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创作小说的取胜之道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d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让一篇小说,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对读者产生深远影响,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探索创作小说的取胜之道,这篇小说是很好的素材。它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它的立意,在普通平常之中有深刻意蕴;它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它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
  关键词:取胜;立意;情节;人物;独到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之一,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优秀的小说,往往有独到的取胜之处。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在这方面是相当出色的。读这篇小说,我们能够探索到,创作小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取胜。
  1.把普通常见的主题表现得深刻独到,耐人寻味
  巴尔扎克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给人们的是社会大画卷,在其中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曲折复杂,看起来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而莫泊桑却善于从百花丛中采摘最有价值的一朵,尽管在常人眼中并不是最鲜艳的;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生活小事揭露大的社会现实。《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就是当时法国的凡人平常事。
  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比十分鲜明强烈,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思想:“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马克思、恩格斯语)《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是败家子,一般人的思维就主写于勒,以于勒为主线,小说却以于勒的遭遇为暗线,简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而将重点放在了写 “我”的一家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其取材与布局新颖别致,井然有序,详略得当,生动清晰地描绘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现实生活的画面,将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独到。
  2.情节看来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张弛有节
  菲利普这个生活拮据的职员家庭,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过去的“恐怖”、今天的“福星”于勒降临,盼了12年,始终没盼到。作者暂时丢下这个不写,而写菲利普的二女儿婚后全家外出旅行,看来与情节发展关系不大,使情节舒缓下来,而且在舒缓中又绝妙地插上一个菲利普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文雅高贵”的姿态,令人发笑,心情松弛下来,在这轻浅素淡的幽默之中,不知不觉地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菲利普与他朝思暮想的“福星”于勒在海轮上相遇了。在没有确证这个牡蛎贩子就是于勒以前,菲利普夫妇已经惊恐万状,故事情节顿时紧张起来。但作者在此没有立刻解开这个谜,而是跌宕一下,让这个惊魂未定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问底细,又把气氛松弛一下。船长的话证实了他们的怀疑,故事发展到了高潮,他们如临大敌,到了疯狂的地步。到底有没有认出来呢?由于筹划有方,退却有序,安然脱险,故事慢慢地入情入理地结束了这场虚惊,把气氛平息下来,最后用全家改乘海轮回来结尾,给人以回味咀嚼、沉思默想的机会。
  这样普通的情节,莫泊桑能处理得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曲折跌宕却无斧凿之痕。
  3.采用多种不同的手法刻画人物
  小说人物寥寥,却分别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手法,有明有暗,有虚有实,有力地表现了主题。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哀乐,然而,对我的描写也没有用多少笔墨。
  对于菲利普夫妇的两个女儿、女婿等人物,小说更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对他们的外貌心理和语言几乎未作任何交代,他们只是起着陪衬、烘托和丰富情节,活跃场面的作用。那么,小说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呢?读后看得很清楚,是菲利普夫妇,小说又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呢?本文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描写。
  这种内心世界的描写,作者首先从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中来揭示。如在刻画菲利普夫妇时,作者让他们在自我言行的前后尖锐矛盾中揭露其以金钱为轴心而转动的人生哲学。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恐怖—希望—恐怖—激怒—仇恨。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因为:于勒当初花了他们的钱—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回来花他们的钱。作者毫无评述之词,而菲利普夫妇一副拜金的嘴脸,已跃然纸上了。其次,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描摹。当菲利普发现牡蛎贩子很像于勒时,作者着力描写了他的脸色和眼神“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当船长证实这个牡蛎贩子就是于勒时,菲利普的脸色和眼神是“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通过这些脸色和眼神的描写,刻画了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的内心活动。
  《我的叔叔于勒》虽然篇幅短小,但若深入细致地进行探索,不难发现它的独到之处:平常的人物、情节,表现普通的主题,深刻、耐人寻味;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正是小说写作成功的秘诀,因此读这篇小说,我们能够从中探索到创作小说的取胜之道。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桥南中学)
其他文献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老师们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自2006年起,湖南省溆浦县警予学校进行“网络环境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研究,学校申请了一个博客群,老师们纷纷建立自己的博客。在博客群中建立班级博客,并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给班级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
摘 要:美术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全面、形象、直观地呈现信息,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积极性的调动;思维的启迪,灵性的释放;视野的开拓,创作的发挥。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制;民间玩具;兴趣;思维;思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也日新月异并引起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成为当前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助推器”。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学校应积极
摘 要: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接触语文教材,只要做有心人,就可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开发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笔者所在的中学是一所教学硬件缺乏、校舍破旧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它们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两者既具有互补性又具有对立性。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在预设的基础上,对预设的丰富、拓展、重建,但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生成过度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是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
本课例是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与生活》中的排列问题。本节课通过创设师生排队照相的生活情境,在现实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并逐步完善了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  一、自主设计,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学片段】  师:谁想和老师合影?  师:如果我们两个想站成一横排照相,应该怎样站呢?  生1:老师站在左边,丁嘉站在右边。  生2:丁嘉站在左边,老师站在右边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学校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和谐;教学;以人为本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发起者、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学校教学工作牵涉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校长如何调动好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如何营造良
“自主性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铸成的。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培养呢?本人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下面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品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关键是第一节课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所参与的观课议课活动,对如何在观课中有效地采集信息,进行了粗浅探讨,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观课议课;课堂教学;采集信息  在观课活动中,观课教师要针对课前确立的观课主题采集有效课堂信息,并积极对采集的信息分析、思考,做好相关记录,这是观课时的主要工作。  采集有效信息,即观课者把关注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主题尽可能全面收集课堂信息。课堂信息来源于教学活动
三月份学情检测的第二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在进行着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复习,一切都一如既往。很快,正式考试开始了,我也回到办公室做做试卷、备备课。  考试开始不到20分钟,我的手机来了条短信,是教务主任发的,内容是:“你班XX同学将化学方程式写在手上,被监考老师发现,请考试结束后及时安抚该同学的情绪。”看完,我火冒三丈,因为就在该场考试开始前,我还三令五申地强调诚信考试。想到这,我立即起身向考场走去,
摘 要:人的发展是与环境协调一致、与人和谐相处、情感丰润的和谐过程。所以,教育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摆脱片面追求素质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均衡、和谐的发展。在当前教育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大氛围下,教师只“走近”学生还不够,更应“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心灵深处。  关键词:思品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情感来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人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