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握单元编写意图 稳步推进单元目标达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vvu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级上册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第六单元。翻至单元导读页,“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小学阶段,批注最初进入阅读教学,是以“做记号”的方式出现,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文中以数字标出自然段,或用横线、波浪线、问号、感叹号等记号标识或提示关键处、疑惑处。进入中高年级,批注通常被教师认为是可以启发学生边读边思的阅读方法。但在语文教材中以一个单元来让学生学习如何作批注,统编教材创下先例。
  本单元的另一个“语文要素”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人物描写,对中高年级后续学习起到引路铺垫的作用。如四下第七单元将继续学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下第四单元还将关注“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也体现了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前后联结、阶梯上升的特点。
  教学中,教师应精准理解和把握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整体意识的观照下,循序渐进地推进单元目标的达成,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有效提升阅读素养。
  一、整合“语文要素”,单元整体设计
  基于整合“语文要素”的思考,笔者结合四上第六单元编排的特点,整体构建了单元教学框架,设计出了本单元的教学流程表(如下表),对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课时分配进行了重整优化。
  把单元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安排,“语文要素”的向心力得以体现,教师可以重新组合教学资源,围绕语文要素精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优化取舍;教学环节可以顺应学情进行相机调整;教学课时得到合理规划,整个单元只需12课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改变以往的课文学习—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的常态线性模式,将积累与表达、学习与实践、方法与运用有機整合,学习板块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学习更加高效、顺畅。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和“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两个语文要素绝对不能拆开落实,而应根据语文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批注是学习策略,指向阅读的方法路径,它可以贯穿于教学始终,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而“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可以视为阅读教学时的目标,适时渗透在批注的过程中予以达成。
  例如,教师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时,鼓励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批注,发现不少学生都在“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这一句旁写下了自己的疑问,学生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排练时‘我’记得,但表演时完全忘记了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作者表演时的心情状态,正好课后也安排了一道练习,要求学生关注文中的“我”心情的变化及原因。教师便将“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和“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两个阅读要素巧妙整合,教学课例如下:
  师:我们都觉得大老虎的表演动作明明是很简单好记的,但我却仍然没有做好。所以好几个同学在批注时质疑了这样一个问题。(出示批注:“为什么排练时我记得,但表演时完全忘记了呢?”)
  生:我觉得是因为他太紧张了。因为课文里写道:“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
  师:(出示句子)谁能读出作者当时的紧张、慌乱?
  (生读句子)
  (师出示课后练习的表格)
  师:(在表格中出示“表演时台下笑声接连不断”)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作者的紧张与狼狈,该记得的都忘记了。其实文章中像这样精彩的心理描写还有很多,请你默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再填写表格。
  接下来是师生交流表格,学生读心情、找句子,然后说出自己为作者总结的原因。例如—
  生:“我”期待表演的原因是想上台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因为文中写道,“看着同班的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边说边比画,我真个羡慕得要死。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
  师:你找到了“我”期待表演的原因,相信你能把这种期待的心情读出来。
  生:我找到了他“充满自信”的原因。我是从这句话感受到的(开始读句子),“老师真是个通情达理的好老师。她说:‘不要紧,扮老虎不一定要豁虎跳。你先四脚着地爬上台,见了他们兄妹俩就站起来,啊呜啊呜叫着,向他们扑过去,他们逃,你就追。等到猎人上场,对你连开两枪,你就躺下来—死掉。记住了吗?’‘记住了!’我连忙答应。我有充分的自信。”我认为,因为老师将需要表演的动作说得清楚明了,他认为并不难,所以他很自信。
  二、联结学习经验,适时顺学而导
  我们常说,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习情境的创设到学习过程的组织,再到学习问题的解决,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以统编语文教材为阅读载体的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更加有结构、有逻辑、有体系的。他们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联想旧知、激活已有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建构。所以,教师只有关注学情,才能较充分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较准确地预知学习的发展。
  例如,在执教第六单元之前,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有读书作记号的习惯,能熟练运用常用的符号标识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难点、关注点。教学时,教师自然就从学生的预习汇报开始引入本单元的整体先导课。
  师:预习时读过了本单元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先和老师、同学聊聊的吗?
