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艺术中视觉观念的生成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依据经典文本所告知的路径,在守望本土艺术复兴的焦灼中,将阅读投入视觉观念产生的西方源头,但误读从不因此而减少。正如休谟所言,一切深奥的推理都伴有一种不变,它可以使论敌哑口无言,而不能使他信服。当我们离开小房间,置身日常事务时,我们推理所得出的结论似乎就烟消云散,正如夜间的幽灵在曙光到来时就消失一样。
  在古希腊文化的谱系中,欧洲思想的整个历史,欧洲语言中思想一词(ideon、eidos、idea)的整个语意学,如我们所知——如我们所见,是将看和知联系在一起的。在探寻艺术作品的起源时,海德格尔曾回溯到古希腊时代,他这样写道:“在古希腊,在西方历史命运的开始,艺术上升到其所能达到的显露真实的无上高度。它们使神的存在,使神性与人类命运的对话,得到彰显。那时,艺术不过就是技艺(Techne)……”在海德格尔看来,早期希腊人的存在是一种完美的存在,于其中,主体与客体还未割裂,物性、生命自身、生活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人不是世界的主人,只是作为世界的守护者而存在于这一土地上。于其中他观看着、聆听着、感受着和参与着存在的生成,这就是所谓诗意地栖居。实际上,海德格尔已经看到,在希腊人对于存在生成的参与中,早已蕴涵着后来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基本因子,那就是对于视觉的强调,即所谓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海德格尔说,“技艺一词实际上是指一种认识方式。在看的最广阔意义上,认识即意味着已经看到。”而“西方哲学传统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观看’当作进入存在物和存在自身的方式”。它假定人作为主体可以毫无遗漏地看到一切事物,作为客体的世界完全呈现于这样的观看。这种认识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古希腊的艺术理论和实践,并对随后整个西方艺术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希腊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形成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事件就是对于数的发现与认识。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所指出的:“对于日夜交替和岁月流转的观察已经创造了数的艺术,它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时间的概念,而且是探索宇宙性质的手段。由它们我们已经获得全部范围的哲学”。我们知道,希腊人对于数的性质的思考起始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据亚里士多德所言,可能正是毕达哥拉斯本人发现了“存在于音阶、天空和许多其他事物中的数的性质”。在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思想中,已经包含着比例、度量和和谐等概念,它满足了当时希腊人急于在变动不居的经验世界之后发现和构建一种理性秩序的急迫要求。所以,波利特称:数的思想是“古希腊思想中根植最深和最为持久的特征之一,不管在艺术还是哲学方面都是如此”。
  正是对于视觉的强调使古希腊人对于人的躯体有着强烈的兴趣。据说,古希腊人最初是在平原上纵横交错的山脊中看到了自己躯体的本质,希腊词“人”(1aos)同他们意指“石头”的一个词(1aos)完全相同。与其他宗教不同,古希腊的神以人的形体向人显现,并鼓励人用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表现他们的存在。这也就是何以在古希腊全盛时期(即所谓古典时期,这也是我们主要讨论的一个时期),雕刻和戏剧成为两种主要艺术形式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古希腊人对于裸体的理想化呈现,与希伯莱人对于服饰的重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数生发出的比例、度量和和谐等概念则使希腊人找到了表现人体美的理想法则,它集中体现在波利克雷图斯的《法典》中,其被普遍视作第一篇古代艺术论文。遗憾的是,《法典》中所记录的各种准则已经失传。尽管如此,在《法典》与毕达哥拉斯的数的理论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这可以由《法典》的片断之一清楚地看到:“美产生自精微的数字”。公元前2世纪的《法典》注释者加兰告诉我们:“为了展示论文中谈及的躯体的所有对称和谐,波利克雷图斯根据《法典》中的准则创作了一座男子雕像,以支持其理论。”这座雕像即是著名的《多利弗罗斯》(又名《持矛者》,公元前440-430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美学原则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将数的客观性质与美的主观认识连接起来,而这正是由柏拉图完成的。在这样做时,他不过是将比例、度量、和谐等数的性质赋予某种伦理的或道德的内涵,从而将抽象的数字与可见的事物,科学与宗教、宇宙论与认识论联系在一起。结果,数与美和善成为统一的不可分割之物,而技艺也就不是对于现实的单纯模仿。在古希腊艺术向写实主义方向转化的一开始,就已经包含着超出自然主义的理想主义。就像波利克雷图斯所呈现的那个经典躯体一样,古希腊雕刻,特别是所谓古典时期的雕刻作品,并不是自然主义的如实再现,而是理想美原则——古希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观看——思维——技艺方式——的表现。
  事实上,就在《法典》出现之前,即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的雕刻艺术产生了一个飞跃,由僵硬、刻板的观念性表现迅速转变为生动、逼真的写实主义表现。一般而言,较之古代埃及雕刻而言,古希腊雕刻的确更为写实,但这并不表明其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正如斯克兰托所指出的:“古希腊艺术中的理想主义并不是指创造一个不可能有的、超越现实的形象。相反,它是对于类型的一种辨别,即找到一种所有个体共有的形式,但其中并不包括个体的不完美和反常方面。”因此,古典时期的希腊雕刻很少刻画情绪激烈的面部表情。一个更为明显的例证是,在希腊悲剧舞台上,所有演员都头戴类型化的面具。这就是何以在古希腊艺术中,理性、适度和克制等成为理想的形式特征。尼格尔·斯皮威说:“如果古希腊文化可以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那就很可能是‘英雄的’。古希腊文学和宗教都充满了英雄和英雄崇拜;因此,古希腊雕刻也是如此。”一方面,这与古希腊思想中的“神人同形论”相关。简单而言,这就是指最美的人体是神性的载体。事实上,古希腊文学中赞美人的一个词“像神一样”(theoeides)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这与古希腊社会生活中的男性躯体崇拜有着紧密联系。在竞技、战争、宴饮、性生活乃至道德评价中,男性躯体美都成为普遍的欣赏对象。它们一起构成了古希腊艺术中“美与善”(KalosKagathos)形式的观念基础,而这种形式的最高表现就是古典时期的男性裸体雕刻。我们知道,克里蒂安男孩不过是希腊人的既美且善和英雄式的男性裸体雕刻之一。在公元前5世纪,波利克雷图斯和菲迪亚斯创作的一系列男裸体立像成为古典艺术的最高典范。因此,裸体成为古希腊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对象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艺术如何成为审美对象和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克拉克已经区别了“裸露”(aked)与“裸体”(nude)之间的区别:“被裸露是指我们的衣服被剥夺,这个词暗示着我们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感到的某种尴尬。而‘裸体’一词却带有一种有教养的含义,没有不舒适的意味。裸体给人的模糊形象并不是蜷缩和无助的躯体,而是一种平衡、丰饶和自信的躯体:重构的躯体。”这个重构的躯体显然是以观念为基础构成的。所以,古希腊的男性裸体雕刻是一种观念的自我呈现、自我观看、自我肯定和自我意识。归根到底,观念是一种观看方式。
