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科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语言学习,而语言学习自然离不开阅读.相较于语文等人文学科的语言,数学的语言抽象、严谨,且呈现多样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基于此,本文从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入手,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并从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角度给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小学数学中对于学生题目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563.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的概念逐渐融入教学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根据学科的育人优势,对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培养.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辅助其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数学理论,可以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严谨客观的学习态度.根据教学实践分析可以发现,数学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能够主动进行抽象思考,同时具备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而数学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存在理解力差、思维转换慢、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语言特点,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
一、把握数学语言特点,调动学生数学阅读兴趣
(一)配合直观元素,激发学生兴趣
与语文等人文学科相比,数学语言抽象、严谨,且呈现多样性.中年级小学生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开始探究字义,并且进入抽象思维发生期,开始实现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思考的过渡.但是其在理解一些数学语言的时候还是比较困难,而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图形等元素,将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辅助学生完成抽象理解.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余数”的概念,可利用教材中的案例为学生呈现“分草莓”的画面,即画面上一共有7个草莓,下面有3个盘子,如果想将草莓每2个放一盘,应该怎样?最后的结果怎样?在这一问题中,学生通过圈、摆、算等方法,完成了任务,并且能够直接发现还剩下1个草莓.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出“余数”的概念,促使学生结合图示进行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原本用文字表达的数学问题用图像表现出来,从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信息,并在自主操作中完成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二)利用趣味习题,吸引学生阅读
提起数学,一些学生总是习惯将其与抽象、无趣相联系,实际上数学中有许多充满趣味性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趣味问题,将原本枯燥的数学语言用更加贴合学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构建故事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故事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听故事、读故事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并加以提炼,完成解答.教师还可以从数学发展历史中选择一些经典的题目,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这些充满智慧的问题中理解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并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这样的设计能够让枯燥的数学语言生动起来,同时更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方法
(一)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一些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经常将注意力停留在表面内容上,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因而难以捕捉到关键信息,也无法实现深入理解.针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抽象思考,并在不断设问中掌握深入阅读的方法.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纸板,并进行编号,要求学生拿出1号纸板,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有的学生开始猜想用长方形的长和宽的信息进行计算.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些学生对照之前学过的数格子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面积与其长和宽的关系.教师在学生探究中接着提问:根据你计算出的结果,说一说长方形面积与其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一些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继续追问:你能结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进行验证吗?学生继续探索,并给出相关案例进行证明.
通过这样的质疑、追问,学生可以直接展开操作,同时对图形的观察也更加仔细,思考的内容更加周密.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
阅读是眼、口、手、脑等多重感官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过程.在中年级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强调认真阅读,同时应该教给学生认真阅读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像阅读语文课文一样,逐字逐句,反复咀嚼.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阅读也是如此,在反复的视觉刺激、听觉刺激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集中,进而完整、全面地把握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合理的解决思路.
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做好标记.例如在一道应用题中,可以在重點信息下划线,对不理解的内容标上“?”,还可以通过联想将可能用到的公式、概念简单地写下来等.这样,在阅读中学生才能够调动多重感官,从而更加全面地接受、理解信息.
(三)设计对比案例,促使学生深入理解
在数学阅读中,一些学生经常会出现理解偏差、理解失误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对数学概念理解不准确、思维定式、混淆相似概念等.针对此,教师在数学阅读中应渗透对比学习方法,即利用同类题目、新旧知识等内容设计例题,并组织比较、辨析活动,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打破思维定式,更加准确地掌握数学概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教学指导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题目“25×30”,要求学生对比教材中的相似题目,并进行对比思考,说一说现在的计算方法与原来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有哪些不同;思考一下为什么0乘25这一步在竖式中不用写出来,但是结果却要在末尾添上一个0;对于这两种方法,说一说你觉得哪一种更加简便.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问题中的关键点,并在自主思考中深入理解.
三、加强日常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一)指导学生独立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要想达到“不教”的目的,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将学习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即便不用教师的指导,依然能够独立开展学习.中年级小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开始萌芽,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并反复强调要有独立精神,让学生尝试自己完成阅读思考.此外,教师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要进行及时点拨,纠正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巩固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审题是数学阅读的重要体现.学生能否认真审题,能否通过审题准确提炼信息,并形成正确的解答方案,是衡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高低的关键.在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例如,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其中关键性的词语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对特殊字、句、条件要用记号着重标注;分析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隐含条件;可以小声读或默读,避免漏看、错看信息,以完整获取信息;挖掘大脑中所有储存的知识信息,沉着冷静地解决问题.这些习惯需要学生长久地坚持下去,而教师在日常指导中也应多加提醒,帮助学生在坚持中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三)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数学教材
教材是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材料.在中年级数学教学指导中,为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应重视教材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回归教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例如,在“有关0的运算”的教学设计中,一些学生易受不同运算法则的影响,混淆概念,导致计算失误.在解题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回归教材,根据教材中的表述准确把握“有关0的运算”的法则,这样学生才能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效果,并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四)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数学阅读
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阅读训练的机会,同时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读物,例如《你真的会+-×÷吗?》《天哪!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哈哈,数学原来超有趣》《数字的秘密生活》等,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训练思维,巩固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此外,教师应结合拓展阅读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活动,引导学生在反馈与表达中内化数学知识,深化阅读理解,同时激发其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数学阅读中,加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阅读的感知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则有利于学生巩固数学阅读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梳理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玲侠.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國际公关,2020(08):105-106.
[2]方艺鬟.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策略探讨[J].才智,2020(10):127.
[3]杨秀卿.浅谈如何将小学数学阅读落到实处[J].才智,2020(02):138.
