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外部冲击 推动银行转型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ei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当前,由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仍未平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遭受外部巨大冲击而增速降低。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增长与转型、改革和稳定等多重权衡。今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长经受考验,央行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举措表明,宏观经济的政策方向已经由“防通胀”转向“稳增长”。在这样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下,结合“十二五”规划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经济转型已刻不容缓。对国内银行业而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政策转向以及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突出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都对当前及今后的银行经营带来了新的挑战,顺应经济转型,推动银行自身的转型已迫在眉睫。
  为及时把握国内外最新经济形势,银行家高峰论坛将会议地点转移到中国民营经济与小微金融活跃的宁波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有关领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集聚宁波,共同探讨,并寻求应对之策。本刊特摘登专家和银行家的观点,以飨读者。编排以发言顺序为例,所以文字根据发言速记整理而成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刘奇:魅力宁波 打造全国经济洼地
  宁波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金融业发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就曾是中国东南沿海唯一的金融中心。近年来宁波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实力不断增强,金融创新不断推进,金融生态不断优化。目前已拥有各类金融机构211家,是全国第十个存贷款双向达万亿的城市,也是全国8个信贷资产质量“三A”城市之一。宁波越来越成为资金集聚的洼地以及海内外金融机构竞相开拓的热土。
  一年一度的中国银行家论坛暨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在国内外金融领域的权威性强,影响力大,是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创新的风向标,本次活动移师宁波,首次在北京以外城市举办,充分体现了国内金融界对宁波金融改革发展的肯定,增强了宁波推进金融改革发展的信心,也将进一步扩大宁波金融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我相信各位专家学者的演讲定会给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思路,给地方政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带来新的启迪,给宁波加快打造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带来新的动力,有力地促进全国金融业为实现稳增长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真诚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朋友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宁波的建设和发展,宁波愿与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更为广泛、更加紧密、更有深度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将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创造更加优质安全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在甬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互利共盈,共筑辉煌。
  (作者系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宁波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松奇:货币政策放松力度可以更大一些
  宁波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城市,我最近看新闻报道,今年7月16号宁波市政府做出惊人举动,推出包含26项内容的经济刺激计划,宁波市政府推出这个计划之后,很快,7月23号南京市政府推出相应的计划,7月26号长沙市政府也推出号称8千亿元的刺激计划。在本轮中央政府还没有下决心的时候,宁波市政府非常迅速地提出这样一个刺激计划,说明宁波市委、市政府对经济非常敏感,水平很高。我们这次将论坛举办地选在宁波,就是到宁波学习来了,宁波市历来有一股积极向上、学习进取的风气,相信这次论坛肯定能取得成功。
  我们这次论坛是在非常特殊的形势下召开的,这个特殊的形势就是7月13号到16号温总理在成都进行经济调研并在河南、湖南、广西、陕西、四川五省区经济座谈会上讲的那句话,叫做“经济回升态势还没有出现,经济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个特殊的形势下,我觉得有几个问题要考虑。首要问题就是形势判断,然后才是对策问题,大家看7月16号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态说,社会消费增长14%左右,外贸平稳正常,所以不能说出现通货紧缩,但是我认为温总理在经济调查会上的讲话可能更切合实际。从中国今年的宏观经济情况看,主要威胁不是通货膨胀,而是要对付如何扭转经济下行趋势,怎么样拉动经济的问题。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工业增加值乘以0.7的系数大体上就是年度GDP的增长率,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0.5%,因此如果不出台相应政策2012年的GDP增速可能会略高于7%,在中国有一个国情,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低于7%,低于7%后方方面面的矛盾都会激化。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形势判断上,与其看得乐观一些还不如看得悲观一些;在应对政策上,我们与其慢慢等不如先采取一些行动进行及时微调;在手段运用上,与其轻描淡写不如采取一些带有矫枉过正倾向的措施。
