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让语文课堂敞亮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836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代呼唤智慧型人才,智慧即知识、能力与美德的综合体。作为培养智慧型人才的阵地——语文课堂,就是要让“真爱”与“和谐”相伴,让“质疑”与“探究”相随,让“激情”与“理性”碰撞,让“简单”与“深厚”交融,让“高效”与“魅力”统一,用智慧让语文课堂敞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智慧
  提到“智慧”,人们通常会想到哲人、圣贤。一直以来,“智慧”二字总是披着神秘的面纱,笼罩着神奇的光环,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那么,“智慧”究竟是什么?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也就是说,智慧具有流变、灵动的特性,这种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正是智慧的魅力所在。成尚荣教授综合古今中外有关“智慧”研究的论述,得出了这样的观点:“智慧是一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简而言之,智慧就是知识、能力与美德的综合体。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智慧生成的过程。我们要让智慧充盈校园,用智慧唤醒课堂,让学生沐浴智慧的阳光,享受语文的快乐。
  一、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真爱”与“和谐”相伴的课堂
  智慧植根于爱。在智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允许学生用不同方法探索获取知识,对学生真诚地表扬,热情地激励,公正地评价,善意地批评,诚恳地指点,用鼓励的话语、期待的目光、巧妙的疏导,与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在智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智慧碰撞、情感融合、心灵交互,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二、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质疑”与“探究”相随的课堂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与探究使学生智慧的火花碰撞、闪现,思想驰骋四海、翱翔蓝天,灵性、个性飞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师生间与生生间思维的互动,智慧往往生成于质疑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如苏教版第五册《蒲公英》,这则语言故事讲了两颗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嘱咐,各自去了沙漠和湖泊。第二年春天去泥土安家的小种子都已茁壮成长,而那两颗种子早已干死和淹死。这就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要做不必要的冒险,不要白白‘送死’。”一学生提出:“上海的余纯顺舍弃家庭,毅然走上探险路,在横穿罗布泊时丢了性命,为什么人们不笑他,反而很尊敬他?他不也是白白‘送死’吗?”问题一出,教室里立刻议论开来。我表扬其问得好,并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另一种寓意,即“不盲从,自主探索,以及有所追求”。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有学生问:“衔石子就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吗?我认为这一方法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的,如果是一口井就不行,老师你说呢?”又如《蚂蚁和蝈蝈》一课,就“谁是傻瓜?”这一问题讨论时,有学生指出:“蝈蝈是笨蛋,但蚂蚁也不见得聪明呀,它们在夏天搬粮食累坏了身体,岂不是得不偿失?春天和秋天多运一点不好吗?”……问题虽小,但从这些小问题中可以欣喜地发现,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学会课本知识、学好应学内容,而是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智慧”的种子在萌芽,“智慧”的火花在迸发。
  孙双金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时,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探究。阿炳:“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奇妙”是什么意思?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啊!早点儿听到那奇妙的声音。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他听到奇妙声音了吗?生:……师:“又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生:……师:“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生:……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师傅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找找关键词句。”问题是求知、探究的原动力,孙老师紧扣“奇妙”组织教学,儿时师傅告知能听到奇妙的声音,如今阿炳长大了却没有听到,于矛盾处设问,这种探究性问题必能催发学生的智慧。
  三、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激情”与“理性”碰撞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在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强,反之则很弱。由此不难看出激情对于语文课堂的重要性。智慧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因为语文课堂是需要用激情吹皱的一池春水,流动活泼;学生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点燃心灵的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会有师生心灵的碰撞。激情过后还要引导学生理性回归,仅仅靠激情,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会造成思维的缺钙,只有倡导深层次的思索,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内核,才是智慧的语文课堂。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及其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窦桂梅老师在点出圆明园三个字后问道:“看到这三个字,你眼前会出现怎样一幅画面?”紧接着让学生谈一谈读了两篇文章之后的感受。通过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破败的对比,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美得心醉”、什么是“毁得心碎”。窦老师就这样带着学生从“走近圆明园”逐渐“走进圆明园”,在“心醉”与“心碎”的复杂感情中回归理性的思考:“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在激情与理性的碰撞中,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闪现出了智慧的光芒。
