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焦虑、依恋、教育策略
一、研究的缘起
每年暑假开学,刚入园的新生或多或少的会有情绪波动,在刚开学的几天或几周里哭哭闹闹,他们不愿理睬别人,甚至因为老师把他带进教室离开亲人而用踢、打、咬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与紧张不安,这种情况年龄越小反应越激烈。 这次暑假开学,我们幼儿园增设了一个托班,招收2至3岁的托儿。托幼一体化,使幼儿园教育对象的年龄提前到了2岁,而2—3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一下子让他们离开父母、家庭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时往往会产生不安和焦虑的情绪,作为托班老师的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我将要面对开学初小朋友强烈的哭闹……
如何让这些刚满两周岁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儿园教育中所不可忽视的。对幼儿入学初的焦虑情绪现状的调查。人园焦虑原因的分析,以及如何消除焦虑情绪、情绪调节有哪些教育策略,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试图讨论的。
二、文献综述
《幼儿心理学》中指出: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瓦解作用,因此要避免这种消极情绪的产生对幼儿心理造成危害。 陈鹤琴说:“大家都知道,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因此,当一个小孩来到幼稚园的时候,在他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这可以看出,孩子从一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离开自己所依恋的亲人,不能满足自已的欲望,这在他心理上很自然的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惧怕的情感。幼儿失去原来的舒适与满意,故而表现出苦恼的情绪和不安定的行为。
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儿童需要与同伴交往,此时幼儿最感痛苦和忧虑的是大家都不愿理睬他,这就是“社会性焦虑”的主要表现。
三、过程和程序
(一)现状调查
1.家庭访问:为了更好的搜集到幼儿的第一手资料,全面的了解我班的孩子,我和搭班老师在暑假里对每个幼儿进行了新生入园前的家访,一是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二是通过家访与幼儿接触,初步建立感情。
2.行为观察:我班幼儿人数比较少,共七人,因此他们都作为我的观察研究对象。下面我对他们一个半月来的观察做一个总体描述。
邓韶光,我班的大哥哥,人长得很高大,再过两个半月就满三周岁了。因为入园前在一个私人的幼儿园上过学,所以来园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能一个人选择一些玩具进行活动。但偶尔会去打搅一下别人,如抢别人的玩具或去推一下别人。稍有口吃,因此不太愿意说话。
徐子怡,这小女孩和邓韶光一起在私人幼儿园待过,而且年龄也偏大,所以刚来时也很大方,会自己玩玩娃娃家或其他玩具。但她比较任性、强蛮,想玩什么玩具,不管谁在玩,她都会去抢,直到到自己手上为止。可有时在其他小朋友由家长接走时,会因为想家而哭起来,而且很伤心。
(二)入园焦虑原因分析
1.亲子依恋。处于自己较为熟悉的环境中时,大多数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恋对象,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在没有建立起新的依恋(对教师的社会依恋不能替代父母的依恋)之前,幼儿对自己亲人的依恋情感是很强烈的。孩子上幼儿园,与他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他会有一种失去依靠的感觉,因此表现出焦虑的情绪。
2.对新环境(包括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恐惧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孩子从一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包括陌生的老师、陌生的活动室、陌生的同伴),离开自己所依恋的亲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在他心理上很自然的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惧怕的情感。幼儿失去了原来的舒适与满意,为了保护自己,便表现出苦恼的情绪和不安定的行为。
3.希望引起新对象的注意,巩固在家时的“非常地位”。前人研究表明,孩子与父母之间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大约在两周岁,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这以后自我意识突飞猛进,在儿童身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我中心”。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太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大人的密切关注。现在在幼儿园,看到有那么多与他一般大的孩子,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得到新对象的宠爱,便产生了不安和焦虑的情绪。
(三)消除焦虑情绪、情绪调节的教育策略
1.创设宽松、温馨的家庭式的环境。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因此我们经常与幼儿肌肤相亲,恰当地向每个孩子表示亲热:抱抱、摸摸、蹲下来同他们轻轻地交谈、热情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同时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和谁做朋友,能让他们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去做,并在其行动中尽量能给予表扬和鼓励,孩子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很高兴,很得意,这样便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逐渐将依恋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老师的依恋。
