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一趟专为生命的旅行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0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狐猴最后的家
  为了在有限的几天里尽可能多地拍摄狐猴,我特地找了个专业向导,曾经为美国国家地理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过的Roger Garina先生,同时也是动物学家,热衷于狐猴的保护和研究,我习惯称他“罗杰”。由于狐猴分布分散,马岛又很大,我们只能选择狐猴种类相对较多、数量比较集中的地方。
  在首都安塔那那利佛度过了第一个夜晚,第二天一早我们便驱车前往130公里外的昂达西贝国家森林保护区(Andasibe Reserve),它是马岛最早建立的5个自然保护区之一,占地约18.5平方公里,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生态自然保护区,栖息在这里的狐猴共有11种之多,而且是马岛惟一可见到狐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大狐猴(Indri ,也被称作“光面狐猴”)的地方。
  大狐猴最活跃的时间是在凌晨到上午十点之间,早上七点我们就来到管理中心的门口,罗杰找到他的好朋友波波,一位在保护区里工作了16年的老向导,由他带领我们去寻找不同的狐猴种群。一般游客的线路是两个小时,但是要找到更多狐猴,在原始森林中起码走四个小时才可以。
  昂达西贝保护区以热带雨林为主,大狐猴Indri,在当地语言中是“在这儿”的意思。十八世纪末,来自欧洲的动物学家刚刚登上马岛时,向本地土人打听狐猴的情况,土人指着不远处的大狐猴热情介绍:“Indri(在这儿),Indri(在这儿)!”欧洲人误以为这种猴子名叫Indri,这个叫法便一直用下来。
  波波递给我一根木棍,用来拨开密集的枝叶。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走了大约四五公里,波波突然停了下来,我向上看去,端坐在离地面大约有20多米高的树杈间的,正是我们要找的大狐猴。因为太阳刚刚升起不久,林中阴冷,为晒到太阳取暖,大狐猴需待在比较高的地方。密密叠叠的枝叶中,这只身长两尺左右、毛茸茸的动物蜷缩着,嘴像狐狸一样向前凸出,四肢很长,尾极短,体毛浓密光滑,身上黑白相间。
  “这些都是野生的,Indri Indri还没有过人工饲养的记录。”波波告诉我,“它们吃树叶、花、树皮和果实,尤其是本地生长的一种特殊叶子,因此不可能生活在马岛其它地区。”很快视野中又出现了两三只大狐猴,看来这片区域是一个家族的领地。
  大狐猴是日行动物,不太接近人类,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树上,偶尔会下到地面来。据说它们一跃可达10米,跳跃时身体与地面垂直。每只狐猴的活动半径在5-7公顷。“这一带有两个家族,整个保护区目前生活着75个大狐猴家庭,一个家庭由2-5只狐猴组成。”波波说,几年前统计还只有62个家庭,因为保护得力,到今年又增添了不少新成员。
  突然听到大狐猴一声响亮的叫声,很快得到其它大狐猴的响应,于是“大合唱”开始了,波波说,这是它们的必修功课,每天要唱五六次。“合唱”应该是联系族群或相互警告之意,狐猴们在早晨和黄昏觅食,就常以响亮或低沉的声音来捍卫领地,分隔种群间的界限。
  环尾狐猴的“伊甸园”
  离开首都,我们沿着七号国家公路一路向南,景色变得不同寻常,这里有着更开阔的谷地,更高大的山脉,阳光也愈发刺眼。
  在前往著名的伊萨鲁国家公园途中,我们经过了一个环尾狐猴的保护区——安雅自然保护区(Anja Community Reserve)。马达加斯加岛南部的稀树森林是这种知名度最高的狐猴的老家,全世界所有动物园里的环尾狐猴都产自这个地区。安雅保护区是1999年由政府设立的,30公顷的土地上开遍奇花异草,栖息着上千只野生环尾狐猴,现在这里已是马岛生态旅游示范工程。
  午后的阳光非常强烈,向导为我拨开枝叶,树荫下的石头上,一群环尾狐猴正在小憩。由于经常见到游客,狐猴们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靠近它们。和大多数狐猴不同,环尾狐猴一天大多数时间待在地面上,彼此靠似猫的叫声、高高翘起的长尾巴以及互相熟识的气味保持联系,是惟一在白天活动的狐猴。环尾狐猴的作息也很有规律,每天要花三四个小时进食,食物包括嫩叶、花、果、昆虫等。