  在对策方面,主要有四点:
  首先是货币政策。我们的货币政策大家知道多年来一直以“稳健”名之。中国的稳健货币政策就像一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面装,2011年货币政策名为稳健实为严厉紧缩,2012年又是稳健货币政策,现实出现的却是降息、降存款准备金率。现在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改善经济增长的货币条件,货币政策应该更明确一些,放松的力度应该更大一些,两次降息还不够,还应该继续降息,存款准备金率也有很大的下降空间,现在20%的存款准备金率,从国际范围来看是太高了。我们现在到各地基层调研,普遍感觉到货币管制太紧,近年来出现的很不正常的高利贷现象实际上追本溯源都與紧缩政策有关,当然也与金融管制政策有关系。所以现在要改善经济增长的货币条件。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多少为宜呢·就是GDP增速加8个百分点,这是我们多年来总结出的一个经验。从今年的情况看,M2增长率四月份12.8%,五月份是13.2%,六月份是13.6%,每个月递增0.4%,速度有些慢。所以应该采取手段,让M2增速再快一些。
  其次,我认为在宽松的货币条件下,仅有信贷放松、货币放松还不够,我们的政策工具篮里还有很多的工具可以运用,例如财税政策等等。在当前困难形势下,我们可以考虑对小微企业减免税,对民营科技企业完全免税,对那些投向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实行一些金融政策支持,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   第三是选择哪些突破口来放松政策。过去一些年我们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国外的经济学家也一直在诟病我们的经济模式,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外需萎缩,内需不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想到,首先要拉动消费需求。但是从现在情况看,国内消费需求在短期很难起到显著的经济拉动作用,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张需要消费能力的培养、消费预期的形成、消费热点的培育、消费环境的改善等等,它需要一整套配套政策。而且你分析中国的消费需求,每天消费2美元到20美元的群体大致占人口的66%左右,这些群体的消费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80%,这部分的群体在经济下行期、困难期基本上都要捂紧口袋。所以现在我们想来想去还是要靠投资、靠项目拉动,这一点应该非常明确。靠投资、靠项目拉动有一个大的问题。2009年“四万亿刺激计划”出台的时候,我们曾经留下一大堆的后遗症,现在再靠投资拉动、项目拉动会不会出现一些什么鬼城、无效的高速公路、无人用的机场等等。其实,通过投资方向的控制,这些问题实际上可以得到解决,可以把我们现在的项目拉动、投资拉动立足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配套上,放在生活水利、生态水利项目建设等等这些能为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带来好处的项目。退一万步说,即使效益不是太高,但是肉烂在锅里,我觉得投在国内的项目不管怎么弄,都会形成国内各部门的派生收入。相较之下,拿一万多亿美元买美国的债券,看看现在美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美国的资金平衡表,实在让人担忧。所以投资要坚决投到国内项目上,在项目上做好选择,投资对经济会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只要将副作用、将风险稳定在可控范围内就没有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谁来拉动。2009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是中央政府提出的,中央政府实际上是支出牵头主体,但是我们从这次宁波、南京、长沙提出地方版刺激经济政策,看到一条新的路线图,即:财政收入状况好、经济情况好的地方政府提出这样的刺激计划,中央政府包括银行给予一定的支持,只要掌握好刺激扩张度,会形成一个经济刺激的良性循环。
  我历来认为,在中国经济的困难期,只要我们设计一个恰当科学的政策组合,这个困难期会很快过去,中国经济还肯定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银行家杂志社主编)
  李扬:面对国际低迷形势 多方向促进经济转型
  今天是谈金融问题,最近大家说得比较多的一句话是说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金融业如果只谈自己就只是数字,离开实体经济的金融应该说是无所依凭的。近期我和我们的研究团队完成了一个关于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大家知道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债务危机,是由金融业过度杠杆化造成的,如果纳入资产负债表的框架来看的话就是负债过多了。如果说这次危机会对金融理论产生新的推进的话,那么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扩大使用将是其中之一。从中国的情况看,我们通过编制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目前我们的资产负债表还是很健康的,但是中国的杠杆率提高速度非常快。
  进一步分析这个资产负债表,从政府、企业、居民这三块来看的话,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还可以接受,把所有收支放在一起来看,我们政府这几年的收支状况是改善的,有一个佐证,最近媒体也在报道,财政部在银行的存款三万多亿元,有三万多亿元存款的政府而且存量是不断增加的,谈何赤字·赤字只是局部少数的收支活动的结果,所以中国政府还不会出现像欧洲国家那样的债务危机。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中国企业的负债率高企依旧,OECD企业的负债如果占GDP的90%就危险了,而中国在2011年的统计数据是107%,这个时候如果再采取缩小版的“四万亿元刺激计划”,企业的负债率还会进一步升高。如果说中国金融界存在近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那就是所有措施造成的企业高负债率问题。现在美国经济尽管有那么多的问题,但它的企业负债率依然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只有60%多,说明它的企业很健康,企业的问题无非是资金不足,对经济信心不足。中国企业则恰恰相反,大家拼命干,这样的结果是可能把当前的GDP搞上去了,但是潜在的危险进一步埋下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呼吁一下现在中国的企业,把过高的企业负债率降下去。
