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把握:单元教学设计的应然之举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y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单元设置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特点鲜明,人文主题宽泛博大,语文要素明确且聚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便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操作。教师要加强单元文本的内在设计,运用统整的方式落实语文元素,扎实有效地推进单元教学。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单元视角规划,在统整中有序推进
  在技能性目标体系中,“学习”是最基础、最原始的层次,是对原型示范的模仿,而“运用”的层次相对较高,需要学生在主观认知经验下独立完成,“迁移”则是在全新的情境下,综合地统整和运用信息,进行灵活性运用的认知能力。基于这样的认知,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语文要素设定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就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再升级,体现了统编本教材编排体系的科学性和序列性。虽然都是相同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的策略,但其指向的“语句”要比“词语”难度更大,不仅与文本内在情境贴合度更高,对学生内在的思维强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不能指望在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就将这一语文要素全部落实到位,而需要从单元设置的体系入手,整体着眼、有序推进。
  具体来说,语文要素中“运用多种方法”就可以根据单元不同课文的表达特点,开掘并提炼出不同的方法。比如《童年的水墨画》可以紧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等语句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语句。《剃头大师》可以借助于“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等语句学会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有难度的语句。《肥皂泡》可以借助“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等典型语句,尝试运用查阅资料的方式来理解难懂的语句。而《我不能失信》作为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可以尝试综合性运用来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
  不同的四篇课文分别承载语文要素的不同维度,依循着从个别体悟到综合分述的过程,让学生的内在认知不断发展和提升,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操作推进,在实践中高效习得
  从统编本教材编排的方式来看,编者先是在单元篇章页明确语文要素,然后借助典型课文和相关的习题作为训练的载体和资源,最后通过“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进行梳理和总结。整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在自主化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感知、理解和运用,最终才能升华为学生的认知技能。
  比如本单元中《童年的水墨画》一文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紧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等语句,将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來理解语句作为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其具体的教学环节就可以做如下设置:
  1.彰显主体地位,在问问中自主质疑。在整体性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课文中的“人影”究竟会是谁的影子呢?会不会是“倒映”在水中的影子?语句中的“染绿”是什么意思?借助这样的问题,先明晰学生理解语句的障碍点,让学生在自主质疑的过程中小试牛刀。
  2.链接鲜活语境,在找找中整体把握。整首诗歌哪些地方都分别提到了“溪水”和“人影”?组织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圈画并寻找出相关的语句,尝试与所要重点教学的语句展开对比,形成初步的认知体验。
  3.推进前后串联,在比比中明晰效果。引导学生将“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与课文“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这两句话进行深入对比,并相机认识到溪水的颜色、人影的变化以及“碎了”的原因。
  4.促进综合考量,在说说中分享学习成果。对于难懂的语句,很多学生都无法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说“人影”被溪水“染绿”了。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前面的学习环节,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溪水碧绿,倒映在水中的人影也被渲染上了一层绿色。作者所着力描述的“染”字赋予了溪水鲜明的动态之感,充满了活跃的人文情愫。
  5.搭建实践平台,在练练中落实运用。在教学的最后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采取的方法进行提炼与总结,并让学生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的理解:可以在质疑之后,自主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描写了“斗笠”“蘑菇”,并与前面课文中“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进行对比,相机寻找这两句话中的异同点,让学生懂得这句话主要描写了孩子头戴着斗笠在松林中采蘑菇的画面,突出了他们的可爱与快乐。
  语文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考量,为学生精心设置扎实可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辅助实践、形成能力,让学生从最原始的“学习”层面逐步向“迁移”层面进发,这才是语文教学最终的归属。
  三、综合串联把握,在联系中落实习作
  课标提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教师要紧扣课标的理念,更要充分用透教材中的内容和资源,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运转思维,畅所欲言,乐于表达与分享。
  首先,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的词语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夯实基础。教材中为学生集中出示了一组描述人物特点的词语,比如“热心肠”“小书虫”“故事大王”等,有的是对人物性格的形象化描述,有的是对人物爱好的集中性概括,有的是对人物特长的直观化表达。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知: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想到了哪些人?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人?随后,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设置的“泡泡提示”,达成语言交流的范式:读到“……”,我就想到了……,因为他……。习作的指导不必要急于让学生动笔去写,先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储备,让学生围绕教材中所罗列的词语,将对人物的感知从原本抽象的语言理性思维向具体人物的感性思维推进,在有序表达的过程中降低习作表达的门槛。随后,教师再紧扣这些词语进行拓展联系: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在这样的追问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明晰学生的认知思维,打开选材的思路,给予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这样的言语呈现,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内在的原始储备,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为学生的实践表达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材编者在设计这一习作主题时,要求学生紧扣相关问题与同桌、与伙伴进行交流,然后选择一个人进行细致描写,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文章读给所描写的对象听听,请他提出修改建议。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前、习作时、习作后等不同的板块设置不同的情境,让每一位参与朗读、聆听的学生,都能够结合所朗读的习作内容参与各种阶段不同、形式不同的活动。比如“我来猜猜他是谁”“我来为他点点赞”“我来跟帖评一评”等活动,让学生在可感、鲜活的活动中进行体验与操练,完成意义的构建,培养学生初步的读者意识,并尝试学着运用这种读者意识来指导自己的习作和修改。
