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进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主要方式,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设计良好的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掌握课堂提问技巧,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凝聚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讲究提问技巧。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达到促进学生思考获得新知识的目的。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之与教学的关系是如此的重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如何用精、巧提问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的作用突显出来。下面我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提问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学生思维的效果。如果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陷入停顿状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难易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切忌随心所问。如在教学《阿长与三海经》这篇课文时,当讲到我得到《三海经》这本书的细节中有这样的几个片段——“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居然来问也就跟她说了,过了十几天,……她高兴的说道:“迅哥儿,有画的‘三海经’我给你带来了”。这是我设计提问:A、既然我知道对她说了也无益,为什么我还是对她说了呢?B、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怎样的一种心理?C、当阿长出乎意料的地把《三海经》一书给我买来时,阿长为我付出了哪些代价?我对阿长的态度又有哪些变化?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幅阿长为了找到那本书不辞辛劳地到各地打听、寻找的艰辛画面,交流中,学生们众说纷纭,经过老师的提问,启发学生明白了阿长是一个勤劳善良,淳朴仁爱的农村妇女,但在“我”文学生涯的过程中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有如在教学《雪》这一课时,有的老师就这样导入了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这样的提问似乎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闹的氛围,却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
二.提问要具备难易的适度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难度大。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联系生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紫藤萝瀑布》时,直接问:“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初中生生活与“十年文革”相去甚远,理解这句话难度颇大。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就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1、那时,指什么时候?2、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3、“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稍”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象征。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创造的火花也就能得以充分引发。因此,有针对性的提问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在提问技巧上的体现。
三.提问要具有选准问题的针对性
梁启超说过“敬业不如乐业”,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向倾向,它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是积极的、主动的,还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选准角度,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生发出来。如在教《社戏》一文后:豆还是原来的豆,但为什么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势利导的提问就会勾起学生直觉经验的通感,启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经历的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
“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一个大问题領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教《愚公移山》时可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入手问,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强化了前面的收获。这样的问题,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设计出的四个出色提问。
选准角度,教师就是要在挖掘教材时,从课题、疑难词句、细节、前后矛盾的地方、内涵丰富的语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的教学情境入手,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四.提问要善于掌握时机,做到精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上。他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两件事:“第一教给儿童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儿童变得越来越聪明。”因此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自己说话”,“说自己的话”,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互问,把握时机,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巧的提问,能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张捷 《实用课堂教学艺术》
2.李敏 王树华 《教师教学基本功》
(作者通联:532500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明江中学)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达到促进学生思考获得新知识的目的。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之与教学的关系是如此的重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如何用精、巧提问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的作用突显出来。下面我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提问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学生思维的效果。如果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陷入停顿状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难易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切忌随心所问。如在教学《阿长与三海经》这篇课文时,当讲到我得到《三海经》这本书的细节中有这样的几个片段——“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居然来问也就跟她说了,过了十几天,……她高兴的说道:“迅哥儿,有画的‘三海经’我给你带来了”。这是我设计提问:A、既然我知道对她说了也无益,为什么我还是对她说了呢?B、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怎样的一种心理?C、当阿长出乎意料的地把《三海经》一书给我买来时,阿长为我付出了哪些代价?我对阿长的态度又有哪些变化?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幅阿长为了找到那本书不辞辛劳地到各地打听、寻找的艰辛画面,交流中,学生们众说纷纭,经过老师的提问,启发学生明白了阿长是一个勤劳善良,淳朴仁爱的农村妇女,但在“我”文学生涯的过程中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有如在教学《雪》这一课时,有的老师就这样导入了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这样的提问似乎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闹的氛围,却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
二.提问要具备难易的适度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难度大。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联系生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紫藤萝瀑布》时,直接问:“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初中生生活与“十年文革”相去甚远,理解这句话难度颇大。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就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1、那时,指什么时候?2、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3、“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稍”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象征。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创造的火花也就能得以充分引发。因此,有针对性的提问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在提问技巧上的体现。
三.提问要具有选准问题的针对性
梁启超说过“敬业不如乐业”,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向倾向,它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是积极的、主动的,还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选准角度,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生发出来。如在教《社戏》一文后:豆还是原来的豆,但为什么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势利导的提问就会勾起学生直觉经验的通感,启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经历的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
“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一个大问题領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教《愚公移山》时可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入手问,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强化了前面的收获。这样的问题,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设计出的四个出色提问。
选准角度,教师就是要在挖掘教材时,从课题、疑难词句、细节、前后矛盾的地方、内涵丰富的语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的教学情境入手,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四.提问要善于掌握时机,做到精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上。他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两件事:“第一教给儿童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儿童变得越来越聪明。”因此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自己说话”,“说自己的话”,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互问,把握时机,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巧的提问,能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张捷 《实用课堂教学艺术》
2.李敏 王树华 《教师教学基本功》
(作者通联:532500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明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