一谈,也没有区分写作时间和发表时间,值得商榷。他列举的早期作品,写于20世纪40年代至1964年,成熟阶段大多写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近年创作则是20世纪90年代。唯《寺内》或因结集于20世纪70年代,或因技艺纯熟,被归进“成熟阶段”;但它写于1964年春,比归进“早期作品”的《崔莺莺与张君瑞》《孙悟空大闹尖沙咀》更早成稿。   也许早期和成熟期(或中期)的合理分界,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暧昧。不妨参考黄继持的观察:“经过长篇《酒徒》、短篇(《春雨》等现代手法的试验手法,再用这般技艺驾驭古代文本,携带着中国美学观念,贯注以浓郁的诗情,诗与散文与小说融为一体,艺事自然大有进境。”文中所指的作品,就是指《蛇》《蛛蜘精》《寺内》。或者可以说,自从在1962写作《酒徒》后,刘以鬯才写出成熟的“故事新编”小说实验,但并不代表此后所有作品都同样富有实验性和艺术性。毕竟刘以鬯同时写作“娱人”和“娱己”的小说,而创作也不必总是按时间的线性而进化。
  有时候即使写作时间相隔甚远,作品之间也会有所联系,例如刘以鬯在1964年把《西游记》改写成(《孙悟空大闹尖沙咀》,继而在1978年另写((蜘蛛精》。此外,作者也会在同一时期把同一个故事改编成不同作品,例如在1964年把《西厢记》改写成《崔莺莺与张君瑞》和《寺内》。以上两组例子,作品之间的关系和异同都值得探讨,而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改写,的确能够展现刘以鬯“故事新编”小说实验的多元创造力。
  《孙悟空大闹尖沙咀》原载于1964年10月31日的《快报》,写孙悟空到现代香港寻找失踪的猪八戒。与其说这是改写《西游记》中特定的章节,不如说作者借用了原著小说的人物性格和关系,以陌生的角度观察、批判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土地公公提醒孙悟空别去尖沙咀和湾仔,因为那里都是“苏茜大本营”,“身上肮脏得很”,显然是讽刺当时色情业泛滥。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但碰上“不中不西的粉头”说洋话“哈哕”,他“不会卷着舌头讲番话”,就“脸一沉,心里咚咚咚的一阵子乱跳”。齐天大圣居然也被英文吓倒,刘以鬯既是跟大圣爷开个玩笑,也讽刺了当地以英文为尊的日常现象。最后孙悟空找到了正要跟女人快活快活的猪八戒,一棒将她打死,孙悟空还说:打死的只是妖精。最讽刺的是,最后现形的不是什么白骨精,而是一个大镍币。由此不难理解,刘以鬯讽刺的不是性欲望,而是在过度商业化的社会里,性变成了交易。值得补充的是,当时香港种种美好的外号在小说里都成了讽刺,例如猪八戒以“这是东方之珠,乃法治之区”为由质疑他行凶,最后却发现师兄打死的只是妖精而已。这篇小说的情节很完整,完整找到了寻人到寻获的过程,语言流畅而明朗,比较贴近通俗小说。主要的创意见于传统故事的角色与现代处境的错配。