2.以生活活动为切入口,帮助幼儿解决盥洗、人厕、进餐、午睡等生活难题。因为只有解决好这些难题,才能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根据2—3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游戏中让孩子边听音乐边按节奏洗手边念儿歌:“湿湿手,擦擦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再用水来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幼儿较快地掌握了正确洗手的方法。托班孩子对午睡的反应很强烈,遇到哭闹的孩子,为了稳定其情绪,不影响其他孩子,我就带他出去走走或者看看书、搭搭积木,并耐心开导,等他答应了再让他午睡。进餐也是这样,用餐前向孩子介绍菜名。引起幼儿的食欲,给幼儿讲些故事“我长大了”、“我真能干”等,念儿歌“大老虎”、“白米饭”,让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
3.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生活技能和知识。新人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象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这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两岁左右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不能迁就孩子不正当的要求,要适当地进行教育,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
4.鼓励家长共同配合。教师要积极鼓励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在家时可多给孩子们讲讲幼儿园有趣的事情,给他们玩一些好玩的玩具,配合老师指导孩子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千万不能包办。如对不肯午睡,一个劲儿要找妈妈的幼儿可让其父母早点下班来幼儿园陪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等。
四、结果与反思
一,教育结果。通过近三个月的教育适应活动,再来看看我们的托班幼儿:当初经常爬上玩具柜向窗外看的成成现在从校车上下来后总是第一个跑进活动室;敦敦不时的会在活动室内耍一下“武术”,下午妈妈来接他时还不想回去;在户外活动时跑得最欢的是陈云帆;齐齐虽然有时还要来老师身上粘一会,可大部分时间能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早上在老师热情的问好声中,大部分孩子也能声音或大、或小的和我们打招呼了。从孩子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正在逐渐适应我们幼儿园的生活,因为他们的表现正是在家里很放松的情况下经常出现的,他们把幼儿园已经当成自己的家了。
二,教育反思。新生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尽最让孩子较快地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去用心地做,我们只有用爱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关心爱护幼儿、教育幼儿,孩子们就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张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笑脸。
现在独生子女大多在家长的庇护和宠爱下,与外人接触不多,这是造成他们焦虑依恋的原因之一。这时的孩子便需要进幼儿园,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来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并学会与人分享。
一、研究的缘起
每年暑假开学,刚入园的新生或多或少的会有情绪波动,在刚开学的几天或几周里哭哭闹闹,他们不愿理睬别人,甚至因为老师把他带进教室离开亲人而用踢、打、咬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与紧张不安,这种情况年龄越小反应越激烈。 这次暑假开学,我们幼儿园增设了一个托班,招收2至3岁的托儿。托幼一体化,使幼儿园教育对象的年龄提前到了2岁,而2—3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一下子让他们离开父母、家庭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时往往会产生不安和焦虑的情绪,作为托班老师的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我将要面对开学初小朋友强烈的哭闹……
如何让这些刚满两周岁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儿园教育中所不可忽视的。对幼儿入学初的焦虑情绪现状的调查。人园焦虑原因的分析,以及如何消除焦虑情绪、情绪调节有哪些教育策略,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试图讨论的。
二、文献综述
《幼儿心理学》中指出: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瓦解作用,因此要避免这种消极情绪的产生对幼儿心理造成危害。 陈鹤琴说:“大家都知道,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因此,当一个小孩来到幼稚园的时候,在他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这可以看出,孩子从一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离开自己所依恋的亲人,不能满足自已的欲望,这在他心理上很自然的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惧怕的情感。幼儿失去原来的舒适与满意,故而表现出苦恼的情绪和不安定的行为。
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儿童需要与同伴交往,此时幼儿最感痛苦和忧虑的是大家都不愿理睬他,这就是“社会性焦虑”的主要表现。
三、过程和程序
(一)现状调查
1.家庭访问:为了更好的搜集到幼儿的第一手资料,全面的了解我班的孩子,我和搭班老师在暑假里对每个幼儿进行了新生入园前的家访,一是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二是通过家访与幼儿接触,初步建立感情。
2.行为观察:我班幼儿人数比较少,共七人,因此他们都作为我的观察研究对象。下面我对他们一个半月来的观察做一个总体描述。
邓韶光,我班的大哥哥,人长得很高大,再过两个半月就满三周岁了。因为入园前在一个私人的幼儿园上过学,所以来园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能一个人选择一些玩具进行活动。但偶尔会去打搅一下别人,如抢别人的玩具或去推一下别人。稍有口吃,因此不太愿意说话。
徐子怡,这小女孩和邓韶光一起在私人幼儿园待过,而且年龄也偏大,所以刚来时也很大方,会自己玩玩娃娃家或其他玩具。但她比较任性、强蛮,想玩什么玩具,不管谁在玩,她都会去抢,直到到自己手上为止。可有时在其他小朋友由家长接走时,会因为想家而哭起来,而且很伤心。
(二)入园焦虑原因分析
