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唱腔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运用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ua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自信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极具中国特色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为人们所传唱。笔者以作品《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分析现代歌曲中对于传统戏曲唱腔的借鉴,并对作品做深度的剖析,同时也为读者提供文字形式的参考。
  [关键词]昆曲;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峨眉山月歌》;《春花秋月何时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098-03
  一、作品《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時了》词曲解析
  (一)《峨眉山月歌》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李白,盛唐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李太白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虽仕途不顺,但他在文学造诣上可谓是登峰造极,受自身豪放不羁的性格影响,其作品大都个性鲜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壮志豪情。《峨眉山月歌》一诗是李白25岁时决定由水路出蜀,年轻气盛的他,打算出去一展宏图,但离别之际总难免会有一丝不舍,途经峨眉借景抒情写下的传世佳作。由此诗可见李白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意与写实融为一体。
  曲作者为作曲家罗忠镕先生创作的《唐诗绝句五首》第一首,全曲短小精练、曲速缓慢,罗忠镕先生深刻体会到李白在诗里所蕴含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想要一展宏图;另一方面,饱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罗忠镕先生采用中西方作曲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展现出词作者这一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
  (二)《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李煜,南唐人,字重光,号莲峰居人,南唐中主李璟的六子,他是南唐末代君主,世称为南唐后主、李后主。在位十五年,国破降宋,于汴京做质,公元978年逝于汴京,享年四十二岁。他是迫于形势被推上王位的文人,若非生于帝王家,他本可是一代文学泰斗;他本无心争权夺利,亦没有雄才伟略一统中原,他原本便过的是纸醉金迷般生活,于那些正处于战争不断、水深火热的百姓而言他是昏庸的亡国之君,宽和的性格不适合做乱世枭雄,以为妥协就能换来江山的安稳,仅仅满足于偏安一隅的王侯导致亡国,身为阶下囚的李煜经历了人间冷暖、看遍了世态炎凉,在软禁的三年岁月里写下了众多不朽的千古绝唱。
  李煜多以文人之名为后世所熟知,多才多艺,善于书法、绘画,精通音律,是五代十国词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创作的诗词以其在被囚禁之后的成就最高,词曲风格不再拘泥于传统花间集的婉约与奢靡,他通常在创作时直抒胸臆,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把不以言表的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代表作有《浪淘沙》《乌夜啼》《虞美人》等作品,其中后人把《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加入现代的曲谱,传颂为经典。李煜更是凭借其出色的才华被后世称为“千古词帝”。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本身为李煜逝前的绝唱,以精练、比拟的语言直抒愁思,把自己由奢入困的艰难困苦描写得淋漓尽致。虽然世人并不会同情李煜的骄奢之情,但正是因为其文笔的感染力以及想象力得以引起大众的共鸣。离乡的游子会思念家乡;异地的恋人会相互怀念;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俗事缠身时,总会被歌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感染。