  生:我发现第一篇课文《牛和鹅》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不一样,课文旁边有一些文字。后两篇课文没有,但课文旁边也留下了空白的地方。
  生:我知道,你说的旁边的文字就像老师平时改习作时给我们写的旁批。
  师:你真会联想,想到了老师平时批改习作的批语了。没错,旁批、批语里都有一个“批”,指的是在文中的疑问处、关键处进行评点,写下自己的感受认识。(板书:批)   生:对,我发现《牛和鹅》这课的第一段旁边的文字就是提了一个问题,不过我平时读课文遇到疑问时,就会画线,然后在旁边打个问号。
  师:你预习的习惯真好,我们也可以在文章中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提醒自己注意,或者在旁边写下注解,这就叫“注”。(板书:注)
  师:批注,源于我国古代文人的传统读书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方法。我们这个单元,就要了解批注,还要尝试通过批注的方法来阅读课文。刚才有位同学说后面两课只有旁边的留白,却没有批注了,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了吗?
  生:是留给我们来写批注的。
  这个教学片段基于学生的学情,把批注的认识建立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预习习惯之上,学生由课文与之前课文排版的不同,关注到学习可能发生的变化,又用平时教师在习作本上的旁批来主动帮助自己猜测,还联想到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学生在主动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于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知识建构就发生了。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结合学情的动态发展,尊重儿童的学习发展规律,努力摸索教与学的最佳路径,促进学生逐步提高批注的兴趣和能力。
  《陀螺》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了解了“语文要素”之一批注的作用和方法。本课学习需要指导学生继续学习并尝试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而“语文要素”之二“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在本课中的学习目标,也在前两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要求学生能够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第4~13自然段关于陀螺的故事内容时,基于“语文要素”的学习阶段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顺学而导,就有了以下这个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组织了小组活动,要求四人小组轮流朗读第4~13自然段,并思考课文围绕着陀螺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抛出了第一个学习任务:作者的心情随着故事发生着变化,略读第4~1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表现“我”的心情的语句。精准指向“能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过程”这一阅读目标。然后,教师请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语句,并说说自己体会的人物的心情,写在小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教师适当调整一下词条的顺序)。黑板上出现了人物心情变化的一组词语:
  接着教师移动词条,画出线段,并引导学生看图示(如下):
  作者的心情变化就像我们看到的心电图一样,这起伏就是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也串联起了他关于陀螺的这段回忆。然后,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抓住自己体会比较深的地方进行批注。从后来学生交流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在批注时,都能结合关注到的人物心情变化这条情感线来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学批注,很容易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正是因为精准把握了学情,教师先从学生容易感知的情感变化入手,然后设计了让学生循着心情变化的过程去深入读与思,在体会深刻的地方批注,使得学生借由批注这个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让思维向深处漫溯。
  三、加强对话交流,提升阅读能力
  本单元特别强调了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如,《牛和鹅》课后安排了“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和同学交流”;再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同样也提到了在批注后“和同学交流”。可见,批注虽然是一种指向阅读者自我阅读与思考的方法,但绝不是自我封闭、孤立的学习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进行互动交流,在对话中碰撞思维、激发智慧,从而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交流气氛,鼓励学生在小组中、集体中进行互动对话,还要针对“语文要素”编排所体现的阶梯上升的特点,明确交流要求,有效组织交流过程,促进学生在对话中不断提升能力。
  例如,同样是关于批注的交流,《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重点指向的是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并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习在有疑问的地方批注;《陀螺》引导学生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我们在进行互动交流时针对批注的目标,细化了交流的要求。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小组合作要求:
  ○ 在小组内依次读读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享自己的批注。
  ○ 遇到自己可以解答的地方,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
  ○ 注意倾听,适时补充。
  《陀螺》小组合作要求:
  ○ 在四人小组内依次读读第4~13自然段中体会较深的地方,分享自己的批注。
  ○ 一人发言完毕,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或补充。
  ○ 交流中受到启发,可以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完善。
  从上面两课的对话过程和效果来看,学生能够清晰地明确对话合作的目标和要求,在交流中能够关注批注的指向,并在交流中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提升了阅读思维。
  以下是《陀螺》一课教学中,有一个四人小组在交流第8自然段描写“我的陀螺出场”时体会很深,在交流对话中分享批注,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附第8自然段原文)
  生:我对这一段体会很深。“我”的陀螺就像一个文章最后提到的“丑小鸭生出的一只丑鸭蛋”,一出场就遭到了嘲笑,我读出了文中“我”的沮丧、失落。
  生:我想补充,这一段我批注时关注到了对比,“我”的陀螺是“不伦不类”的,而同伴的陀螺是“帅气”的。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啊!