  关于宏观经济的另一个课题是经济转型。转型问题探讨了不少,从上个世纪就开始说要转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等。但是大家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转型并不特别成功,关于转型还需要下大气力去做,这个问题关乎中国未来的命运,转型问题需要认真对待而不是浮夸的空谈。
  纵观全球形势,我觉得未来五年到十年全球经济应该在低迷中波动。造成这次危机的一些主要原因:储蓄消费结构不合理、金融的运行模式问题、财政赤字等等,目前来看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让本次危机延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一定程度上说恰恰是这些措施让危机后的經济恢复变得更加困难。比如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大家分析原因认为在市场最需要的货币的时候货币当局却采取了紧缩的政策,于是作为一种救助手段,各国都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而后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我们国家也是一样,2007年以后两年发行了以往几十年的货币量,货币政策已经相当宽松了,但是效果却并不显著,不恰当的货币救助政策导致现在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越来越少,政策空间也越来越少。再比如救助危机过程中很多国家采取了很多非常规的措施,推出了一些新的政策工具,使危机不至于集聚恶化,但是市场秩序却因此破坏殆尽。我们对危机的延续时间需要再做出清晰的判断,并做好长期打算。
  那么全球经济形势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这两年最显著的现象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在减速,而新兴经济体在增速,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剪刀差,在这个剪刀下面出现了两个变化趋势:一个是2013年全球GDP中,发达国家占比很可能低于50%,而新兴经济体要超过50%,从而改变了以往几个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大半经济比重的状况。另一个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在金融领域中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角色将发生变化。以往的情况历来是发达经济体充当债权人,而新兴经济体作为债务人,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输出资本,但是现在这个情况完全相反,那些握有钞票和权力的发达经济体成为债务人,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成了债权人。另外,以往发达经济体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新兴经济体则按6%~10%的速度增长,现在跟随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下降,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也下降了。印度经济增速下降很快,俄罗斯则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增长。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经济减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很难指望在有过去三年这样9.7%这样的高增长,经济增速可能维持在8%左右。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太低,我们的增长是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大量的资金铺垫下去来取得的。所以经济减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很多人提出了包含相应经济刺激计划的方案。但需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诸如地方政府版的“四万亿刺激计划”还是应该谨慎对待;二是转型的核心应是提高经济效率。那么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可以把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归纳为三个:
  第一个方向是以美国为代表,在推进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同时,努力提升服务业的可贸易程度。服务业传统上是一个可贸易程度很低的行业,因为它难以保存、很难贸易,所以全球的服务业中可贸易部分是20%以下。現在基于科技特别是IT技术之上,大量服务业变为可贸易。所谓服务业可贸易的问题,是要让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深度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我们的工业化和整个经济的服务业化,这是一个世界的趋势。美国人说要争取十年把服务业的可贸易性20%提高到50%,中国服务业目前的可贸易程度非常低,所以要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服务业化的同时要推动服务业的可贸易性。
  第二个方向是以欧洲代表的绿色发展趋势。欧洲虽然目前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碳税依然在推行,金融税也在推行,根据它们的研究,我国经济要想完成转型,从传统的非绿色转到绿色需要三十年时间。这包括设备的转型,设备的低碳化,消费的绿色化,其中就有大量的新型制造业的投资,生产绿色生产设备,初步估算,对经济的推进至少在3个百分点。
