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深度翻译
1.1深度翻译定义及特点
“深度翻译”或称“厚语境化”,是在翻译中添加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等,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为文字所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Appiah,2000:417-429)。深度翻译的特点是以注释、术语表或引言等形式在翻译中加入大量解释性的内容,为读者理解原文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将译文置于丰富的语境之中,彰显对他者文化的宽容与尊重。作为一种翻译研究的方法,其特点是倡导术语的多元化以及研究的多角度(宋晓春,2014:940)。
1.2 Mary译本中的深度翻译
“Mary译本”在译文正文前撰写了内容丰富的序言,阐述所收集和参考的经学注疏,还有作者翻译《孝经》的初衷以及所传达的意愿;注释内容的总篇幅与正文译文篇幅大致相当。译本引经据典,旁采博涉,为中国古典文化提供了非常详实的介绍和说明,为读者理解译文铺平了道路。经分析归纳,“Mary译本”采用了深度翻译方法,如使用译者序、词义注、义理注、释译等,呈现出文本内、外深度翻译相互补充与照应。译者将人物和字词的详细含义补充出来,并增添人物背景和社会现实意义,为非源语读者扫清了阅读理解障碍,有利于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下面具体举例来说明增译的部分。
1.译者序
在“Mary”译本的正文前,作者深入剖析了《孝经》中的孝道文化,由浅入深,带领读者一步步了解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优秀文化作品。而且,作者还提到了该译本编辑初衷及理由,第一,《孝经》是一部对我们至今还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第二,《孝经》深刻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深层社会关系,第三,对于外国人初学中国文化来说,《孝经》是最好的学習材料。
2.词译注
对一些古字进行注明解释,以此补充和完善译文。
例如《孝经》第一章中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译文:Chung-ni was at leisure and Tseng Tzu attended him.
这一句中提到了仲尼,译者给出的注释内容包括仲尼的“字”,而且提到了“字”的历史渊源,随即还说到了“孔子”的“姓”和“名”,分别是“孔”和“丘”。不仅如此,注释中还提到了“乳名”、“书名”、“官名”、“别字”、“号”,提到“号”时,译者又把“国号”、“年号”、“朝号”给解释了一遍。这些补充的内容,让没有接触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对“字”的由来、发展历史以及与其相关的“名”和“号”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些小小的接触,会让人产生想去深入了解的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外来读者打开了一扇门,一扇进入中国文化殿堂的门。
3.尾注
尾注出现在文章的正文后。起到补充正文的作用,以便读者理解。
例如,第一章中
原文:先王有至德要道
译文:Early kings possessed the highest virtue
译者将“德”翻译成“virtue”,同时还补充说明了“德”的用法。比如:“至德”,即“the highest virtue”,中文意思就是至高无上的德行;“恶德”,即“an evil disposition”,中文意思是邪恶的品行。译者还提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首先由孔子提出,然后经孟子和董仲舒扩充,最后成为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因素之一。“五常”作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用以处理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 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译者在注释中提到儒家“五常”,让外来读者能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不仅传播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人们价值观,人生观起着或多或少的启示作用,对指导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意义。
4.释译
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时,通过理解其本质意义,采用解释性的方法翻译。
例如,第十章中
原文:三者不除,岁日用三牲之养,尤为不孝也。
译文:As long as these three evils are not uprooted, a son cannot be called filial even though he feasts his parents daily on the three kinds of choice meat.
这一句中,译者将“三牲之养”翻译成“Three kinds of choice meat”而且在注释中补充道,从表面上看,是“Three sacrificial animal support”,意思是杀三头牲口来供养父母,但是,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用三种牲口的肉来侍奉父母,所以,译者才会如是翻译。
三、中国“一带一路”与《孝经》英译本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密切,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上,在文化上也是紧密相连。其他国家在和中国进行经济贸易来往的同时,也会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带一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有文化上的交流与碰撞。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更要成为一个文化强国。都说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为了打造文化强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学经典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中国自古便是以仁孝治天下,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孝经》是我们当代人应该拜读、研究和发扬的古文学典范。 但是众所周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时常会因为表达不恰当、不得体而使交际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寻求合适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Mary的《孝经》英译本中,使用了深度翻译的方法,为读者的理解提供了丰厚的源语语境,不仅仅只翻译出《孝经》中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深入挖掘其中的歷史时代背景,和文化习俗。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化,像《孝经》这类中国经典作品,以译作的方式,向读者,特别是非源语读者演绎了中国文化,传播了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Appiah, K. A. 2000. Thick translation [A]. In L. Venuti (eds.).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Routledge. 417-429.
[2]Gouanvic, J. 2005. A Bourdieusian theory of translation, or coincidence of practical instances [J]. The Translator (2): 147-166.
[3]Hermans, T. 2003.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 [J].Bulletin of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3): 380-389.
