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谍报简史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ebi3807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模糊不清的形象
  ——夏、商、西周的间谍活动
  
  随着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王朝内部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激烈地进行,中国古代间谍活动也应运而生。我们从最早的夏、商、西周三代扑朔迷离的传说与记载中分辨出中国历史上最初的一些间谍们仆仆风尘的身影,如商朝兴起,有伊尹在夏为间谍;周朝兴起,姜尚曾在殷了解内情。
  年代久远,史料残缺,外交、军事活动未明确区分,这是中国古代谍报史这一时期的特点。
  
  ♦ 游士与刺客
  ——春秋、战国的间谍活动
  
  由春秋时子贡开其绪端,到战国时蔚然成风的游士从事间谍活动,是战国谍报活动的一个特点。战国时的间谍活动与高级谋略活动紧密相连,有时浑然一体;出现了周密计划的间谍战略,并成功地运用于秦国统一战争。秦国的间谍战略不是到李斯、尉缭才提出的,早在秦昭王时代,谍报战已经被统治者奉为国策——以“远交近攻”的外交、军事战略与“勿攻其地而攻其人”的间谍策略相结合,瓦解各国君臣,破坏六国“合纵”策略。
  战国间谍战,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谍报史上最令人炫目的篇章。
  
  ♦ 汉室兴衰
  ——秦、两汉、三国的间谍活动
  
  秦(前221—前206)的历史很短促,在随之而来的群雄逐鹿中,出现了古代谍报史上第二个谍报战高潮。一方面游士一类人物或带有游士色彩的人物在谍报活动中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某一未来帝王为中心形成一个智囊班子的谍报策划、指挥方式也已经形成了。前者以“高阳酒徒”郦食其、随何为代表,他们对所服务的君主保持战国游士的风度,在活动时以三寸不烂之舌来打动对方。后者以张良、陈平为代表,在刘邦身边组织策划谍报活动。
  西汉末年,刘秀集团在谍报活动中有一突出表现——刘秀善于利用敌人心理,以宣传手段来制造假情报,瓦解敌人。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刘秀擅长心理战、舆论战。此时,必须要有情报作为基础,谍报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是对敌人首脑人物的精神状态的了解和利用。
  三国时,由于鼎峙三分的三个政权都有谋略水平较高的统治者和智囊人物,因此,在谍报活动中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活话剧。如孙刘联盟共拒曹操的大战略,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高水平的“诈降”。这类诈降,是精心策划、组织并由高级人物进行的。如赤壁之战中,在消灭了袁绍集团和刘表集团后,曹操已经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全然不顾军队连续作战的劳累,对南方自然环境不适应的弱点,不顾谋士的反对,向占有江东的孙权集团出击。东吴主帅周瑜与部将黄盖使用苦肉计,写信“诈降”曹操。曹操自信骄傲,最终被来降的黄盖烧毁了战舰,水师全军覆没,曹军伤亡过半。
  汉代诸侯王的间谍活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谍报斗争。这一历史阶段中的间谍活动虽不如春秋、战国之际的谍报活动那么璀璨夺目,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也很有代表性。
  
  ♦ 战乱年代
  ——两晋南北朝的间谍活动
  
  这一时期的谍报活动大多是战役、战术性谍报活动,并有所发展。首先是假情报的制造、散布方式多样化;其次是在实施战术性谍报活动时,方式多样化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这固然得益于历史经验的积累,但也与这一时期的军官很多起义于草原朔漠或军旅下层有关。隋朝在渡江战役前开展了大规模的战役性谍报活动,包括破坏敌人经济实力,以假情报欺骗敌人,对敌人布防情况进行侦察等几个方面。这表明隋朝已能组织、控制范围十分广泛地围绕一个战役目标而进行的谍报活动。
  回顾这个时代,虽然看不到太多的深谋远虑,但不乏五花八门的欺骗手段。
  
  ♦ 从统一到分裂
  ——隋、唐、五代的间谍活动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术侦察、战场上的间谍活动又有了新发展。以李世民为代表,当时的许多高级军事将领把战术侦察活动与部队的整个作战行动的展开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战争中部队行动中的组成部分。这种小部队进行的侦察活动实质上是属于谍报活动与正规作战行动之间的一种特种作战活动。
  唐末五代时的军阀们别出心裁地想出了各种伪装部队、间谍的方法,形形色色的商人、手工业者形象,成了间谍们用以伪装自己的外衣。唐末藩镇对付中央政权的谍报手段,表明地方势力在与中央政权斗争中的谍报手段又有了较大的提高。从组织、心理、经济等几个方面对唐王朝的平藩活动进行了最大的牵制。这些间谍活动策划周密、准备充分,把间谍的大规模破坏活动作为战略手段来开展。
  这一时期,人们对间谍的利用、处理方式更加多起来,开始更加自觉地逆用敌方间谍,使之为我所用。在利用外交使节进行外交间谍活动活动方面,也有了新发展。“诸侯窥唐”就反映了当时各割据势力把外交使节当作了解敌方战略情报的手段。
  
  ♦ 边境风云
  ——宋、辽、金、元的间谍活动
  
  北宋、南宋与辽、夏、金的对峙中,边境上的间谍战频繁、花样繁多。在边境间谍战中,呈现富于谋略、较为细腻的风格。朱元璋在元末農民起义中崛起,充分发挥了用间的才能。其一是用间活动的着眼点是敌方首脑人物,其二是用间活动与自己的军事战略相配合。
  
