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胡风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aife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在传承华夏文化的基础上,唐人积极吸收了大量异域文化的因子,形成了“胡汉交融”的文化景观。这种“胡风”,体现在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将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外国人统称为“胡人”,由胡人传入中原的物品,都会被冠以“胡”字,以示区别。
  “胡风”对唐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日用器具上,其中以胡床为代表。一般而言,华夏民族的传统坐姿是双膝跽(jì)地,即席地而坐,臀部坐在双脚脚跟之上。东汉后期,来自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中国,到了唐代大为流行,上至皇帝下至民间百姓都在使用。这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现在的小马扎。人坐在胡床之上,双脚着地,两腿下垂,比起传统的跪坐姿势,更加自然而舒适。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并不是指睡床,而是胡床,李白写诗的时候,应该正坐在门外的马扎上,如此,才能抬头望见明月,思念故乡,如果是睡在卧室的床上,“举头”便不能望见明月了。此外,毡帐,一种用毡子(兽毛蹂压而成的厚片状制品)做成的圆顶帐篷(近似现在的蒙古包),也广受唐人的欢迎。唐太宗的废太子李承乾就曾在宫中“設穹庐自居”,这里的“穹庐”就是毡帐的古称,后来这个词语也用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其次,体现在唐人的饮食方面。在唐人的餐桌上,菠菜、苜蓿(mù xu)、黄瓜、茄子、莴苣等蔬菜,葡萄、波斯枣等水果,胡椒、蔗糖、香菜等调味料,都是由西域传入的“胡食”。其中,面食类的“胡食”尤其多。以“汤饼”为例,刘禹锡曾作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这里的汤饼也叫“长命面”,唐人生日时经常食用。后来,在“长命面”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陕西一带的传统小吃——臊子面。此外,长安的街市上还随处可见卖“胡饼”的店铺。胡饼是一种中间有馅的烤制芝麻烧饼,类似今天新疆的馕。大诗人白居易不仅爱吃胡饼,还喜欢自己动手做。他在给万州刺史杨敬之的诗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寄胡饼与杨万州》)新鲜出炉的胡饼面脆油香,光是看白居易的描绘就足以让人垂涎欲滴了。
  盛唐的“胡风”,更体现在歌舞方面。譬如,盛唐乐坛流行“胡乐”,由异域传入的琵琶、羌笛、筚篥(bì lì,一种管乐器)等乐器大放异彩,唐玄宗还曾亲自将西凉进献的《婆罗门曲》改编为《霓裳羽衣曲》。时人也流行“胡舞”,其中又以“胡旋舞”尤其风靡,粟特人安禄山便十分擅长。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以至于走路都不太方便,但“至玄宗前,作《胡旋舞》”,依然“疾如风焉”,非常灵便。
  如果要感受强烈的“胡风”,还可以去“胡姬酒肆”瞧一瞧。这类酒肆多由胡人开设,其中不仅有进口的西域美酒,还有地地道道的胡姬。她们除了充当服务人员,也常以轻歌曼舞娱乐宾客。文人墨客身处其间,或感受浓厚的异域风情,或品尝西域美酒佳肴的滋味,往往雅兴勃发,陶醉其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就是这种肆意生活的真实写照。
  大唐有兼容并包的开阔胸襟,异域文化传入后,作为新的元素与活力注入本土文化中,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其他文献
01  1919年8月的《晨报》上,一篇名为《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的文章赫然刊出,署名“女学生谢婉莹”。此时正逢当局逮捕“五四”运动中的进步学生,而这篇小稿既态度鲜明地针砭时弊,又极为罕见地出自女性之手,一时间激起千层浪。没过多久,另一篇署名“冰心女士”的小说《两个家庭》亦在《晨报》上连载问世,个中描绘的故事同样被人们津津乐道。  没错。“谢婉莹”与“冰心”,这两个名字同属于一位19岁的女学生。那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如何将信息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中,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正在探索的教学课题。本文依托课题研究提出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三二一”教学模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为例,把思政课教学活动与信息化融合作为研究的内容,在对该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教学信息化“三二一”的
期刊
