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圈子”也不难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e3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实,对于外国留学来说,“中国圈子”的利弊因个人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认为利大还是弊大。但如果,在海外生活刚开始还与同宿舍的外国同学对话,后来自己有了中文圈子,就像找到组织一样,沉溺于中文环境,与舍友的关系就是相同的两句话“嗨!”和“拜!”……
  等回到国内,发现自己对生活过N年的地方一无所知……这种情况,恐怕也不是当初选择留学时所期待的吧。
  在不少中国留学生看来,与当地人交朋友是件很困难的事。中国学生Karen这样说:“在英国,我们和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有差异,起初我也尝试和他们交往,但因为观念和习惯不同,很难再进一步,最后还是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与中国学生相处上。”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还是有一些在国外成功建立自己外国朋友圈的案例。这些成功融入到当地社交圈的中国留学生,就如何避免“扎堆”现象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主动的态度是第一步
  有些中国留学生反映,有时并不是自己想要去“扎堆”,而是抹不开面子,不好意思拒绝其他中国学生的邀请。
  Emily就曾面临这样的选择:“一次,外国朋友和中国朋友同时约我出去吃饭。当我向两个人分别表达了这一情况,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吃饭时,外国朋友爽快地答应了,但中国朋友却说改天再约。”
  对Emily来说,与外国人交朋友并不难,她身边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初来英国念本科时,她也为交友这件事情而感到烦恼,因为周围都是外国人。
  2010年,年仅18岁的她第一次只身来到国外,生活中的困难令她不得不向外国同学求助。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她感觉一切并没当初想象得那么难。
  她回忆道:“当时周围都是外国人。我有不懂的问题,只能向他们请教。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帮助我,这让我很感动。慢慢地,我们就变成无话不说的朋友。”根据自己的经验,Emily得出结论:主动和外国人交流是融入他们圈子的第一步。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传媒专业的约翰斯顿教授也认为,态度是决定中国留学生能否打破“扎堆”局面的关键。“很多中国学生并非不想融入英国社会,而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态度让人感到疏离。”约翰斯顿说。
  在他看来,一些中国学生虽和外国学生同住学校宿舍,却总待在自己的房间,并不与外国室友交流沟通,甚至不向室友介绍自己。这种封闭的态度导致了中国留学生单一的社交圈。
  建议留学生们最好主动与外国同学打交道,住在宿舍的学生,友好地向外国室友打个招呼,介绍自己,其他人也可利用课上时间,主动与外国同学交流讨论。
  更多关注当地社会文化
  很多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交往过程中会发现,不知道要和对方聊什么,或者对方所聊的话题,他们并不熟悉,但和其他中国人却有聊不完的话题,这也造成了中国留学生的“扎堆”现象。
  当然,这与文化背景不同有直接关系。因此,关注当地本土文化,是中国留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来自北京的Grace在这方面有切身体会。她认为,要和外国同学交朋友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文化及生活方式。
  “在很多中国留学生印象中,想融入外国人的社交圈,就必须去参加各种party,喝酒、跳舞。”Grace说,酒吧确实是交朋友的好地方,但并非融入外国圈子的惟一途径。
  国外大学的校园生活十分丰富,学校会组织音乐节、电影节、啤酒节和各种艺术展览。Grace经常参与其中,和外国同学一起参加音乐节,去跳蚤市场等。
  除此之外,一些已融入外国圈子的中国留学生也指出,打工是了解当地社会文化的方法之一。
  中国学生Joan在到美国后就通过网上申请进入了当地的星巴克当小时工。“在这里,我不可避免地要和同事、顾客有频繁交流,自然而然地就有机会和他们成为朋友。”然而Joan强调,并非所有打工机会都对融入外国人生活圈有帮助。比如中餐外卖就没什么机会与外国人接触。当然,这也并非绝对。中国学生Sabrina在打中餐外卖的工时,就和当地送餐司机Colin成为了好友。
  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很多外国学生表示,中国学生不愿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美国的Becky说:“有时,我想和中国学生交朋友,但他们看起来并不愿与我多说。”
  Becky说,她在公用厨房碰到中国室友时,她们似乎当Becky不存在,没有打招呼,甚至连眼神交流都没有,这让Becky感到无所适从。
  但在和中国朋友Cassie交往时,Becky似乎没有这方面的烦恼。Cassie有一群很要好的外国朋友。“和外国人交朋友就像和中国人交朋友一样,有时是自己想太多,怕对方不想和自己交流,或是不知如何开口。”
  她认为,中国学生普遍比较害羞,不敢先向对方抛出橄榄枝。实际上,外国人很乐于交友,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好。“语言并不是问题,外国人不在乎这一点。”Cassie以过来人的身份表示,与外国人交流的重点是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约翰斯顿教授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讨论时,中国学生相对沉默,不自信。对一个问题,他们往往先产生抵触情绪。比如,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探讨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从思考问题本身出发。”
  他认为,中国学生很有“内涵”,只是纠结于要不要表达或如何表达。这与突破圈子需要的精神是相同的,“中国学生要学会更自信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比如何用华丽的语言去修饰自己的想法更为重要”。
  多交外国朋友
