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的香山文化传承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育和文化传承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香山美学读本》的出版是近年来相关学者传承发展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实践,这本书的优点与瑕疵几乎同样明显,其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选文、选图等细节从科普层面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美育的统一,而其瑕疵亦主要在于书名偏误背后的美育不尽彻底。
  关键词:美育;香山文化;香山美学读本
  一
  文化传承是个大问题,首先里面包含着其本身是个“问题”,而非伪问题;其次亦包含着文化传承(非单纯彰显、体现文化)者是大众还是精英等一系列命题和追问,而本文的论述基础是,文化传承不但有必要,而且其众多意义中极其核心的一点是,美学意义上的自由与超越,或者说实现人内部的平衡与完整。
  中国古县志、地方志一般都包含文艺卷。光绪31年(1905年),晚清政府学部兴办新学的同时,通令各地编纂乡土志,作为初等小学蒙学课本。虽然这时的15卷《香山县乡土志》之中未含文艺,而且客观而言,方志之用也并非以大众文化普及为主,但不同于古代四书五经的“强势”宣传,方志于文化传承的意义与影响恰恰“绵绵”不息,尤其对于变迁极大、极快、极剧烈的当代中国,对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经济特区,其意义更加突出。
  珠海、澳门、中山故事皆属于香山(县)地域,香山地处偏远,政治、经济、文化皆相对落后,住民相对稀少,而且很长时间内向外移民、向外精英移民相对突出。比如孙中山先生年少时就从翠亨长久离开。将中山县建为全国唯一模范县的唐绍仪先生,本来有可能早半个世纪将珠海中山强势拉入内地国人视野,但可惜和香洲港口埠头的意外失火一樣,一场意外兵变让唐先生从未来叫作珠海的这个地方去了上海。
  所以,香山文化整体上有特殊、有亮点,但势能不强,长期发展状况与“强健有力”相差较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承认胡波教授主编的,2018年7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香山美学读本》是香山文化在传承推广方面成功实践的总结。而该书内容的主要文献来源之一正是古代各版《香山县志》。
  二
  作为一本文献汇编或者说选编,《香山美学读本》全书共15万1千字,书中共设七章(见表1)。
  本书内容从文体上讲,包括诗歌(如黄仲翁《邑八景诗》等)、游记(如佚名《中山温泉游记》等)、回忆散文(如阮章竞《故乡的山山水水》、黄苗子《青灯琐忆》等)、文化杂文(如李宗桂《香山文化的底蕴和价值》、黄鸿钊《佛道神仙齐聚香山》等)。
  从成文时间上讲,书中最早的文字为唐代郑愚的古诗《泛石歧海》,最切近的文字除去编者《序言》与《后记》则是2016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所选的林家有《孙中山与中华文化的复兴》。此外,全书共有正式①选文42篇,文言作品10篇,文言作品中第五章《中山赋》为今人陈新平、刘斯翰所作。
  从内容分类上讲,全书主要包括香山地理风貌、人事掌故以及地域文化特征梳理分析。本书主编胡波先生现为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长期从事香山文化研究,是当下香山文化研究的权威。虽然如其在《后记》中所说:“本人只是创意策划者或‘始作俑者’,只做了编选大纲,包括内容结构、编辑思路、选人原则、选文标准,以及板式设计和装帧风格等基础性的小事情,更多的工作是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简称‘中山出版’)张莉媛、戴程志、冼惠仪三位年轻编辑做的”[1]。虽然《香山美学读本》一书确实有缺陷,但在“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编排细节方面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成绩。
  就“普及性”而言,珠海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三辑中的《香山文存》就是一本比较翔实、细致、经典的文存,但其内容仅限古代文字,而且整体风格更适合研究者使用,对比之下,《香山美学读本》亲和的一面跃然纸上。当然,《香山美学读本》在定位方面本就隶属于同样由胡波先生主编的“社科普及丛书”。
