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巴蜀文化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蜀文化研学目的地的选择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拥有六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学校。在“文化立人、文化立行、文化立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确立了“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和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的育人目标。学校在课程体系整体建构下,积极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将研学旅行课程与多学科教学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府学胡同小学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想道德情操,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中快乐学习,走出校门,走进社会,通过亲身实践,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在即将离开母校时,通过“毕业季研学旅行”这样隆重而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留下一生难忘的记忆,这也是府学胡同小学教育的追求。
  成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极具地域特色。基于此,府学胡同小学选择将四川省成都市作为研学目的地,开发了以《探秘巴蜀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对巴蜀文化的理解,更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国宝大熊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加入对大熊猫保护知识及国宝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从认识了解国宝大熊猫开始,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巴蜀文化。通过了解神秘古老的巴蜀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并在集体生活中,锻炼学生们的学习、表达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精神。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
  1.准备阶段
  在巴蜀文化研学课程的课前准备阶段,学校选择与有资质有经验的机构合作,共同商讨研学路线,设计研学方案,制作学生研学旅行学习任务单及研学手册,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安全教育会,给学生进行分组,安排随队教师实地考察,向学校上报研学方案等。
  2.实施阶段
  在课程的实施阶段,学校每到一个研学旅行地点都会举行开营仪式和闭营仪式,在开营仪式上号召学生认真学习、珍惜友谊、体悟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在闭营仪式上则是让学生回顾研学旅行几天收获、召开学生生日会、集体感谢随队老师及导游等,让学生增强团队意识和学会感恩。同时,针对学生们将要毕业的情况,学校还为他们举行了“为熊猫宝贝擎一片绿竹”毕业季主题活动。在保护区以班级为单位种植五棵竹子,并以校名来为竹林命名。每一届学生到此都会观察竹子长势、测量其高度,系上写有祝福的红丝带,以此留下难忘的回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研学学习成效,学校还设计了多种评价方式,并从学习成果、生活管理、文明礼仪、遵守纪律等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每天教师都会根据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表彰,评选当日优秀作业之星、优秀寝室、文明礼仪之星、遵守纪律小达人等。研学旅行课程结束后,学校也会根据这些评选结果为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颁发奖状。
  3.總结阶段
  在研学旅行的总结阶段,学校收集学生的照片、作品,举办“我用画笔装扮母校”毕业生作品展示廊活动:学生们选出在大熊猫基地进行自由主题写生的优秀作品留在母校,以此形成展示廊,作为毕业生为母校的留念。除此以外,学校还将大熊猫基地的竹子种子作为研学成果带回学校种植培育,形成小型绿化区或盆栽,也作为对母校留念。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组织、参与这些活动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促进对母校的感情,增加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担当。在学生毕业之际,学校还将孩子们的研学照片、学习笔记、学习感受、家长感言等制作成精美的研学手册,送给学生,为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老师也根据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为其颁发“研学旅行优秀学员”等证书。
  巴蜀文化研学的实施路径
  1.从熊猫故乡中了解巴蜀文化
  国宝大熊猫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品牌。为了加深学生对大熊猫的了解与保护意识,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温度和湿度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繁衍过程,并在竹林中亲手种下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伙伴林。每届来这里开展研学旅行的学生都会到这里培土。观察竹子长势,这是学生亲身感受“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行动。
  在都江堰大熊猫保护中心,学生们看到了很多受到救助的野生大熊猫,并亲手为大熊猫制作食物。很多学生在研学旅行后激发起了保护大熊猫的意识和责任。有的学生利用假期再一次来到这里,并申请成为保护大熊猫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2.从出土文物中了解巴蜀文化
  历史文化是巴蜀文化的灵魂。因此,在探秘巴蜀文化课程中,我们设计了学生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走进博物馆,看到考古出土的青铜器、薄如蝉翼的太阳神鸟金箔等文物后,被深深地震撼。一件件保存完好的文物向世人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独特的青铜文明,参观后举行了学生考古知识问答、模仿考古挖掘“宝物”等活动,这增进了学生对考古知识和古蜀历史文化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从古代遗迹中了解巴蜀文化
  古代遗迹是巴蜀的文化符号。都江堰是四川省的标志性古代建筑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巴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在此次课程的实施中,老师带领学生参观都江堰,学生们通过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原理、绘制水利枢纽图、创意设计水利工程图等活动,不仅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激发了民族自信,更赞叹于我国在北纬30度这条神秘的纬线上,创造出一个令后人自豪的人类文明奇迹——滋养天府之国生命的都江堰。
  4.从饮食文化中了解巴蜀文化
  饮食文化也是巴蜀文化的一张名片。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学旅行中,学校不仅会在每餐安排1-2个代表性的川菜,而且还会带学生走进川菜博物馆,在了解川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去感受川菜文化的魅力。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会开展让学生亲自动手为自己调制一碗川味豆花、向大厨学习川菜的做法、体验成都豆瓣酱的制作过程、品尝地道的四川小吃等活动。通过这些融参观、体验、品尝为一体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巴蜀的饮食文化。
  5.从诗词歌赋中了解巴蜀文化
  诗词歌赋是巴蜀文化的特质。“吟咏诗词走巴蜀”的最佳地点,要数成都的杜甫草堂了。这里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这里创作的240余首诗歌不仅记载了他当年在此的生活,而且也能从诗歌中感受到当时他的忧国忧民情感。学生们走进杜甫草堂,可以了解一代文豪的济世情怀。通过在这里开展的古诗诵读、知识竞赛、书法描摹等活动,学生们深刻感受了中国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增加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巴蜀研学旅行的成效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探秘巴蜀文化》的研学旅行课程不仅是通过自然地理、社会历史了解巴蜀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巴蜀文化的探秘,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正如有位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的诗中所写:“先辈创业艰难,古蜀之地,沧海可成桑田;我辈当须奋起,千年古国,旧貌必换新天。”“在这里,交汇的是人文与自然,荡涤的是心灵与情感,天宇间仿佛有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盏盏。”“成都,访学路,参与游历,让懵懂的我们经历了成长和锻炼;府学,敢为先,魄力承担,用行动为吾辈添历练羽翼渐丰满;六年,毕业季,综合实践,为今后的人生路谱写规划与新篇。”