  据笔者不完全了解宋代大致有一千多个词牌,其中按照字的声律来作为旋律的词种类居多,宋词大都以曲填词,在既有的词牌格律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作内容,“虞美人”本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得名于西汉项羽宠姬——虞美人,后人演化成词牌。《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词牌便是“虞美人”,此词为正体一双调的格律,讲究两仄韵与两平韵相结合的两段体诗词,前后一共四句。下面将进行阐述分析:
  格律对照例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词牌是固定的格式,作词者只需要填词即可,需要严格按照上面词牌的平仄规律、韵脚来填,由上述分析可直观地看到词曲的韵律,其中,“平”表示所对应的词需要填写平声字;“仄”表示对应填写仄声字;“中”表示平仄均可。每一句的结尾的字为韵脚,符合常规“虞美人”的词牌填写规律。我们在演唱时,首先要对词做全方面的理解,在学习作品的初期先要准确地在统一的位置上熟练地朗诵作品。
  现今以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为蓝本谱曲的作品大致有四种版本,笔者通过比较发现作曲家周家声创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版本的曲调更具旋律性、歌唱性,且音域更适合女高音演唱,更普遍为师生所学习、演唱或作为参赛曲目。
  二、戏曲唱腔在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戏曲,大约有三百来种,最早来源于劳作,后兴起于宫廷以及文人雅士之间,最终走向群众并根植于群众,历史悠久且吸收各种优秀的艺术门类,集聚声乐、文学、舞蹈、器乐、服饰以及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成为独特的艺术形态。不论是京剧、昆曲的演唱还是其他的演唱门类,它们之间均有传承的关系,都有相互借鉴和吸收的地方,各个声乐体系之间联系密切,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得以升华、相互促进。近现代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并在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戏曲风格民族声乐作品,得到众多民族声乐学者的追捧。
  昆曲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戏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母”,距今约六百余年,昆曲在演唱时要保持丹田气息的使用,昆曲的演唱用气讲求上中下(即头腔、胸腔和腹腔)三方面协调运用,有利于保持歌唱平衡,且使得声音在演唱时相对集中。《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两首作品借鉴昆曲的用气方法。前者豪气又不失惆怅,后者奠定了一个“悲”的基调,二者在演唱时要注意声音的“绵延性”,营造出“声断气不断”的效果。可以借鉴使用“叹气”的办法解决曲中出现的装饰音。
  昆曲的唱腔对字音有着极高的要求,如唱到《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往事知多少”的“少”字时,作曲家本身已经把时长扩大,并在延长后的尾声加入泛音增加哀婉之感,在演唱时咬字时要相对松弛,声音要更加委婉,以便保持音乐的连贯性,可以在突出昆曲曲风委婉性的同时,呈现给听众一种辽阔之感。昆曲因其润腔使得在演唱时给听众一种婉转、优雅的享受。昆曲润腔众多,是演唱不可缺少的辅佐手段,其中一种在演唱中控制音量大小和节奏快慢的润腔被称为“橄榄腔”,是昆曲中最能体现收放、抑扬的润腔方式。使用此润腔演唱时,声音更缠绵婉转,柔丽妩媚。笔者认为,在演唱两首作品或与之类似的作品时均可借鉴此唱腔来进行演唱。   三、作品《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演唱设计
  结合昆曲的表演形式,笔者在演唱这两部作品时嘴形不宜过大,需要演唱者对照镜子反复练习,保持正确美观的形态。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在演唱时要注意把握分寸,要注重演唱的细腻度,精准到每一个字的演唱、每一个动作的配合。
  (一)《峨眉山月歌》演唱设计
  纵观全曲,作品是诗人年少气盛、出川后不禁思念家乡之时所作,字里行间透露出年轻人浓厚的矛盾心理,歌曲只有短短四句歌詞,且并无重复,词为七律绝句,对仗工整,韵脚为平声字“ou”音,便于归韵。
  全曲整体音域不广,故而在演唱作品时要注意,“山”“三”“思”“君”咬字位置的统一性,整体演唱要保持开口音的状态,在“水”字做了前十六后三连音的处理,恰如其分地用声音去模仿水流的音色,如下:
