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名外地學生的內心獨白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47997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兩月澳門社會關於“外地學生應不應該留澳工作”的話題討論得如火如荼,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專家學者、高校老師、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本人作為在澳讀書的外地學生,對此話題也有一些個人的思考。
  首先我有個疑惑:當社會各界那麼激烈地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話題的主角——外地學生似乎處於一個完全“局外人”的角色。外地生畢業以後,究竟有多少人是想留在澳門工作?為什麼想留澳工作?當局是否又展開過深入的調查了呢?各位議員、專家、學者只是一味地將大學畢業生與專才進行區分,討論著制度本身適不適宜另闢蹊徑的同時,是否有人真正關心過他們每天討論的“外地生”們,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其實,作為一名外地留學生,和大多數人一樣,很喜歡澳門這座小城市,在這裡生活了四年,澳門的人和物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亦給了我如故鄉一般的歸屬感。很多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他們離開澳門以後,都會經常安排時間回到澳門看看。澳門之於我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你們又真的瞭解嗎?其實,現有的外雇制度也好,另闢蹊徑引入一套“人才制度”也罷,之於我們的意義,和當局激烈辯論的又不完全一樣。老實講,很多來澳門留學的外地學生,畢業以後多想繼續出國深造,想留在澳門工作的,也有一部分是的的確確對澳門有著深刻感情的人,現有的外雇政策對於這部分畢業生而言,也是一條可以行得通的途徑。我們真正在乎的,其實是澳門能否給予我們的一個容納的態度而已。
  誠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保護主義。但是,如若在保護本地人的同時,還要想吸引外地人才,前提是這個地方一定要有一個合理、健康的競爭機制。吸引人才過來的同時,還能留得住人才。反觀澳門,現有的外雇制度下,多少公司招人第一句話是“你是否持有本地身份證?”沒有又如何呢?這些公司何嘗給過外地生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呢?當然,外地生在抱怨之前,首先應問問自己,你自己是否已經足夠優秀?你是否已經具備留下來的資格?你是否足夠努力想要上進?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又拿什麼來要求公平?
  貴刊上期關於外地學生是否應該留澳工作的辯論,讓我獲益良多,其實我覺得有兩件事必須要做好:第一,政府應該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解釋為什麼一定要另辟新徑而非完善現有制度。這樣一來,很多社會上的爭執、猜測自然會不攻自破。第二:外地生應該加強自身能力的培養,讓自己努力接近“專才”的標準。只有自身素質越來越高,工作能力越來越強,相信到了那個時候,社會上支持者的聲音自然也會更多。(澳門科大學生)
其他文献
華聯茶業公司位於澳門老街——十月初五街,這是一家已經經營了五十多年的老店。內地與澳門的茶葉貿易曾經一度中斷,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由五位澳門供銷商聯合成立“華聯”有限公司,專營代理內地生產的五大類日用品在澳門的銷售業務,由曾志揮先生主理的華聯茶葉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華聯茶葉開業兩年後,澳門的中國茶葉由之前的零點五個百分比,猛增至九成,此後“華聯茶葉”在澳門可說是一枝獨秀數十載。  華聯店鋪面積不大
期刊
跟團旅行導遊一般會要求遊客購物,做法卻十分隱蔽。按業內潛規則,購物店老闆先給導遊付50元至100元不等的“人頭費”,遊客購物後,購物款的30%由地接社與組團社及司機按“4+4+2”模式分成,即便是這樣,購物店老闆仍能獲利50%左右。
