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叙事情形下的教案研究

来源 :文史月刊·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代中国,教士藉以政治特权,凌驾于地方之上,教民仗势行凶,而当地民众则通过加入地方会党的方式,来寻求保护,并籍此与教会抗衡。民教龃龉,积怨颇深。晚清时期,浙江地区会党遍布,成为影响地方统治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会党的号召下,民众纷纷加入会党,与教会势力进行抗衡。1902年在浙江西北部发生了桐庐教案,柯文认为作为历史事件,有经历者、神话者和重塑者的不同记述,本文拟通过以此次事件的经历者、神话者和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为视角,重新认识桐庐教案。
  关键字 桐庐教案 濮振声 仇教 会党
  桐庐教案在近代教案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庚子后7年间,反教会斗争是各地民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02-1903年濮振声领导的白布会反教斗争”。陶成章认为其名为反教,实为反清,后来史学家对这一事件的记述也多如此,近来通过新资料的发掘与解读,特别是新的史学方法的引入,笔者拟对这一历史事件重新解读。
  一、桐庐教案的始终
  关于教案发生的原因,记述如下:陶成章认为是以仇教为名进行的抗清起义;当时的官方认为,缘于附近金华县民间会党成员郑锡斋散卖票布被拿获,谣言其为濮振声同党,而桐庐县仇教之人又藉此为借口,带有强迫性的拉拢濮振声参加此次仇教运动;时任桐庐知县刘肇甲认为教案本不该发生,是因为抚宪得到天主教司铎电后派兵激发了民变,形成了聚集数万人与之对抗的情景;1902年12月《申报》描述“向有天主教中人在彼建堂传教,偶值教民龃龉,县主不善判断,以致士人积忿难平,迩者粮价奇昂,民难果腹,匪徒遂述言布散,指为外人贩米出洋,愚民信以为真,于是句进两邑匪徒私立社会名曰‘地主’,专与天主教为难,放火焚烧房屋,而耶稣教中人并不伤害,以示区别”。
  由上文可知,天主教在桐庐当地与绅民之间矛盾重重已是既定的事实,而教案发生的导火线只是起到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教民龃龉加上谣言散播是外人所为,最终导致此次教案的发生。
  桐庐教案的领导者濮振声,其为六县客民总董事,又是白布会的首领,在地方素有威望,当地人“仰望而崇拜之于振声尤甚,咸称之曰濮先生”,经过长久的民教猜忌积怨,以及官府袒教抑民压抑情绪下,终于在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风雨交作的夜晚,突袭了位于枫埠的精胜军左旗营垒,然后乘势攻破了横村清军守备营,后又击败吴忠选的援军,并攻占了分水、桐庐县城。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啸聚至万人之多”,而当时的绅耆描述为“职等探听情形,见旗帜林立,枪炮雷鸣,不可终日。”其间,聚集的会党队伍将“桐庐、分水、建德各乡教堂纵火焚毁十余所,执获教民数名,惨将戮害”,但在进攻教堂之前,桐庐县令刘肇甲已经将“教士护送至省”。
  十一月十九日,省城派统领黄书霖至桐庐县,随即对濮振声进行围攻,二十一日交战中,濮振声领导的会党队伍受到重创,在退守百岁坊时,被清军围住。濮振声见势已去,于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八日只身赴清营费金组处自首。后被押解到省,判处永远监禁于仁和县,1907年最后病殁杭州狱中。
  桐庐教案以清政府的顺利剿办而告一段落,最终濮振声被永久监禁,其子濮贤厚被清政府判处死刑,从犯王寿元、麻兆兰原本被刘肇甲判处就地正法,后解省确供后,改为暂时监禁一年,再视调查有无结果和有无乡民控告而定罪。曾任桐庐县县令的刘肇甲则因“办事轻率,几陷无辜”被革职回家闭门思过,反教过程中对教堂的破坏赔偿,“仅恤教堂洋银三千余元即得和平了结”,天主教传教士得以“重返桐庐,照常传教”。
  二、不同叙事情形下的桐庐教案
  经过此次教案之后,白布会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陶成章、魏兰所重视,他们狱中看望濮振声,并得其名片数张,为联络会党提供便利,认为桐庐教案实为反清,国民革命政府时期追溯其位“革命先驱”,通过对新资料的读取,发现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与柯文书中所描述的直接经历者、神话制造者、历史学家重塑历史有着不同程度的默契,遂利用这一史学分析方法,重树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一)直接经历者
