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林边驻足》中的符号性质辨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语言中通常充满着语音象似性,但从《雪夜林边驻足》(下文简称《雪》)中我们读到多种象似性的即兴挥发与应用,比如,语音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重复象似(或称标记象似)和隐喻象似等,可以说是象似性的层级性再现。由此推而广之,象似性与任意性之辩应当建立在下列关系之上,即任意性只是本体论上的抽象压缩,而象似性是方法论上的拟像延伸,作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在这样的一个情势下,绝对任意性逐渐减弱到相对任意性的说法不如改为象似性的连续延伸直至非象似性。
  关键词:《雪夜林边驻足》 象似性 听觉象似性 关系象似性 隐喻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一 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音义两极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有关于此的争论历来喋喋不休。结构主义奠基人索绪尔首先提倡任意性原则,并将语言符号所链接的双面体——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头等重要地”归于任意性、不可论证性。但后来的语言学家却陆续就此提出挑战,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具备一定水准的、甚至是范围较大的理据性。比方说,拟声词和感叹词的大量存在以及派生词和复合词的活跃运用等。其实理据性并非指能指与所指直接、自主地产生联系。从语言系统的内部网络来看,名与实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任意性的,但语言符号的产生、演变有其动因可寻,且与人类所经历的经验世界、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认识周边生存环境的方式密切相关,可以用象似性原则来概括语言形式与所指事物或概念据此形成的结合纽带。象似性就是指语言形式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迄今为止,由于中外学者的精雕细琢和执着努力,以象似性为课题的研究已经日臻成熟。总体来看,他们讨论的象似性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型:外部理据和内部理据。前者涉及拟声、拟象、临摹、省力等次类,大体相当于C.S. Pierce的象似符(icons)中的意象象似(imaginal);后者主要包括形态、语音、语义三类。此部分也包含在上面所述象似符的拟象象似(diagrammatic)中。目前进展比较顺利且深入的便是其中的关系象似,下辖距离象似、顺序象似、数量象似、重叠象似、标记象似等次类。而按照Pierce的做法,与内部理据相平行的还有另外一种类型,即隐喻象似。这三种象似符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呈等级排列。意象象似是视觉听觉的感知,是最低级的,而隐喻象似是最高级、最抽象的一种。
  
  二 《雪夜林边驻足》中的象似基因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诗人,曾4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和波林根奖。他的诗歌大多以口语化的语言、简洁正统的句法和传统的韵律形式为特征,常常给读者留下简单、平淡、通俗或称叫人上当的朴素印象,但却蕴含着复杂的哲理和丰富的所指,从而引发读者与评者的多层揣摩与解读。这与诗人所用语言的象似性发挥,或者说,完美结合具有象似性机理的音义表征这一做法密不可分。下面,我们选取弗罗斯特诗歌中最为人称道、流传最广的一首独白诗——《雪》为例来加以说明和佐证。这首诗歌共四小节,每小节四行,属传统的四行诗形式,1923年发表在诗集《新罕布什尔》上,全文如下: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谁家的树林我想我知道,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虽说他的房舍就在那边的乡村。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他看不见我在这里驻足,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观望他这白雪覆盖、分外妖娆的树林。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我的小马一定感到纳闷,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为何停留此处,寂静无人?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在树林与湖冰之间,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且正值一年中最暗的时辰。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马儿摇了摇颈上的铃铛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似乎在问有何不妥。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回答的只有低声絮语般的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风吹、雪落。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树林幽深且可爱。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但我还有诺言要遵守,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安睡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安睡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译)