期刊
回歸以來,本澳市民自發組織的遊行示威不在少數,如果說民眾在遊行中扮演的是爲了權益和公正呐喊的角色,那麼總是與之衝突連連的警察,又該如何定位?  當人們還對2000年因失業工人遊行示威而釀成回歸後的首次警民衝突事件,2007年的“5.1遊行”開槍事件記憶猶新的時候,就在6月30日,“6人涉襲警被捕”的新聞,又再次將警察與市民遊行這一話題帶到你我眼前。據報導,事件的起因是在“6.30倒陳大遊行”結束以
期刊
一場由學生主導的重奪公民廣場的抗議行動,戲劇化的變身成提前上演的“佔中”運動,各方勢力的表現讓原本計劃中單純的“愛與和平的公民抗命”充滿變數,似乎這一夜開始港人難眠,是自救還是自毀,誰又能救贖維多利亞港?百年香港走過法制完善路,經濟發展路,下一步是否走上政治抗爭路,未來是民主法治的香港亦或是對抗動蕩的香江,這是最亂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騎劫與鎮壓,夢醒亦夢碎  8月31日,人大通過香港政改方
期刊
在澳門久了就會發現,澳門文化界有兩種文化現象,一是歌功頌德的文章一般都有署真名真姓,二是一些忠言逆耳的文章則多會用筆名,甚至有的完全用假名或身邊人的名字。《澳門月刊》發表的《歷史的腳步在加速》一文,該文作者澳門基金會吳志良主席,卻很少署筆名或者假名公開發表文章。他本人也很少寫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文章,我們善意的看法是,或許是身為澳門基金會官員不便揭發自身所在體制內傷疤的原因。  由該文標題看,似是歌功
期刊
6月以來,本澳接連發生多起交通事故喚醒了民眾的擔憂。6月5日,青州小學對面的斑馬線上,一九歲男童被貨車碾過頭部不幸離世。數天後,氹仔廣東大馬路又發生慘劇,一輛七人車準備倒車時,將過斑馬線的老婦捲入車底,情況危殆,與之同行的女童亦擦傷需入院治療。兩起惡性事故如出一轍的是,肇事車主均通過酒精測試,並且均聲稱未留意路況,這樣的導火索將“駕駛文化”這幾個字帶入了公眾的視野。一時間,本澳的駕駛文化低下已成為
期刊
讀過貴刊6月號刊登的“澳門非本地生是否獲允留澳工作”辯論活動文章,文中,澳門工聯民政民生關注組成員林宇濤、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仇國平及時事評論員譚志強等,明確反對非本地生留澳工作的觀點有理有據有說服力。  仇國平認為政府提出“內地畢業生留澳就業政策是為了輸入專才”說辭牽強。他質疑剛畢業的大學生,無論是外地還是本地,都未達到專才水準,而且,真正的外地專才完全可以透過現行政策引入。他認為澳門真
期刊
近年以來,香港市民感受到越來越多有北京背景的人士,開始將過往堅持“一國兩制”的提法換成“堅持“一國”,尊重“兩制”的說辭了。端午節過澳門探望親友,談到《澳門月刊》第6期刊發的題為“尊重‘兩制’差異,關鍵在於堅持善用求同存異”的文章,令我深感不安的是,通篇文章都似在為港澳人民洗腦,上政治課。假如該文章是針對香港特區而寫,我可能真的無太多反感,因為香港確實存在很多聲音未能讓北京放心滿意,但該篇文章恰恰
期刊
最新一期的《澳門月刊》發表的“澳門歷史城區與現代廣告多元共存”的問卷報告情況分析,我認為該報告只做了對特定建築物外觀有廣告和無廣告的觀感比較,而欠缺一種城市整體協調概念的問卷分析。該文指出了廣告是文創產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卻未能說明與其息息相關的會展、商貿等周邊產業產生哪些積極的推動作用?澳門需要加強廣告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的關係在哪?以及推進文創、會展等產業的發展,推動本澳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產生深遠
期刊
繼終審法院對本澳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涉及的“墓地門”事件作出了“不予起訴”的判決之後,這一風波並未平息,相反,坊間更是展開一系列“倒陳運動”。“墓地門”、“陳麗敏”等相關詞語,已然成為了連續兩月本澳各大媒介報刊的頭條關鍵詞。  就在6月30日,一項由澳門“全民倒陳聯盟”主辦,要求澳門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問責下臺的“全民倒陳大遊行”在塔石廣場啟動,其中有近百名市民參與遊行,又再次將“倒陳運動”推向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