1.亲子依恋。处于自己较为熟悉的环境中时,大多数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恋对象,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在没有建立起新的依恋(对教师的社会依恋不能替代父母的依恋)之前,幼儿对自己亲人的依恋情感是很强烈的。孩子上幼儿园,与他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他会有一种失去依靠的感觉,因此表现出焦虑的情绪。
2.对新环境(包括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恐惧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孩子从一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包括陌生的老师、陌生的活动室、陌生的同伴),离开自己所依恋的亲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在他心理上很自然的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惧怕的情感。幼儿失去了原来的舒适与满意,为了保护自己,便表现出苦恼的情绪和不安定的行为。
3.希望引起新对象的注意,巩固在家时的“非常地位”。前人研究表明,孩子与父母之间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大约在两周岁,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这以后自我意识突飞猛进,在儿童身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我中心”。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太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大人的密切关注。现在在幼儿园,看到有那么多与他一般大的孩子,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得到新对象的宠爱,便产生了不安和焦虑的情绪。
(三)消除焦虑情绪、情绪调节的教育策略
1.创设宽松、温馨的家庭式的环境。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因此我们经常与幼儿肌肤相亲,恰当地向每个孩子表示亲热:抱抱、摸摸、蹲下来同他们轻轻地交谈、热情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同时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和谁做朋友,能让他们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去做,并在其行动中尽量能给予表扬和鼓励,孩子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很高兴,很得意,这样便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逐渐将依恋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老师的依恋。
2.以生活活动为切入口,帮助幼儿解决盥洗、人厕、进餐、午睡等生活难题。因为只有解决好这些难题,才能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根据2—3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游戏中让孩子边听音乐边按节奏洗手边念儿歌:“湿湿手,擦擦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再用水来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幼儿较快地掌握了正确洗手的方法。托班孩子对午睡的反应很强烈,遇到哭闹的孩子,为了稳定其情绪,不影响其他孩子,我就带他出去走走或者看看书、搭搭积木,并耐心开导,等他答应了再让他午睡。进餐也是这样,用餐前向孩子介绍菜名。引起幼儿的食欲,给幼儿讲些故事“我长大了”、“我真能干”等,念儿歌“大老虎”、“白米饭”,让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
3.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生活技能和知识。新人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象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这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两岁左右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不能迁就孩子不正当的要求,要适当地进行教育,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
4.鼓励家长共同配合。教师要积极鼓励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在家时可多给孩子们讲讲幼儿园有趣的事情,给他们玩一些好玩的玩具,配合老师指导孩子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千万不能包办。如对不肯午睡,一个劲儿要找妈妈的幼儿可让其父母早点下班来幼儿园陪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等。
四、结果与反思
一,教育结果。通过近三个月的教育适应活动,再来看看我们的托班幼儿:当初经常爬上玩具柜向窗外看的成成现在从校车上下来后总是第一个跑进活动室;敦敦不时的会在活动室内耍一下“武术”,下午妈妈来接他时还不想回去;在户外活动时跑得最欢的是陈云帆;齐齐虽然有时还要来老师身上粘一会,可大部分时间能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早上在老师热情的问好声中,大部分孩子也能声音或大、或小的和我们打招呼了。从孩子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正在逐渐适应我们幼儿园的生活,因为他们的表现正是在家里很放松的情况下经常出现的,他们把幼儿园已经当成自己的家了。
二,教育反思。新生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尽最让孩子较快地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去用心地做,我们只有用爱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关心爱护幼儿、教育幼儿,孩子们就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张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笑脸。
现在独生子女大多在家长的庇护和宠爱下,与外人接触不多,这是造成他们焦虑依恋的原因之一。这时的孩子便需要进幼儿园,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来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并学会与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