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wa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2-0055-01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护士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在80年代初国际上就开始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研究,护士在进行各种注射、输液、抽取血液标本等护理基础操作过程中,决定了護士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因此,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是护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1 职业暴露原因:
  1.1 护士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漏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着许多的暴露危险。空气污染也是医院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门诊人员流动大,病种复杂,各种致病微生物在空气中易通过呼吸道传染给护士。
  1.2 护士防范意识差:医院领导思想观念滞后,重医疗轻护理,投入不足个别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在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过程中,流程不规范,存在不安全医疗行为,忽视自我保护意识。
  1.3 护士职业防护措施安全不够:目前我国各级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重视不够,对相关宣传教育较少。医院应设有安装医疗设备和防护措施,符合卫生学标准要求。(安装电子感应式洗手池,提供一次性擦手纸,各种针头、安瓿等锐器有专用的耐刺防渗漏加盖锐器盒统一收集、处置。
  1.4 职业教育培训不到位:目前,护士在校学习时,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所以造成护士对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临床工作中,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教育中,未把职业防护做为重点培训内容,造成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
  1.5 化学因素 预防院内感染频繁使用的各种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对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损害作用,可引起哮喘、皮炎、恶心呕吐或流产、致畸、致癌等。
  2 传播途径:
  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血源性因子对医务人员传染常发生于锐器和针刺伤皮肤粘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多发生于护士,其次是检验科人员及医生。
  3 防护措施
  3.1 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洗手是预防感染最重要、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用肥皂和清洁剂洗手,可使手的细菌减少90%,洗手后用手拧污染的水龙头是造成护理人员手微生物超标的主要原因,应改为感应式、肘碰式或脚踏式。减少护理人员的接触,同时严格遵守洗手原则,加强自我防護。
  3.2 做好各种防护措施
  3.2.1 戴口罩:病区护士给病人做治疗时,需要戴口罩、帽子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流程,如如呼吸道传染病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的。护士戴口罩时,口罩边缘在距下眼睑1厘米处,下缘要包住下巴,四周要遮掩严密。
  3.2.2 戴手套: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中如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料理血液污染的器械、持血标本等需戴手套进行。
  3.3 预防针刺伤:针刺伤是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损害。在加强病人护理安全的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安全保障。所以,在打开玻璃安瓿,用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对各类针头、刀片等利器应置于医用利器盒内,统一焚烧处理。手持针头和注射器时,不要对着他人,以免刺伤他人。一旦被锐器刺伤必须立即处理,挤血并冲洗伤口、消毒、包扎、报告和记录。
  3.4 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护士在工作中要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的区域管理要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按病种分室收治病人,各室门边隔离标志醒目,已提醒医务人员、病人、来访者必须遵守隔离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戴好隔离衣裤、口罩、帽子。
  3.5 护士长要将每位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作为管理职责的一部分,经常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促使大家在工作中主动采取保护措施,减少感染机会。
  3.6 重视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教育;
  要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必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首先从改变观念入手。上岗前的护士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后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监督力度,把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4 结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工作压力大,再加上一些主、客观的影响因素,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不容忽视。做为医院管理者要给予医务人员人性化的关怀,要重视护士岗前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保障投入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资金投入,确保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保障义务人员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哮喘就是支气管哮喘的简称,其病理学就是诸如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和参与的人体呼吸道的慢性发炎疾病。支气管哮喘的疾病特征就是气道发生慢性炎性反应,外界环境和患者自身的各种刺激因素都可能刺激气道,直接导致患者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和恶化,需要对其进行广泛的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因素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要:为了解本区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对在本院体检的126例教师的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6例体检者中有12例(9.5%)ALT超过上限,14例(11.1%)AST超过上限,总胆固醇异常者17例(13.5%),三酰甘油异常者21例(16.7%),15例体检者血糖超过正常值。本次体检发现本区中小学教师40岁左右男性和50岁以上女性血脂、血糖等方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应该值得我们注意。  关键词:教师
期刊
摘要:手术室护理风险来源于管理不当、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护理操作不规范等方面,需要严格执行手术室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树立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操作;护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2-0046-02  1 手术室护理的基本概念  手术室护理是围绕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还没有详细的研究和数据来论证不同人群的疲劳发生率到底有多高,其疲劳特點又是怎么样的。本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30例健康体检人群在体检过程中的疲劳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健康体检项目包括内外科检查、胸片、抽血、尿常规、B超、心电图检查。分析健康、亚健康及不同疾病人群中疲劳状态,探讨疲劳特点与常规体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讨疲劳的发生率、疲劳的类型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生机理,研究健康体检
期刊
摘要: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论,古典精神分析提出了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强调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传统弗洛伊德主义相区别,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家强调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其一生始终变化着的,其代表便是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本文对埃里克森人格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进行粗浅地比较与分析,从而进一步认清古典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与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主要区别及其它们对人格可否改变这
期刊
摘要:目的:我科针对临床空腹留取标本的要求,安排孕前检查尿酮体阳性的夫妇重新进行健康体检,排除非健康因素,来确认检查对象尿酮体阳性是空腹时间过长所致饥饿性低血糖症引起,探讨正常育龄人群尿酮体检测的尿标本的正确留取时间.方法:我科对第一次空腹8小时尿液检测出尿酮体阳性的112例对象,(他们近期空腹检测的各项健康体检指标除尿酮体、血糖外基本正常),嘱空腹8小时后晨尿、静脉血同时检测;结果有59例尿酮体
期刊
摘要:艺术治疗因其非言语沟通的特质,在心理治疗方法中逐渐开始受到推广。对艺术治疗的概念、历史发展、作用机制进行了梳理,为艺术治疗的教育与发展在艺术职业院校教学与运用,提供一个契机。  关键词:艺术治疗教学途径应用领域  【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2-0051-01  1 艺术治疗的起源:  艺术治疗(Art therapy)或称作艺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2-0055-01  为了解松江区各级医疗机构心脑血管疾病报告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心脑报告管理工作以及提高心脑报告质量提供依据,松江区每年开展辖区内医疗机构心脑血管疾病漏报调查,现将2013年松江区医疗机构心脑血管疾病漏报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14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的情绪对患者心理产生的影响。对入院3日或更长时间的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結果:97.5%的患者认为护士在工作中的情绪,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的都会对患者心理产生相应的影响。结论: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护理方法控制一切可能对患者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观念从以疾病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和以病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模式从专科护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失独老人的心理状况,并实施心理援助。方法:首先招募14名志愿者。入选标准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以上;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自愿参加本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心理咨询督导师对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正式成为志愿者。将2013年8月到2014年3月对本市失独家庭27户,共44例失独老人给予心理援助。援助时间为8个月,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工具测量失独老人的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