  四、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简单”与“深厚”交融的课堂   智慧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和扎实的教学功底。面对文本,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深刻地领悟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要能“冗繁削尽留清瘦”,达到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用最简单、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获得教学实效,即还给学生最简单的课堂。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很简单,一是读书,二是读书,三还是读书。于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既没有课件,又没有表演。在教学文中的护士见作者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他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时,于老师问:“‘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时,又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回答:“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以表达护士对母亲的那一份关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简简单单的朗读中,不乏学生智慧的光芒。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这位老人仅仅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欣赏风景。万里江山,粉装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我觉得老人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个学生说:“他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下仍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简单不是平淡如水、味同嚼蜡,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其背后是老师长期教学实践与思考之后形成的对语文教学深刻的认识,是高度凝练的教学思想的结晶。薛老师正因为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才能另辟蹊径,以简驭繁,引发学生智慧的交锋。
  五、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与“魅力”统一的课堂
  所谓“高效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收益。“魅力教学”不仅仅是从效率和效果层面上值得肯定的“课堂教学”,还有“人格”、“个性”、“艺术”、“科学”、“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追求和体现。“魅力教学”的魅力在于执教者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产生的课堂凝聚力;在于课堂教学彰显师生“个性魅力”产生的巨大的课堂迸发力;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精妙的“艺术魅力”产生的课堂向心力,在于合乎学生认知规律产生的“科学魅力”,在于不断超越自我而产生的“创新魅力”,在于能够使师生得到共同进步和提高的“发展魅力”。
  和善的于永正,儒雅的薛法根,平易的孙双金,朴素的贾志敏,热情的窦桂梅,同样的文本,同样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却呈现出迥异的教学效果。不管名师以何种方式诠释如今的语文课堂,这种高效与魅力的课堂就是智慧的语文课堂。
  总之,让学生翱翔在语文那广阔无垠的天空中,释放本真;让学生游弋于语文那浩瀚无边的海洋中,感悟人生,就是“智慧的语文课堂”。摒弃了形形色色的虚假繁荣,还课堂以真实本色;摒弃了游离文本的媒介煽情,替代学生的潜心感悟,就是“智慧的语文课堂”。让“真爱”与“和谐”相伴,让“质疑”与“探究”相随,让“激情”与“理性”碰撞,让“简单”与“深厚”交融,让“高效”与“魅力”统一,用智慧演绎精彩,用智慧让语文课堂敞亮。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守望的距离[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03,4.
其他文献
南京郊区保护地蔬菜的灌溉问题徐富安,林长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地膜覆盖及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技术正在全国推广。它们具有保温、节水、提早果蔬上市等作用,从而获得较
加强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需要,应该从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考试制度和实验实习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入手,努力构建高等农科教育创新保障体系,优化
目前,高三英语语法复习更多地聚焦于静态的语法规则,教学策略较僵化,学生语法运用能力薄弱,导致高三英语复习进入高原期。词块,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语法单位,包含了隐性的语法特征,
伴随着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党务应运而生,其内涵不断丰富,对加强高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高校电子党务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少数学生拒绝教育的现象.'拒教'现象具有原因多、现象复杂、方式微妙、不易察觉等特点,分析拒教现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觉要求,也
为交流近期我国大豆科研进展,加强大豆科研和产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计划于2013年5月下旬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第9届全国大
远程考试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远程考试的法律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远程考试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随着教育模式的变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课堂
“入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呈多样化的趋势,这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高校人才培养应着力体现国际化、特色化、人本化、现代化和本土化的新特征。
摘要:农户需求研究是面向农户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的基础。回顾了我国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和知识需求研究历史。着眼于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的区别,提出了以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