  此时,描写“有特点”的人需要具体而典型的事例,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从本单元中《剃头大师》和《我不能失信》等课文中寻找范例资源,将其作为基本的表达素材,真正为解决习作过程中的障碍服务。
  统编本教材中每个单元内的课文、练习、习作之间不是割裂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不能各自为阵地分开教学,而需要把握单元内部资源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推动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紧紧依托单元中的语文要素,统整、串联起整个单元的教学,为学生内在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阅读是学生对文本语言关注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就在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紧扣文本,相机培养学生科学而严谨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语篇的理解是一种受文体制约的思维。阅读要把诗歌当诗歌读,要把散文当散文读,要把小说当小说读。因此,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明确其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其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在不同文体
在教学中,口语交际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想起一个话题就与学生交流一下,并且在交流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交际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自身的交际需求也会受到一定限制。久而久之,学生对交际的需求逐渐降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有所降低。那么,怎样的交际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这就需要教学走出知识性教学狭隘的小圈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然而,不少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淡化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殊不知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并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思维活动,在诊断、反思、质疑等思维活动中,引导学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提出的习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课标把“记实作文”纳入了高年级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可见对记实作文的重视。记实,就是记叙真实的内容,记实作文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准确地表现自己观察到的人、事、物、景以及所思、所想、所感等,着重强调内容表达的真实性。学生学会写记实作文,除了需要关注生活、留心观察、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得源头活水以外,还要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个性特质,落实生本地位,是铸造高效课堂的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尝试运用“小先生制”,彰显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奠基。  一、落实自主感知,夯实“小先生制”的推进基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将学生从传统理念下的填鸭式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古典诗词就是博大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不仅积淀了民族精神的内核思想,还传承了民族精神的情感和文化,读起来或意境悠远,或气象万千,或令人动容,或情趣盎然……但当这些民族文化的经典进入教材,走进学生的视野时,却往往变得索然无趣,这就需要教师对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审视,让古典诗词教学充满灵性。下面笔者以《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紧扣古典诗词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很大程度上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有助于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内在思维。  一、把握课堂实际,凸显导入的针对性  成功的课堂导入,一定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既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内在的原始经验,拉近学生实际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紧扣
本文题目源自这组文稿中朱国忠老师的一句话说:“只有紧紧抓住自然慈母的衣襟,儿童才有生命的绿色。”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泥森林无限制蔓延,使“农村”或乡土的范围日渐萎缩,在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江苏,当下的农村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末代村童”。其实,他们也早已不是如清代高鼎笔下的村童那般的形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他们的日常起居里、学习活动中,往往有着现代技术、现代生活方式与
“老师,今天下雨了,我想学习《山雨》一课的写作手法描写雨景。”“老师,《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不是可以写个续呀?”……每学完一篇新课文,走进教室,我总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请求,看着学生兴奋的眼神,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学生怕写习作,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困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巧妙地安排课堂中的小练笔
统编本教材在古诗词选编方面除了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以外,又增加了一些,相较于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来说,古诗词的篇目是最多的,这充分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该怎么教?怎样才能真正把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呢?  一、统编本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特点  打开统编本教材,仔细研读教材中的古诗词就会发现,古诗词在编排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选文具有经典性  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无论是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