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人人都有体会:喜欢促进理解,而理解后就更加喜欢,喜欢(感性)与理解(理性)差别最大但又联系最紧,从而营造着最大的信息势,推动着个体素质的不断成长,所以,感性与理性或情商与智商的彰显与互动是素质形成的内在动力。在势科学理论基础上,阐述了感性及理性或情商与智商产生的教育文化条件和互动的基本规律,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素质形成的逻辑机制。
[关键词]势科学;素质教育;感性与理性;高等教育;情商与智商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2-0018-05
在“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一”和“之二”中,笔者在给出势概念的逻辑定义“势=差别÷距离=差别×联系,因而,势即梯度即导数即比例”的基础上,阐述了势科学理论的普适性以及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指导意义,由于信息量与信息势的等价性,因而,无论教育技术的“媒体派”还是“学习派”,其理论研究的主旨就在于生产更多的教育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由此,不同的教师应用不同的教育技术产生的教育信息量不一样,营造的教育信息势不一样,学生激动的程度就不一样,学习效果就不一样。然而,同一个教师用同一种教育技术教学,生产的教育信息量一样,营造的教育信息势一样,为什么不同的学生激动的程度却不一样,进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 这就需要在势科学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感性与理性、情商与智商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研究能够有效地培育情商和智商及感性和理性的文化环境。
1外势激励内势,情商决定智商
情感势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内在势,是在由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文化铺垫基础上,通过外在的信息势激励产生的。
在物理状态下,电流是由内电势产生的,而内电势是在外电势激发下形成的。在化学反应状态下,反应物流是在内部化学势作用下产生的,而内部化学势则常常需要外部的热力势和压力势(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来推动和维持。在素质状态下,意识流是在内在的情感势作用下产生的,而内在的情感势则需要外部的信息势激励来形成。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环境机制就在于有效地营造教育信息势。
然而,众所周知,同样一堂课,不同的老师讲,生产的信息量不一样、营造的信息势不一样、激励的情感势不一样、学生的激情不一样、课堂气氛不一样进而学习效果不一样。但是,同样一堂课,同一个老师讲,为什么有的学生非常激动,有的学生却无动于衷?笔者看到:潜在的情商决定智商。可以想见,一个学生如果什么信息刺激都不能使他激动,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外界发生的一切他都无所谓,就成了意识层面上的 “盲人”或“聋子”,他的成才就可能真的成了问题!实际上,由内在情感信息强势导致心理非平衡和对外在信息的敏感性——就叫“聪明”,“聪”是“耳聪”,“明”是“目明”。在化学系统中,当化学势很强进入非平衡区域时,化学系统接近分支点时的运动可以“感觉”出低到地球重力场百万分之一的变化[3],而知识结构的无序导致情商缺失产生心理的持续平衡则相当于“聋子”和“盲人”。所以,素质教育除了关注外在信息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内在情商①本质。
2培育情商的文化环境
由文献[1]可知,智慧素质,即知识结构和功能的有序,是在情感势推动下产生的意识流与情感势的非平衡非线性作用中形成的。在物质环境下,一个物质导体之所以能够产生电流,其直接原因是由内电势推动的,而内电势的产生,除了需要外在电势的激励,还必须在导体的物质环境中,存在可以自由运动的要素——在物理学中叫做自由电荷,当导体受到外界电势的作用时,这些可以自由运动的要素——自由电荷就会协调一致的有序运动产生宏观极性——表现为内电势。在内电势作用下产生电流而做功形成供给各种生产领域的动力,产生出社会所需的各种商品,广义上叫做财富。
在教育环境下,一个具有情感基因的生物个体,要能够产生意识流,其直接原因是由内在情感势推动的,而内在情感势的产生,除了要有外在信息势的激励,在该生物个体的意识环境中还必须存在可以自由运动的要素——在生物学或社会学意义上可以叫做“自由情荷”。当遇到外界信息势激励时,自由情荷可以协调一致的有序运动产生情绪极性——表现为激情,即内在的情感势。在内在的情感势作用下产生“意识流”,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平衡非线性作用产生知识的有序结构,广义上叫做“智慧”而体现为智商。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人们简略地将这种运行机制称为“情商决定智商”。
在物质导体的情况下,可以自由运动的“电荷”必须在金属材料营造的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存在,自由宽松的物质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物质的民主”环境;在关注个体素质的情况下,可以自由运动的思维要素“情荷”必须在家庭、课堂、专业、学校及社会营造的自由而宽松的文化环境中才能产生,自由宽松的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民主”环境,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民主”环境。由此可见,学生从小所处的家庭民主、课堂民主、专业民主、学校民主和社会民主是培育学生情商的重要土壤。
