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字说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h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雨?《说文解字》中记载:“雨,水从云下也。”古人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描摹四季皆有。比如,唐代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场桃花雨,营造出春夜的蓬勃生机。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炎炎夏日一场大雨,短促而欢快。再如,清代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秋雨“费尽思量”,掩饰了词人的满腹心事。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冬雨翻卷,勾起诗人满腔的报国志。
  雨作为名词,读作yǔ,本义是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春秋时期的管仲在《管子·形势解》中说:“风,漂物者也。风之所漂,不避贵贱美恶。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堕,不避小大强弱。”意在借用风的吹拂、雨的润泽来劝说国君摒弃私心,公正待民。战国末期荀子有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说的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起兴”,由此强调了从点滴出发、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当雨势过大,雨也就成了危险的事物,因而可用以表示险恶的处境。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地》中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吴、越两国争端不断,一次两国人同乘一条船渡江,遭遇风浪之际,他们相互救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成语“风雨同舟”便产生于此。以古论今,后疫情时代,人们也应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作为名词,雨还引申出“朋友”之义。751年秋,杜甫卧病长安旅榻,清苦与寂寥缠身,只有一位姓魏的老朋友冒雨来访,于是有感而发写下《秋述》一文。其中的“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谓旧时宾客遇到下雨也来,而现在遇雨却不再登门了。杜甫自三十五岁入驻长安寻求入仕,却潦倒多年未能如愿;此句以雨喻人,透露出他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该文问世后,“旧雨”“新雨”旋即成为“旧友”与“新朋”的代名词。再往后,在元末明初的白话文小说《水浒传》中,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梁山好汉宋江就有“及时雨”的美名。
  雨也用以表示良好的熏陶和教导。正如南朝梁简文帝在《上大法颂表》中所说:“泽雨无偏,心田受润。”意思是雨水不偏不倚,不仅滋润大地,也滋润着人心。这种“泽万物”的雨,如同阳光、空气一样具有博爱的特性,“春风化雨”如是。
  雨有“繁多”之义。比如,《新唐书·柴绍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虏据高射绍军,雨矢,士失色。”敌人居高临下射击柴绍的军队,箭矢密集如雨一般,将士们大惊失色。雨也可用来表示“离散的样子”,如汉魏时期的文学家王粲在《赠蔡子笃》中感慨:“风流云散,一别如雨。”王粲与同在荆州避难的蔡子笃交好,在其欲归故里时作此诗赠之,深厚的情意、诚挚的友谊、离别的伤感,均在这“雨”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雨引申为动词,读作yù,有下雨的含义。《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凋敝,大臣贾谊呈给汉文帝一篇名为《论积贮疏》的奏章,上书:“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在贾谊看来,错过了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
  雨还有“降落”的含义,如古书中的“雨雪”“雨冰”“雨雹”等词语取用的正是这一释义。再如,《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据高诱注,这句话的意思是仓颉受鸟行走的轨迹启发,创造了文字,从此人们就萌生了“诈伪”之心,不再安于耕作,转而操弄刀锥、刻画文字等活动,上天担心没人再种粮食,因此降撒粟谷;而书画同源,鬼怪担心文字产生后,人们再学会绘画,将它们的形象画下来,它们就不能再隐遁身形、来去无踪了,因此,鬼害怕得在夜里哭泣。
  雨另有“滋润、灌溉”之義。如中唐孟郊《终南山下作》:“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其后鲍溶又作《答客》:“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两位诗人生活的年代略有差异,诗作中却不约而同地描述了雨水灌溉田地的耕作之乐。
  喜雨也好,苦雨也罢,都不及一场恰到好处的及时雨来得缱绻。有它相伴,情意盎然,世界如此悠然可爱。
其他文献
一、重视自我,追求自由生命  《约翰·克利斯朵夫》展现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其中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与追求一直贯穿于他坎坷的一生。  自由生命的重要特征在于发现自我,实现人格独立。克利斯朵夫的独立人格早在他7岁时就有了充分的体现。因为自小就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祖父和父亲的极力攀附下,克利斯朵夫得以为贵族们进行表演。演出相当成功,全场掌声不断。这时,父亲让克利斯朵夫向台下飞吻,并向权贵所在的包厢致意。这
