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云峰,现为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书画家协会秘书长,中部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部美术家协会主席。
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神韵
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要先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是“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画的构图、着色、笔力和线条等;最后看它的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国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它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笔墨
在传统“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排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了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动态、势向、韵律和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和写意为目的。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的感受是分不开的。中国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和琐碎,以画作画易于模糊和平板,用线条最易于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和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千百年来,中国的艺术家们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瑟、疾徐、虚实、顺逆和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受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等,在书画上构成诸多形式的造型。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体现众多画家的奇才和功底。
笔韵是国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运笔时所体现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国画家们的心弦波动。笔力、笔气和笔韵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或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无不是国画家们的千锤百炼和用心血汗水浇灌的结果。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这是其基本特点。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如果说西方画是体、面、色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水、墨的协调。墨可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和清墨五大色阶。唐代张彦远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中国的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燥,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因而数块浓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片湿墨必以枯墨提醒。观画时往往尚未看清具体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在欣赏国画时往往也从这里入手。
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墨。用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泼墨法、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渍墨法和蘸墨法等。好的国画无不在用笔、用墨、用线、用水等方面有高妙之处,在画面上体现出浓淡干湿变化。古人云:“干裂秋风,润含秋雨。”就是这个道理。
欣赏中国画要看构图和形式
从古到今,中国画的构图有诸多形式,自成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说法虽然不一样,但其意相同。即画家将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幅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作品的境界高低,奇特平庸,构图非常关键。
中国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融诗、画、印于一炉。宋人邓椿说:“画者文志极也。”画到极致谈何容易。能创作几幅与众不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并非易事。因循守旧不行,不师古人不行,师古而不变化也不行,不师自然、不师心也不行,走捷径、搞旁门左道更不行。
绘画有高有低,因而就有了不同时代的品评标准。张怀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黄修复则强调“逸、神、妙、能”四格,张彦远定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品级。不论是神先逸后,还是逸先身后,都说明中国画家始终追逐着高品位,充满着美学意识、自我意识,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艰难探索,力求创出个人高雅的风格,力争呈现出更加自然的气息。
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神韵
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要先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是“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画的构图、着色、笔力和线条等;最后看它的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国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它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笔墨
在传统“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排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了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动态、势向、韵律和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和写意为目的。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的感受是分不开的。中国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和琐碎,以画作画易于模糊和平板,用线条最易于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和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千百年来,中国的艺术家们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瑟、疾徐、虚实、顺逆和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受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等,在书画上构成诸多形式的造型。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体现众多画家的奇才和功底。
笔韵是国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运笔时所体现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国画家们的心弦波动。笔力、笔气和笔韵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或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无不是国画家们的千锤百炼和用心血汗水浇灌的结果。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这是其基本特点。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如果说西方画是体、面、色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水、墨的协调。墨可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和清墨五大色阶。唐代张彦远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中国的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燥,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因而数块浓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片湿墨必以枯墨提醒。观画时往往尚未看清具体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在欣赏国画时往往也从这里入手。
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墨。用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泼墨法、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渍墨法和蘸墨法等。好的国画无不在用笔、用墨、用线、用水等方面有高妙之处,在画面上体现出浓淡干湿变化。古人云:“干裂秋风,润含秋雨。”就是这个道理。
欣赏中国画要看构图和形式
从古到今,中国画的构图有诸多形式,自成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说法虽然不一样,但其意相同。即画家将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幅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作品的境界高低,奇特平庸,构图非常关键。
中国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融诗、画、印于一炉。宋人邓椿说:“画者文志极也。”画到极致谈何容易。能创作几幅与众不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并非易事。因循守旧不行,不师古人不行,师古而不变化也不行,不师自然、不师心也不行,走捷径、搞旁门左道更不行。
绘画有高有低,因而就有了不同时代的品评标准。张怀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黄修复则强调“逸、神、妙、能”四格,张彦远定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品级。不论是神先逸后,还是逸先身后,都说明中国画家始终追逐着高品位,充满着美学意识、自我意识,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艰难探索,力求创出个人高雅的风格,力争呈现出更加自然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