  第三个方向是由中国代表的高端制造业。目前中国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引领了最新的发展趋势,党中央对此也是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充分应用中国高端制造业优势,充分发挥它在促进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经济转型迫在眉睫,而通过怎样的制度安排来推动转型就变得异常重要。中国通常的做法是出台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当中国仍处在一个很低的发展水平,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前,就可以直接借鉴那些被检验的成果。但是当我们走在前沿的时候,哪些可开发哪些不可开发,就需要谨慎选择。我们研究过很多的产业政策,发现政策引导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且产业政策的配套措施副作用大,产业政策出台,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就业政策等等一起配套出台,那么成本的提高就压榨了收益的空间,所以我们始终还是要坚守提高效率这个基本点。
  靠产业政策这样的措施来推进所谓产业的调整是一个低效率的手段,甚至是一个以丧失效率为代价的制度安排,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历史给了我们机会,在国际上我们的经济占比在上升,作为债权人的地位在不断巩固,这更需要我们稳健发展,解决经济低效问题,我们国家的经济才能跨过目前的种种障碍,从而走向发达国家的行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罗熹:抓住利率市场化机遇 加快银行业经营转型
  近期人民银行连续下调基准利率,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其中,允许存款利率适度上浮,这对利率市场化以至整个金融改革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手段,体现了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权和客户的选择权,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按照“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走过16年,目前已进入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关键阶段。利率市场化将对国内银行的盈利增长、经营模式与市场竞争带来了深远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国内银行业利润增速下降在所难免,但在正视压力和挑战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战略机遇。银行业应当适应变革,抓住机遇,沉着应对,开拓创新,经受利率市场化的洗礼,实现更加科学、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的利润增长较快,但发展模式还是存款贷款、赚取利差、提取拨备、获取利润,在利率管制的前提下,银行间比拼的是做大规模的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2011年,五家大型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接近75%,中型银行达到83%,城商行更是高达90%,银行业同质化经营特点明显。利率市场化对传统的存款贷款模式冲击巨大,需要银行业加快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收窄是大的趋势。有关统计表明,日本银行的存贷平均利差由1984年利率市场化前的3.15%收缩到1994年利率市场化后的2.33%,减少82个BP;香港2001年完成利率市场化,2009年零售银行整体净息差1.48%,较2001年下降超过60个BP;台湾地区存贷款平均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后也减少了100个BP左右。表面看,利率市场化大幅降低了银行业盈利能力,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存贷利差收窄只是对银行竞争能力进行了真实还原,给了我们更加清楚、准确评估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机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以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技术、网络、团队,为客户提供综合、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银行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力量。历史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1980年3月美国制定《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决定分6年取消Q条例,1986年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前美国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约1.3%,1981~1986年上升到1.39%,1987~1991年利率市场化成熟期为1.67%,比利率市场化前提高约30%。同期美国银行业存贷利差先升后降,利率市场化后大约下降了200个BP,但通过经营模式调整,其净息差一直在稳步扩大。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长期保持较低的名义利率,但2007~2011年的数据比较表明,国内大型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仍远低于国际大型银行的整体水平。这说明充分利用好利率市场化、培育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的银行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更具盈利能力。
  其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前,国内各家银行的存款都执行基准利率,贷款主要投向风险低的大客户、大项目,追求的是贷款低风险、资产高质量和稳定的存贷利差。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的平均付息成本上升、各行差异加大,传统“贷长、贷大、贷集中”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各家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定位,有选择地拓展业务。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利率定价和成本控制看起来是存贷款定价问题,实质上是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如果银行的资金运用要获得高收益,就必须要控制好高风险,做好风险的对冲、分散和转移,这样才能赚取高利润。有关统计表明,美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高息差、高中间业务、高信用成本的特征十分明显,上世纪60年代美国银行业净息差3.53%,80年代后期上升到3.98%,同期信用成本率从0.18%上升到1.54%。