  时任桐庐县令的刘肇甲是目前可见唯一留下文字资料的经历者,他曾在教案发生前“单骑亲赴分水石清塘濮振声家,反复开导,喻以利害”,而在当时的桐庐县境内已是“数百里内风闻响应,匪党不下万人,其时风鹤皆惊,省城亦为震动,匿名揭帖遍列通、衢,约期十六日寅刻入城焚毁教堂,戕杀教士,绅民避祸迁徙一空。”作为一名早期亲自处理此次事件的参与者来讲,他是掌握着此次反教的直接信息,通过上面的引述则不难分辨当时情势紧迫,而事件的起因则是“教民报营会,拿票匪郑锡斋一名,指为分水贡生濮振声党羽,濮遂借团防为名,拥众自卫”后由他调节后民众虽“至十月初众渐解散”,但此时适值“天主教司铎魏殿培初八日到桐,教民纷纷奔诉,谓濮聚众与教为难”而当时的抚宪“以为事在危急,不及委员查察,连夜委参将吴忠选带兵两哨,于十二日抵桐。”因为参将吴忠选邀功“日以杀濮为词,濮党中亡命之徒,又不肯遽散,且以危词耸濮之听”,遂导致 “匪党乘风雨交作,遽至枫埠劫营,军装尽失,更乘势至横村埠与防勇开仗”。
  作为桐庐教案的经历者,他的这番记述为我们后来者留下了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画面记述,而在他的记述里,一直在强调民教之间有冲突,甚至“民间之报抢案者日必数起”和“穷治起意劫狱烧堂,以图一逞”与后人对桐庐教案的界定发生了冲突。在他看来,就是一起地方仇教,且可以通过调节避免冲突民教冲突案件,但因官员的操作失当而引发了一场军民冲突。而他却被认为办事轻率,几陷无辜,被奏参革职。
  晚清教案的处理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清政府多通过撤员的方式,一则向西方表示处理的态度,二则惩戒地方官员要慎重对待此事。作为事件的经历者,他成为此次教案处理结果中被撤职的一员,也正是因为撤职后的明冤才有幸留下了上述经历的珍贵描述。
  (二)神话化的历史
  教案的领导者濮振声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追认他为‘革命先驱’”,陶成章在书中形容濮振声是一位家资殷厚、颇有声望、善医卜星象、仗义疏财白布会的领袖,并指出其创办的宁清团“言欲以绥靖清室,盖为掩饰耳目计,其实意则反清”,并认为名为仇教实为反清,这也正是其被称作“革命先驱”的最直接证据。
  但是从事件经历者记述和处理结果来看,并非如陶成章所言,陶成章在书中提到濮振声在起义之前曾申明不准“教民亦不得无故杀害,仅取其家中粮食充军需以示薄惩”,而麻兆兰、梅发奎、王寿元是在教民家抢劫财物后被抓,此时民教之间已经有所冲突,教民和教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教民将此情报告知司铎魏殿培后,魏向省请兵,地方政府“将教士护送至省”,事后“仅恤教堂洋银三千余元即得和平了结”,综上可知,桐庐教案的发生起于民教龃龉,但此次地方政府处理较为及时,遂至破坏程度不大。这也反映了庚子事件以后,时任闽浙总督的许应骙在庚子事件时是一位主张遏制义和团势力的政策的支持者。
  桐庐教案在当地至今广为流传,并将濮振声本人视为反对外来侵略势力的典型,桐庐民间学者何铸老人根据相传的回忆“起义聚众了两千五百多人,在高翔的殿山庙里开誓师大会,随后烧毁了高乡村的这个天主教堂,并击毙了宰杀牛的野蛮教徒”,口述史料有其特殊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讲述的过程也即是在制造神话的过程,可能会因为记忆的问题或者自身的因素变得无限的膨胀或缩小。
  (三)历史学家重塑历史
  面对以上的问题,历史学家则需要适时站出来了,历史学家的作用和任务就是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原貌,但每位历史学家叙事化的处理又都是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瘠富程度,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重新塑造了历史,当然也可能会受时代和个人喜好的影响。
  目前的历史著作中对濮振声领导的桐庐教案描述,多是来自陶成章著《浙案纪略》里关于濮振声的描述,也沿袭了陶成章的说法,将此次民教冲突定义为假仇教为名的反清运动。作为研究晚清教案的历史学家来说,他们多是在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以倒叙的手法重塑历史,而历史学家在重塑历史的同时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造了神话。
其他文献
十九与日关系暧昧    抗战八年期间,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一面也在抗日,一面却与日本侵略者秘密和谈,其中身为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的孔祥熙,却与日本侵略者勾勾搭搭,秘密地频繁多头地来来往往,充当了与日乞和谈判的主角。    (一)德英美搭桥    1.1937年2月,蒋介石派出专人请求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意大利、德国的头目,帮助中国向日本说情,停止战争。  10月,日本外相广田
期刊
主编:  您好!  初读《文史月刊》满心欢喜,用了三节自习的时间一次读完,却仍爱不释手,类似这样的好刊物真是越来越少了。但还是稍有一点点遗憾。能否在现代史的基础上增加几段古代史呢?我相信,《文史月刊》会成为广大史文爱好者的挚亲密友。  祝工作顺利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重点高中一年级十一班 寒笑  寒笑同学:  昨夜从外地出差回来,今天在办公室里看到你的来信,感到特别高兴。你仅用三个自习的时间读完一
