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以來,我国各省份开始逐步实行师范生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即“国考”。“国考”相较于旧的教师资格考试来说,考试内容和考试难度等方面都给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英语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应该怎样通过课程改革来适应新的“国考”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拟以教师资格证“国考”为研究背景,分析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英语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国考”;英语师范;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赵小燕(1985-),女,重庆巫溪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校英语师范教育类课程“课证融合”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校级课题,编号:JG2019022)。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我国对未来拟从事教师工作人员设置的一种考试,意味着在我国想要从事教师职业,首要条件就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原有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并且在具体实施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例如:旧的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分省而定,考试标准不统一,组织管理不规范,考试内容和形式不科学等。为了适应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早在2011年,浙江、湖北两省率先成为“国考”考试试点,成为教师资格证“国考”全国推行的探路先锋。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国考”)正式实行,意味着“国考”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高校教学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以英语师范专业教育类必选课程英语教学法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标准和要求,分析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尝试整合和优化教学法课程内容,提高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资格证“国考”过关率,以期改善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失衡的问题。
一、新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变化和特点
1. 考试时间、报考条件变化。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规定,教师资格证考试分笔试和面试,每年各举行两次。笔试考试时间为每年3月和11月,面试时间在每年5月和12月。而之前的省考考试时间由各省自行决定,无统一标准。报考条件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师范生失去“特权”: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按国家规定,师范生毕业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种特权导致的后果有两个:(1)有可能相当一部分师范专业学生毕业时在师范专业素养方面存在不足,达不到教师资格制度的标准,不能胜任将来的教育工作;(2) 严重阻碍教师来源的多元化。事实上,很多非师范生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且素质较高,只要经过考试和培训,完全有能力胜任教师工作。报考条件另一个大的变化是对考生学历要求的提高,比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必须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原来的中师毕业生被 取消报考资格,这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教师队伍的质量。
2. 考试科目、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原先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为省考,笔试只有两个科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范围狭窄,有指定教材,以知识识记和理解的相关题目为主,考生只需在考前进行简单的复习一般都能顺利通过。而新的教师资格证“国考”,只有考试大纲而无指定教材,更多考查的是考生理解、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从考试科目数量上看,幼儿园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没有变化,初中和高中教师只增加了一门,但从知识的广博性上看,考试内容的广度大大增加,难度大大提高。以必考科目《综合素质》为例,不仅包含原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等内容,还增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规与政策等内容,更提高了对考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要求。据粗略统计,2011年试点考试开始到现在的全国考试,每次“国考”的全国平均通过率大概在30%左右。考试科目和内容增多、考试难度加大、通过率锐减等特点体现了新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强大筛选功能。
3. 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具科学性。改革前,教师资格证省考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分省而定,评判体系缺乏科学统一性。例如笔试通过后,考生还需要通过教学能力面试。之前的省考面试缺乏统一的评分参考标准,面试题目没有统一选取标准,考官在面试考核过程中存在较大的 主观性,很难全面客观地考核考生的实际教学技能。而新的教师资格证“国考”由国家统一面试评分标准,有面试题目选取标准,面试时间标准化,更增加了结构化面试和答辩环节,能让考官更全面地了解考生的语言运用等实际教学能力。
二、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1. 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内容与“国考”脱节导致师范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欠缺。师范专业学生不同于非师范专业学生,一方面要学习自己学科内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教师职业技能。在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科目。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前,高校无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需求和压力,因此教育类课程普遍出现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与“国考”严重脱节的现象。另外,在“国考”改革前,高校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虽然也设有教学实践课程,但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时,教师往往更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考试环节往往只是通过一两道材料或案例分析题或撰写一份教学设计来考查学生的教学能力,这样只会带来学生“高分低能”或“纸上谈兵”的严重后果,即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扎实,而实际课堂传授知识的能力较弱。因此,如何提高“国考”通过率,让师范专业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学科内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能学到教授本学科知识的方法和策略,将成为高校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一大挑战。
2.
【关键词】“国考”;英语师范;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赵小燕(1985-),女,重庆巫溪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校英语师范教育类课程“课证融合”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校级课题,编号:JG2019022)。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我国对未来拟从事教师工作人员设置的一种考试,意味着在我国想要从事教师职业,首要条件就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原有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并且在具体实施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例如:旧的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分省而定,考试标准不统一,组织管理不规范,考试内容和形式不科学等。为了适应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早在2011年,浙江、湖北两省率先成为“国考”考试试点,成为教师资格证“国考”全国推行的探路先锋。2015年,中小学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国考”)正式实行,意味着“国考”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高校教学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以英语师范专业教育类必选课程英语教学法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标准和要求,分析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尝试整合和优化教学法课程内容,提高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资格证“国考”过关率,以期改善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失衡的问题。
一、新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变化和特点
1. 考试时间、报考条件变化。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规定,教师资格证考试分笔试和面试,每年各举行两次。笔试考试时间为每年3月和11月,面试时间在每年5月和12月。而之前的省考考试时间由各省自行决定,无统一标准。报考条件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师范生失去“特权”: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按国家规定,师范生毕业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种特权导致的后果有两个:(1)有可能相当一部分师范专业学生毕业时在师范专业素养方面存在不足,达不到教师资格制度的标准,不能胜任将来的教育工作;(2) 严重阻碍教师来源的多元化。事实上,很多非师范生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且素质较高,只要经过考试和培训,完全有能力胜任教师工作。报考条件另一个大的变化是对考生学历要求的提高,比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必须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原来的中师毕业生被 取消报考资格,这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教师队伍的质量。
2. 考试科目、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原先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为省考,笔试只有两个科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范围狭窄,有指定教材,以知识识记和理解的相关题目为主,考生只需在考前进行简单的复习一般都能顺利通过。而新的教师资格证“国考”,只有考试大纲而无指定教材,更多考查的是考生理解、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从考试科目数量上看,幼儿园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没有变化,初中和高中教师只增加了一门,但从知识的广博性上看,考试内容的广度大大增加,难度大大提高。以必考科目《综合素质》为例,不仅包含原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等内容,还增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规与政策等内容,更提高了对考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要求。据粗略统计,2011年试点考试开始到现在的全国考试,每次“国考”的全国平均通过率大概在30%左右。考试科目和内容增多、考试难度加大、通过率锐减等特点体现了新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强大筛选功能。
3. 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具科学性。改革前,教师资格证省考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分省而定,评判体系缺乏科学统一性。例如笔试通过后,考生还需要通过教学能力面试。之前的省考面试缺乏统一的评分参考标准,面试题目没有统一选取标准,考官在面试考核过程中存在较大的 主观性,很难全面客观地考核考生的实际教学技能。而新的教师资格证“国考”由国家统一面试评分标准,有面试题目选取标准,面试时间标准化,更增加了结构化面试和答辩环节,能让考官更全面地了解考生的语言运用等实际教学能力。
二、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1. 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内容与“国考”脱节导致师范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欠缺。师范专业学生不同于非师范专业学生,一方面要学习自己学科内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教师职业技能。在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科目。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前,高校无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需求和压力,因此教育类课程普遍出现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与“国考”严重脱节的现象。另外,在“国考”改革前,高校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虽然也设有教学实践课程,但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时,教师往往更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考试环节往往只是通过一两道材料或案例分析题或撰写一份教学设计来考查学生的教学能力,这样只会带来学生“高分低能”或“纸上谈兵”的严重后果,即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扎实,而实际课堂传授知识的能力较弱。因此,如何提高“国考”通过率,让师范专业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学科内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能学到教授本学科知识的方法和策略,将成为高校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一大挑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