高息差中隐含了高风险偏好,体现了银行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净息差能保持稳定,重要的一点就是银行调整了风险偏好、开展特色经营。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时期,经济结构调整为银行业加快经营转型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如果国内银行业主动顺应利率市场化和经济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卡、个人贷款等零售业务,就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扩大内需。   第三,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业拓展金融资产服务。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间接融资服务,二是金融资产服务。金融资产服务是银行为客户持有的、以金融工具承载的资产所提供的服务。从银行自身角度看,金融资产服务具有资本占用少、经营风险小、收益稳定性强、与客户资产管理流程高度契合及长期可持续等特点,发展金融资产服务有利于银行由资产持有向资产服务转变、由资本占用向资本节约转变、由利差收入向服务收入转变。从市场和客户角度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客户由高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转变为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直接筹资和融资。近十年来,我国股票、债券和基金三类金融资产高速增长。货币、资本、保险三大市场的持续发展催生了更多的金融资产新形态,客户持有各类大量金融资产,对银行提供金融资产服务的需求强烈。金融资产服务包括投行服务、理财服务、交易服务、融资服务、结算服务、托管服务等。积极开拓金融资产服务,既能满足个人客户不断增长的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又能在金融资产的发行、持有、交易等环节支持企业客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发展金融资产服务,银行可以连通货币、资本和保险市场等多类投资市场,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推动银行的经营转型,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利率市场化将促进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利益调整,有利于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的利益分配,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必然选择。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努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大力开拓金融资产服务。要从单纯的存款贷款模式,转向存款贷款模式、市场交易模式、价值管理模式并重的新型经营体系,加快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格局。 总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快转型,中国银行业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黄毅:承担社会责任 真正服务实体经济
  自2011年10月份以来银监会就开始清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密切联系,化解地方政府的融资风险。我们顶住了来自市场、来自国际、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调控政策,保证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花了很大工夫整顿银行的不规范收费,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同时积极准备制订管理办法,把主要的精力都用来思考、计划,在政策层面上规划中国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支持实体经济是现实需要,是中国发展和银行发展长期的一个战略问题。
  去年国際上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对全球银行颁布了一个评估指标,这个评估分为四个档次,把银行监管的所有工具加起来有30个项目指标,每个指标分为符合、大体符合、大体不符合和不符合四档,中国银行其中符合的有十几个指标,大体符合的有十几个指标,不符合的没有,但是大体不符合的有两个指标,第一个是银行监管的问责制问题、透明度问题,第二个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指标。中国金融尤其是银行业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们银行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比我们取得的成就大得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风险管理的问题,我想就此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点银行家要守住自己最基本的理念。银行是一个服务行业,银行家是为所有交易提供服务的一群人,如何搞好服务,如何提供服务档次是服务的核心。既为有钱人服务,也为没钱人服务;既为老人服务,也为小孩服务;既为发达城市客户服务,也为不发达城市客户服务。这是银行家和银行机构首要的社会责任,是立足的根本,如果忘了这个本,其他的指标都是空泛和缺乏说服力的。
  第二点是银行提供服务不能提供简单的服务,需要根据百姓的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根据国内外人群的需要,提供量身定作的服务,这是现代银行的标准。
  第三点银行服务一定要公道合理,你不能把别人的钱装到你自己口袋里而缺乏了与之对称的服务,从现在我们银行业的产品结构、产品价值上看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中国银行业需做好面对宏观风险的准备。目前银行只要拿到牌照、拿到存款、放出贷款就产生利润,但目前步步逼近的宏观风险让银行的生存不会再像以往一样轻松。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还是中国逐步放松的外汇管制,虽然现在很多银行都申请做外汇管理,但外汇风险度越来越大,银行却缺乏对自身抗风险能力的认识。从微观层面来讲,很多银行同样面临很多问题,所以一个良好的风险管控能力是银行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看银行的竞争力,除了它的市值、影响力之外,风险管控能力是最核心的,但现在我们的银行虽然在国际上也建立起了较大的影响力,却没有深刻反省风险对自身造成的影响。