  1 听觉象似性
  声音象似性可细分为拟声、语音象征、和韵律等方面。《雪》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可圈可点、几近完美。
  从韵律上看,这首诗的基本韵律是抑扬格四音步,运用连锁抱韵(interlocking enclosed rhyme),即每一诗节的1、2、4行押韵,第3行的尾韵成为下一节的韵脚,使诗节之间音与义贯通一气、珠联璧合,给人以紧凑和谐之感。中间又不断地贯穿着头韵和行内韵。例如:his house(Stanza 1)、see me stopping(Stanza 1)、woods fill up with(Stanza 1)、he gives his harness(Stanza 3)、sound’s the sweep(Stanza 3)、dark and deep(Stanza 4)等的首字母都分别押了头韵。行内韵如his与village(Stanza 1, Line 2)、his与fill以及with(Stanza 1,Line 4)、little与think(Stanza 2,Line 1)、gives与his(Stanza 3,Line 1)等等。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增强了篇章琅琅上口、引人入胜的渲染力和感染力。
  从语音象征上看,弗罗斯特通篇采用了许多以“s”音开头的单词。例如,“snow,see,stop, some,sound,sweep,sleep”。以此来象征下雪的“沙沙”声,突出了与尘世相反的一种宁静和幽雅,诱使诗人自己摆脱现实回归理性。而诗中很多以“w”音开头的单词,如“wind,woods, watch,will,without”,似乎可以令人对风儿“呜呜”的声音感同身受,不寒而栗。还有不少以“t”结尾和“d”开头的词,如“it,must,without,little”和“darkest,downy,deep,dark”等。极像是马踏寒冰的“啼哒”之声,一种孤独飘零的感觉就此油然而生。将“sleep”一词置于诗尾更是一种精妙的安排。此时不仅符合诗步的要求,而且假以长元音“i:”的悠扬缠绵可以昭示一股魔力和一种诱惑,致命且无法抗拒,从而丰富了诗句的内涵:独自一人站在茫茫的雪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助,为了名利和世俗而忙碌一生的可怜与不值。这种寄景于音,寓情于声,正是弗罗斯特诗歌的精华之处。
  2 结构象似性
  从句法上看,诗中的第一句话就符合顺序象似性的宗旨,之所以采用倒装,是因为它与诗人认知情境的自然顺序相符。一片开阔的树林陡现眼前,仔细打量之下才发觉是如此之熟悉。此外,诗节之间的距离也会映照概念距离或自然界中物体的实际距离。诗歌一行之末总是要停顿一下。如果恰好是一行诗句的结束,停顿时刻就会长一点。否则该句就得延续到下一行,而中间的停顿则要相对来说短得多。如诗中第一节的第一句是整个意象活动的背景所在,故而采用句号;从第二句开始,诗人从现实中步入遐想的境地,两者间的联系较为紧凑且具有因果关系,是以第二句和第三、四句之间以分号隔离;轮到后两句,其间距便显得更短,存系stop与watch间的无缝衔接。如此安排符合意念之间的远近与亲疏。第二节表明“小马”的困惑与周边环境的万籁俱寂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引导它为诗人敲响警钟。其间平行叙述,娓娓道来,无须任何间隙,所以未见标点从中作梗。诗行之间的间隔距离映照了诗意的概念距离,此节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总之,这里诗句的跨行连续往往直接映照人的概念距离或者现实世界中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距离象似性的反映。
  从谋篇上看,诗人利用重叠象似性升华了诗的内涵和意蕴。“I”在诗中重复出现五次,“woods”出现四次,“think、house”和“he”分别重复了二次。旨在揭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末尾一句“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的重复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前一遍只是写实,写林中踏雪赶路的表层意义,而后一遍则是加深了诗人“碌碌无为中仍要有所为,承担社会职责”的信念和觉悟。这种诗尾的重复可谓别具匠心,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另从全诗的韵律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诗的前三节中都有一个音与其他三个不同,象征着冲突的介入;而最后一个诗节没有了特殊音,是强调了弗罗斯特那份无法动摇的决心。就认知模式而言,最后这个诗节违背了默认模式,产生了标记象似性的效果。
  3 隐喻象似性
  从隐喻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小马和诗人自己以及雪夜树林都有隐喻的意向基础。雪夜树林可爱、黝黑又深幽。但它绝不会像诗人所说的那样是“最黑的夜晚”。按照生活逻辑,下雪的夜晚应是白色才合理,所以这里的雪夜树林在弗罗斯特的心目中应当隐喻般地转指沉睡、想象、无意识,甚至是死亡。由此可见,诗人渴求最后安息的愿望在当时有多么强烈!小马虽是以拟人的形象出现,但却代表着诗人人格中的另一个“自我”——“现实中的自我”。当诗人萌发走进林中永远安息的冲动时,诗人“现实中的自我”——小马及时发出了提醒,尽管现实人生充满了各种烦恼和不如意,但谁也无法逃避同社会责任与使命的关系。于是“幻觉”与“现实”在诗人的人格中激烈搏斗,产生了aaba,bbcb,ccdc中的语义冲突。最终诗人意识到时辰未到,尚有一段人生必须履行,是以做出dddd的选择。
  
  三 余论
  
  其实,不光这首诗可以得到如是分析,弗罗斯特撰写的其他一些诗作也充满或洋溢着象似性的光辉写照,比如,在《Mowing》中和在《Out,Out》中大量使用“s”音来表现割草和锯木头时发出的沙沙声,比拟镰刀和大地的亲密无间并暗示小男孩因手被锯断而死去的悲剧命运。而不少别的诗人也在反复运用着此番技巧,如从莎士比亚的诗句中即可见此一斑(结构重复):
  If you prick us,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shall we not revenge?