  环尾狐猴的尾巴比身子长,但是,这个尾巴却不能像其他种的猴子一样,卷曲起来攀爬和抓握,而仅仅用来保持平衡、族群交流和卖萌。当公狐猴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它们会用气味腺涂抹自己的尾巴,然后把尾巴甩向对方,以此驱赶敌人,天气太冷的时候,它们会把尾巴抱在胸前取暖,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可以枕着它,当几只环尾狐猴抱团在一起,形成一个“狐猴球”的时候,你简直分不清尾巴是属于哪一只的。它们还有黑白相间的条纹,其中白色条纹的数量与尾椎骨数量一致。
  和怕水的其它狐猴不同,环尾狐猴每天必须喝水,因此它们住在有水源的地方。而在茂密的丛林中,一个稳定的水源就是早晨的露水,舔食草上的露水是环尾狐猴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
  在马达加斯加人的眼中,环尾狐猴是自然界里的神灵,当体色鲜艳的它们正襟危坐在太阳底下闭目养神“日光浴”的时候,当地人认为它们正在对着太阳祈祷,事实上,它们只是在借助日光进行消化及发育而已。
  不过换个角度说,当地人的这种“迷信”也是环尾狐猴的幸运。“这个保护区2011年获得了联合国的嘉奖,成为马岛的示范样本。”罗杰告诉我,过去这一带的村民开荒烧林毁掉狐猴的家园,经常猎杀环尾狐猴,因为它们会破坏庄稼。生态旅游最终成为了解决手段,包括罗杰在内的保护者都曾经带领西方游客过来参观,并教育大家保护环境,游客前来,当地人获得更多收入,事情开始向着好的方向扭转。成立自然保护区后,他还培训过当地的自然向导,只是,一度游客喜欢喂食狐猴,现在已经明令禁止这样做了,为的是维持环尾狐猴的野生状态。
  马岛第一地质奇观
  伊萨鲁国家公园(Parc National de l'Isalo)被誉为马岛第一地质公园,公园附近的营地离公园只有二十分钟车程,夜宿营地、早起去往公园,十分方便。这里同马岛其他地区一样,生长栖息着众多独特珍奇的动植物,只是狐猴种类比较单一,主要是环尾狐猴。   “我带你走一条捷径,可以看到更好的风光。”罗杰提议,我同意,却没有料到这条“捷径”是如此辛苦。没有现成的道路,在陡峭的山崖上攀登了大概四十分钟,在两位向导的帮助下,终于站在了山顶。蓝天下,雄伟险峻的屏障下是广阔的平原,而另一侧,高高的台地上奇峰异谷数不胜数,土地被“掰开”,露出色彩斑斓的断层面,粗犷荒凉。
  我们向台地深处走去,路边看到不少石块搭起的好像玛尼堆一样的东西,这是当地人用来许愿的岩石,被称为“Ruiniforme”,是千百万年来风与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形成于侏罗纪时期(Jurassic Period),至今约1亿9960万年。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各个时期的岩层,层次清晰,色调各异,加之地形复杂多变,高地沟壑纵横,暗河流淌,对地壳运动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是一部“活的地质史教科书”,难怪,这里1962年就被立为马达加斯加国家公园。
  这里的植物很有趣。我发现向导的T恤衫背后印着一种矮胖粗壮、头顶开黄花的银白色植物,路旁不时见到真身,好像迷你猴面包树,非常可爱。这叫象牙宫(Pachypodium Gracilius),是此地特有的多肉植物,又俗称“大象的脚”(Elephant's Foot),在马岛干旱地区常见,它们喜欢生长在日照强的石质地区,这种植物的根茎特别肥大,善于储存大量的水。如果遇到缺水状况,当地人还可把它刨开救急,不过,没什么味道。
  因为风化和流水作用,层层叠叠、纹理齐整的砂岩呈现出褚红、绛红等颜色,我能想象日落时分,光影的生动变幻绝对会让岩谷呈现出最震撼的瞬间,可惜这一次没有时间去体验。
  气温升高、溽暑酷烈,在骄阳熏蒸下徒步三四个小时后,水喝得差不多了,时不时得找个树荫凉快会儿。“想要清凉一下吗?前面就是‘游泳池’。”这么干燥荒凉的地方会有水?我以为向导是开玩笑,没想到,美人蕉、棕榈树,以及叫不上名字的各种灌木,真的簇拥着一泓清清的溪水,浅浅的。因为是旅游淡季,只有几个当地人在这里游泳,他们表演着跳水,欢笑声在山谷间回荡。本以为荒无人烟的旷野,竟意外收获如此的乐趣。向导舀了大半瓶子水,我俯身捧来一口喝,清凉甘甜。
  寻找最美狐猴