  生:你们的批注都写得很好。我只想提一个我关注到的词语,“一丝一毫”这个词语说明“我”的陀螺简直是完败了。
  生: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很受启发,我刚才在旁边加上了一个新的批注—“最后一句从对作者‘我’的描写中,也可以看出这个陀螺的失败。”
  四个学生关于这一段批注交流的汇报非常精彩,他们围绕自己体会深的地方,谈自己的感受,分享批注,不仅有补充,更有新启发新提升。可見,有效组织好学生的交流互动,达成了让学生学习用批注的方式阅读的目标,也让阅读教学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查静,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教导主任)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加强课外阅读,强调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的指导推进作用不容忽视,因此,为进一步推进学生课外阅读,2019年江苏省学业质量监测中,语文学科在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各设置两个问题,以了解全省教师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情况。  学生问卷上呈现的是第70题“老师要求我们安排时间读课外书”,第71题“老师会安排专门的时间让我们介绍自己在课外读的书”;
期刊
沁园春·百年沧桑  陈罗生  血雨神州,国士探求,立党兴邦。正内忧外患,一穷二白,黎元遭难,民族危亡。唤起工农,武装抗敌,百万雄师扫蒋帮。人心畅,喜当家做主,意气轩昂。  中枢引领新航,历多少艰难履雪霜。赞南方谈话,力持改革;繁荣经济,科技隆昌。仰望苍穹,测星登月,北斗遨游举世扬。今回首,应传承卓越,再创辉煌。  (陈罗生,曾任南京市梅园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兼党委书记)  鹧鸪天·百年礼赞  刘 楠
期刊
2019年9月,根据区教育局和学校工作安排,我流动到集团内的一所薄弱学校。早就耳闻这里的学生语文学习多么不尽如人意。面对薄弱学校的这群学生,还能引导他们进行儿童诗创作吗?我的内心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答案……  一、意料之中  果然,从第一节语文课开始,我就感觉到好像掉进了冰窖。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交上来的作业更是让我大跌眼镜……语文课尚且如此,还谈什么儿童诗创作?  话是这么说,但对于已坚持七
期刊
在灯之城,我寻找光源  冯亦同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  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  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恽代英(1895—1931)遗作《我》  穿过岁月,我寻找光源  在他的故里,崛起了一座燈之城  灯的森林、光的海洋、美的宫殿  汇聚着五湖四海的赞叹与钦羡……  我问红梅阁:哪里有他青衫依
期刊
202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也是我们学校开学的日子。熬过漫长而特别的寒假,和久别的学生重逢,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开学日遇上“读书日”,我决定把长辫子老师的新作《长辫子老师漫读必背古诗文130篇》介绍给学生,因为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和感动。感谢长辫子老师带给我们这样一套好书,这套书值得分享给更多的人。  一、呵护整体,保留诗意完整  2019年秋,统编小语教材全面使用,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
期刊
是小说还是散文  近几年,语文老师的文体意识越来越强。王荣生教授提出“依据一定体式进行阅读”的观点,有效地解决了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  教学中通常将文本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文体。很多老师在解读《慈母情深》时,会被一个问题困扰:这篇文章是小说还是散文?体裁不明确,教学就会“名不正言不顺”。是小说就要考虑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是散文就要通过“外显之形”理解“内蕴之道”
期刊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著名作家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作为“人文主题”,组合了古诗三首(《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少年中国说(节选)》 《圆明园的毁灭》 《小岛》等四篇课文。三位诗人以不一样的爱国情操表达出对山河破碎、亡国之悲、国衰之败的断肠之急。诗人陆游用“悲”字反映出内心的悲哀与遗憾,用“但悲不见九州同”来反衬出“死去元知万事空”的
期刊
一、前后观照确定目标,不拔高  统编小语教材习作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三四年级的学段目标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关注前后各单元写事的习作要求,这个单元的目标,我们可以将它定位为“能抓住印象深刻的内容,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至于能否写出感受则不做要求,待第六单元和第八单元再提出。这样的要求
期刊
一、背诗导入,简介“题跋”  1. (出示苏轼像)认识他吗?你对他有哪些了解?我们学过他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起背一遍。(齐背)  2. 大文学家苏轼不仅写过大量的诗词和文章,还写过一类体裁:题跋,就是写在书画前后的文字。  3. (师写课题,生读)老师发现你们在读“书”字的后面停顿了一下,“书”是什么意思?(书写、记录)这个课题又是什么意思?(为戴嵩的《斗牛图》写的文字)  二、熟读
期刊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字、词、句、段、篇等方面删繁就简,深入浅出,既引导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朗读基础上有真切的感受,又由浅入深地感知每一则文言文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与中国文化,将最终的着力点放在对文化的传承和反思上,使学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笔者以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树亚《杨氏之子》的教学为例,说说文言文教学中一些好的做法。  一、讲述一个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文言文教学的导入尤为重要,营造先声夺人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