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识民族的文化精神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的古国,放眼巡视,放手拾取,无处不是国粹。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经史子集,书法绘画,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广义说来,我国固有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文化精华都是国粹;狭义说来,国粹是专指国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文化。从以上的国粹含义所涉范围来看,不论是广义或狭义的国粹,都是说不尽的。但是充闾先生这部《国粹:人文传承书》(以下简称《国粹》),却不从国粹的一般范畴入手去论列知识格局,而是运用散文笔法钩沉蕴含国粹文化之事,以事为经,以情为纬,独辟蹊径地写出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文化观念、价值选择、心灵空间和统摄诸多国粹文化范畴的精神脉络。
  文化的核心主体是人,人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不论古往今来一律如此。因此谈论国粹首要揭示的必是创造国粹文化的人,是这些人的作为才丰厚了国粹,使古典传统文化扩展了范围,留下了许多启迪后世的嘉言懿行,泽溉古今。在充闾先生的《国粹》中,不仅第一章是以人为题材的描述对象,其余的三章,有的虽然以事类为题,也是以事系人,实写着行事之人的感人之事,它们之中都充溢着传统文化的集群性的内容。看第一章中写的十二个人物:人文始祖黄帝、醒世哲人庄子、士君子的典型孟子、亦功亦过的秦始皇、和亲使者文成公主、诗仙李白、达人苏轼、作为艺术家的宋徽宗、旷代才人纳兰容若、忠烈女帅秦良玉、性情生活家袁枚、人生苦短的曾国藩。在这些各类顶级古人身上,都系有中国文化的多重意义,其中不乏历史积淀的人生经验与行为教训。就以十二人中最難评量的秦始皇来说,在《国粹》中对他乃是从人性的欲望膨胀上加以分析,论其行事的极端以为世所戒,这就远超就事论事而不知其内心动因的简单的政治鉴评,这为认识了解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守中”、禅宗的“正道中行”等,设定了历史反向的参照项。何况,书中对秦始皇的极端追求的另一种效果也给予了客观如实的评价:“按说,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原本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以雄才大略,奋扫六合,统一天下,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百代都行秦政制’,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都是数得着的。”
  国粹作为民族文化精神,还表现在人们的历史经验、生活习俗!道德崇尚等诸多方面。《国粹》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中,许多是专写国粹精神在文化中延伸表现的。在《生生之为易》中,作者不是面面俱到地介绍《周易》,而是以“生生之为易”的变化无穷之易理,启人以变化的态度应世,以不落后于现实的不断发展。在这三章中,作者特别标举出几个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以事作解。在《科举》这部分,从唐初的科举取士制度说到清代怎样以科举笼络汉族的士人以为专制统治之用,使心性的驯化与“文字狱”的惩治各得其所。在《隐士》这部分,作者借游访富春江上严光钓台为事端,展开了关于隐士的话题。严光与汉光武帝刘秀本是莫逆之交,刘秀在南阳起兵匡汉时,严光曾与其一起谋事;如今挚友当了皇帝,聘自己为近臣,缘何要退隐江边去钓鱼为生呢?本篇要回答的就是这个千古之谜。充闾通览隐逸文化,在文中列举了隐士的五个特点,大体上是:有高层次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是不求闻达的洁身守素的高人,以放弃富贵荣华为代价换取个体自由自在的生存条件,鄙弃俗世间以利相交和虚伪夸饰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特殊的生存理念和生命追求。文中另处又说到一条是“不会给朝廷带来任何麻烦”。应该说严光一身全俱这六条。而这六条的主旨是避开君主专制束缚以自命自主,此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庄子。在《诗词密码》中,作者对于中国独有的这种泽溉大众的诗性文化,更有就实论虚的生动叙述与体类分析,很能引发兴趣。作者广泛引述评点许多古诗之后,归纳了写旧体诗应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诸如真性情与创作者个性,才情才气与才学,胸襟眼界与识见,引人爱读的审美情趣等,对这些问题,如无自身创作经验则很难说得到位。此外,在《联趣》篇中,对于中国独有的楹联文化及其逸闻趣事与名联妙语广有论列。在《姓氏文化》中,对于关涉每个中国人的姓氏名字的历史文化规约,皆追本溯源,说的是知识,读到的却是谱系的自知。在《座次格局》中,考究和论述的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依据《周礼》和《礼仪》所确立和遵循的座次礼法,其宾与主,尊与卑,长与幼,有大体不变的格局,书中鉴古论今,对于现代仍例行于各种会议与宴会的座次排列,皆各有实例论证,给人以当代人应有的礼仪教育。
  《国粹》的第三章的标题为“河山:文明大地”,内容都没离开山水地域与道路,初看这好像与《国粹》的书名不相干,但是翻开书细读细品,却发现此中的古典文化含量确实还十分丰富呢。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人化的自然界”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人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粹》书中,如写长江三峡的《三峡气象》,这里的山川云水,不仅是实体的自然与社会文化遗产,更是中国精神文化的历史载体,能读尽和道!三峡文化的人就足可谓之文化专家。其余像《江南传奇》中写的古镇,《徽文脉》中所写的从宣城到当涂的一条历史文脉,有那么多文化名家!生和留居在那里,地灵人杰,呈现了文坛的盛举,足以令人钦敬。而在《丝绸之路》中,作者以立足的南疆库尔勒为视角,这里正是古丝绸之路的中段,路上存留有无限感人的故事,作者怀古思今,遥想张骞通西域的车骑,和勇探“虎穴”的班超鞍马,探寻《西游记》所描述的有似西域的某地的取经路,对古人勇于开拓和进取的精神和遗留的历史功绩,不仅是记述,更有由衷的礼赞,无疑也会激励着今天“一带一路”的开发者们。
  充闾先生的《国粹》一书,荟萃了古典文化的丰富内容,更兼有艺术审美的生动笔法,文辞高雅,饱含诗意,尤其是对于今人比较生疏的一些古代文化问题,都能深入浅出地加以化解,让人读来不觉隔生,并能得到文化散文的艺术享受,可谓有一举数得的收获。
其他文献
