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y123tx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学生在周记里抱怨文言文学习很难,对文言文实在提不起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更有效地教学文言文,是当前语文教师面对的难题。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在文言文的授课时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教学的导入非常重要,如果导入生动有趣,就可以消除学生“望古兴叹”的思想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对课堂导入精心设置。例如,《琵琶行》这一课,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用音乐将学生带入课堂所需要的氛围和情境。同样,可以采用音乐导入的还有《孔雀东南飞》等。再比如,《荆轲刺秦王》这一课,很多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中规中矩的课堂讲解,学生势必会缺乏兴趣。因此,可以从古代军事手段“斩首行动”入手,联系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的“斩首行动”,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古人早已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手段”。如此古今结合,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史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不仅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而且缺乏与历史事件的联系,也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因此,作为教师也应该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史实,使文史结合。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依托课本再创作,深化理解文言文
  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有畏难心理,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仅仅限于对原文的理解,对思想内容缺乏深入的分析。苏轼的《赤壁赋》作为一篇“赋”,非常适合诵读,但文章内容却较难理解。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可布置这样的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再创作,每组负责一段,以课文理解为基础,以“赋”的形式书写,写出个人体悟。虽然耗时较长,但收效非常好。既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练笔,一箭双雕。
  四、创设小剧场,让课堂鲜活起来
  如果仅仅是枯燥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课,那么高效课堂势必不会成型。教师不妨转换思路,利用小剧场,让课堂有声有色。如,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及其弟子们,可爱的学生在表演中细腻生动至极,夫子的哂笑、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皙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都如在眼前。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人物的神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那些注释里的文言字词障碍无形中被“消灭”了,课堂顿时增添了鲜活的气氛。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鸿门宴》改造成小剧场,联系电视剧,再现“鸿门宴”的场景。
  高中文言文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是所有教师努力的方向。应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倡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以上几点,只是教学实践中的粗浅尝试,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其他文献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五种良辰美景,被誉为“孤篇横绝”,以至于奠定了诗人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这首诗,不仅营造出让人难以忘怀的、如仙境般的意境之美,而且透过隐藏着的、细腻而复杂的情感还折射出诗人深厚的情感之美。  一、思情激荡千万里  在中国的人文世界里,月亮具有母性所特有的“矜持”“缠绵”与“柔情”,因而历来成为广大文人骚客笔下女性的象征。诗中作者通过借喻的手法,将自己对心中女神
期刊
一、研读考纲和历年高考试卷,了解命题意图  1.明确高考文言文考点: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2.明确高考文言文考查要点:①理解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18个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④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⑤分析综合,包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把握高考命题形式:选择题、解答
期刊
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己身之道德不修养,情操不陶冶,私欲不约束,你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更做不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恰同学少年》的第八章“简朴为修身之本”中,讲到这样一个情节:王子鹏和刘俊卿因家里送来好的饭菜,而将食堂打来的窝
期刊
《逆境也是人生的恩赐》出自高中选读课本《中外人物传记》,节选自《从文自传》,全文共有四个章节组成:《我读一本小书也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保靖》《一个转机》。前两章主要叙述了沈从文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后两章主要叙述了他的从军生涯。从前两章,不但可以了解沈从文的成长轨迹,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自然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第一章,《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其中,“
期刊
文房用具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必备的实用器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书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房中富有书香墨趣的雅具,除了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还包括一些辅助的器具,砚滴就是其中一雅。  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砚滴的历史悠远,居文房用具第七位。它的出现与书画密切相关,宋代赵希鹄的《洞天清录》记载:“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
期刊
身为教授的当代作家贾平凹有一幅对联时时鞭策着我:百无聊赖何为教,一事无成怎做授。21世纪,新时代教师的寄托是什么?精神支柱何在?在我看来,两字回答足矣,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  何谓师德?我想,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再恰当不过。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走上三尺讲台到现在已10个年头,走的时间越长,越感到现在学生的叛逆,越感到自己的茫
期刊
当初,诸葛亮选择了实力与能力远逊于曹操的刘备,希望帮助刘备建立不朽的功业。姑且不论诸葛亮的选择是否正确,现只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用人,来探究诸葛亮失败的根源。  诸葛亮自出山以后,先是全心辅佐刘备打江山,后是一心帮助后主刘禅保江山,建立的功业也不可谓不大。而且,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很快就在刘氏集团中掌握了调兵谴将的权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他在用人上的一再失误,最终也
期刊
感悟生活,就要深入思考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写作中,要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认识社会生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善于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发现事物的本质,力求发掘深刻。  苏轼登庐山,正是反复认真地观察,才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且由此深入思考,才感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才有了千古绝句《题西林壁》,这是观察
期刊
杜甫之所以在诗歌史上拥有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前代诗歌比较宽容,主张“转益多师”而不轻易否定。他融合前人的创作经验,大量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特别是修辞手法,在炼字用词上力求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最终成就了众多的惊世之作。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中,国家动荡,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在血与泪的滋养下达到了巅峰状态,《春望》
期刊
一、全面兼顾,突破重点  针对新课标现代文阅读题在形式上为二选一的选考题,在复习备考时,对小说、新闻访谈、人物传记都给学生以指导,力求复习时考点全面兼顾。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不留盲点,不让学生的复习有疏漏;二是文体虽然不同,但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是相通的,而且有的技法还是相同的,可以彼此借鉴。  同时考虑阅读的难易程度、高考得分的统计数据,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人物传记的阅读上,力争有所突破。  二、复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