  其次,中国银行业对创新的缺乏。虽然创新的口号一直在提,并且把缺乏创新归咎于制度问题,但创新既包括制度的创新也包括技术的创新,而且诸多银行的创新在经历了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后在市场上受到很大的影响,银行业需要重新审视金融创新的方向和可行性,所以中国银行业在创新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不是一个政策问题,更不是一句口号。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不做生意,只会跟着“铁公基”贷款,便是没有希望的。目前银行能赚钱因为固定的利差,而不是自己的本事,只有发掘并扶持真正的好企业,才能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希望我们的银行家能够真正的赚钱,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法规部主任)
  刘连舸:抓住危机中的机遇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无论是企业家、地方政府领导们都认为本轮经济危机的影响可能远比2008年经济危机更深化更严重,只会雪上加霜,所以我们对危机需有一个更加清醒、忧患的认识,要从长远的考虑,做长期准备。首先就是对海外资产安全以及对未来走出去战略影响的考虑。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之后,无论从国家层面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还是银行、企业在海外的资产都会出现一定风险。最近议论颇多的非洲,特别是北非发生一系列动荡以后,我们银行的资产何去何从·从进出口银行的数据来看对于我们银行业贷款、各个项目推进并没有产生特别大的实质性风险,但是潜在风险如果在危机持续的情况下将有逐步暴露的风险。   目前美国为了应对危机,正在制订考虑新一轮的涉及到包括出口买方信贷、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也完全有能力克服危机,把危机化为一种机遇。第一,国际资产缩水,是我们收购一些国际优质资产的大好时机。第二,对于发挥我国金融优势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作为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债权国,从政府层面正在给予债务国支持和与之合作的机会,从市场运营的角度来讲,美国的基础设施老化非常严重,正面临新的发展瓶颈制约,而中国企业有这个能力投资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受资产负债表的限制,拿不出更多的钱走出去投资,这时就体现出金融支持的重要性。银行业的模式就该是金融跟着企业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一条基本规律。另外一方面当银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金融也会有主动的作用。比如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发展,银行就发挥了金融的带动和催化作用,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在它们资产负债能承受的情况下去帮助它。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是受益者,前30年中国经济世界化,而现在国际上开始讨论世界经济中国化。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提倡的竞争力的平台不该再局限在国内,更应放在全球这个大舞台来讨论。我们要站在全球战略和全球的平台上推进经济发展,这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最大的背景。所以要坚持在国际上与虎谋皮,通过中美战略对话可见一斑,大国的比拼,还是经济实力的比拼,通过自身经济实力的提高,再与大国对话来重新制订新的规则,重新确立我们的地位。否则因为危机导致外需减少,就完全把发展重心掉头转向国内,把海外市场上稍纵即逝的机会放过去,必将对我们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不能忽视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应该积极应对。过去我们的宏观调控已经在起伏、跌荡、松紧中不断变化,出现一些危机是正常的,未来中国会成为世界较大的经济体中的一员,如何承担大国的责任,如何据此带动世界的更好发展,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最主要的区别。我们不但要强调实力,还要强调理性、道德、责任,只有以德治国,才能取得世界的认可。
  (作者系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
  丁向群:加快经营转型和创新 应对金融新举措
  2012年面对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和国内的经济转型的压力,我国的经济步入了增速趋缓的阶段。在这样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由防通胀转向稳增长,在金融改革方面为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及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我国也进一步深化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改革进程。
  主要表现在价格方面,一方面是汇率波动放宽,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信息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央行干预人民币汇率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變化。
  第二是利率管制放松,2012年央行6月和7月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存款的利率上浮区间扩大到10%,贷款的利率下浮区间扩大到30%,央行加大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力度。