[4]李华.当新媒体遇上数学阅读: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35):16-1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小学数学中对于学生题目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563.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的概念逐渐融入教学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根据学科的育人优势,对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培养.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辅助其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数学理论,可以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严谨客观的学习态度.根据教学实践分析可以发现,数学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能够主动进行抽象思考,同时具备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而数学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存在理解力差、思维转换慢、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语言特点,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
一、把握数学语言特点,调动学生数学阅读兴趣
(一)配合直观元素,激发学生兴趣
与语文等人文学科相比,数学语言抽象、严谨,且呈现多样性.中年级小学生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开始探究字义,并且进入抽象思维发生期,开始实现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思考的过渡.但是其在理解一些数学语言的时候还是比较困难,而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图形等元素,将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辅助学生完成抽象理解.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余数”的概念,可利用教材中的案例为学生呈现“分草莓”的画面,即画面上一共有7个草莓,下面有3个盘子,如果想将草莓每2个放一盘,应该怎样?最后的结果怎样?在这一问题中,学生通过圈、摆、算等方法,完成了任务,并且能够直接发现还剩下1个草莓.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出“余数”的概念,促使学生结合图示进行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原本用文字表达的数学问题用图像表现出来,从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信息,并在自主操作中完成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二)利用趣味习题,吸引学生阅读
提起数学,一些学生总是习惯将其与抽象、无趣相联系,实际上数学中有许多充满趣味性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趣味问题,将原本枯燥的数学语言用更加贴合学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构建故事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故事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听故事、读故事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并加以提炼,完成解答.教师还可以从数学发展历史中选择一些经典的题目,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这些充满智慧的问题中理解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并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这样的设计能够让枯燥的数学语言生动起来,同时更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方法
(一)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一些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经常将注意力停留在表面内容上,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因而难以捕捉到关键信息,也无法实现深入理解.针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抽象思考,并在不断设问中掌握深入阅读的方法.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纸板,并进行编号,要求学生拿出1号纸板,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有的学生开始猜想用长方形的长和宽的信息进行计算.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些学生对照之前学过的数格子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面积与其长和宽的关系.教师在学生探究中接着提问:根据你计算出的结果,说一说长方形面积与其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一些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继续追问:你能结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进行验证吗?学生继续探索,并给出相关案例进行证明.
通过这样的质疑、追问,学生可以直接展开操作,同时对图形的观察也更加仔细,思考的内容更加周密.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
阅读是眼、口、手、脑等多重感官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过程.在中年级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强调认真阅读,同时应该教给学生认真阅读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像阅读语文课文一样,逐字逐句,反复咀嚼.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阅读也是如此,在反复的视觉刺激、听觉刺激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集中,进而完整、全面地把握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合理的解决思路.
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做好标记.例如在一道应用题中,可以在重點信息下划线,对不理解的内容标上“?”,还可以通过联想将可能用到的公式、概念简单地写下来等.这样,在阅读中学生才能够调动多重感官,从而更加全面地接受、理解信息.
(三)设计对比案例,促使学生深入理解
在数学阅读中,一些学生经常会出现理解偏差、理解失误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对数学概念理解不准确、思维定式、混淆相似概念等.针对此,教师在数学阅读中应渗透对比学习方法,即利用同类题目、新旧知识等内容设计例题,并组织比较、辨析活动,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打破思维定式,更加准确地掌握数学概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教学指导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题目“25×30”,要求学生对比教材中的相似题目,并进行对比思考,说一说现在的计算方法与原来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有哪些不同;思考一下为什么0乘25这一步在竖式中不用写出来,但是结果却要在末尾添上一个0;对于这两种方法,说一说你觉得哪一种更加简便.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问题中的关键点,并在自主思考中深入理解.
三、加强日常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一)指导学生独立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要想达到“不教”的目的,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将学习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即便不用教师的指导,依然能够独立开展学习.中年级小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开始萌芽,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并反复强调要有独立精神,让学生尝试自己完成阅读思考.此外,教师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要进行及时点拨,纠正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巩固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审题是数学阅读的重要体现.学生能否认真审题,能否通过审题准确提炼信息,并形成正确的解答方案,是衡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高低的关键.在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例如,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其中关键性的词语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对特殊字、句、条件要用记号着重标注;分析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隐含条件;可以小声读或默读,避免漏看、错看信息,以完整获取信息;挖掘大脑中所有储存的知识信息,沉着冷静地解决问题.这些习惯需要学生长久地坚持下去,而教师在日常指导中也应多加提醒,帮助学生在坚持中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三)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数学教材
教材是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材料.在中年级数学教学指导中,为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应重视教材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回归教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例如,在“有关0的运算”的教学设计中,一些学生易受不同运算法则的影响,混淆概念,导致计算失误.在解题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回归教材,根据教材中的表述准确把握“有关0的运算”的法则,这样学生才能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效果,并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四)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数学阅读
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阅读训练的机会,同时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读物,例如《你真的会+-×÷吗?》《天哪!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哈哈,数学原来超有趣》《数字的秘密生活》等,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训练思维,巩固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此外,教师应结合拓展阅读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活动,引导学生在反馈与表达中内化数学知识,深化阅读理解,同时激发其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数学阅读中,加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阅读的感知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则有利于学生巩固数学阅读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梳理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玲侠.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國际公关,2020(08):105-106.
[2]方艺鬟.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策略探讨[J].才智,2020(10):127.
[3]杨秀卿.浅谈如何将小学数学阅读落到实处[J].才智,2020(02):138.
[4]李华.当新媒体遇上数学阅读: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3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