  孩子们的这些收获与感受,每每让老师们感动,很多老师们也由衷感叹孩子们通过这次的研学之旅增长了见识,学习和体悟到了中华古代优秀文化的魅力。从学生以研学旅行为题材的作品中也看到了孩子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今后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和志向。
  府学胡同小学毕业季研学旅行选择四川成都这一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让学生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书本知识,而是让学习发生在行走中,甚至是在每餐的餐桌上,使学生加深了对文化价值的全方位理解。旅行结束后,学校不仅将学生的研学成果、照片进行汇总收集,更将家长的感言收录在册。对这项活动,家长们纷纷发来感谢的话语,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多彩的研学旅行活动给孩子们留下的是难忘的师生情和珍贵的童年回忆,相信孩子们有着这种文化之旅的体验,将会怀着对祖国文化的自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其他文献
【本刊讯】2020年10月17日—18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在线召开“扎根实践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创新”主题研讨会,回顧了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及其团队扎根课堂的“跨越岁月、峥嵘路途”,并由此形成的丰富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成果。  跨越式项目的持续探索,推动了大江南北10余区域、百余学校、万名师生参与试验,逐步形成了语文“2-1-1”模式和英语“1-1-1”模式等创新教学模式,
【摘 要】相对城市学校来说,农村学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困难更多,问题也更加复杂。北京市延庆小丰营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学校结合实际现状确定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标,通过实施以视频交流、直播讲解等为主的线上学习与“田间地头”的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保证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秩序与效果,为其他农村学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摘 要】空间形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图形”,几何直观在数据的支撑下并不是虚无的,而是具体的。但实际教学中的种种误区使得真正的几何直观素养没有发展。本文利用项目化学习,同时基于信息化思维方式,解开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几何直观的误解,突破几何直观学习中的重难点,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信息化思维能力。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信息化思维;几何直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近来,美国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搅动了教育的一江春水。2012年11月的《福布斯》杂志曾以《教育革命》做封面,并报道了萨尔曼-可汗建立的可汗学院。文章中说:“互联网从很多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现在它正冲击着最后的一块阵地——教育。萨尔曼-可汗建立的可汗学院仅用24个月的时间就拥有了1000万名学员,而与此同时,一系列网络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建立起来,这些新型学校正酝酿着一场教育革命,彻底改变现行的
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当下,在大数据支持下“互联网 ”时代的教育,以其“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突破学习的时空界限,全面冲击现有的学校教学和在职教师研修体系,突如其来的疫情无形中提速了这一进程。基于“非典”时期应急网络教研工作方式与效果,西城教育研修网作为推进课改的重要保障措施在西城教委的领导下于2004年应运而生。作为全国最早的区域教育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如今已成为提升区域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载体,其构建出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实施效果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信息素养提升水平。通过对武汉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大规模调查,本文从课程实施现状、学生的态度与动机、学生满意度及学业水平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武汉市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学科定位不清、学生专业知识断层以及教师学科认同感和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进一步分析其潜在影响因素并提
记 者: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不经意地使用到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导孩子们自信、从容地面对未来?  张忠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孩子们将面临一个智能的社会,新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智能方式是否会取代传统的学习方式,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肩负着一个重任,那就是怎么让孩子们能够在现有的信息化环境下,不迷失、不沉溺、不
贯通语文教学与翻转课堂结合的必要性  北京市教委于2015年正式启动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这个项目是以素质教育为起点、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核心,以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任务的一次教育革新。目前的贯通学生基本都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他们往往喜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迅速地、灵活地、多样地接触与了解世界。贯通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于教师而言,既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本刊讯】从2020年10月29日起,本刊在线举办“云聚未来 重构生态——2020年创新教育實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旨在更加深入地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教育课程实践经验。  继前四场活动受到广大教师一致好评之后,我们又连续举办了四场线上研训活动,持续为广大专家、教师共同搭建展示交流、互动研讨的平台。截至发稿,已有共计11000余人参与线上研训与互动。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在线教学成了当前教学的主要途径,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并发展。“互联网 ”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云网端一体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使学习无处不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模式,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和评价上进行重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与交流平台。  小学数学在线教学问题分析  1.教育资源过载,因材施教难实现  信息技术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