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博尔赫斯《沙之书》作品“纯洁性”的浅陋思考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这样做毫无道理,但在本书如一颗轻盈的子弹透过我的头颅的时候,我已打定决心不去知晓任何有关该书作者的信息。此外,“纯洁性”是我努力拼凑出的短词,意在表达作品超脱叙事直击主旨的纯粹简洁。
  ——小记
  《沙之书》既作为本书的书名出现,又以本书末章的章回名独立存在,在博尔赫斯的精心安排下,最为直观地概括了本书的特点——无穷无尽的“沙之书”。引博尔赫斯在后记中的语句为证:“‘沙之书’是一部有无穷无尽页数的书。但愿我匆匆口授的这篇后记并不是这个集子的结束,希望它的幻想在刚刚掩卷的读者的丰富想象中滋蔓。”
  为了在这短短一百来页的书中写下无穷无尽的思想与内容,博尔赫斯近乎神奇地消去了每一篇故事的叙事特征,把毫无反抗的读者带到故事的情感与主旨跟前。请允许我用略显不雅的比喻说明,那就像是把一位尘世奔波的旅客麻醉得通透淋漓,忘去旅程的疲惫累苦,携到最空旷的草原……迷蒙之中,看到一双毫无羞涩的赤裸的眼。
  博尔赫斯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尽可能地抛弃一切的背景,不去把先于此刻的事细细讲明,把它埋葬在他一贯使用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虚无之中;也不去把后来于此的事指点一二,留给读者一片平静。在时空上,尽可能地汇集在一点,就如小小的一瞬,在它之前的事情自由它平静地发生,过了这小小的仅存的一点,也顺随它平静地延续。
  若是在写法上举例,它的开头可以是简单的:“我是樵夫。姓甚名谁无关紧要。”(《圆盘》)也有经典的场景放缩与转移的:“没有两座小山是相同的,但是世上任何地方的平原都一模一样。我在平原的一条路上行走。”(《一个厌倦的人的乌托邦》)毕竟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可能不会太去纠结它的开头,一个本身就可以超脱现实的故事不需要多少的现实背景,需要时在不同的场景里绕上几个来回,《一个厌倦的人的乌托邦》场景回旋式开头,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那段里已经大显身手。
  一个好的结尾才是一个故事真正要达到无穷无尽的关键。
  如果非要将博尔赫斯的“无穷无尽”与其他某些小说结尾处的“戛然而止”联系到一起,估计博尔赫斯会极不乐意,他最好的反驳就是《乌尔里卡》。因为这篇文章的特殊性,我没有办法仅展示它的结尾来表现它的无穷无尽。它实则写的是“我”与一位名叫乌尔里卡的少女同去酒店约会的片段,它以回忆的方式起头,最后也停笔在“我”与乌尔里卡一舞红尘的前刻:“地老天荒的爱情在幽暗中荡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占有了乌尔里卡肉体的形象。”它一直以平淡的语调叙述到末尾,尽管笔者在一开始就已有暗示,但文中不曾有过一点波折,也无从知晓是什么结束了这一段爱情。它就像是在表达:这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刻,也会平平常常地延續下去,它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段,更是无穷岁月中的一点,后文是一定有后文的,只是我不愿再述说。
  点、线与空间的比喻不是凭空产生的,在作为独立章节的《沙之书》中就有作者的明言:“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小说中的“沙之书”有无穷无尽的页码,它可能象征着一条直线,每一页作为独立存在的一点,这些点是无穷的。博尔赫斯当然知道他不可能笔耕不辍地写下一本无尽页码的书,那么或许他就用了这样的方式——尽可能地对一点进行提纯,使它像是一个极短暂的点,但又通过它的短暂,表现出它是一条无穷直线上的一点。借一短暂的点去映射一条直线,这是在叙事结构上对无穷的探索。
  到这里,本应继续对小说的末尾进行举例,再次论证这种故事的延续性,但或许又可以暂时从另一点进行假设与讨论——那就是情感与主旨的独立性与无限性。
  博尔赫斯或许同样热衷于提纯情感与主旨,使其拥有最精确的概括性。同样以沙为喻,只不过与先前点与线之间的关系相反:假想主旨情感为一点,一微小的沙点,而后使其尽可能地放大,它又成了球体——球体自然又包含了无数的点,无数的线与面。
  如果博尔赫斯要做的正是这样一项工程,那么他的手段就是通过精确的概括使之成为典型,使它与同类情感具有共同的特点。他要用一枚樱花,表达所有曾经、正在、将来开放的粉红。
