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效高中数学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兴趣 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实施以及提高课堂效率存在较多困惑,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比如很多教师严格遵循教材,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教”与“学”的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低下。近几年我在教学工作中也总结出一些粗浅方法,在此与各位教师交流。
  一、要实现课堂的高效率,教师必须要在课前下足功夫,做好充分的准备
  1.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一名数学教师要有能力将自己所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置于更广泛、更深刻的数学知识背景中去;必须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必须能够熟练地引导学生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必须能从学生的神态举止中及时准确地看透学生的对知识接受情况和学习心理,并施以适当的点拨。这些都需要我们掌握大量的数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心理学等一系列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和其他教师学习、向实践学习。
  2.全方位的备课
  要提高备课的有效性要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方向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尽量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把备课的有效目标定位在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为提高教学效益做好准备。
  (2)备课要以学生为主,使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要使学生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监控和调节。备课要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主动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备课要注意与实际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知识的应用的是新课标强调的一个重点。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设计能应用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组织和参加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这样能够取长补短,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可以将集体和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以提高教学的水平。
  二、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要实现课堂的高效率,教师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一味的操作者转化为研究者;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从传授转化为建构,教师教得好就是促进学生学得好;在新课程下,知识和技能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密切联系。现今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几乎都包含探究性学习这一环节。这里以实施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例简单加以说明。
  1.在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现有发展水平,再把数学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教师要创设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和现象的数学情境,以真正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形成克服困难的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并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发现或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能着手探究和解决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应重视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教材内容本身的开放。
  在实施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放胆交流;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时空,使学生有机会交流;发挥表扬和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交流。
  三、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避免走入教学思想误区
  误区1:每节课引入都要有创设情境,才是高效的教学。
  数学毕竟是一门思维和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虽然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数学思想又高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学习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有的知识内容不一定适合创设情境而宜直接引入。
  误区2:只有进行探究性学习,才是高效的教学。
  是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呢?没有探究就不是好课吗?显然不是,比如在讲授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时,有的教师整节课都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到最后快下课了时间不够用,只好匆匆给出定义,结果学生还没理解,也来不及做相应的巩固,就草草地下课了。我们传统的教学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今天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其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不是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们只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做到将两者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该讲则讲,该探则探。
  误区3:只有重视过程,才是高效的教学。
  在当前的教学中,产生了一种重视过程、轻视结论的现象。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授椭圆的定义时,对定义的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给予了详尽的讲解,对应用定义解题却给予弱化,使得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层,而没有对定义应用这个环节的巩固,是没有办法巩固学到的知识的。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学的逻辑思维和方法、证明步骤,将学生训练成解题的机器,这是不可取得。然而,重视数学的过程教学而轻视对结论的应用那也是不对的。
  总之,高效课堂教学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节奏紧密,导致思维能力的长足发展。备、教、学、思的策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其他文献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生在上课时大多对绘画和手工感兴趣,然而对于只讲理论,没有动手,听起来乏味的美术欣赏课,则表现出不感兴趣,总觉得没什么可上的。因此有些初中美术教师经常把欣赏课省略不讲,认为既然学生不听,又何必多浪费时间呢?其实,欣赏课相对于其他美术课有一定难度,欣赏首先必然包括了大量要讲的内容,教师要收集大量相关的资料,熟悉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需要当多的时间去精心准备,一是要备好
期刊
摘要: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教科书 语文素养 探究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加强阅读实践,拓宽阅读空间,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因
【摘 要】:体育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各形各色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自由参与活动的机会,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体观念、交流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体育教学 锻炼身体 心理素质 集体观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有的学生说了这样的话:“体育课一点也不好玩,还不如聊天、打瞌睡
摘要:每一个学生都最美丽的,只要有适合的成长环境和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成长。 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教给他们科学学习方法;家校互动,帮助家长走出成才误区; 细致入微地变换教育教学方法,润发学习兴趣,让学生长期保持一种想学、乐学的兴奋状态; 全面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成长环境;。  关键词: 方法 环境 灵活 耐心 坚持  十个手指长短不一样,一个班上学生优差不平等,但每一个学生
目的:青少年婚前不安全性行为带来的问题日益加剧,尤其女性缺乏足够的性知识、没有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念、缺乏充分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得未婚女性非意愿怀孕不断上升,未婚妊娠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复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浅议 培养 学生 语文 综合 实践 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定扎实的基础,是体育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关于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新课程已经指明了教育方向,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如何转换角色、探究式教学的意义等本文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阐明方法和策略.
【摘要】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如何给孩子一双审美的眼睛,提升学生欣赏能力,本文从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的论述,旨在让学生在每一次美术学习中得到欣赏能力的培养,进而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欣赏教学 专题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 现场欣赏课  【正文】  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尤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语感能力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有一种较强的感知能力,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知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的体现。本文 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的语感 语言知识  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创设课堂情境出发,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积极体会语言情境,进而实现对语言本身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