  ♦ 激烈的角逐
  ——明、清的间谍活动
  
  明、清两代,封建集权日趋严密,各类特务组织越来越发挥这种作用,封建帝王驾驭之术也更为纯熟。但统治者安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不想也不可能主动地去适应世界的变化。伴随着中国整体上的不断落伍,中国对外谍报工作的开展当然无从谈起。1840年以后,地主阶级中较为勇于接受新思想、头脑较为清醒的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慢慢开始把收集情报作为治世、改良之用。尽管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但毕竟开拓了中国人了解世界、了解对手的道路。
  从林则徐、魏源等人起,中国的谍报工作与谍报观念由内向型向外向型逐渐转变了,对明清两代间谍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历代谍报战历史的简要回顾,总结起来,我国古代谍报战的主要特点有:
  1.崇尚谋略,重视针对敌国、敌方上层的战略性谍报活动。中国古代谍报战中“离间计”使用频繁就反映了这一点。战略性谍报活动常常是对付封建独裁式的决策系统的有效武器。封建独裁的文化、心理氛围和权力结构,为“离间计”等针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谍报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2.中国古代谍报活动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很少与经济、科技发生联系。这与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3.中国古代谍报活动基本上是内向型的。在动乱时,国内各类势力之间以谍报手段展开厮杀,在统一天下时皇帝以此来督责臣下,权臣以此来作为与政敌斗争的工具。
  4.中国古代谍报活动基本上是后发型的。中古代谍报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中国内部陷于动乱之时,也是谍报活动频繁之际。天下分崩以后,各种势力形成以若干智谋之士为首的谍报活动指导中心,尔虞我诈。此时的间谍活动表现为一系列战略谍报活动,而且很有计划性。
  5.冲国古代谍报活动中,尤其是在高级战略谍报活动中,以假情报去迷惑敌人,派遣间谍去瓦解、破坏敌人内部,占有很大比重。
其他文献
郭沫若先生在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到现在已有七十年了。随着“四风”整治的深入,重温甲申之殇,再来品鉴这段由崇祯、李自成、朱由崧、吴三桂四个大佬演绎的“历史剧”时,竟有新的发现。  形式主义——崇祯。崇祯在位时,“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论权力,他是一国之君;论财力,他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不去救灾治国,而是尽搞一些“申说爱民
期刊
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这些年来,我们其实并没有找到一个合理正确的方向,相反却是或者与传统文化产生了割裂和断层,或者是浅薄和轻浮地解构和颠覆传统文化,或者是采取一种商业文化的态度、消费主义的态度……  但是,文化圈对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荧屏的讨论,却让人们看到,韩国的“星星”是怎样将时尚与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的——韩国电视剧的精神内核中有着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在这部韩剧中,不仅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
期刊
宋代的司法制度和理念在整个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独具特色。它在继承西周、汉、唐以来优秀司法成果的基础上,对古代的司法制度又有很大的创新,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司法审判中的鞫谳分司理念和制度。  鞫谳分司简单地来说,就是案件的审理(鞫)和判决(谳)相分离。鞫司只负责案件事实的审理,而谳司仅负责查找适用的法律条文,最后由长官在此基础上做出判决,在这个过程中,鞫司和谳司不得会见沟通,违者重罚。这种审、判的相对独立
期刊
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的灭亡原因:  1. 内部生产力的衰退;  2. 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  3. 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  4. 夏“桀”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       商王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的灭亡原因:  1. 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 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
期刊
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秦末,陈胜在山东造反。使者向朝廷告急,秦二世随即召集博士儒生征询对策,三十多名博士儒生认为臣子造反罪不可赦,建议火速发兵清剿;秦二世听了,一脸愠色。叔孙通走上前对秦二世说:“如今天下合为一家,郡县城池早已扫平,所有兵器都被销毁,告示天下不复使用。况且当今皇帝英明,法令完备,官员尽职,四面八方如辐辏一样归心朝廷,哪里还有什么人敢造反呢!那些闹事的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
期刊
向往物质富裕,追求美好生活,这是人之常情,是人类特有的本性之一。这种特有的本性激励着人类不断地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地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不断地为改变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处境而奋斗不息。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这样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意思是说,人类追求富裕而美好的欲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本能性的特质。所以,司马迁又说出了这样的经典名言
期刊
杨案真相  “杨乃武小白菜冤案”是所谓“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但正因为关注度过高,真相反容易被遮蔽,尤其是经小说演义乃至当代影视传媒的渲染之后。  近人日记、笔记中很多都谈到了此案,如《翁同龢日记》、《清代野记》、《春冰室野乘》《异辞录》等,而记述最为详实准确的,当推先以诗人著称后以汉奸殒命的黄濬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黄氏在书中广为搜罗公私记录,并有考辨,杨案真相灼然可见。  杨案的大致过程是这样
期刊
伊尹,名挚,号阿衡,夏周时代有莘国(今河南省栾川县)人,中国古代有名的治世良相,史称元圣,因其生于伊水上游,官职为尹,史称其为伊尹。  伊尹是生于伊洛大地,长于伊洛大地,业绩非凡,千古流芳的治世名相,大商王朝的开国元勋;然而他的身世,却是十分悲凉的。《吕氏春秋·本味》等典籍里记载一个关于他出生情况的离奇荒诞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莘国有个采桑女子在一次采桑时,从一棵空心桑树的树洞里面发现了一个婴儿,
期刊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谁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
期刊
我国两宋时期,战争频仍,间谍备受青睐,这可以说是一个谍战频繁的时代。而作为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城,聚集了全国重要政府机构,是最接近中枢首脑的地方,因而成为各地间谍的汇聚之地。  时人曾感慨,天子脚下,哪里会没有外国间谍?官员王存也曾表示过担忧,说:辽人对我们朝中的事情了解得很详细啊!  政府为此曾多次下诏,公开招聘京城内外的能人来抓捕间谍,抓到一名赏钱三十万,还能够获得一定的功名。而知情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