精神的民主环境即信息的民主环境按照势科学理论是一种基础信息量(相对于教育信息量的文化信息量叫做基础信息量)最大的环境,即一种初级信息(将形成基础信息之差别与联系的要素叫做初级信息)差别大而联系紧的环境。就是说,在这种环境中各人可以完全自由地畅所欲言,但所讲的一定是符合时代文明发展主题的言语,对于学生成长和文明发展的主题是有效的言语——也叫做有效信息。只有这样的民主才能是文明的民主和先进的民主。没有这个限制,只强调个人庸俗的自由,民主就可能被践踏,甚至成为野蛮和暴力!古希腊全民公决的“民主”环境下将伟大的人类思想家苏格拉底绞死的历史教训让追求科学民主的人们记忆犹新!所以,有一种理论说,真正的民主是富人——贵族博弈的结果(凤凰卫视《世纪讲坛》2009有关民主主题的演讲)。
按照这样的民主要求,家庭的民主环境,就是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小孩都能够按照积极向上、尊重人格、追求文明的精神自由而畅所欲言、充分地表达各人情感的环境,而不是家长作风甚至“家庭文化暴力”,压制小孩的情感表达,同时,父母还一定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更多的时代文化信息,从而能够为小孩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量的家庭。课堂的民主环境,就是教师及学生都能够按照积极向上、尊重人格、追求科学、充分引导不同意见和观点,围绕课堂主题争鸣、形成自由而畅所欲言的环境,而不是教师独霸着话语权、甚至形成“课堂教学暴力”,学生只能“知识服从”而不能“知识探索”的环境,同时,教师还一定要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有效信息量。通俗讲,就是一个不说废话的课堂环境——总是反反复复讲些重复的内容、或啰哩啰嗦就事论事没有联系的内容,显然是废话,而看起来天花乱坠、海阔天空、但实际上乱七八糟、毫无联系的内容也同样是废话,真正的有效信息量就是差别大而联系紧、用一个道理将所有的问题讲清楚的内容,也就是真正能够营造信息势的内容。
专业的民主环境,就是要求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在围绕专业主题的情景下,充分吸收各种相关学科的内容,而且给这些课程内容以及代课老师与核心课程内容和代课老师平等的对话权力,而不是以强调专业为借口实施“专业暴力”,打压和排挤非核心课程的教学,同时,要求专业和非专业课程必须随时能够将最前沿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营造专业教学的有效信息量。
学校的民主环境,就是要求学校能够充分地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容许各种理论和观点的对峙和冲突,积极鼓励和支持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探索,而不是急功近利、只关注传统和所谓的主流文化和学科,而排挤甚至打压现代性和非主流研究和探索,实施文化垄断甚至科学暴力!
同样,对于一个组织和社会,重要的是组织文化和社会文化必须具有民主的氛围,使在组织及社会中的成员能够养育出“自由情荷”,在组织或社会受到环境信息强势的作用时,“自由情荷”可以迅速的一致协同行动构建起“组织学习势”或“社会学习势”,使组织真正成为学习性组织,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 ,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创新,立于不败之地。
“自由”产生“有序”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自由就有了经济的有序流动,经济有了规律;电子自由就有了电荷的有序流动,电学有了规律;环境自由、社会和家庭民主,就有了情荷的有序流动,思维才能遵循规律。
3剔除传统教育的伤害,规正素质成长的 路径
当下,面对在传统文化和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激情被压抑而情感缺失——“中庸”的学生,怎样才能使他们蕴育情商,从而在情商与智商及感性与理性的互动中成才,是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势科学理论给出一个有效的解决路径:这就是除了坚持营造家庭民主、课堂民主、专业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文化氛围,彻底剔除传统教育伤害的同时,还必须营造更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给以激励!正像在物质世界中看到的,即使在不存在自由电荷的绝缘体情况下,只要给以足够大的外加电势,非极性的分子中正负电荷的作用中心就会发生相对位移,极性分子的“电偶极子”就会发生向外加电势的方向转向,称为电介质(绝缘体)的极化,当电势继续增加时,这些束缚电荷能脱离他们的分子而自由移动形成电流,在物理学上叫做“击穿”[4];对于“中庸”的学生,当外在教育信息势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也会使他们原来处于中庸状态的感性与理性的作用中心发生相对位移,产生“情偶极子”,当信息势继续增加时,受束缚的情荷就会发生自由而有序的移动产生意识流,形成智慧。在教育学上就叫做“点燃”(杨福家)。