  《蜘蛛精》写于1978年12月29日,同样涉及情欲。故事改写了《西游记》的第七十二回,保留了孙悟空偷取蜘蛛精衣服,猪八戒变成鱼游到水里的情节,并重新剪裁,突出了情欲的意味。小说以“蜘蛛精赤裸着身体,从水中爬出”开始,岂是偶然?接着的内容,则是在蜘蛛精的诱惑行动和唐僧内心的挣扎之间来回穿插。唐僧彷徨下的内心独白总是文不加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连绵不断,有时则嵌进其他内心独白之中,生动地刻画出他既焦躁又暗暗期待的心情。当唐僧在心里埋怨徒弟遗弃了自己,正是在转移对自己定力不够的罪咎感。而刘以鬯特意以不同的印刷字体来标示内心独白,似乎是要在表现人物紊乱内心与方便读者之间寻找平衡。
  这些内心独白看似重重复复,实际上蕴藏了相当细腻的变化,例如“她是妖怪她不是美女她是妖怪变成的美女”,正是内心反反复复的认知过程。“她是妖怪”,可算是最清晰的拒绝;“她不是美女”却暗示了唐僧心底早就觉得对方是美女,所以才要特意否认;到了“她是妖怪变成的美女”,更直接承认了对方在外观上的确就是美女。刘以鬯没有把唐僧的内心挣扎写成毫无起伏的沦陷过程,比如唐僧大声呼喝后,对方吓得暂时缩手,令唐僧以为“我能克邪”,没想到他马上就被脱掉衣服。唐僧终于接受自己的欲望,张开眼睛,心想“既是最后的一刻何不趁此多看几眼”,但看了又马上后悔:“该死!我怎么会…””这篇小说在情节上的发展不多,唐僧内心的变化却非常细腻而丰富。
  比起《孙悟空大闹尖沙咀》,《蜘蛛精》对情欲的态度暧昧多了。究竟这是在揭示唐僧的人性弱点,还是要释放重重压抑下的情欲?两种读法似乎都可以。回想起来,《孙悟空大闹尖沙咀》批判的不是情欲本身,而是在性交易中显影的商业化社会。此外,《蜘蛛精》的实验性显然远远超过《孙悟空大闹尖沙咀》,除了内心独白的处理外,还有叙事结构的剪裁。直至最后,读者还不知道唐僧的肉身有没有失守。
  接着再看看改写《西厢记》的两篇小说。《寺内》写于1964年春,是刘以鬯的实验型“故事新编”中唯一的中篇小说。如此篇幅,按理足以保留《西厢记》的主要情节,而《寺内》也的确保留了故事的基本框架。张君瑞与崔莺莺在普救寺邂逅,张献计解救了崔,但因老夫人毁诺而无法成亲。婢女红娘从中协助,二人终得幽会,而张君瑞高中后更与崔莺莺共偕连理。若果只看以上描述,可能会以为它是一篇典型的通俗小说,实际上刘以鬯留下了无数叙事空隙,有些角色匆匆一现,倘若没看过原著的话肯定不明所以。不少研究者都指出了,这篇小说预期读者已看过《西厢记》,新旧文本在叠印之下形成对话,《寺内》的叙事者甚至一再以对琴弦和故事的描述,提醒读者把小说和原来的戏曲故事联系起来。破碎的另一原因,是刘以鬯着力刻画爱情和情欲的想象,甚至棒打鸳鸯的老夫人也对张君瑞带有欲望。此外,《寺内》另一受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诗化语言。例如结局写二人相聚的喜悦,是这样的:“喜悦在喜悦中舞蹈。所有的?都已变成水泡。神仙们耐不住天国的单调,纷纷用眼睛抢夺人间的新鲜。”难怪刘以鬯会形容这是“诗体小说”。小说语言的诗化密度与浓度,可能只有《酒徒》和更早期的《借箭》可比。
  《崔莺莺与张君瑞》原载1964年9月4日的《快报》,以重复的句式写崔莺莺与张君瑞的情欲,例如开首是这样的:
  张君瑞用手背掩盖在嘴前,连打两个呵欠。崔莺莺也用手背掩盖在嘴前,连打两个
  呵欠。
  “该上床休息了,”张君瑞想。
  “该上床休息了,”崔莺莺想。