期刊
原编者按: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闻名中外的陈赓大军强渡黄河的西线之一,发生在我县茅津渡。我县人民为支援大军渡河,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老干部郭子健同志亲自参加了这一工作。他的记叙生动而又真实,是大军渡河的一篇重要史料。  1947年8月下旬,陈、谢大军由晋南渡过黄河挺进豫陕鄂。陈、谢大军是当年我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三支野战军之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山西平陆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卓有
期刊
1945年8月上旬,日本侵略战争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几天,我们八区工作队在孝义随第二战区楚溪春七集团军总部,星夜进军太原市。我属八区工作队的特务分队,驻扎在太原南城区大袁家巷22号李姓院内。该院的大门向东开,大门的正对面,过了马路的砖雕大门里,忘了门牌号数,就是驻的日军太原派遣军司令部的“慰安妇”,即军妓院。  该院设在人来人往的交通大道旁边,日军时刻进进出出。当时的左右四邻及过往行人,常在门口
期刊
一    他轰轰烈烈地生,静静悄悄地走。  虽然是在太平洋深处的檀香山,是在远离祖国的夏威夷,他的走是静静悄悄的,但还是震动了长河大江,震动了万里长城,震动了13亿颗心,犹如生时那样轰然作响,令人瞩望。  他静静悄悄地走了,带着太多的功绩,带着太多的悲剧色彩,带着传奇一生太多的希望,也带着太多人们关切的目光。  他去了,永远地去了。  101岁,有风华正茂的青春花季,有叱咤风云的浴血征战,有天地变
期刊
紫金山天文台坐落于南京城东郊钟山风景区的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此山因太平天国时期在此修筑天堡城而得名。这里山势巍峨,密林葱茏,众多的名胜古迹掩映于翠柏花丛之中,而位于山峰之巅的天文台以其独特半圆顶建筑,好似绿洲明珠,银光闪烁,分外夺目。  紫金山天文台前身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1927年国民政府按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1928年该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正式成立,高鲁任代
期刊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未用过“空城计”,只是作者罗贯中为了烘托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以艺术的手法,添加了“空城计”这个情节。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军事家,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中,却导演了真正的“空城计”。  在孝义以西的大麦郊,阎锡山部对毛泽东抗日先锋军总指挥部偷偷摸过来,毛泽东身边除了几个贴身警卫人
期刊
十七在西安事变中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举世震惊的爱国行动。这一事变,是蒋介石逼出来的,在“西安事变”的前前后后,孔祥熙扮演多变的角色。    (一)事变前    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把魔爪伸向华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而蒋介石却发表文章《敌乎?反乎?——中日关系的检讨》,以反共求得日本的谅解,以妥协退让制止日本侵略。1935
期刊
有时,分不清是晚秋的莫旗,还是莫旗的晚秋。总有一丝眷恋,爱着,恋着,被埋在夕阳宁静的余晖里,被飘洒在肆意的枯叶里。  田,收获最美的弧线  秋天,满眼的金黄,没有一分的凄苍,田野里劳作的人们,弯成最美的弧线。  在莫旗,农田也是山地,就是在山坡、山腰或山脚垦出的一片田地,虽是山地,但是这里却继承了黑土地的基因—肥沃。这里地形千差万别,起伏不定,有时在地的这头望向那头,可能你望见的只是田地的中央,因
期刊
救世情殷甘舍生,以身献祭作牺牲,  天心普爱无私覆,大道为公本至诚。  麦烂须知非败种,血流方可计前程。  问谁代佛传心印,更造乾坤誓愿宏。  这首诗是山西老同盟会员、辛亥首义元老力宏法师于太原解放前夕写的,题为《救世舍身有感》,诗句妙托禅理,热情讴歌了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志士,对他们救世济民再创乾坤的奋斗精神,备极赞颂,体现了一位年逾古稀老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力宏法师,俗姓王,名建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