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杨福家提出“点燃”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指教育必须使感性与理性的持续培育使其达到能够互动而产生“元势”的临界点状态。就是说,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必须一方面关注小孩情感反应,鼓励小孩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注意小孩理性的发育和思维的逻辑培养。传统教育要求小孩“守乖”,家里来人不能随便搭话等等,严重影响了小孩的情感培育,而另一方面,总认为小孩太小还不懂事,遇到复杂问题不是认真地按照逻辑和问题存在的内在规律来解释,而是用一些毫不相干的话语来搪塞,就是人们常常看到的“大人哄小孩”,这样既抑制了蕴育激情的情感培育,又磨灭了认知逻辑的理性成长。所以,点燃的过程,就是要一边鼓励小孩与外界的情感和信息交流,一边将小孩当成大人教,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要一丝不苟地按照完整的逻辑和实际存在的道理讲给小孩,使小孩在理解的基础上喜欢,喜欢的基础上理解,由此,喜欢而促进理解,理解后更加喜欢,从而形成感性促进理性,理性强化感性的良性循环自我成长的发展轨道,这就是人们常常看到的许多优秀的学生毫无倦怠地奋发学习,刻苦钻研的劲头一发不可收拾。这时的母亲总是催促小孩“早点睡”,而不再会抱怨小孩不下功夫。
著名的美国学者“遗传算法之父”约翰霍兰(John Holiand)在他的名著《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中详尽阐述了这种感性与理性的良性互动在生理学上的机制:“中枢神经系统由称为神经元的细胞组成。当一个神经元被充分刺激时,它就被激活,产生一个电脉冲,这个电脉冲会沿着神经元的轴突扩展。轴突与许多其他神经元的轴突相联系,称为神经元的突触。当一个脉冲到达突触时,会激活与它相接触的神经元。如果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有足够的脉冲在一个神经元表面到达突触,这个神经元就会处于兴奋状态。如果人们跟踪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关系序列的轨迹,就会发现这个序列将形成一个回路,最后将返回到序列的初始点。也就是说,位于这种关系序列初始位置的神经元产生了一系列脉冲,而这一系列脉冲最后会返回,并且再次激活初始的神经元。这种反馈使得脉冲在这个联系回路中振荡——形成一种“环”——而不会进一步激活这个联系回路外的其他神经元。因此,中枢神经系统会由于这些活跃的大量循环的脉冲而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即使在熟睡和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也不例外。”[5]所以,真正被教育点燃的学生,即使在熟睡和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某些学习中的疑惑也常常会被人们称其为灵感的东西所启迪。而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情有独钟的学者,可能都有类似的感受:常常是在某些无意识甚至睡眠的状态下突然获得灵感而使研究取得意想不到的进展。所以,感性和理性及情商与智商的彰显与互动是素质形成的基本路径。
不同的人由于内在信息势的差异,“非平衡”的程度不一样,对于外在同样的信息势可能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因而受到“点燃”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兴趣最后产生不同的创造。有关这种被“点燃”的情感在学习和创新中的重要性,杨振宁指出:“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爱憎,加上他的能力、脾气和机遇,决定了他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反过来又决定他的贡献。乍听起来一个人的爱憎和风格竟与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关系如此密切,也许会令人感到奇怪,因为物理学一般认为是一门客观地研究物质世界的学问。然而,物质世界具有结构,而一个人对于这些结构的洞察力,对这些结构的某些特点的喜爱,某些特点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风格的要素。因此,爱憎与风格之于科学研究,就像他们对于文学、艺术和音乐一样至关重要,这其实并不是稀奇的事。”[6]
欣赏杨振宁对物理学及物理学家的情感表达,也许对每一个希望成才的学生都具有启迪意义:“我对物理学的爱憎基本上是1938~1944年在昆明当学生时形成的。正是那些年月,我学会了欣赏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的工作。当然,他们各自有迥然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具有把一个物理概念,一种理论结构,或一种物理现象的本质提炼出来的能力,并且都能够精确地把握住其精髓。”“相反,海森堡的风格不能引起我的共鸣。这并不等于说我不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我知道他的确是的。事实上,在1942年我学了测不准原理时,曾激动不已并有顿悟之感。但我不能欣赏他的研究方法。”“我很能欣赏薛定谔探讨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这或许是因为它与经典力学和光学的传统更吻合,或许是因为薛定谔的目标更为明确。总之,我发现波动力学是几何形象的。它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我接受”[6]。
