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 构成要素 历史方位

来源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ing5322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起点,可将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根据这一体系的内在逻辑可以将其构成要素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础、三大主题。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8)0100110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这一论述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整合起来,并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大重要创新与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与心血,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经过29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正确理解、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方位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因此,可以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起点,并以此为标志将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为第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期。这一阶段在实践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和改革的起步,所积淀的理论成果主要来自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左”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定,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础。
  (二)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为第二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时期。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此后,我们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这一阶段,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是重新确立了生产力的标准,三是破除了社会主义必须是单一公有制的观念,四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并首次将其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说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概括。
  (三)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第三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阐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在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报告中。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集中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鲜明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当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入了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十四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提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第二次明确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为第四阶段,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也明确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开篇地位,这是我们党第三次明确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保证。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可见其理论主题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党的十六大以来为第五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第一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对改革开放29年来我们党在伟大实践进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进行概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所有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成果。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当将这些理论成果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能将这些理论成果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要依据这个理论体系内在的历史逻辑进行研究和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它所要解决的是当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理论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重大理论问题。其构成要素可以根据这一体系的内在逻辑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础、三大主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邓小平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江泽民也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5]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就是要发展经济。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进程。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之上。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企盼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也一直将这一目标作为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只有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保证我国到本世纪中叶跻身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实质就是加快中国发展的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29年来的伟大实践经验。中国实践的新发展,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起飞的崭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改革开放的新鲜实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和生命力所在。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创新的指南,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同时,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有坚实可靠的实践基础,而且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的理论生长点。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实际上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基本原理;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是它们一脉相承的基本目标;回答当时时代提出的历史课题是它们一脉相承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首先是一个继承的关系,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可靠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又是不断发展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不断地与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与各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才具有其蓬勃的生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精辟地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6]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这主要是因为,从理论形态上看,毛泽东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作的理论探索及其理论成果,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续,属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仍然属于毛泽东思想。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7]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能也不应该把两者割裂开来,必须准确把握它们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史观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没有哪一个原理或观点不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而提出来的。哲学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中的基础,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从根本上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们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三大主题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主题,深刻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正确界定了我国现实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形成了时代主题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论、社会主义制度论、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方法论、“一国两制”论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 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正确界定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明确提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形成了思想路线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论、党论等,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又进到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并把发展问题提到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论、社会建设论、社会和谐论、和平发展道路论、社会生态文明论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方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光辉典范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与时俱进的。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在科学回答时代所提出的课题中实现的,是在结合各国具体实际中,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革命性转变的,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突破自身实现理论创新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它要求以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反对静止地、孤立地看待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对发展观点的贯彻,不仅针对马克思主义所认识的对象世界,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一再吸取教条主义的教训,强调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自觉实践发展观点的体现。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历尽磨难,但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毫不含糊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拘泥于一些既有结论和个别论断,从而以此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光辉典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以邓小平说:“老祖宗不能丢”又要“发展老祖宗”。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断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系列根本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理论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理论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参考文献:
  [1][2][6]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2.
  [3][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8.
  [5]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5.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编辑:壬 古]
其他文献
摘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武装思想相结合,统战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执政能力建设与参政能力建设相结合,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相结合,依法保障权益与依法加强管理相结合,向基层延伸与向海外拓展相结合,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而强大的力量支持。  关键词:解放思想;统一战线;经验;南京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163(2008)0
期刊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会阶层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成为统战工作的新领域和新任务,本文从政策支撑、理论依据和工作创新三个层面,就开展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政策支撑;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8)06—0096—06    党的十一届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30年,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多党团结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八十多年长期合作奋斗中认同并自觉接受的。坚持和巩固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必须处理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多党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参政党的作用,不断开创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局面。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存在需要参政党
期刊
摘 要: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合力。南通市委统战部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及时反映诉求、主动协调关系、尽力化解矛盾、发挥社团作用等举措,以推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向更深、更广领域拓展。   关键词:统一战线;社会管理创新;服务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   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
期刊
摘 要: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频频发生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解读和研究这些矛盾发生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对其本质性认识。我国的转型主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向和谐社会建设转变,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我国的国家与公民个人处在不同的关系模式中,三种模式分别是“控制——服从”“缺位——权利”“服务——共享”,由于国家与公民个人二者的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矛盾较少,而在市场经济时期矛盾频发,通过和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统一是内在的、有机的统一,统一的基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高度统一,是顺利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坚强保证。  关键词:十七大;旗帜;道路;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 要: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多党合作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目前在这些问题上还存在种种误解和歪曲,“雷同论”、“非党论”、“西化论”和“摆设论”就是典型表现。正确地理解民主党派的性质,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团结一致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对这些错误观点认真剖析,澄清误解,纠正错误,走出误区。  关键词:民主党派;性质;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
期刊
在《圣经》里,有《所罗门雅歌》,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组精选的情歌,比如:“新郎: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中。新娘:我的爱人在男子中,如同苹果树在树林里;我欢欢喜喜坐在它的荫下,尝它果子的滋味觉得甘甜;他带我进入筵宴之所,他以爱为旗帜高高飘扬。”这些情歌随着宗教的传播而超越了宗教教义本身被人们四处传唱。在藏族人民的历史宗教领袖中,也有那么一位在成为了达赖喇嘛后,仍然专注地歌咏着情诗,并为此对
期刊
4月22日至6月22日,我院举办了第11期县处级党外领导干部培训班。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指示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院党组高度重视,要求全院各部门协力配合,努力把该班办成教育培训品牌班。教务处和省委统战部干部处确立了“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创新培训理念,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的办班思路,在教学管理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期刊
一、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    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不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与理念,就有可能落伍掉队,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发展。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凡属成功人士,皆是勤奋学习努力耕耘的结果。因此,只有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才能顺应社会的潮流,紧跟时代的步伐。当前,作为一名外党外干部,要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体现“三个代表”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