[4]Legge, J. 1861.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M]. London: Henry Frowd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李玉良、祝婷婷,理雅各《孝经》翻译研究——以训诂学为视角 [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95。
[6]宋晓春,论典籍翻译中的“深度翻译”倾向——以 21 世纪初三种《中庸》英译本为例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6):939-948。
[7]张虹、段彦艳,译者行为批评与 《孝经》两译本中评价意义的改变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4):151-158。
作者简介:
钟文婷(1998—)女,湖南岳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2016级翻译1班学生,学号2016560425,
王鑫(1998—)女,湖南邵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2016级翻译1班学生,学号2016560419,
李江春(1967—)女,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变译理论的〈孝经〉翻译研究》(序号93)阶段性成果。
1.1深度翻译定义及特点
“深度翻译”或称“厚语境化”,是在翻译中添加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等,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为文字所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Appiah,2000:417-429)。深度翻译的特点是以注释、术语表或引言等形式在翻译中加入大量解释性的内容,为读者理解原文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将译文置于丰富的语境之中,彰显对他者文化的宽容与尊重。作为一种翻译研究的方法,其特点是倡导术语的多元化以及研究的多角度(宋晓春,2014:940)。
1.2 Mary译本中的深度翻译
“Mary译本”在译文正文前撰写了内容丰富的序言,阐述所收集和参考的经学注疏,还有作者翻译《孝经》的初衷以及所传达的意愿;注释内容的总篇幅与正文译文篇幅大致相当。译本引经据典,旁采博涉,为中国古典文化提供了非常详实的介绍和说明,为读者理解译文铺平了道路。经分析归纳,“Mary译本”采用了深度翻译方法,如使用译者序、词义注、义理注、释译等,呈现出文本内、外深度翻译相互补充与照应。译者将人物和字词的详细含义补充出来,并增添人物背景和社会现实意义,为非源语读者扫清了阅读理解障碍,有利于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下面具体举例来说明增译的部分。
1.译者序
在“Mary”译本的正文前,作者深入剖析了《孝经》中的孝道文化,由浅入深,带领读者一步步了解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优秀文化作品。而且,作者还提到了该译本编辑初衷及理由,第一,《孝经》是一部对我们至今还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第二,《孝经》深刻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深层社会关系,第三,对于外国人初学中国文化来说,《孝经》是最好的学習材料。
2.词译注
对一些古字进行注明解释,以此补充和完善译文。
例如《孝经》第一章中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译文:Chung-ni was at leisure and Tseng Tzu attended him.
这一句中提到了仲尼,译者给出的注释内容包括仲尼的“字”,而且提到了“字”的历史渊源,随即还说到了“孔子”的“姓”和“名”,分别是“孔”和“丘”。不仅如此,注释中还提到了“乳名”、“书名”、“官名”、“别字”、“号”,提到“号”时,译者又把“国号”、“年号”、“朝号”给解释了一遍。这些补充的内容,让没有接触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对“字”的由来、发展历史以及与其相关的“名”和“号”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些小小的接触,会让人产生想去深入了解的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外来读者打开了一扇门,一扇进入中国文化殿堂的门。
3.尾注
尾注出现在文章的正文后。起到补充正文的作用,以便读者理解。
例如,第一章中
原文:先王有至德要道
译文:Early kings possessed the highest virtue
译者将“德”翻译成“virtue”,同时还补充说明了“德”的用法。比如:“至德”,即“the highest virtue”,中文意思就是至高无上的德行;“恶德”,即“an evil disposition”,中文意思是邪恶的品行。译者还提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首先由孔子提出,然后经孟子和董仲舒扩充,最后成为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因素之一。“五常”作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用以处理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 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译者在注释中提到儒家“五常”,让外来读者能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不仅传播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人们价值观,人生观起着或多或少的启示作用,对指导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意义。
4.释译
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时,通过理解其本质意义,采用解释性的方法翻译。
例如,第十章中
原文:三者不除,岁日用三牲之养,尤为不孝也。
译文:As long as these three evils are not uprooted, a son cannot be called filial even though he feasts his parents daily on the three kinds of choice meat.
这一句中,译者将“三牲之养”翻译成“Three kinds of choice meat”而且在注释中补充道,从表面上看,是“Three sacrificial animal support”,意思是杀三头牲口来供养父母,但是,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用三种牲口的肉来侍奉父母,所以,译者才会如是翻译。
三、中国“一带一路”与《孝经》英译本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密切,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上,在文化上也是紧密相连。其他国家在和中国进行经济贸易来往的同时,也会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带一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有文化上的交流与碰撞。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更要成为一个文化强国。都说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为了打造文化强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学经典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中国自古便是以仁孝治天下,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孝经》是我们当代人应该拜读、研究和发扬的古文学典范。 但是众所周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时常会因为表达不恰当、不得体而使交际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寻求合适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Mary的《孝经》英译本中,使用了深度翻译的方法,为读者的理解提供了丰厚的源语语境,不仅仅只翻译出《孝经》中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深入挖掘其中的歷史时代背景,和文化习俗。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化,像《孝经》这类中国经典作品,以译作的方式,向读者,特别是非源语读者演绎了中国文化,传播了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Appiah, K. A. 2000. Thick translation [A]. In L. Venuti (eds.).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Routledge. 417-429.
[2]Gouanvic, J. 2005. A Bourdieusian theory of translation, or coincidence of practical instances [J]. The Translator (2): 147-166.
[3]Hermans, T. 2003.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 [J].Bulletin of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3): 380-389.
[4]Legge, J. 1861.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M]. London: Henry Frowd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李玉良、祝婷婷,理雅各《孝经》翻译研究——以训诂学为视角 [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95。
[6]宋晓春,论典籍翻译中的“深度翻译”倾向——以 21 世纪初三种《中庸》英译本为例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6):939-948。
[7]张虹、段彦艳,译者行为批评与 《孝经》两译本中评价意义的改变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4):151-158。
作者简介:
钟文婷(1998—)女,湖南岳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2016级翻译1班学生,学号2016560425,
王鑫(1998—)女,湖南邵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2016级翻译1班学生,学号2016560419,
李江春(1967—)女,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变译理论的〈孝经〉翻译研究》(序号9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