  根据一般阅读习惯,读者自然会把二人视作身处同一空间。因此,当刘以鬯强调“这是一刻值干金的春宵”,描写崔莺莺脱下衣服,脑里满是情欲想象,而庭园外的雄猫雌猫也在咪咪叫,读者难免会以为二人即将温存。结局却急转直下,原来张君瑞睡在西厢,崔莺莺睡在别院,隔着一道墙。双线结构不算稀奇,唯作者刻意误导读者是单线叙述,结局才能令人大吃一惊。小说对崔莺莺情欲想象的表现不算深刻,但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想象二人快将厮磨,不也是一种情欲想象吗?换言之,刘以鬯巧妙地把读者带进类似崔莺莺的位置。文中描写崔莺莺发情时,有这样一句:“思想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有一个无限大的领域。”这既是形容崔莺莺,不也是形容那些以为二人粘在一起的读者吗?如此读来,似乎隐隐带有后设小说的味道,与《寺内》相通。总体而言,两篇作品都着力挖掘压抑的情欲,但形式实验的方向完全不同,《崔莺莺与张君瑞》侧重叙事结构,《寺内》更侧重诗和小说的交汇。
  诗化的实验,刘以鬯在20世纪90年代仍另有探索,例如《盘古与黑》对文字的处理。前人探讨刘以鬯小说的诗化语言时,往往以《寺内》或《酒徒》为例,也就是以语言的象征性来代表诗化。我认为《盘古与黑》是另一珍贵的尝试。故事讲述盘古长期活在黑暗世界,没有语言、时间的概念,但他憎厌黑暗,最终在盲动与探索之中辟开天地,双眼化成日月。画面全黑,固然难以描写,更大的挑战是盘古仍处于意识混沌,没有知识也没有语言的心智阶段,叙事者的语言若要贴近他,限制就更大了。刘以鬯在这篇小说中不再追求浓缩的语言,反而突出文字本身的图像性,例如以大量叠字写盘古“睡了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的一觉”,写黑暗也是连串黑字。写盘古死前的砍劈黑暗,居然一整段重复了三十八次“砍劈”,重复之中透出悲壮的气氛。如此表达,似乎有点笨拙,但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盘古经历的世界。甚至盘古的内心,也可借文字的重复与排列去表现。当他心平气和,黑字整齐地排成一行行,而在烦乱的时候,大小不一的黑字四散排开。这样的表现方式,显然不是小说惯例,在现代诗中倒是常见得多。特别是图像诗,常常把注意力从字义的象征性转移到字形上,借重复、排列、打印方式突出视觉形象,制造诗意。
  “故事新編”的实验并没有在刘以鬯之后打上句号,其后不少香港作家也写下各有关怀和探索的“故事新编”。刘以鬯的尝试,有的可找到相应的后继者,例如《孙悟空大闹尖沙咀》对现代社会的关怀,也可以在陶然的“故事新编”中找到;对《白蛇传》的改写,在《蛇》之后有李碧华接棒。叙事结构与后设手法的实验,在西西的《故事里的故事》更有诸多回声。不管他们有没有直接受到刘以鬯的启发,刘氏仍是始终昭示了“故事新编”诸多可能性的先行者。另一方面,像《寺内》《盘古与黑》的诗化实验,在“故事新编”的创作中似乎找不到明显的后继者,刘以鬯在传统故事中的情欲探索,也似乎少见于后来者笔下。这也可能是一种隐蔽的影响——正因为刘以鬯的部分探索已相当成熟,后来者必须寻找新的实验方向和自己的特色。如果“故事新编”须翻新“故事”,谁说不须翻新这个文类本身呢?