一、重视自我,追求自由生命  《约翰·克利斯朵夫》展现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其中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与追求一直贯穿于他坎坷的一生。  自由生命的重要特征在于发现自我,实现人格独立。克利斯朵夫的独立人格早在他7岁时就有了充分的体现。因为自小就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祖父和父亲的极力攀附下,克利斯朵夫得以为贵族们进行表演。演出相当成功,全场掌声不断。这时,父亲让克利斯朵夫向台下飞吻,并向权贵所在的包厢致意。这
期刊
罗曼·罗兰被誉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和平主义教皇”,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自然也体现在作品之中,《约翰·克利斯朵夫》便是其中的代表。  《约翰·克利斯朵夫》体现出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小说是以当时法国资产阶极社会各种腐朽黑暗现象的对立面的姿态出现的。它暴露了巴黎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抨击了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人情如纸的没落,揭露了五光十色的异域风光掩盖下的文艺界之伪
期刊
“孩子王”老舍  1933年冬,老舍初到冰心家做客,不过一盏茶的工夫,竟与其三岁的儿子打成一片。冰心搬到重庆歌乐山后,早前搬过去的老舍“抬腿就去”,每次还未进门,便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泡了好茶没有?客人来了。”孩子们一见他来了,便一窝蜂地围上去,要他讲故事、说笑话,老舍总是笑嘻嘻地和他们说个没完。冰心夫妻俩连话都插不上,只好跟他说以后等娃儿们上了学再来。老舍可忍不住,依旧专挑孩子在家的时间来,他
期刊
一、心灵的成长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小镇克拉姆西的一个公证人家庭。由于女仆的一时疏忽,未满两岁的罗兰险些丧命,从此患上了支气管疾病。呼吸困难、对死亡的恐惧、母亲“惴惴不安的爱护”,将他禁锢在了狭小的天地中。在童年的回忆里,他将这样的处境称为“鼠笼”。身体脆弱,灵魂却充满热情的“小囚徒”只能观察着家门前的运河、头顶的太空,憧憬着自由,他的思想迅速地成长起来。  在母亲的熏陶下
期刊
思辨探究  如果你参加一场小型读书会活动,要用10分钟的时间向书友们推荐《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你会怎样说?  思路导引  首先,概括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用简单的一小段话让大家知道讲了什么故事,但无须把故事原原本本地都讲出来,可以留有一点悬念。接着,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引起别人对这部小说的兴趣?或者说,你认为这部小说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针对这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地方,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說明。
期刊
作品概况  《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者:[法]罗曼·罗兰  译者:傅雷  发表时间:1902年至1912年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耗时20余年之久创作的一部鸿篇巨制,是20世纪的一部“长河小说”,作者因此书获得了1913年度的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所创造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音乐家贝多芬为蓝本,同时也有他自己的生活踪迹。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
期刊
一、家庭抗争比较  克利斯朵夫和觉慧在自我理想追寻的过程中,都率先进行了家庭抗争,都表現出超越先辈的奋进昂扬的勇气。但相较之下,前者要抗争的是物质生活的困窘以及原生家庭的认知局限,而后者则更多是与顽固的封建伦理纲常做斗争。  克利斯朵夫出身于音乐世家,自小就拥有杰出的音乐天赋和远大的艺术理想,但与此同时,低下的社会地位、贫穷的家庭也施以他诸多的痛苦和限制。例如,克利斯朵夫自小就经常为贵族们表演,表
期刊
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演奏家家庭中,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公爵的乐师。但由于父亲的癫狂暴躁、酗酒成性,此时家庭已经败落。祖父对克利斯朵夫寄予厚望,为他讲了不少英雄的故事,克利斯朵夫产生了“做个大人物”的愿望。  克利斯朵夫的父亲以严苛的方式教导他弹奏音乐,这引起了小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幸而他对音乐天然的兴趣压倒了高压教育带来的痛苦,并很快展露出音乐天赋。祖父将他随口哼出的片段集合成乐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