  《乌尔丽卡》的片段里,它选择了爱情最纯真的一环,也便是在恋爱化作动物本能前的微弱朦胧:对拥有美好的期待、对失去美好的担忧。这朦胧的一点,是爱情踏入世俗的前夕,是那数万年来人类不断进化的微弱成果,使我们有了与动物相比多一点的自豪:爱。
  博尔赫斯对情感的提纯与对叙事的简化是完全一体的,但又或许与其他叙事小说不同,即不同于以往追求叙事来达到的情感展现,它往往是首要地抓住情感,而后以满足抒情写意为目的填补对应的叙事。
  假使一个人读了博尔赫斯的作品,他的梦境或许是有不同的。当他平身地躺在床上,以往的他本可以幻想自己处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再依据自己的后背对床的触感来与躺在草原上的幻觉融合。而现在,他大可省去对无尽草原的幻想,仅仅梦见自己所需的一块刚好能容自己躺下的草地,除此之外——虚无。
  当然,这里并没有什么人会有这样诡怪的梦,只是以此为喻而已。《阿韦利诺·阿雷东多》也许可以算作《沙之书》中对此类手法运用得最典型的一篇。这是一个有关革命与复仇的故事,讲述一个刺客在刺杀政敌前一个月里的思想煎熬。尽管人物与刺杀都的的确确在历史中存在过,而博尔赫斯却仅仅是寥寥几笔带去了时代的背景,专注于人物内心的煎熬,以至于不到最后的时分恐怕都不能知晓主人公思想斗争的原因。当然,这也许是因为我对那段历史缺少必要的了解。
  尽管以我对马列主义的微小且浅显的认知,不得不怀疑这样抛开政治背景去谈历史事件的行为是需要批判的,它或许带有政治欺诈的嫌疑。但博尔赫斯选择避开当时纷纭扰乱的政治斗争,集中于对人的描写,无疑收获了革命的纯洁性和对个人革命精神的高度升华。
  在《阿韦利诺·阿雷东多》的末尾,有这样的一段话:“我同朋友和情人都断绝了往来,以免牵连他们;我不看报纸,以免人说我受谁唆使。这件正义之举由我一人承当。你们审判我吧。”
  博尔赫斯对爱情与革命的续写,都尽力地使其毫无杂质。他对主人公近乎清教徒似生活的展现,也使读者从思想上感受到了那不可被玷污的革命忠诚。
  写到这里,我已经不能再继续述说,对这本书的思考,仿佛并没有随着写下来的文字而减少,却是的的确确像沙点一样:掂量的时候只有手里的一捧,细细分开辨别,竟是无穷无尽的微分。“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指导老师:王艳)
其他文献
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演奏家家庭中,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公爵的乐师。但由于父亲的癫狂暴躁、酗酒成性,此时家庭已经败落。祖父对克利斯朵夫寄予厚望,为他讲了不少英雄的故事,克利斯朵夫产生了“做个大人物”的愿望。  克利斯朵夫的父亲以严苛的方式教导他弹奏音乐,这引起了小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幸而他对音乐天然的兴趣压倒了高压教育带来的痛苦,并很快展露出音乐天赋。祖父将他随口哼出的片段集合成乐曲
期刊
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在传承华夏文化的基础上,唐人积极吸收了大量异域文化的因子,形成了“胡汉交融”的文化景观。这种“胡风”,体现在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将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外国人统称为“胡人”,由胡人传入中原的物品,都会被冠以“胡”字,以示区别。  “胡风”对唐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日用器具上,其中以胡床为代表。一般而言,华夏民族的传统坐姿是双膝跽(jì)地,即席地而坐,臀
期刊
古文必也正名乎  出处《论语·子路》  原文段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子路问孔子:“卫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回答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在孔子看来,只有“正名”,说话才能有底气,做事才能顺当合理;接着,才能使礼乐兴盛
期刊
什么是雨?《说文解字》中记载:“雨,水从云下也。”古人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描摹四季皆有。比如,唐代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场桃花雨,营造出春夜的蓬勃生机。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炎炎夏日一场大雨,短促而欢快。再如,清代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秋雨“费尽思量”,掩饰了词人的满腹心事。南