其他文献
任晓雯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描写了一位底层苏北女人宋没用艰辛平凡的一生。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在文学上的远大抱负和勃勃雄心,然而有趣的是,这种抱负的远大,体现在锁定人物的微末渺小和语言的精准精当上面;这种勃勃雄心,又蕴含在叙述的平静和慈悲心的笼罩之中。  当作家开始创作一部作品,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会面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是相对于作家以前的长篇小说《她们》
期刊
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陈平原老师的书,也快十年了。陈老师喜欢出小书,我自己也喜欢编小书。但当2017年的夏天,一部四十五万字的《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书稿,连同几百张图片和数本画册的素材,摆在面前时,我知道这必定是他晚清画报研究上的集大成之作。  陈平原写作这本书的二十年,也是中国学术界发生很多变化的时段。李泽厚的名言“思想淡出,学术凸显”,和《学人》丛刊倡导“学术规范”,都是
期刊
摘要:在国家危亡之际,元好问毅然承担起保存历史文化、延续道统文脉的历史使命,并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大动荡时期错综复杂的深刻矛盾和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的诗歌中,“沧海横流要此身”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使命感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和文学三个方面。  关键词:遗山诗 历史责任感 担当精神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社会文
期刊
摘要:2017年4月香港浸会大学从全世界邀请了五位资深英美文学教授,对该系的教学和科研质量进行考察,以评定该系是否符合英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标准的资质,以培养英语语言文学的学士、硕士、博士。笔者忝居其一。工作之余,来自英国的T教授、来自澳大利亚的C教授和来自美国的笔者有机会亦庄亦谐地讨论了英国桂冠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的成名作《海狂》(Sea Fever)。这次讨论使这三位对这篇作品以及文学研究专
期刊
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有很多层面很多人物可以书写。首先想到的是鲁迅。鲁迅的存在,有力地说明,写作可以实现的伟力有多大,以及作家应该追求的功业是什么。  一笔比一剑,可挡百万兵,鲁迅用笔开拓了辽阔深远的思想文化空间,并身体力行,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令人崇敬,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凭借其丰厚生动的文本,穿越百年时光,在今天依然是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山。今天我们谈鲁迅的思想,谈鲁迅的文
期刊
胡石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人画画家之一。他一如传统文入画画家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在自己的一所远离世间尘嚣的宅院里过着宁静的生活:不关心世俗事物,只埋首于学问,以习字作画为主要课业。观察他的生活,除了雅集会友、喝茶论道、推杯换盏,就是在案头读书,写字画画。他游弋在自己的世界中,用一管之笔,穷理尽性,抒发情感,浑然不觉间活成了一个人间神仙!记得去年冬日,我曾撰联以赠:“关心夜虫嘤鸣,月透疏帘,费
期刊
文学之艰难,主要难在语言对时间的处理上。一般情况下,我们考察一篇小说或者一首诗歌的文本意义,主要就是考察语言是否卷入了足够的时间意义。如果时间的意义不够丰富,小说就不具有小说的意义,只能是一个故事话本;诗歌就不再具有诗歌的意义,仅仅是一些转瞬即逝的口号。优秀的文学家都会在时间的向度上努力拓宽语言的可能性,从而试图让自己的文本呈现出时间的张力。  任晓雯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就是一部试图在时间的向
期刊
前年通过微信群认识了在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学的俞宁教授,顺便就约起稿来。我向俞教授讲了刊物的定位和风格,希望他有合适的稿件一定优先给我。其实当时在微信上聊天时,也没抱多大希望。当然,俞教授也没答应说一定给。去年10月中旬,邮箱里收到俞教授的信件,是投稿。俞教授的来稿《国际蠹鱼说<海狂>》(见本期),从一次闲聊进入对《海狂》的讨论,这次讨论经过俞教授轻松的叙述,也让读者在他们“亦庄亦谐”的对话气氛中对
期刊
伟人的终点站  故事发生在法国,距今一百三十二年零七个月前,也就是一八八五年六月一日的清晨。巴黎的鸽子纷纷从它们喜爱的屋檐下、街道边,扑打着翅膀,冲向天空。它们睡眼朦胧,惊慌失措,不知道为什么巴黎城突然黑压压地涌出大批市民。男人穿着深色衣服头戴深色帽子,女人们身着暗色长裙,打着暗色阳伞,源源不断地从大街小巷流淌出来,像溪流一样注入香舍丽舍大街。这条世界闻名的大街中央空空荡荡,而两旁人行道上却推推搡
期刊
摘 要:《因为风的缘故》是爱情诗疗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教会人如何幸福地婚恋的诗,是“爱的艺术”“婚姻的技术”。它是百年新诗史上少有的现代爱情诗,追求的是将古代爱情的忠贞和现代爱情的情趣,“爱欲”与“文明”、“肉体”与“灵魂”水乳交融,它使“诗疗”承认的低级情感及身体快乐,与“诗教”倡导的高级情感及道德愉快相得益彰,更多地偏向后者,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关键词:爱情 爱情诗 情趣 诗教 自动写作  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