一部名为《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下简称《人类简史》)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科书,在2014年译成英文不到3年,迅速成了全球畅销书,如今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2016年,尤瓦尔·赫拉利(YuvalHarari)又出版了英文续著《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以下简称《未来简史》),继续以漫画式的写作风格,重新审视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掷地有声地讨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不平等问题。在全球中产阶级迫不及待进
期刊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的《德性与制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首先是由于它的问题意识强、抓得准。诚信问题从古至今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在今天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时,建设中国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的问题,尤其重要和迫切。这本书突破了以前人们往往把道德和法律割裂开来的局限,运用唯物辩证法,从德性与制度联系的层面,紧紧把德治与法治结
期刊
在中国现代学者中,宗白华是为数不多的曾对技术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思考的人。技术有着与人类一样古老的历史,“技”字与手有关,篆文为手握杆子,《说文解字》释为“巧也”,意为手借助工具巧妙用力。而英文技术“technic”之希腊字义也有“手”的“巧妙”运用之意。而通过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人的手的功能也得到延伸和扩大,最终不仅改变了外在的自然,同时也改变了内在的自然,而这正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对
期刊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发表至今已整整75周年。70多年后的今天,除去历史的尘埃,重新审视、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经典文本和以《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讲话》仍然闪烁着重大的思想价值、理论价值,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于今天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和文化建设、振兴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民间立场与平民价值观  《讲话》产生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当
期刊
地方志全面集中地记载一个地方的信息,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文化典籍。秉承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与保护,并发展保留和提供更多的史实资料,使得方志在现代学术视野下保持生机活力,是值得编辑去尝试的工作。  地方志是我国重要的典籍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地方志全面记述一个地方自然风貌和社会人文的基本面貌,内容涵盖方方面面,被称为“地方百科全书”。我国有2000多年的修志传统,地方志的编纂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
期刊
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有一个很下里巴人羞于启齿的个人评判作品标准:好看。细思起来,这个“好看”其实融合了个体的阅读审美,倒也有一定的道理。常年的阅读浸淫,如美食家对食物的品味,只需一箸,五味分明。当拿到王旭东先生邮寄的请“雅正”的《复调婚姻》,我内心闪过一丝怀疑,爱情婚姻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部作品不能少的最提味的“作料”,然公然以“婚姻”作为作品题目的,反倒不多。盖因人人都写,人人都经历
期刊
《邢福义语言学文选》分为上下两册,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单独来看,每一篇文章都各有特色,新见迭出;统摄全书,朴学之风浓厚,思想见解深刻。  立足本土语言事实,理论创建特色鲜明  (一)充分利用中国境内丰富的语言资源,结合各层级语言事实,深入探求语言结构及运用规律,深刻诠释规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一部分的文章,选题之新颖,思路之清晰,安排之巧妙,例句之妥帖,论证之严密,结论之准确,无不让人赞叹,每
期刊
2016年3月国家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指出,大学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国内已逐渐被各个大学所认同并付诸实践。但是,如同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所言,通识教育对美国来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但对中国而言,却是“一种在异域文化当中发展起来的全新教育理念”。[1]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基于中国国情建设通识教育,实现通识教
期刊
《四世同堂》问世至今,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2014年,《四世同堂》亡佚的英譯稿在哈佛大学图书馆被发现,使得老舍的这部巨著再次走进公众视野[1]。既往的《四世同堂》研究多偏重爱国主题、民族国家意识,版本流传、翻译与回译等,对《四世同堂》的文本叙事则所涉不多。笔者重点关注了《四世同堂》文本中空间层面的“世俗风物”和时间层面的“死亡意识”,二者构成了小说的叙事机制(mechanism ofnarr
期刊
一、从被遮蔽的形式到文学批评的危机  按照知识社会学的考稽,20世纪形式主义文论的兴起,同现代学科教育体制有着莫大的关联。随着西方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大学学科的分立,学科自身的独立性渐渐凸显出来,并因此形成各自的研究畛域。“对独立的文学学科(诗学)及其纯粹性的追求”,既是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自立的基础;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科体制内的文学研究者,在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越发勃兴的历史语境下,充分吸纳西方诗学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