  If we are like you in the rest,we will
  resemble……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象似性不仅存在于语言符号的词汇、句法、语用等层面,更存在于任意性赖以生存的语音层面上。而任意性在语言这个整体中则是受到诸多限制的。从动态的言语活动来看,语言的起源、诞生、发展和变化也都离不开人脑的认知与加工,因此具备普遍的象似根基,所谓任意一说只是语言固化认知结果时囿于经济原则省力竞争的产物。即任意性是本体论上的抽象压缩,而象似性才是方法论上的拟像延伸,作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在这样的一个情势下,绝对任意性逐渐减弱到相对任意性的说法不如改为象似性的连续延伸直至非象似性。
  
  参考文献:
  [1] 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 温金海、 蒲婧新:《有关Will系情态助动词一说的形式认知解释》,《外语研究》,2007年第1期。
  [3]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Frost,Robert.The Poems of Robert Frost[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Random House,Inc.,1946:238.
  [5] 温金海、李淑杰:《从青少年语码混用看语符性质的关系界定》,《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温金海,男,1969—,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教学,工作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张家荣,女,1975—,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国家大剧院推出话剧《简爱》。招贴海报悬于地铁,一个着粗布长裙的女子和一位长者般的男人站在树下,他们身边的林地放着一把条木椅。女人的衣裙严谨地裹在身上,头发分直、抹
“文革”中落魄受穷,1角5分1斤的水果也买不起,每星期总得一二次晚间兜水果摊,买挖掉烂疤的处理苹果、生梨,7分8分钱1斤,这样买上2角3角,捧回来洗干净再去皮,就可供一家子美
如果把前段时间风靡巴蜀的街边小吃“麻辣烫”比喻为水吃的话,那么烧烤就算是干吃了。从形式上看,水吃多为将投料放入浓汤中或涮或烫,而干吃则是直接或者隔着一层铁板将食物
猪肚用来炒吃很容易出现老、韧或者不熟的现象.这里介绍一种爆炒猪肚的方法,有 Pig stomach for fried food is prone to old, tough or unfamiliar phenomenon here to in
他深爱的妻子在分娩时死去了,留下一个小小婴儿。他难以置信,痛不欲生,终日精神恍惚。一年后,他终于振作起来,但哀伤仍会不经意地袭上心头。四周尽是冰凉的海水。他戴好潜水
基督教教主耶稣基督在锡安山上发表的“登上宝训”,被公认为基督教教义中的精华;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 耶稣的意思是说,基督徒
糖醋蓑衣萝卜原料:白萝卜一斤半 香醋一两五 白糖二两 辣椒油少许 盐一两.制作:将萝卜削去皮、头尾,然后切成厚约一公分的长片,并在上面剞斜刀,翻过来在底面再剞横刀(深度三
我的生命里永远响着那一阵最热烈的掌声。那年夏天,一个我毫不认识的人,一个拄着拐杖的残疾人,毫不吝啬地把他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我,从此,我走上了新的生活,懂得了珍惜,也懂
摘要:劳伦斯《热恋中的女人》中的动物形象和场景有着4种结构关系:公牛和母马场景的对应关系,米锘和野兔场景的对应关系,母马、鸟儿和野雌猫的线性关系,还有具备“话语权”的动物形象和“丧失语言功能”的动物形象间的对称关系。这些动物形象结构关系的展示,让我们能打破象征意义的局限,切实发掘动物形象在此部作品中的多种作用和深刻蕴意,体会劳伦斯作品技巧的独到地方。  关键词:D·H·劳伦斯 《恋爱中的女人》 结
摘要 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的伦理学转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道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善”是对自我之外的真实的认识,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伟大的艺术是善的最好证明和实现途径。艺术与道德的本质都是对善的追求。而所有艺术形式中,小说因其松散的形式和不多加评论的叙事最接近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伦理 艺术 善 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