4感性与理性的彰显和互动是素质形成的 内在动力
李约瑟“之谜”告诉人们,西方有科学是因为西方人是理性的,东方没科学是因为东方人是感性的,用势科学理论来考察,鲜见其错误所在,科学发生的本质是人类感性与理性的彰显和互动营造的强大信息势(感性与理性差别最大,但又联系最紧,是因为理解而喜欢,喜欢又促进理解)的推动。就西方人来说,其理性程度我们早有领教,然而,西方人的感性程度使我们更加惊奇,在因为爱情或其他情感驱动下的决斗,成为西方文化的常态。东方号称为感性的,但东方人绝不决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东方人坚守的文化价值,甚至“好死不如赖活着”才是东方文化的人生哲学,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中庸”,既“去理性化”又“去感性化”。天动地动心不动,才叫 “有城府”,可以成大事,动不动就激动,那就可能一事无成。所以,感性与理性的彰显和互动,从而形成差别最大而又联系最紧的元初信息强势,是科学发生的基本路径,也是人才素质形成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德昌.势科学视域中的学习能力与时代创新——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一[J].教学研究,2009,32(2):5-8.
[2]李德昌.教育信息势与教育教学技术——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二[J].教学研究,2009,32(4):8-12.
[3]黎鸣.恢复哲学的尊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冯慈璋.电磁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23.
[5][美]约翰霍兰著.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2-23.
[6]杨振宁.杨振宁文录[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6-27.
①情商和智商之源是感性和理性。在以往有关教育和管理方面的著作中,将情商定义为“个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这显然值得商榷。因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恰恰是个人的理性所为。所以,在势科学视角下,情商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感悟能力,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即感性,一般表现为个体的激情或热情。也就是个体内在的能够产生情感势的那种原初势。当一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不可能理解任何事物,所以,人的成长是从培育感性发展情商开始的。
[关键词]势科学;素质教育;感性与理性;高等教育;情商与智商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2-0018-05
在“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一”和“之二”中,笔者在给出势概念的逻辑定义“势=差别÷距离=差别×联系,因而,势即梯度即导数即比例”的基础上,阐述了势科学理论的普适性以及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指导意义,由于信息量与信息势的等价性,因而,无论教育技术的“媒体派”还是“学习派”,其理论研究的主旨就在于生产更多的教育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由此,不同的教师应用不同的教育技术产生的教育信息量不一样,营造的教育信息势不一样,学生激动的程度就不一样,学习效果就不一样。然而,同一个教师用同一种教育技术教学,生产的教育信息量一样,营造的教育信息势一样,为什么不同的学生激动的程度却不一样,进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 这就需要在势科学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感性与理性、情商与智商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研究能够有效地培育情商和智商及感性和理性的文化环境。
1外势激励内势,情商决定智商
情感势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内在势,是在由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文化铺垫基础上,通过外在的信息势激励产生的。
在物理状态下,电流是由内电势产生的,而内电势是在外电势激发下形成的。在化学反应状态下,反应物流是在内部化学势作用下产生的,而内部化学势则常常需要外部的热力势和压力势(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来推动和维持。在素质状态下,意识流是在内在的情感势作用下产生的,而内在的情感势则需要外部的信息势激励来形成。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环境机制就在于有效地营造教育信息势。