  就希腊写实主义艺术的形成和确立来说,对于透视关系的探索与运用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过,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线性透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形而上学意义。很清楚的是,古希腊人从来没有像他们的文艺复兴继承者那样精确地掌握焦点透视的技法,对于他们来说,焦点透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但是,在希腊人那里,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theoria)一词正是指“事物于其中显露自身的外表,外观”。“理论化”最初是指“专注地观看事物,仔细端祥”。而当希腊词theoria为罗马词contemplatio(沉思)取代之后,经验的范式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不过,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神秘主义思想中,沉思仍然含有感性的知觉成分在内。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焦点透视法的重新发现,古希腊的theoda终于得到运用,理论终于成为一种实践。世界被组织和呈现为一种几何构图,一种具有坐标的空间结构。与此同时,观看连同其他感知被理性化和科学化,目光退化为纯粹的光学反应。焦点透视体系的确立不仅构成了视觉形成历史中,而且也构成了视觉范式支配形面上历史中的一个决定性事件。实际上,即使就科学的意义而言,焦点透视也并非是现象世界的真实反映。潘诺夫斯基正确地称焦点透视为一种“象征形式”。它不仅使世界成为有序的空间构成,使事物成为精确的几何形体,更重要的是,它使事物和世界自身的直接呈现转化为一种经由理性主体支配的再现。因此,线性透视的焦点不仅提供了一种镜像使主体得以观看世界,同时也使主体在这种观看中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和支配地位。这样,世界的图画转化为一种图画的本体论。所以,海德格尔说:“从本质上来理解,世界图画并不是指世界的一幅图画,而是指世界被作为图画来加以想象和把握。”而这一切,早在古希腊人那里便已经植下了根基。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传统教学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人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期刊
我国目前的高中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阅读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在阅读过程中逐字逐句翻译的现象很普遍,这既影响了阅读速度,也影响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阅读能力是指学生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意理解的速度和准确性。如何在高中课文教学中培养这种阅读能力,一直是高中教师研究探索的问题。中学英语教学大纲针对课文教学有明确规定:“课文首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段教学
期刊
在知识点“沸腾”一节教学中,“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是一出重头戏,它决定着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因为这个实验既是建立沸腾概念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训练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学校按课本(华东版)上的实验装置做学生实验,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没能在实验中观察到清晰而真实的水的沸腾图景。因为用酒精灯作热源做实验,水温一般只能达
期刊
所谓的乡村学校,指的是处于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包括教学点、完全小学、中心小学、初级中学。传统意义上正式的农村教育,指的是学校里面的正规教育,或者是学校里面的义务教育,也称基础教育。这类学校若干年之前根据“分类办学,分级管理”原则,“人民的教育人民办”,实质上为农民自己投资,但由国家管理。税费改革以后,才逐渐变为国家主要投资管理。2006年1月1日在西部地区开始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基本上解决了农村
期刊
学问学问,一半靠学,一半靠问,正所谓勤学好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越来越认识到“问”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发现“爱问者清,多问者能”,故而我常鼓励学生提问、多问。理由有三:    一、“问”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新的课改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主人。我以为,这个主体不仅仅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外在形式和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思维、内在精神要成为课堂意识形态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是
期刊
生物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热门学科,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环境、能源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而现有教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并且信息时代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和体会到,生物课堂教学目标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基本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养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就可以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技能
期刊
一、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项对我国理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不平衡,能力的强弱和平时学习成绩及学校类型无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现行的一些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是低效的。在实验区调研时这个问题同样反映在了科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以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达到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可通过剖析教学过程,
期刊
为使作文教学走出“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我校语文课题组开展了“让有效指导成为学生自由习作”的作文教学研究,不断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打破种种禁锢,还学生以题材选择、思想表达、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的自由,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充分拓展教学时空,实施有效指导,让习作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成为他们倾诉表达的自由乐园,使自由习作越“走”越好。    一、引进活水,为自由习作拓展时空   
期刊
教材内容在变,考试制度也在改革。所以既要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又要提高教学质量,难度就很大。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教者就必须端正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其意就是一切从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好中差生的具体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对不
期刊
中考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次大考,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考成绩与复习备考的方法、策略、效果有直接的关联,只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复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益,从而提高中考成绩。    一、明确任务,制定复习计划    中考复习备考有三项任务:一是梳理知识,查缺补漏,构建知识体系,对知识基本达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的程度;二是通过专题复习与训练,具备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灵活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