  三
  客观而言,《香山美学读本》的优点与瑕疵都是比较明显的,其最大的瑕疵或许并非是编者在《后序》中提到的书中内容,而是书名。即使是以科普普及为初衷,以美文为正文主体,但现在的书名多少对“美学”有误解或误导。就美学而言,目前学界一般将其界定为哲学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分支,以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进而阐释生存意义②。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本内容相近、学术性相对更加突出的书籍目录与之前的目录对比来加以凸显(见表2、表3)。
  胡波先生在《后记》中的表述是比较客观的,“……终于完成了这个初具美学意义的香山读本”,而在本书正文中,或者说在全书选文的编排中,似乎存在着将“美学”等同于“美文”或“文学”,甚至将“美”等同于“好”“富强”的偏颇。事实上,如果考虑到《香山美学读本》整体上主要以对赞赏香山风物、缅怀掌故回忆、褒扬文化特征为主线的实际情况,本书以《香山文化读本》《璀璨的香山文化》为名或许更为贴合。当然,本着不隐不虚的态度,我们有必要补充,香山文化除了书中的“璀璨”与“和美”,亦有着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下的多样性,这一点在书中王开林先生记述苏曼殊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一点端倪。
  就优点而言,除了策划立意,《香山美学读本》相当“用心”的地方当属书中每章章标题单独页面的古诗选录和下端的底纹图片。全书七章七首诗歌,六首选自陈永正选编,珠海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清代香山诗粹》,一首选自《广东通志》,书中七幅黑白淡墨背景图皆选自清朝道光年间彩色绘本《广州至澳门水途即景》。图1即为第二章标题页所选的图画原图,图2为第七章标题页所选的图画原图。
  这些诗文和绘画不仅水准高,而且它们能够带给读者一种相当强烈的现场历史感。这种现场历史感不仅是因为该书的正文近四分之一篇幅选取文言篇章、近六分之一篇幅选取历史掌故。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份历史现场感也是美育与文化传承的真正桥梁。
  四
  美育是一个包含无尽思考的词。美是无功利的,育则有方向、有目的。美育是以人的终极解放为目的,同时又是连接认知与道德的中介,对人类的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孔子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席勒言:“游戏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才游戏。”
  美育的践行离不开实践者对美的把握,而美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性虽然和最高真实性、彻底否定性、批判性都有内在关联,但其首要表现或首要特征是超验性,或者是一种超时空、非现实时空的体验——无论是“历史再现”还是文艺“虚构”,其核心特征恰恰是“非现实时空”——这种超验性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艺术的根本特征之一。当某个特定对象具有这种超验性特征时,其本身亦向着艺术、美迈进。
  历史现场感在很多领域都十分重要,如管理、刑侦、学术研究等。对于文化传承来讲,这种现场感不但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在知识层面的信息理解与接受,更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美的体验。
  如何营造、创建历史现场感?图片、当事人的回忆、掌故史料等,显然比理论阐述更易产生效果,而这一点正是《香山美学读本》的成功之处。如果本书的初衷不是颂扬香山文化之璀璨,而是美育践行中的文化传承,那么我们需要关注个别篇章与现场感的背离,同时,需要重新审视并阐释香山文化中诸如海盗、卖猪仔以及移民冲突等多元史料的价值意义。
  注释:
  ①此处不包含章标题页选录的诗歌。
  ②如国内学者杨春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美学》一书中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胡波.香山美学读本[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251-252.