  和之前到过的绿色遮天蔽日的东部国家公园不同,这里十分干旱,地面铺着厚厚的枯叶,树木虽高大,却并不枝繁叶茂,类似藤蔓的奇异植物缠绕在树干之上,纵横交错。我第一次听说了“Dry Rain Forest”(马达加斯加热带旱林)这个词。相对于热带雨林,热带旱林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随着季节变化,林相会做出不同的改变:干季时,树木的大部分树叶会掉光,以减少水份散失;雨季来临时,充沛的雨量会迅速将森林绿化起来。
  旱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同样很丰富,单鸟类就占整个马岛特有品种的一半(47%左右),不一会儿功夫,我已经见到了白色寿带、黄雀和戴胜几种漂亮的鸟儿。此外,这里已经发现的狐猴有八种,包括近年才发现的叉斑鼠狐猴(Phaner Furcifer Pallescens)和鼬狐猴(又称嘻狐猴Sportive Lemur),还有赫赫有名的维氏冕狐猴,而前两种都是夜行狐猴。
  第一个闯入镜头的竟然是白日里少见的夜行狐猴“鼬狐猴”。十几米开外的一棵大树上,一只棕红色毛茸茸的狐猴,正抱着树干向我们这边张望。虽然叫鼬狐猴(嬉狐猴),但既没有一种鼬狐猴喜爱活动,也没有一种看起来像鼬。面前的这种名叫霍巴特鼬狐猴(Lepilemur Hubbardorum或者Hubbard’s Sportive Lemur),“Hubbard”这个名字取自致力于研究和保护马岛狐猴的基金会(The Theodore F. and Claire M. Hubbard Family Foundation)。
  这只霍巴特鼬狐猴大半截儿身子都在树洞外面,我小心翼翼靠近,近距离观察:前肢粗壮,胖乎乎的圆脸,一双圆圆的大眼睛,让我想起了澳洲考拉,也是同样的憨态十足。然而这双大眼睛不光会卖萌,还是“御敌武器”,鼬狐猴凭视觉信号传递信息:在两只雄性狐猴的领土边界上,双方怒目而视,当一只移动一下位置时,另一只也会如法行事,这种“以眼还眼”地宣告领土所有的行为,在灵长类中实属罕见。不知听到什么动静,霍巴特鼬狐猴“噌”的一下就缩回了树洞,似乎从未出现过,如鬼魅一般。
  继续热带旱林的探索,在向导带领下,我见到了猴面包树(Andasonia,俗称波巴布树Baobaba)。世界上八种猴面包树中的六种都产自马岛,其余两种分别在非洲和澳洲。面前的这种名叫Adansonia Madagascariensis,树龄有上千年。树冠巨大,笔直粗壮的银色树干直冲向上,像钻进了云霄,粗糙的树皮在阳光下熠熠发光。不远处,还巍峨耸立着一棵“双生树”,千年来,两棵树一直紧紧依偎,这种星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永远都是以一种笔直的姿态矗立着。
  在国家公园徒步了近两个小时,可是我要找的维氏冕狐猴(Verreaux's Sifaka Lemur)却迟迟没有出现。我回到公园门口休息,没想到不一会儿,附近的林子里便传来Sifaka特有的叫声。跑过去一看,维氏冕狐猴一家三口正在一棵树上用早餐,听到动静,公狐猴立刻扭头张望,它的头颈特别灵活,瞬间好像身体和头分了家似的,样子有点滑稽。这只成年维氏冕狐猴背对着我,张开那身漂亮的白色长绒毛皮大衣,在绿叶映衬下,华丽优雅,果然是狐猴中的“美人”。
  冕狐猴属于狐猴中数量最多的大狐猴科,也称为原狐猴(Propithecus),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雨林、西部干燥落叶林和干燥针叶林中,因毛色差异有七个品种,在所有狐猴中,它们的皮毛是最美的。冕狐猴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过着小规模群体生活,早晨和黄昏时分出外觅食,其余时间休息,主要吃树叶、水果和鲜花,喜欢用歌声来交流。听罗杰说,这个家庭的冕狐猴幼崽估计有七个月大,已经可以吃树叶了,它黑色的绒毛还未褪尽,一边往嘴里塞着叶子,一边好奇地打量着我。   马国乡村
  除了国家公园,镜头下出现最多的便是马岛乡村了,马达加斯加85%的人口从事农业,是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农耕社会。
