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来源 :中华科教论坛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外壳,也是文化的内容之一。语言的差异必然导致文化的差异,所以了解文化的差异对于语言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Abstract】Language, which is one aspect of culture, expresses culture in oral and writing forms.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will inevitably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culture, so it is good to get acquainted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s. The paper analyzes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four aspects: geography, history, custom and religion, on which the conclusion is based.
  【Key words】Chinese and English laguages;culture;differenc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造成交流和学习上的困难。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交际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理解难题。
  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理解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就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Tung shih was an ugly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理解方法。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也没能让外国客人弄懂故事内容。此时,周总理提示翻译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通过这一类比,外国客人马上明白了剧情的主题思想。
  中国历史灿烂悠久,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此相联系,中国的历史成语典故俯拾即是,意蕴浓厚,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亡羊补牢、塞翁失马、滥竽充数、朝秦暮楚、毛遂自荐、班门弄斧、名落孙山、三顾茅庐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蜀中无大将,寥化作先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每一个历史典故和成语都包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因此在交际、理解时,应在弄懂典故含意的基础上,注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恰当的交流、表达方法。
  中国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亦如此。《圣经》中仅收入辞典的典故就有700条,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辉,有些莎士比亚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
  
  二、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主,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语文化却恰恰相反,英美人从英语地域文化上来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south”,“北屋”为“a room with southern exposure”。诸如“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语,英语方位在说法上也和汉语文化相反,分别为“northwest ”,“southwest”,“northeast”,“southest”。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east wind)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理解此诗时应对这一地域文化差异作一注释,否则会给缺乏英国地域文化知识的一些汉语读者造成困惑或误解。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这就是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蒋冕年迈衣锦还乡后,皇上御诗,称其为“江南——老牛”,蒋冕也作诗谢辞:“老牛用力已多年,劲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
  
  三、风俗文化差异
  
  风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到哪儿?”“你要干什么?”“你吃过饭了吗?”,这几句话中国文化里并无多深的含意,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形式。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却很敏感和认真,“你去哪儿?”“你要干什么?”在他们看来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除非是亲密的朋友。而“你吃过饭了吗?”则使他们不知所措,对方会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像这样的见面问候,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
  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个性的东西。
  
  四、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中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交流、理解时应予注意。例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英译为“Man prop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备,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话。但由于两者存在着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了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为严格地说,此例中的“天”与“God”并不完全对应。在此认为用“Heaven”来代替“God”更忠实于原文。
  总之,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 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交流、交际、表达,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两种语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其他文献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反复进行歌唱发声的基本训练,使之在实践中去领会正确的发声方法,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这种练习不是无的放矢的,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学生发声上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有效的训练。  精讲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歌唱时,教学语言要非常的精炼,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要有重点的“对症下药”。正如马雅柯斯基所说的那样:“你想把一个字安排的
期刊
老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表扬,对学生来说,就是老师给他们最好的礼物。这份礼物,也许是世界上最经济然而却是最大方得体、最温馨可爱的礼物。  微笑在教育教学中是须臾不可缺少的。教育应该是在微笑中进行的一项事业。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最美丽的微笑奉献给学生。我把它称为教学“名片”。  这种“名片”不需要多么名贵的纸张,不需要令人头晕目眩的头衔,也不需要斑斓的色彩。它需要我们教育工
期刊
时下,惩罚教育比之于目前较为流行的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好像有百害而无一利,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教育的形势下,惩罚教育几乎没有容身之地。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惩罚教育的实质其实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实施不愉快的刺激,从而遏止其不良行为的再次出现,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规范行为。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就像温室里成长的花朵,粗鲁的惩罚行为,固然不能彻底改变孩子思想意识里的缺点与错误。但是,不罚,也是行不通的。孩子总会
期刊
目前,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误认为非知识教育,非升学教育,把创新教育局仅仅限于课外活动,还有人认为上活动课、健康课、还学生时间、减少主课时、改该百分制为“等级加评语”等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实践证明,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在于取消考试开门办学的教学模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期刊
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与我们相伴一生,充满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视野开拓,增长知识和素养的提高。尽管现在教学设备日趋先进,师资质量、学生智力不断提高,然而教出来的学生很多是语文不过关:提笔忘字、张口没词、语言苍白、文辞不通等。实在令人忧虑。究其原因,我认为,在众多的因素中重要的方面,就是忽略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正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时期
期刊
【摘要】语文学科中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有所感悟才能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鉴赏力和其内涵的深刻感受力,要让学生在研读中有所感悟,学会学习。  【关键词】感悟;质疑;自悟自得;激励;动力;升华    【Abstract】Language disciplines critical to the ability of insights, some insights in order to de
期刊
【摘要】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从事职业活动应具备的能力,是能动地积极地乐观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通过校企合作,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能培养学生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能锤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作用    【Abstract】Professi
期刊
孟津县教育局领导班子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教育全局,大胆创新锐意进取,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006年8月份,由教育局局长亲自带领,我荣幸参加了28人组成的聊城教育考察团,前去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二处学校考察学习,通过几天的学习,感想很多,收益非浅。不仅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明确了方向,更加坚定了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现将自己的几点想法感受与领导做一汇报。
期刊
【摘要】明理、励志、鼓劲、激趣、加压,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    【Abstract】A sensible, motivational, encouraging, stimulated interest, pressurized, train and play to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Key words】Key words:sub
期刊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体育教师提出相应的新要求,体育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多元的知识结构,体育教研教改能力,娴熟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等基本条件,并给以具体分析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师素质要求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