  在金融市场方面,包括信贷、外汇、票据等多种产品,交易机制多元化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相继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放心产品,发行的条件也更加市场化,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在货币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结算地区也不断扩大,目前跟17个地区和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离岸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也初步建成,人民币计价产品、融资业务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也快速发展。
  这些改革对商业银行来说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未来的金融改革会在遵循市场化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而这些改革措施必将对我国现有的金融秩序造成冲击,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新的挑战,积极应对改革、推动经营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对商业银行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第一是同业竞争必然加剧。随着汇率、利率等价格工具的市场化,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将在同一个平台上直接竞争,市场报价、产品研发、市场走势判断、客户营销策略等各个方面都将面临全面的挑战。考虑到银行应对市场化改革的能力各有不同,个体化差异可能会被放大,银行业的兼并和收购可能会进入一个活跃期,现在已经有部分优质大型客户对存贷款利率分别按照浮动上限和下限提出了需求。这也会极大压缩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
  第二是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模型转型。当前中资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普遍具有存贷款利差收入占主导,对政策支持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主要是靠大企业、大项目这样的特征。但是市场化的金融改革措施会进一步使汇率、利率波动的影响叠加交织,加大资产负债波动,使资产负债业务趋于更加多元化,这些变化将从外部推动商业银行转变业务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强汇率、利率的经营和主动管理,优化资产结构。
  第三是资产管理压力加大。一个是需要银行前瞻性提高,要密切关注利率、汇率的走势,要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利率的走势,提出有效应对措施。第二是对主动性的要求,银行需要根据对利率汇率的趋势迅速找到正确的反应的方式,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以促进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是对银行权威性的要求提高。银行需要建立一套高效运转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以有效应对增加的利率、汇率波动。
  第五是来自对传统风险管理模式,汇率、利率市场波动加大,未来不确定性增加,剧烈动荡的可能性会增加,影响因素多元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逆向选择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人民币汇率、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表现得日益明显,所以传统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是建立在汇率和利率相对固定的机制背景下的,对商业银行来说风险识别和计量、管控的压力也相对增大。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加快经营模式的转型和业务创新。
  首先要优化资产负债业务的结构,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净利息收入占大部分,而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措施首当其冲影响的就是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中的存贷款利差,所以银行要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优化动态调整,在负债业务方面要进一步拓宽资产来源,在自查业务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贷款客户的结构,在贷款客户选择方面追求客户结构的多元化,吸引更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客户,同时还可以向拥有更多风险定价权的业务去倾斜。   第二个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对存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很多国际同业的中间业务占比是达到5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来说是在20%以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中间业务仍处在代付代收的低层次阶段,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分析市场发展趋势,着力发展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财务顾问、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业务。
  第三个方面是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拓宽多元化流动性渠道。存贷款利率跟基准利率变更的敏感性不同,基准利率的变动可以通过增加负债成本、减少资产收益的方式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业银行要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重新定价和基准利率变动的预测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及时采取必要性的措施,对过度暴露的利率风险进行规避,优化资产负债结果,不断完善资产负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管理,内部评价考核机制,新产品和创新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机制,积极拓宽多元化流动性来源渠道,促进资产负债综合平衡管理。