  南部的山谷颜色除了绿色,还夹杂着很多刺眼的红色土壤,这是野蛮耕作带给自然的伤痕:除了国家控制的几个大的粮食生产区域拥有一些现代机械外,农户完全靠人力生产,由于中部高原的土壤酸性较强,并不适合耕种,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当地人仍沿用千万年前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长期焚烧,加上气候干燥,导致植被退化,原先绿葱葱的森林完全被整片整片的荒山所取代,偶尔在山谷沟底残留的一小片茂密树林像是最后的见证者。
  沿途,我不断看到土地饱满的色彩,山脉连绵的轮廓线,在高爽湛蓝的天空下格外醒目,但那些正在燃烧的土地,那些焚烧过后的黑色伤疤,那些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山体滑坡所裸露出来的红色沟壑,却如同一道道正在流血的伤口,为这美景背后无奈而艰难的生活增加了几分悲凉。
  来到哈诺马法纳国家公园附近的度假村住下,看时间还早,想去附近的村庄转转,罗杰带我来到一处叫塔纳拉(Tanala)的村庄。塔拉纳是马岛东南的山地部落,意思是“雨林中的人”,他们操着马拉加什语的一种方言。村庄只有一条主要的马路,两边是土房,还有小铺。
  孩子们好奇地围上来,我四处溜达着来到河边,河里正在劳作的一家三口引起了我的兴趣。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为晚餐捞些小鱼儿,他们的捕鱼“工具”非常特别:蚊帐。污浊的河水里,一人拉一头,从一边往另一边走,到头了再拉上来,捞上来的不过拇指大小的鱼,炸着吃。马岛绝大部分人口每天人均收入不足两美金。
  富裕的标志是“牛”。牛的多少决定着主人的地位,如果需要购买生活用品,农户会赶一头牛去集市换钱。马国人对牛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崇拜:牛像孩子一样要接受洗礼;一个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强迫牛干活;丧葬嫁娶,要杀牛摆宴;有些地方亲人去世,家人在死者坟前立一个牛头模型,表示死者生前的荣耀,以及保佑其灵魂超度,最后把属于他的牛分吃掉。一位在当地做生意的华人告诉我,他的一个工人父亲去世,请假回家奔丧,竟然请了两个月:“因为他父亲生前很富有,有两百多头牛,大家伙儿要吃上两个月才能吃完”。
  深知马国人对财富的理解,罗杰在推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也“因地制宜”。因为马岛七成的文盲率,和他们讲大道理如同对牛弹琴,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打个比喻:欧洲人花了五十头牛的价钱坐飞机到这里,就是为了看一眼狐猴。
  继续向西南方向行驶,红土路旁三三两两出现巨大的面包树的身影,构成了西部稀树草原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它们都有着数百甚至上千年树龄,执著而孤独地守望着这片原始沉默的土地。
  其实,原始、淳朴只是马达加斯加的一面,跟那部著名动画大片所渲染的幽默、欢乐精神一样,这里也是一个热闹、有趣、狂欢的岛屿。每日游走在乡村田间,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马国人,虽然衣着简陋,粗茶淡饭,但黝黑的面孔上却始终带着平和满足的微笑。罗杰说,马达加斯加人习惯了这种朴实无华的生活,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乐观和平静地生活着,生生死死,继往开来。
其他文献
如果一趟旅行既可以放松身心,达到休闲的效果,又能够唤起内心沉寂已久的求知欲,给头脑来一次充电,那何乐而不为呢?在泉州,大大小小的休闲庄园遍布山间田野,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正具有这双重功效。  雅文化与“土”文化  安溪  中闽魏氏茶庄园  “杀青”是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吗?  中闽魏氏茶庄园,不只是个看得到的地方,更是个闻得到的奇妙去处。从泉州市区出发,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路驱车前行,不用刻意去感受,
期刊
许多人觉得到这里会迷路,迷是因为惑不能解,但路仍在脚下,只是有些细碎曲折了点。  故土一直是这里的情节,300年前,郑成功为复故国根据厦门城,其部将洪旭把营部安设在此处,后有营平路与外校场巷为记念,在其不远处的洪本部巷,便是洪旭的兵部衙门所在。因为临近海口,这里也成为了近代厦门的开埠之地,各路讨生活的人聚集于此,有的求安身,有的期待衣锦还乡,1920年代,一群从南洋锦衣而来的故人,把他们熟悉的繁华