  在演唱时,不可强化每一个音的力度,要保持气息平稳的状态下,让声音挂在面罩上进行演唱。作曲家在谱例上面明确标注了演唱的力度,在演唱初期可严格按照谱例上的要求来演唱,当熟练后,可进行二度创作,但也要时刻注意把握演唱的分寸,要在全面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后再进行个人的处理。笔者认为,在演唱时要时刻把握古风作品的演唱风格,在演唱时要注意“依字行腔”,在演唱前做好文案工作,把声母、韵母按照传统“四呼五音”“十三辙”的传统方式反复推敲琢磨。
  (二)《春花秋月何时了》演唱设计
  纵观全曲,作品是在词人身陷囹圄、万念俱灰的状态下创作,在音色上尽量选用偏向低沉的状态。通过对作品格律的分析,上阕每两句为一个相同的韵脚,第一个韵脚“了”和“少”,是仄声字,第二个韵脚“风”和“中”,归在平声字上。下阕的第一个韵脚“在”和“改”,是仄声字,第二个韵脚是平声字“愁”和“流”。在初学作品朗读时就要特别注意仄声字(即第三声与第四声的字),演唱时不能出现“倒字”现象,演唱时一定要带上它自己的本身的音调去演唱,着重去声(即第四声),先说后唱,不然就会倒字。
  歌曲引子部分为散板的伴奏形式,模拟戏曲的伴奏织体营造了一种思绪愁乱的氛围。
  上阕开始四拍子,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音区较低,要运用弱声唱法,但是身体内在机能以及演唱状态不能松懈,依然是保持和唱高音同等的状态去唱,保持歌唱状态的统一性,“月”字注意保持去声字的准确性,“何时了”的“了”是完结、结束的意思。
  大意为:我在异国他乡被囚禁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作者本身已经无法忍受这种处境,故而在演唱时,我们要把握好心态,带着无奈的感叹的情绪。
  下阕的散板间奏部分开始已经相比之前的节奏型更为密切,调动了情绪、整体营造出激动之感,其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旋律为上行音阶开始,且密集,要时刻注重咬字位置的统一;其中“改”字在演唱时可以稍做停顿的处理,声断气不断,做延长处理。以此表示故国早已不在的悔恨情绪。词曲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设问的格式结尾,并且运用比拟的手法,词中的“一江”是比喻“愁”之广,“春水”比喻“愁思”之多,“向东流”比喻“忧愁”之长,借满江滔滔不绝向东流的春水来形容自己不知何时终结的忧愁,故而作曲家在创作时把这里作为歌曲高潮。
  第一个“恰似一江春水”必须由弱到强推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
  笔者认为可以在第二乐句开始前换气,在句中不能换气,因为这是全曲最高潮的地方,要把音乐推起来,“向东流”则是接着之前高潮做基础,保持声音的稳定以确保最后一句中“恰”字出来时,由高音转低音,位置依然可以精确无误地保持统一,咬字不能太重,气息要稳稳地托住,最后一个“向东流”还是要继续要往前推,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愁苦无人诉说,由问天到问地到问己,演唱者需要借助激荡的音调,把作者寄托于作品中的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在处理时,可加入适当的手势作为辅佐演唱时的兴奋度,需要演唱者要反复琢磨适合自己的表演形态。
  总 结
  笔者认为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在完成基础的演唱前提下,对于作品风格的把握才能更加完整地表达作品。歌曲《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音域较为宽阔,速度缓慢,极具抒情色彩,演唱时就应当把昆曲味独特的地方展现出来。我们需要通过歌曲的风格来丰富人物特点。这就是戏曲艺术带给我们的魅力。
  戏曲风格声乐作品的演唱更注重“依字行腔”,即在歌曲演唱上字的清晰程度重于腔体,此类声乐作品在演唱时更重视歌唱中的字,同欧洲歌剧唱法“以腔行字”的演唱处理相悖,当然不是说不重视腔体,亦没有轻视它的存在,笔者认为字重腔轻则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利于中国风格特色曲目的演唱处理。
  当今时代潮流呈现多元化发展,受社会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接收到繁杂的思想,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的年纪,需要良好的思政作为引导。专业的提升不仅仅是把作品处理到位,单一提升专业素养是不行的,更要兼具“德、智、体、美”全面学习和培养,“德育”[2]为首,内在由外在所体现,笔者认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关心时政,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有意识地关注相关的思政课程,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指导教师:刘海燕)
  注释:
  [1]刘海燕.论昆曲《牡丹亭·游园》闺门旦的演唱艺术[J].中国音乐学,2006(02):65.