然而,众所周知,同样一堂课,不同的老师讲,生产的信息量不一样、营造的信息势不一样、激励的情感势不一样、学生的激情不一样、课堂气氛不一样进而学习效果不一样。但是,同样一堂课,同一个老师讲,为什么有的学生非常激动,有的学生却无动于衷?笔者看到:潜在的情商决定智商。可以想见,一个学生如果什么信息刺激都不能使他激动,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外界发生的一切他都无所谓,就成了意识层面上的 “盲人”或“聋子”,他的成才就可能真的成了问题!实际上,由内在情感信息强势导致心理非平衡和对外在信息的敏感性——就叫“聪明”,“聪”是“耳聪”,“明”是“目明”。在化学系统中,当化学势很强进入非平衡区域时,化学系统接近分支点时的运动可以“感觉”出低到地球重力场百万分之一的变化[3],而知识结构的无序导致情商缺失产生心理的持续平衡则相当于“聋子”和“盲人”。所以,素质教育除了关注外在信息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内在情商①本质。
2培育情商的文化环境
由文献[1]可知,智慧素质,即知识结构和功能的有序,是在情感势推动下产生的意识流与情感势的非平衡非线性作用中形成的。在物质环境下,一个物质导体之所以能够产生电流,其直接原因是由内电势推动的,而内电势的产生,除了需要外在电势的激励,还必须在导体的物质环境中,存在可以自由运动的要素——在物理学中叫做自由电荷,当导体受到外界电势的作用时,这些可以自由运动的要素——自由电荷就会协调一致的有序运动产生宏观极性——表现为内电势。在内电势作用下产生电流而做功形成供给各种生产领域的动力,产生出社会所需的各种商品,广义上叫做财富。
在教育环境下,一个具有情感基因的生物个体,要能够产生意识流,其直接原因是由内在情感势推动的,而内在情感势的产生,除了要有外在信息势的激励,在该生物个体的意识环境中还必须存在可以自由运动的要素——在生物学或社会学意义上可以叫做“自由情荷”。当遇到外界信息势激励时,自由情荷可以协调一致的有序运动产生情绪极性——表现为激情,即内在的情感势。在内在的情感势作用下产生“意识流”,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平衡非线性作用产生知识的有序结构,广义上叫做“智慧”而体现为智商。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人们简略地将这种运行机制称为“情商决定智商”。
在物质导体的情况下,可以自由运动的“电荷”必须在金属材料营造的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存在,自由宽松的物质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物质的民主”环境;在关注个体素质的情况下,可以自由运动的思维要素“情荷”必须在家庭、课堂、专业、学校及社会营造的自由而宽松的文化环境中才能产生,自由宽松的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民主”环境,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民主”环境。由此可见,学生从小所处的家庭民主、课堂民主、专业民主、学校民主和社会民主是培育学生情商的重要土壤。
精神的民主环境即信息的民主环境按照势科学理论是一种基础信息量(相对于教育信息量的文化信息量叫做基础信息量)最大的环境,即一种初级信息(将形成基础信息之差别与联系的要素叫做初级信息)差别大而联系紧的环境。就是说,在这种环境中各人可以完全自由地畅所欲言,但所讲的一定是符合时代文明发展主题的言语,对于学生成长和文明发展的主题是有效的言语——也叫做有效信息。只有这样的民主才能是文明的民主和先进的民主。没有这个限制,只强调个人庸俗的自由,民主就可能被践踏,甚至成为野蛮和暴力!古希腊全民公决的“民主”环境下将伟大的人类思想家苏格拉底绞死的历史教训让追求科学民主的人们记忆犹新!所以,有一种理论说,真正的民主是富人——贵族博弈的结果(凤凰卫视《世纪讲坛》2009有关民主主题的演讲)。
按照这样的民主要求,家庭的民主环境,就是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小孩都能够按照积极向上、尊重人格、追求文明的精神自由而畅所欲言、充分地表达各人情感的环境,而不是家长作风甚至“家庭文化暴力”,压制小孩的情感表达,同时,父母还一定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更多的时代文化信息,从而能够为小孩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量的家庭。课堂的民主环境,就是教师及学生都能够按照积极向上、尊重人格、追求科学、充分引导不同意见和观点,围绕课堂主题争鸣、形成自由而畅所欲言的环境,而不是教师独霸着话语权、甚至形成“课堂教学暴力”,学生只能“知识服从”而不能“知识探索”的环境,同时,教师还一定要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有效信息量。通俗讲,就是一个不说废话的课堂环境——总是反反复复讲些重复的内容、或啰哩啰嗦就事论事没有联系的内容,显然是废话,而看起来天花乱坠、海阔天空、但实际上乱七八糟、毫无联系的内容也同样是废话,真正的有效信息量就是差别大而联系紧、用一个道理将所有的问题讲清楚的内容,也就是真正能够营造信息势的内容。
专业的民主环境,就是要求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在围绕专业主题的情景下,充分吸收各种相关学科的内容,而且给这些课程内容以及代课老师与核心课程内容和代课老师平等的对话权力,而不是以强调专业为借口实施“专业暴力”,打压和排挤非核心课程的教学,同时,要求专业和非专业课程必须随时能够将最前沿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营造专业教学的有效信息量。
学校的民主环境,就是要求学校能够充分地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容许各种理论和观点的对峙和冲突,积极鼓励和支持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探索,而不是急功近利、只关注传统和所谓的主流文化和学科,而排挤甚至打压现代性和非主流研究和探索,实施文化垄断甚至科学暴力!