期刊
凤山  涵虚可览胜,休闲健身行  安溪县城历来享有“龙凤名区”之美誉,这源于状似凤凰饮水的凤山与宛如蜿蜒的大龙湖构成了山水相映的绝美景观。凤山,既是国家3A级旅游区,也是省级森林公园,茶叶大观园、孔子龛、涵虚阁、明德楼等众多风景点缀其中;同时也承载了安溪浓厚的历史文化,东岳寺、城隍庙、安溪开发先驱廖长官纪念馆、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均坐落于此,集儒、释、道三种文化于一山,蔚为奇观。凤山设有人行游步道
期刊
对于安平书坊的认识,同其他泉州的民间团体一样,最初来自于微博。在闽南的众多帐号里,它显得相当活跃,在从事公益的收书、献书之外,不时举办的线下活动和展售的带着闽南风韵的文创产品,给人留下了深刻而又丰富的印象。因此,当安平书坊年轻的主理人许著华用“孤行者”来表达自己多年的感受时,引起的是不大不小的震撼。和这种“孤行”感受相对应的是,他已经对别人讲述过太多遍自己的经历。但再问他一次为何创立安平书坊,他还
期刊
塞维利亚  歌剧中行走  设计自驾行程时,塞维利亚(Sevilla)理所当然地成为安达卢西亚之旅的起点。不仅因为这里是首府,交通便利,更因为这里鲜明的安达卢西亚特色——悠久的历史,和华丽的生活。  塞维利亚拥有很多让游人喜欢的元素:古老的街巷、华丽的教堂、穆德哈尔风格(诞生于十二世纪,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同时又体现出当时欧洲哥特式风格的艺术形式,在西班牙艺术与历史建筑巡礼中经常遇到这一名词)的城堡
期刊
古时传言厦门盛产一茎数穗的好禾稻,但这传说到后来很难饱足这座本来就耕地稀少又来往密集的小城,虽然当时在厦门的禾山等地也有些许农产种植,但由于交通往来不便,加之收购价格低廉,周边农民大多只局限于自产自足。  所幸得益于厦门本身的港口作用,通过海运,厦门可很方便地得到周邻地区的补给。为更进一步地方便岛上市民需取,厦门菜市场亦发展起来。1932年,厦门在开启近现代城市规划时,依据时需规定了九座菜市场,按
期刊
八市是厦门商业最草根区域,早年,龙海讨海人在第一码头至第五码头一带靠岸,做海产生意,并慢慢聚集,形成市场。如今,八市的草根集市文化,变成旅行手册中的厦门亮点,吸引游客和居民,闲来无事,逛逛老区。  不过,真正的八市,不只是骑楼、海鲜、旧巷道,旧而不脏的老城味道,杂而不乱的社区格局,以及在这格局中的琐碎生活、细密信仰、舌尖口味,还是厦门人更懂。这次,我们邀上对八市区域有着“地道+感性”认知的本土插画
期刊
“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的建宁,有着12万亩桃梨、5万亩建莲、万亩红杜鹃、数千亩台湾黄花菜(金针花)等独特资源,桃花、梨花、杜鹃花、金针花、荷花轮番开放,被建宁人誉为“五朵金花”。一年三季花常开,构筑了美丽独特的田园风光和生态景观,走进建宁,可以让你充分体会花海洋的灿烂妩媚。  阳春三月,桃红梨雪  仿佛就是那一夜的春风,把十万亩的桃花、梨花吹开,让桃花的粉红和梨花的雪白漫遍了山野,把
期刊
农民对子女的期望,往往是让他们依靠教育机制,脱离土地、奔往城市。所以,我们在乡村旅行时,会感觉一个悖论:我们从城市出发寻找乡村,但活泼的乡村没有了——只有老人和孩子。  2000年,培田正式对外开发为旅游景点。因旅游的开发,少数年轻培田人回乡,从本乡本土生出事业。比如吴晓辉、吴晓霞、吴载泉。  未来乡村,除了通过乡村发展,让年轻人“留乡”,其中坚力量应当还包含两类人:一是离开都市重返乡村的农家第二
期刊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发端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今日中国,仍有发声与存在。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艺术家与策展人、青年建筑师、NGO组织……河北定州翟城村(温铁军,晏阳初学院)、安徽黟县碧山村(欧宁,碧山计划)、四川茂县杨柳村(谢英俊,“协力造屋”)……已经不能说他们是一股“隐流”,在陷于“城市化”泥涂中的人们纷纷感慨“谁的故乡不沦陷”的时代,这些星星一般闪亮的点,给了我们关于“好的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