  [2]张建化.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为例[J].当代音乐,2019(02):45.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  谢沃罗特·谢沃罗特维奇·扎杰拉茨基是俄罗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活动家,不断将俄罗斯现代复调音乐推广到全世界。他的创作不仅继承了他的父亲VP扎杰拉茨基的传统音乐学理论,而且在其基础上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技法相结合,并带有俄罗斯民族传统因素,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诠释了俄罗斯20世纪艺术发展的新征程。本文通过对扎杰拉茨基的求学经历、教学分析及其音乐活动的研究,力求对20世纪俄罗斯现代
期刊
[摘 要]《贝加莫组曲》是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克洛德·德彪西在1890年开始创作的早期钢琴作品,此时的作曲家一方面仍未摆脱传统音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正受到法国印象派绘画及象征主义诗歌和戏剧的强烈吸引,在乐曲中既有传统音乐的痕迹,如模仿巴洛克组曲的形式、复调性多声部的进行,又有着现代音乐的开创,如弱化和声的功能性、突出和声的色彩性,具有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和平行和弦,游离的调性等。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演
期刊
[摘 要]著名俄籍华人作曲家左贞观,1945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61年与母亲一起移居苏联(今俄罗斯)永久定居。1965年毕业于伊尔库茨克音乐中专。1964—1966年在伊尔库茨克交响乐团工作。1971年从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大提琴专业毕业。1970—1973年在克麦罗沃弦乐四重奏以及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的交响乐团工作。1973年决定献身于作曲专业。辞去乐团大提琴首席工作,放弃一间公寓、高薪水,考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探究民族高校声乐特色教学的发展道路,构建民族高校声乐特色课程,使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也符合了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潮流,都显示出巨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运用价值。  [关键词]民族高校;声乐;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047-03 
期刊
[摘 要]贝多芬时代(1770—1827)是整个交响乐发展史中最光辉的时期。[1]贝多芬创作的九首交响曲不仅在整体上提高了交响乐的艺术水平,并且确立了交响乐的新形式。这份无与伦比的成就导致他之后的作曲家如果想在交响乐创作上取得突破,就不得不延续他的音乐遗产。然而,这一任务非常具有挑战性,甚至导致了19世纪的“交响曲危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在西方学术界通常被认为是贝多芬的继承
期刊
[摘 要]  当下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近年来,直播行业大火,网络直播演唱会模式开始出现,而明星个人线上演唱会模式还未得到较大开发,没有大规模地发展。刘若英此次演唱会突破了以往现场演出+网络直播的形式,一种新型的没有现场观众的线上直播演唱会模式,给观众带来新的演出体验,同时为网络直播演唱会模式带来新的突破与思考。  [关键词]网络直播;演唱会;线上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二胡协奏曲《快雪时晴》是作曲家钟耀光创作的二胡作品,这首二胡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本文仅对第一乐章做出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即“创作背景”“作品的京剧风格性技巧分析”“对演奏京剧风格性作品的思考”展开,希望通过分析可以提升演奏者演奏京剧风格作品的能力,并对这首乐曲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风格性技巧;京剧;韵味  [中图分类号]J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歌、戏曲、说唱等体裁中都蕴含了大量中国声乐演唱所需汲取的精髓和养分,这其中,尤以原生民歌及其“原生态唱法”为代表。多年来,笔者關注并致力于对我国各地原生民歌的搜集和挖掘,又因身为声乐表演博士理论导师,遂对“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唱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意识到,如何将原生民歌艺术化、舞台化,使其更加富有生命活力,这是当代高等艺术院校教师所应肩负起的时代责任
期刊
[摘 要]  杨民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从20世纪开始,他便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民族志等方面的研究。杨先生的文章,从研究内容到学术视野,从写作风格到研究理念,都给年轻学者做了表率。今天,大数据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数理统计、矩阵生成等方面越来越被重视,如能将杨民康先生的学术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將他的研究成果与特点以比较客观的图表或数据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可以让大家学习参考。  [关
期刊
[摘 要]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更是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对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音乐系本科课程的介绍,希冀发掘国内高校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加州大学;音乐系;课程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050-04  201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