  作者简介:田榕,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工匠精神”是对从业者在所处领域内达到理想状态的高度概括,其内涵普遍认为应当包含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而在《列子》一书中,谈及阴阳、人性、虚实、修身、养生、天命、治国等多方面内容时所推崇的凝神、贵恒、虚静,正与“工匠精神”包涵的严谨专注、精益求精有殊途同归之妙。  关键词:列子;凝神;贵恒;虚静;工匠精神  《列子》善于以寓言说理。书中寓言所占比重很大,从神话传说、自然地理、社会生
期刊
摘 要:绘画艺术作为一种以视觉感受传达审美体验的艺术形式语言。绘画用色彩表达情感,画家用色彩表现自然,同时,也是自身情感的表现。英国风景画家透纳与康斯太勃尔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绚丽的色彩,描绘出英国的自然风景。透纳善于捕捉瞬息变化的光与色,在绘画实践中用感性的手法表现理性的自然。康斯太勃尔对自然中物体的表面观察细微,能够领悟其丰富的细节纹理与色彩变化,通过绘画作品表现诗意般的自然。两位风景
期刊
摘 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经典理论,齐泽克受精神分析的影响对拜物理论进行“虚假主动性”的解读。齐泽克对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分析则通过对经典思想体系的重新认识,结合莫斯书写的原始礼物观,揭示原始社会存在的纽带与延续的逻辑,进一步回答了莫斯所探讨的主体间精神的、非功利的联系,从而认识到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的“人与人的关系”自古有之。  关键词:齐泽克;拜物教理论;马克思;《礼物》  法国
期刊
摘 要:人惟有从心灵出发,认识自身,才可能更好地认识外界。以作者自身系列都市人物题材创作《市井人生》的绘画实践为思考契机,从心灵造型的视角,追溯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展开创作者关于个体心性与风格面貌、题材内容与形式选择等诸多问题的深入考察,进一步明确出“从心者上,从眼者为下”、法由心造、艺自心成、心灵乃造型之纲的总原则。  关键词:心灵造型;市井人生;精神世界;内在需要  一  张怀瓘说:
期刊
摘 要:舞台布景艺术为演员建造了真实再现的演出环境,也为观众提供了真实可视的观赏环境,演员与观众产生共鸣,舞台剧才能完美呈现。在舞台布景艺术营造的环境中,演员能够真听、真看、真感受,观众也能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愉悦。舞台布景艺术是演员演出的外观形式,为演出拓展了空间,将剧场内短暂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经典,用艺术的手段揭示出剧本的内涵和意蕴。  关键词:舞台剧;舞台布景艺术;服装化妆;灯光;现
期刊
摘 要:批评家作为文学批评的主体,在考察批评家时不可避免地需要从主体论的角度出发以考察其人格观。“人格观”这一概念于我国近代首先由王国维发扬,基于其“赤子之心”“境界”说理论的核心与其“儒”“道”并行的人格模式中,表现为对“内美”与“修能”的推崇,以作品中映射出的主体生命力为审美偏好。考察与发扬王国维的人格观,是构建王国维文学批评观,有效地参与我国当代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之风潮。  关键词:王国维;
期刊
摘 要:郑惠生教授教学风格美主要体现为灵动美、清晰美、伴情美、幽默美;其成因主要包括科研打底、博采众长、爱岗敬业、因材施教等四个方面;其启示意义则在于,如果教师要追求卓越,要给人带来真正的美的享受,就必须爱教学、爱学生、爱探索并给人以启迪。  关键词:郑惠生;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美;文艺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2020YQJK325)
期刊
摘 要:连环画作品《暴风骤雨》由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在强化原作的核心表达之余,重现东北农村发生的土改过程及意义。女性与男性在革命中共同担任了被解放与拯救的对象这一角色,女性传统的社会定位与思维方式的修正也成为了革命意识建构完成的重要形态。施大畏在对连环画中女性人物形象进行重塑时,一方面延续了小说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翻身道情的主题,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对女性意识的言说。  关键词:她者;暴风骤雨;施大畏;女
期刊
摘 要:身体美学是一门致力于改善生命、提升身体能力的新兴学科,实践和实用是它体系建构努力要完成的两个方面。可是,由于缺乏一个把各种身体实践的方法整合在一起的理论框架,目前身体美学仍处于前学科状态。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基于医学的独特视角,对如何实现身体的优化提供了实践和实用上的解答。其建构了“营卫和谐、形神合一”的理想身体标准,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身体判定方法,确立了“食饮有节”“起居
期刊
摘 要:高校教师形象极具审美教育的意义。被学生认同的能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的高校教师形象是什么样的?这里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郑惠生教授的《文艺理论》教学为个案,从“学生评教”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分析表明,学生高度认同老师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既展现了“教”的美又促成了“学”的美,在给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而不是出了几块“砖头”著作,拿了多少“项目”。由此可见,虽然科研与教学不是“两张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