期刊
罗曼·罗兰被誉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和平主义教皇”,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自然也体现在作品之中,《约翰·克利斯朵夫》便是其中的代表。  《约翰·克利斯朵夫》体现出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小说是以当时法国资产阶极社会各种腐朽黑暗现象的对立面的姿态出现的。它暴露了巴黎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抨击了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人情如纸的没落,揭露了五光十色的异域风光掩盖下的文艺界之伪
期刊
“孩子王”老舍  1933年冬,老舍初到冰心家做客,不过一盏茶的工夫,竟与其三岁的儿子打成一片。冰心搬到重庆歌乐山后,早前搬过去的老舍“抬腿就去”,每次还未进门,便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泡了好茶没有?客人来了。”孩子们一见他来了,便一窝蜂地围上去,要他讲故事、说笑话,老舍总是笑嘻嘻地和他们说个没完。冰心夫妻俩连话都插不上,只好跟他说以后等娃儿们上了学再来。老舍可忍不住,依旧专挑孩子在家的时间来,他
期刊
一、心灵的成长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小镇克拉姆西的一个公证人家庭。由于女仆的一时疏忽,未满两岁的罗兰险些丧命,从此患上了支气管疾病。呼吸困难、对死亡的恐惧、母亲“惴惴不安的爱护”,将他禁锢在了狭小的天地中。在童年的回忆里,他将这样的处境称为“鼠笼”。身体脆弱,灵魂却充满热情的“小囚徒”只能观察着家门前的运河、头顶的太空,憧憬着自由,他的思想迅速地成长起来。  在母亲的熏陶下
期刊
思辨探究  如果你参加一场小型读书会活动,要用10分钟的时间向书友们推荐《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你会怎样说?  思路导引  首先,概括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用简单的一小段话让大家知道讲了什么故事,但无须把故事原原本本地都讲出来,可以留有一点悬念。接着,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引起别人对这部小说的兴趣?或者说,你认为这部小说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针对这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地方,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說明。
期刊
作品概况  《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者:[法]罗曼·罗兰  译者:傅雷  发表时间:1902年至1912年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耗时20余年之久创作的一部鸿篇巨制,是20世纪的一部“长河小说”,作者因此书获得了1913年度的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所创造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音乐家贝多芬为蓝本,同时也有他自己的生活踪迹。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
期刊
一、家庭抗争比较  克利斯朵夫和觉慧在自我理想追寻的过程中,都率先进行了家庭抗争,都表現出超越先辈的奋进昂扬的勇气。但相较之下,前者要抗争的是物质生活的困窘以及原生家庭的认知局限,而后者则更多是与顽固的封建伦理纲常做斗争。  克利斯朵夫出身于音乐世家,自小就拥有杰出的音乐天赋和远大的艺术理想,但与此同时,低下的社会地位、贫穷的家庭也施以他诸多的痛苦和限制。例如,克利斯朵夫自小就经常为贵族们表演,表
期刊
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演奏家家庭中,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公爵的乐师。但由于父亲的癫狂暴躁、酗酒成性,此时家庭已经败落。祖父对克利斯朵夫寄予厚望,为他讲了不少英雄的故事,克利斯朵夫产生了“做个大人物”的愿望。  克利斯朵夫的父亲以严苛的方式教导他弹奏音乐,这引起了小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幸而他对音乐天然的兴趣压倒了高压教育带来的痛苦,并很快展露出音乐天赋。祖父将他随口哼出的片段集合成乐曲
期刊
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在传承华夏文化的基础上,唐人积极吸收了大量异域文化的因子,形成了“胡汉交融”的文化景观。这种“胡风”,体现在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将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外国人统称为“胡人”,由胡人传入中原的物品,都会被冠以“胡”字,以示区别。  “胡风”对唐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日用器具上,其中以胡床为代表。一般而言,华夏民族的传统坐姿是双膝跽(jì)地,即席地而坐,臀
期刊
古文必也正名乎  出处《论语·子路》  原文段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子路问孔子:“卫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回答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在孔子看来,只有“正名”,说话才能有底气,做事才能顺当合理;接着,才能使礼乐兴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