期刊
十恶不赦: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在史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赦天下”的说法,即古代新皇帝登基、皇家有重大喜事或国家遭遇重大灾难时,朝廷会颁布赦令,免除或减轻一批罪犯的刑罚,同时又规定有“十恶”是不能赦免的。那么,“十恶”具体是指哪十种罪行?它们为什么不能被赦免呢?  “十恶”制度起源于西汉,经过发展演变,至隋唐时有了相对固定的说法,后世也继续沿用。下面,根据《唐律疏议》中的记载,我们具体来
期刊
留仙裙是古代一種有褶皱的裙子,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百褶裙,它的来历和一位汉代美人分不开。  据汉代伶玄的《赵飞燕外传》记载,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十分喜爱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一条云英紫裙,与汉成帝同游太液池。鼓乐声中,飞燕翩翩起舞,裙裾飘飘。恰在这时大风突起,赵飞燕像轻盈的燕子似的被风吹了起来,同时口中说着:“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宁忘怀乎?”汉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众人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裙子因此
期刊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住的那一座大楼上,同居的人很多,他却都不理人家,也不和人家在一间食堂里吃饭,偶然出入遇见了,轻易也不招呼。……  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冷阴阴的如同山洞一般。书架上却堆满了书。他从局里低头独步的回来,关上门,摘下帽子,便坐在书桌旁边,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偶然觉得疲倦了,
期刊
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城隍庙,那么,城隍庙是怎么来的,里面供的又是什么神呢?这还要从古代的城市建设说起。  古人建城,会在城墙外挖护城河,挖好之后蓄上水,叫作“池”,“城池”一词就是这样来的。而没有蓄水的护城河则叫“隍”,因此有了“城隍”这个词。古人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的保佑,那么自然也有一个神在守护着城市的安全,它便是城隍神,也有的地方称之为城隍爷。既然是神,就要建庙来供奉它,城
期刊
缠足,据说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发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有“缠足”一条,记述了李后主让嫔妃窅(yǎo)娘用帛纏绕双脚,使脚显得纤小,向上屈成弓形,如新月一般,跳起舞来更加优美。后来窅娘就开始裹脚,宫廷风尚传到民间之后,人人效仿。  到了宋朝,缠足已经成为贵族女子的时尚,苏轼《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便是一首咏足词。后世甚至形成了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女性的脚和鞋,如清朝方绚便著有《香莲品藻》一书
期刊
1926年,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受邀前往剑桥大学开设一系列关于小说的讲座。他很得意,因为这个讲座级别很高,有很多厉害的人曾经应邀开讲;同时他也很惶恐,因为他必须要精心准备讲座的内容,才能让剑桥的专业听众挑不出毛病。为此,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读了许多英国当时的优秀小说,他甚至给某些作者写信询问他们最优秀的作品的书单……  一年之后,他来到剑桥。第一场讲座,他诚惶诚恐、谦虚谨慎,谁知道听者众多,且大家看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