  当生活渐入正轨时,每个人就应该尝试着走出固有的圈子,多交外国朋友。通过与外国朋友的见面聊天、一起游玩等,也会反过来增加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走出固有的圈子,迈出与外国朋友交流的第一步,在文化碰撞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也融入了所在国的文化。
  有留学生认为,中国学生走出自己的圈子同时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并认为留学生出国后会在心态方面经历三个阶段,包括探索期、迷茫期和平衡期。第一个阶段很新鲜,很兴奋,但之后就进入一个迷茫期,意识到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体系的存在,并与原有的体系发生了冲突,在此过程中,很多留学生将自己局限于中国人的圈子。
  迷茫期是最痛苦的,而走不出自己圈子的中国留学生,就不太能接受西方的观念,从而又导致恶性循环。成功走出迷茫期并进入平衡期的留学生基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很好地协调自己和他者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他文献
西方国家消费水平较高,对一般学生而言经济压力较大,那么有哪些开源节流的方式呢?  申请政府奖学金  国外的奖学金项目名目繁多,资助力度较大,大凡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奖学金项目,有的甚至可学费全免。对经济能力有限的国内学生来说,如能获得奖学金,留学费用的大头部分就有了着落。  英国政府海外研究生奖学金:专为中国学生设立,由英国政府拨款,申请对象为已在英国院校注册的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课程的学生。  美国大
期刊
董功,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学硕士。曾先后工作于Solomon Cordwell Buenz & Associates, Inc.、理查德·迈耶设计事务所、斯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多次受邀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演讲,并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2008年,董功主持设计的一座“绿房子”售楼处成为生态环保建筑的典范。2015年5月,由他主持设计
期刊
在国内学生远赴英国留学的浪潮中,很多人都倾向于选择商科类专业,尤其是金融专业,这是因为商科是英国最有口碑的专业类别,也是英国专业中涉及范围最广的院系类别。所以,留学英国的你,千万不要错过下面的几所学校哦!  最受争议的英国商学院:牛津大学萨伊德商学院  1996年,牛津大学萨伊德商学院在5000名身着黑色长袍的牛津教授们的反对声中成立。随后,一座由名师设计,独具艺术风格的商学院大楼在牛津大学中心区
期刊
1.Suzanna,在墨西哥留学的英国学生  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过圣诞节的人,在12月到来之前我都不会惦记着这个节日,也不会早早就着手开始买圣诞饰品和礼物。但到临近圣诞时,我对于能在电视机前,和家里人吃着自己亲手做的烤蛋糕和蛋奶酒,还是充满期待。对于圣诞,我最喜欢的其实是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穿俏皮又厚重的衣服出门,又或者有了充足的理由可以懒洋洋地躺在被窝里看肥皂剧。但是在处于热带的墨西哥过圣诞则显得有
期刊
如何融入当地社会是海外华人永恒的话题。其实所谓进入外国人圈子,这“进入”二字便有不同的理解。酒肉朋友不分肤色国界到处都有,可若是想要交一帮推心置腹的国际友人,则是另一回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身份(价)对等,往往是中国人衡量“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的两个参考纬度,前者侧重内部精神世界的交流,后者从外部物质标准上进行评估。与其他海外学生相比,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朋友圈更偏爱“自己人”。  可
期刊
融入要实现身份认同的转换  陈福平:厦门大学副教授  我觉得“抱团”现象有利有弊。从好的方面看:首先,有助于适应当地的环境。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群体,很多社会学研究表明,几乎多数的移民群体初期适应一个新的社会环境,都有这种“抱团取暖”的现象。先前的留学生可以为新来者提供很多适应环境的信息和帮助,比如学业、生活等方面的帮助,这些都是留学生的“资本”,能够在一个陌生环境的初期减少很多压力。其次,
期刊
有位热爱学习中文的美国朋友和我开玩笑说,中文里有好多动物的名字都不准确呀,比如蜗牛不是牛,企鹅不是鹅,河马也不是马。我说英文不也一样吗,难道jellyfish和starfish真的是fish?再说“河马”的英语hippopotamus源自古希腊语,本意即“horse of the river(河中之马)”,所以要怨也怨不得中文误导,而是我们学识尚浅的祖先在给未知事物命名时,为后人指错了方向。  英
期刊
随着留学的低龄化,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选择到国外高中留学。为了较快地适应国外生活、顺利融入当地文化氛围,“小留学生”必须要做足相关功课。那么,究竟有哪些事项是需要他们特别注意的呢?  国际学校是什么?  国际学校英语:(international school)是指跟随外国侨民母国的教育制度,为外国侨民提供其母语教育的学校,近年来又发展成同时可以为本国学生提供国外教育模式的学校。目前,我国的国际学校可
期刊
5月19日,卢墨雪总领事在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办公室接受了《留学生》杂志的专访。他对于中英文化交流、经贸合作、英国高等教育等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自1991年以来卢墨雪一直是一位职业外交官,第一个外交职务是在北京的英国驻华大使馆担任香港事务主管及新闻官员,他还曾经在东京、布鲁塞尔、雅加达、巴库的英国使领馆担任外交职位。在2010—2013年,他在英国外交部担任信息技术司主管和项目司司长。  而
期刊
我们在国内的学校里是不是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画面:学生们经常抱团,尤其是女生,三五成群,无论何时何地都在一起,这种“抱团”的现象已经蔓延到了国外。  中国留学生出国后,遭遇“水土不服”的情况一直存在。身处不同国家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融入问题,由此社交圈也相应出现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圈子”内“抱团取暖”的现象——中国留学生内部有一个社交圈,不融入当地人的朋友圈。  “抱团”并非中国学生独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