同样,对于一个组织和社会,重要的是组织文化和社会文化必须具有民主的氛围,使在组织及社会中的成员能够养育出“自由情荷”,在组织或社会受到环境信息强势的作用时,“自由情荷”可以迅速的一致协同行动构建起“组织学习势”或“社会学习势”,使组织真正成为学习性组织,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 ,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创新,立于不败之地。
“自由”产生“有序”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自由就有了经济的有序流动,经济有了规律;电子自由就有了电荷的有序流动,电学有了规律;环境自由、社会和家庭民主,就有了情荷的有序流动,思维才能遵循规律。
3剔除传统教育的伤害,规正素质成长的 路径
当下,面对在传统文化和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激情被压抑而情感缺失——“中庸”的学生,怎样才能使他们蕴育情商,从而在情商与智商及感性与理性的互动中成才,是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势科学理论给出一个有效的解决路径:这就是除了坚持营造家庭民主、课堂民主、专业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文化氛围,彻底剔除传统教育伤害的同时,还必须营造更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给以激励!正像在物质世界中看到的,即使在不存在自由电荷的绝缘体情况下,只要给以足够大的外加电势,非极性的分子中正负电荷的作用中心就会发生相对位移,极性分子的“电偶极子”就会发生向外加电势的方向转向,称为电介质(绝缘体)的极化,当电势继续增加时,这些束缚电荷能脱离他们的分子而自由移动形成电流,在物理学上叫做“击穿”[4];对于“中庸”的学生,当外在教育信息势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也会使他们原来处于中庸状态的感性与理性的作用中心发生相对位移,产生“情偶极子”,当信息势继续增加时,受束缚的情荷就会发生自由而有序的移动产生意识流,形成智慧。在教育学上就叫做“点燃”(杨福家)。
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杨福家提出“点燃”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指教育必须使感性与理性的持续培育使其达到能够互动而产生“元势”的临界点状态。就是说,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必须一方面关注小孩情感反应,鼓励小孩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注意小孩理性的发育和思维的逻辑培养。传统教育要求小孩“守乖”,家里来人不能随便搭话等等,严重影响了小孩的情感培育,而另一方面,总认为小孩太小还不懂事,遇到复杂问题不是认真地按照逻辑和问题存在的内在规律来解释,而是用一些毫不相干的话语来搪塞,就是人们常常看到的“大人哄小孩”,这样既抑制了蕴育激情的情感培育,又磨灭了认知逻辑的理性成长。所以,点燃的过程,就是要一边鼓励小孩与外界的情感和信息交流,一边将小孩当成大人教,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要一丝不苟地按照完整的逻辑和实际存在的道理讲给小孩,使小孩在理解的基础上喜欢,喜欢的基础上理解,由此,喜欢而促进理解,理解后更加喜欢,从而形成感性促进理性,理性强化感性的良性循环自我成长的发展轨道,这就是人们常常看到的许多优秀的学生毫无倦怠地奋发学习,刻苦钻研的劲头一发不可收拾。这时的母亲总是催促小孩“早点睡”,而不再会抱怨小孩不下功夫。
著名的美国学者“遗传算法之父”约翰霍兰(John Holiand)在他的名著《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中详尽阐述了这种感性与理性的良性互动在生理学上的机制:“中枢神经系统由称为神经元的细胞组成。当一个神经元被充分刺激时,它就被激活,产生一个电脉冲,这个电脉冲会沿着神经元的轴突扩展。轴突与许多其他神经元的轴突相联系,称为神经元的突触。当一个脉冲到达突触时,会激活与它相接触的神经元。如果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有足够的脉冲在一个神经元表面到达突触,这个神经元就会处于兴奋状态。如果人们跟踪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关系序列的轨迹,就会发现这个序列将形成一个回路,最后将返回到序列的初始点。也就是说,位于这种关系序列初始位置的神经元产生了一系列脉冲,而这一系列脉冲最后会返回,并且再次激活初始的神经元。这种反馈使得脉冲在这个联系回路中振荡——形成一种“环”——而不会进一步激活这个联系回路外的其他神经元。因此,中枢神经系统会由于这些活跃的大量循环的脉冲而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即使在熟睡和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也不例外。”[5]所以,真正被教育点燃的学生,即使在熟睡和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某些学习中的疑惑也常常会被人们称其为灵感的东西所启迪。而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情有独钟的学者,可能都有类似的感受:常常是在某些无意识甚至睡眠的状态下突然获得灵感而使研究取得意想不到的进展。所以,感性和理性及情商与智商的彰显与互动是素质形成的基本路径。
