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只能靠卖咖啡赚钱?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peng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有多久没有在实体书店买过书了?笔者掐指一算大概有十年了。正是在2010年左右,在电商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经历了倒闭潮。在穷则思变之后,实体书店纷纷转型。2015年苏州诚品书店开业标志着代表了生活方式和美学的新型实体书店的复苏。咖啡、文创、设计成了新实体书店的标配。
  钟书阁、方所、西西弗、光的空间……新型书店一家比一家美,它们成了网红打卡地,大家争相去这些新书店拍照,顺便喝一杯咖啡,但买书的人还是少。实体书店真的只能靠卖咖啡赚钱吗?笔者认为至少以下几条路是值得探索的。
  O2O模式:即线下体验、线上下单(offline to online)。2016年前后是跨境电商最后的风口期,除了烧钱打折,几大跨境电商巨头纷纷在线下开起了体验店,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境外的产品仅仅线上看图片描述还是不够的。2017年被称为新零售元年,而新零售打的也是体验为王的概念。
  在O2O模式下,读者可以在书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试读,然后扫码下单。对于书店来说每本书只要有1-2本样书,不仅降低损耗,还能减少店面的仓储面积,进而降低租金成本。对于读者来说既可以看到实物、体验手感,依然可以享受线上优惠折扣,并且可以不用自己拎很重的书回家,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模式尤其适合线上书店开的线下体验店,比如上海有个当当开的时间书店。
  如果说O2O模式是节流,那以下三种方式就属于开源了。
  出租书店区域赚租金。诚品书店就是这么玩的,诚品是把自己的地盘租给各类商店,有文创、有服饰、有食品,说白了就是个百货商场。其实书店还可以像线上广告位那样出租自己的C位展台,不同位置不同价格。展位可以周计也可以月计,那将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或许有人担心这样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只要有足够的营销费用,烂书也能有好位置。但其实书店也有自己的品牌,要是总是给烂书好展位,不是砸自家招牌么?
  展陈策划。对于出版方来说,书店的展陈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为很多人习惯线下体验线上买书,何况现在网红书店那么多,好的展陈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广告位,还能吸引潜在读者路转粉。
  最早的展陈可能就是书的码堆加一张A4纸,写着书的信息;后来发展为印刷精美的KT板,专门设立一个展台;现在已经是类似艺术品的展览方式,有玻璃罩将展品(可能是相关文创)和书以一个主题陈列在一起,还有以整个书店为背景的探秘寻宝等活动。未来没准还会有三维互动的展陈形式。
  如果书店有足够的展陈策划和执行力,完全可以将一整套解决方案卖给出版社,类似广告公司的业务,所能赚的利润可不是卖书和卖咖啡可比的。除了基础的展陈,书店还可以结合书的内容策划更高级的文化体验活动,那就更有意思了。
  咨询服务。书店是最接近读者的,他们也是最了解图书市场的。书店在为读者找书,也在为书找读者。互联网产品讲究以用户为中心,他们会从数据中抓取用户画像,而出版行业和读者之间的信息还是非常不对称的,出版社在靠着经验做书卖书,自以为这些书读者会喜欢,但经验可能越来越靠不住了。读者想找书除了书名和关键词搜索,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其实并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所以书店或许可以从咨询服务角度找到新的赢利点。
  除此之外,書店也可以在书的摆放上多花工夫。相比以前所有的书都书脊朝外,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推荐书封面朝外摆放了。这一点可以学学美国亚马逊实体店的做法,不仅封面朝外摆放,还可以在标签上增加更多供读者参考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是出版社给的千篇一律的文案,最好是书店选书人自己的推荐语。唯有用心做的才有附加的价值。
  总体来说,实体书店不可能再靠没有附加值的单纯卖书来赚钱,咖啡和文创都是很容易模仿的,其实质也没有多少竞争力。康师傅方便面的对手并不是统一,而是外卖。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唯有强大的跨界能力和内容深耕能力才是实体书店发展的出路。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史书记载,北魏学者李谧,博览群书,无意做官,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下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只要有万卷书,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于是,后世多以“摊书傲百城”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一人藏书往往有限,也难以及时更新收集。真正能够“摊书傲百城”的地方,唯有书店。中国的书店又名书肆,指的是旧时中国民间出售书籍的店铺或市场,亦指售书行业集中的店铺和街
