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作者意识与人物塑造问题新论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ch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是作者创作的产物.作为作品的创作者,作家的意识或者说思想感情总要以各种方式,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而文学是人学,人物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要素.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人物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性格逻辑.在作品中,作者的意识与人物形象必然发生交集,并且同人物的独立性和有机性出现矛盾甚至对立.如何处理作者意识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创作方法有不同的方式.浪漫主义倾向于让人物形象服从作者意识,自然主义倾向于作者意识退隐,现代主义倾向于调和作者意识与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直接指向作者意识.(1)现实主义则一方面肯定二者的交集、矛盾和对立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另一方面强调尊重人物的独立性和有机性,反对以作者意识干预、代替人物观念.以下试对现实主义处理方式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发生巨变,民众的媒介习惯同样发生巨变.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不仅对传统的语言符号信息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吸引了多元化的主体广泛参与.新媒体愈发成为凝聚社会文化共识和传播信息能量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的发展为话语生态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场景与契机.话语主体之间、话语主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话语实践、文化信息传播和符号信息传递,形成了特定的话语结构和话语主体多样性.语言、符号和文化创新推动了话语空间的重构,话语主体的重建和话语实践的变革.
期刊
我们现在的“艺术”观念,主要是来自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形成的“美的艺术”观念,这与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有所不同.那么,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是怎样的呢?这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中来看“艺术”观念的基本流脉.古代图书分类的文献,有两个脉络:一是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二是正史之外专门的目录学著作.本文结合这两个方面的文献,来探寻由之反映出来的艺术观念.
期刊
当我们把“盛唐气象”与一个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时,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盛唐气象”,其盛“象”在唐,“盛”之根却孕育在南北朝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在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其“盛”,盛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经济协同发展所拥有的经济体量上,盛在南北文化相互接纳所积淀的文化厚度上,盛在诗歌继往开来所展示的创新上.闻一多先生说“我们所要谈的五十年(唐开国后约略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1)正可为此说之证.
期刊
我们只探讨表达的意义而不探讨表达的真理.rn——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rn从认识论的意义上看,自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康德的主体认识能力论,再到海德格尔的“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如何理解和阐释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人类面向自我和探索世界的双向认识活动中的核心问题.文学艺术尤其如此,神话创造了宇宙,诗歌猜测神思,小说试探人性……无论这是出于人类的好奇心,还是生存的必要行动,在认识领域的已知与未知之界,那片近似于认知盲区的模糊地带,是认识论刺激了阐释学的发展.
期刊
周小燕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被誉为“中国的夜莺”.她为了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她的声乐教学思想及歌唱的民族精神亟须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不断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国际化发展.周小燕生于工商世家,从小在湖北武汉长大,自幼喜爱音乐,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班卓、吉他、琵琶.小学毕业后学习英语、意大利语等课程.
期刊
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一直是艺术家和研究者们所热切关注的课题.其中,对于中国画的“色彩”现代性创新,是中国画现代性探索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秉承“融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理念的著名现代画家林风眠(1900-1992),是创新中国画色彩表现的先驱之一.在其大量的艺术创作中,皆可见其对传统色彩的探索性解构与重组.
期刊
近年来,红色主题歌剧迎来了创演的新趋势,表现为如《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等众多经典歌剧的复排和《红色娘子军》《长征》等大量新剧目的涌现.在传承与创新的进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个艺术现象的转变,即群像在红色主题歌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与中国歌剧音乐戏剧性观念的发展紧密相关.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红色歌剧中,群像的表现较少,一方面源于传统观念下,主人公的英雄形象塑造是最主要的戏剧任务;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歌剧对西方歌剧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戏曲板腔体的音乐技法与群像塑造的不相
期刊
华语电影受到“全球化”影响,一直渴望进入世界电影市场,但从经验来看,2002年之后华语电影短暂的“春天”消失殆尽,陈凯歌导演的《无极》被强制退回,之后《赤壁》《唐山大地震》等电影的上映仅有少量的票房,即使最近被称为“中国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也没有得到西方主流市场的认可.在探究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开始把视野聚焦于好莱坞的华人导演,我们的视线扫过多名华语电影中的“大师级”导演,最后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李安这名华语导演中的异类身上,他既不如温子仁等华人导演从小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也非如陈凯歌等导演固守自己的文化
期刊
在位于地球东方的中国,矗立着由数千年来历代文艺杰作或文艺高峰所共同组成的中国文艺高峰群.这个文艺高峰群拥有自身的独特传统,宛如喜马拉雅山脉巍然屹立的群峰,与世界上其他地域的文艺高峰群,如欧美文艺高峰群、印度文艺高峰群、伊斯兰文艺高峰群等相比,释放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格或文化品格.中国文艺高峰传统的品格,是指生成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文艺高峰群在世界文艺高峰之林中呈现出独特而又普遍的气质.
期刊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响的世界.这些声响,或刺耳,或和谐,或让我们烦躁,或给我们安慰.除“天籁”“地籁”之外,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人创造出来的各种“声响”.传统儒学解释这些人类声响的来源时说:物感人心而动,心动而有情,情之发之于外,就会形现于“声”,而各种“声”组织起来,文采彰明,就形成了“音”,“音”能涵括天地之有德有序则被称为“乐”.所以,人创造出来的各种“声”“音”“乐”就反映了人之各种情绪和认知.同时,“声”“音”“乐”作为外物,又会反过来影响人心,形成风化,影响政教,所以《礼记·乐记》中说:“声音之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