不同的人由于内在信息势的差异,“非平衡”的程度不一样,对于外在同样的信息势可能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因而受到“点燃”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兴趣最后产生不同的创造。有关这种被“点燃”的情感在学习和创新中的重要性,杨振宁指出:“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爱憎,加上他的能力、脾气和机遇,决定了他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反过来又决定他的贡献。乍听起来一个人的爱憎和风格竟与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关系如此密切,也许会令人感到奇怪,因为物理学一般认为是一门客观地研究物质世界的学问。然而,物质世界具有结构,而一个人对于这些结构的洞察力,对这些结构的某些特点的喜爱,某些特点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风格的要素。因此,爱憎与风格之于科学研究,就像他们对于文学、艺术和音乐一样至关重要,这其实并不是稀奇的事。”[6]
欣赏杨振宁对物理学及物理学家的情感表达,也许对每一个希望成才的学生都具有启迪意义:“我对物理学的爱憎基本上是1938~1944年在昆明当学生时形成的。正是那些年月,我学会了欣赏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的工作。当然,他们各自有迥然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具有把一个物理概念,一种理论结构,或一种物理现象的本质提炼出来的能力,并且都能够精确地把握住其精髓。”“相反,海森堡的风格不能引起我的共鸣。这并不等于说我不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我知道他的确是的。事实上,在1942年我学了测不准原理时,曾激动不已并有顿悟之感。但我不能欣赏他的研究方法。”“我很能欣赏薛定谔探讨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这或许是因为它与经典力学和光学的传统更吻合,或许是因为薛定谔的目标更为明确。总之,我发现波动力学是几何形象的。它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我接受”[6]。
4感性与理性的彰显和互动是素质形成的 内在动力
李约瑟“之谜”告诉人们,西方有科学是因为西方人是理性的,东方没科学是因为东方人是感性的,用势科学理论来考察,鲜见其错误所在,科学发生的本质是人类感性与理性的彰显和互动营造的强大信息势(感性与理性差别最大,但又联系最紧,是因为理解而喜欢,喜欢又促进理解)的推动。就西方人来说,其理性程度我们早有领教,然而,西方人的感性程度使我们更加惊奇,在因为爱情或其他情感驱动下的决斗,成为西方文化的常态。东方号称为感性的,但东方人绝不决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东方人坚守的文化价值,甚至“好死不如赖活着”才是东方文化的人生哲学,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中庸”,既“去理性化”又“去感性化”。天动地动心不动,才叫 “有城府”,可以成大事,动不动就激动,那就可能一事无成。所以,感性与理性的彰显和互动,从而形成差别最大而又联系最紧的元初信息强势,是科学发生的基本路径,也是人才素质形成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德昌.势科学视域中的学习能力与时代创新——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一[J].教学研究,2009,32(2):5-8.
[2]李德昌.教育信息势与教育教学技术——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二[J].教学研究,2009,32(4):8-12.
[3]黎鸣.恢复哲学的尊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冯慈璋.电磁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23.
[5][美]约翰霍兰著.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2-23.
[6]杨振宁.杨振宁文录[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6-27.
①情商和智商之源是感性和理性。在以往有关教育和管理方面的著作中,将情商定义为“个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这显然值得商榷。因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恰恰是个人的理性所为。所以,在势科学视角下,情商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感悟能力,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即感性,一般表现为个体的激情或热情。也就是个体内在的能够产生情感势的那种原初势。当一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不可能理解任何事物,所以,人的成长是从培育感性发展情商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