期刊
少年时构想爱情,神往你侬我侬的状态。后来自己有了爱人,在甜蜜快意时,把所有写意的情话开心收纳,在忧郁纠结的时候,又发现那些写意的话不能治愈我。我的先生见招拆招,将爱情里的约定从虚渺的“海枯石烂”具体到一种行为。  我说,“如果你惹我难过了,我就离家出走。”他默认了婚姻中有这种可能性,问我,“哈哈,你出走去哪里?”  “我去24小时书店。”  “好,那我就去书店找你。”  说的高深一点,用莎翁的语气
期刊
书店是爱书人的精神庇护所,也是传奇发生的地方。在很多城市,书店曾经是地标性建筑,逛书店也是读书人的一种享受,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须,不少人甚至还因而改变了命运。但阅读能否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需要,成为每个人的生命需求,却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和文明的传承,闲暇时,看名人与书店的故事,在为人们增添了情趣的同时,更让人思考现在书店的命运。  内山书店:中日友谊的见证  1927年鲁迅来到书店,见到内山完造,
期刊
那么,对庄子来说,谁是至人呢?他的生活方式是如何的呢?至人所做的,不过是静观宇宙。他不采取任何绝对的立场。“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对外在的事物他顺其自然。没有一样物质的东西能够损伤他;没有一样精神的东西能够使他感到痛苦。他的心智的平衡使他获得了世界的帝国。他从来不是客观存在的奴隶。他知道,“至言无言,至为无为。”他是被动的,并接受生命的规律。他在无为中休息,静观这世界自然地为善。他不“刻
期刊
随着电商和电子书的发展,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实体书店,到今天可以说有些日薄西山了。那么,书店是如何产生的?最早的书店又是啥样?里面可以买到什么书?书又是什么样子的?别急,大家随我穿越到汉朝,去看看当时的书店。  等等,为什么只是去汉朝,不是去更早的时代?因为在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贵族子弟们在官府学习,或者氏族内部进行传承,总之学习环境是封闭的,读书书单是指定的。春秋末年血缘氏族解体,孔子兴起私学
期刊
古人与书店之间,趣事何其多也!  陈寅恪在其著作《柳如是别传》提到,他年少时住在江宁,和他的伯舅两家衡宇相望,他的伯舅俞先生藏书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不少精本。如四十年前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钞八十回石头记,这是俞先生官至翰林之日,以三十金在京师海王村书肆购得。这里提到的书肆,类似于今天的书店,关于书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西汉时期。  杨雄在其所著《法言·吾子》中说:“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这里
期刊
近几年,随着商业地产和书店的联合,在全国各地新开的书店数量倒是不少,就连新华书店也参予到这场书店变革的运动中,那么是否对全民阅读的促进有非常实际的效果,却还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新闻媒体和一些自媒体,在网上宣传着大量新型书店,这些书店的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多元化,依附于商业地产,加上千篇一律的所谓的文化活动,并过度强调设计感,时常宣称是由某某著名设计团队设计,书店自身在宣传进也以设计作为自身优势,
期刊
市肆閑行仰古尘,馀怀待尽未成棼。   千秋魂魄常如在,幻影衣冠又一新。   姓字颇惭时辈觉,行藏愿与蠹鱼伦。   天高地厚宽如许,多难方知患是身。   一一[近现代]佟绍弼《与广权漫步书肆》
期刊
一匹生绢细细织就,截取一段绷在竹制的扇骨上,就成了一把团扇。或刺绣、或画描,拿在手中摇曳昭昭的是执扇女子的女红和才情。  所以,历代画家笔下的仕女纵有百般面目,一旦执一把团扇在手,大抵那幅的名字就是《纨扇仕女图》了,仿佛那女子的千样妩媚,万种风情都不过是为了给纨扇铺垫一个圆满。  入夏时,一把团扇在手,有清风徐来,最是花好月圆的时节,此时、此际,相遇而欢,所以人们也称团扇为合欢扇。  就如春之于花
期刊
台湾是最早将书店做成一种时尚的地方。在仁爱路,在敦南街,二十四小时灯火通明,人们在这里读书、写作,喝茶或咖啡。  思想穿上文字的蝶衣,飞过无数人的心头,少长咸集,相与为友。  是传统,却又不拘束;是时尚,却也不放纵;是商业,有着它的坚守,有情怀,不碍布局清晰。  诚品不是第一家地标性书店,却是一个可敬时代的开启。吴清友先生与他的团队,在当代找到一种存生的可能。追随者众,却鲜能步其风光。究其根本,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