  第四个方面要强化资本管理,实现资本与风险的平衡发展。高标准、严要求,加快推进风险和资本管理变革。我国商业银行正积极准备“新巴塞尔协议”和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通过不断完善模型开发、运用和验证机制,持续推进计量模型优化升级和独立验证,实现资本和风险的平衡发展。
  2011年11月,中国银行入选了首批29家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名单,既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认可,也表明中国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得到了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认可,借此契机,中国银行也建立了三大风险计量体系,资产覆盖范围达到80%以上,以此来持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进一步市场化的金融改革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在要求。中国银行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努力适应市场化的金融改革新举措,以更丰富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助力我国实体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银行公司金融业务总裁)
  王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色错位与角色归位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内曾经一度迷漫过一种乐观情绪,认为我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很多地方都是优于西方的发达国家的,正因如此,金融危机才没有在中国爆发,反而我们的一些大型国有银行还一举占据全球银行业排名的最前列。那么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机制下,金融危机是否会爆发·
  有人将中国金融业与外国金融业的比较深层次地归纳为国家资本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的比较,二者的优劣现在无法定论,我只能说,如果自由資本主义无法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的话,那么国家资本主义同样无法避免。中国现在是什么情况呢,从我个人的角度看,中国特殊的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决定了无论我们目前的经济形势如何,金融指标怎样,大面积的金融危机中国爆发的可能性都很低,因为我们的政府现在还可以在金融危机初现苗头的时候及时用行政手段加以扭转。这是中国的现实,可以说是特有的制度优越性,但并不是说这样做就不会付出代价,因为行政干预的背后会带来深层次的经济效率缺失等问题。这种效率的缺失反映在微观经济领域,最直接的表现是每个人都不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做自己的事。说得更加直白一点,企业不像企业,企业有很多活动跟市场无关;银行不像银行,银行也不是单纯的市场主体而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银行的经营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跟西方银行业都相去甚远;监管不像监管,监管者代替经营者进行决策;政府不像政府,直接干预所带来的短期有效性使政府更加迷信行政干预的作用,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在一些领域不断失灵。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怪现象,在我们一直倡导的市场经济环境里,企业、银行、监管、政府等多种角色是错位的。
  我说的这个错位在中国银行业不仅存在于国有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中,而且延伸到股份制银行乃至民营银行身上。我们的银行与国外银行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的银行不仅代表自身还代表政府,因为银行还是要由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国家在赋予银行经营职能的同时还加上了很多社会职能,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经营行为不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而是要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但是银行作为一个经营主体怎样舍弃经济利益最大化转而追求社会利益最大会呢,政府干预的作用在这里就发挥的淋漓尽致。很多人诟病中国没有银行退出机制,进而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失,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银行替政府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服从政府的行政干预换来自身的“长治久安”。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是金融主体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要掌握定价权,要独自面对市场风险,这些前提在中国目前显然并不具备。
  如果说目前中国的金融业存在企业、银行、监管、政府多方角色错位的问题,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各方角色归位·这个问题说困难也困难,因为中国的大环境如此,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各方能各司其职。一个好的金融体系里,监管与被监管者是要适当保持距离的。监管者真正的任务是制订规则,然后通过现场非现场的手段来落实这些规则,并结合新的市场情况和监管目标对这些规则不断进行优化调整。规则的制定应当兼具可执行性与透明性与连续性。同样的,监管者应当构建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准入与退出都可以顺畅进行。大家想想这样的一个监管体系在中国是不是实现了呢·我非常有把握的说还没有实现。现在的监管者还是在大量的介入应当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的微观领域,这在目前的中国银行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要理顺监管者与银行的关系,首先要理顺政府与监管者的关系。政府首先要像政府,政府给予监管者和银行明确的要求,政府要给予银行市场独立主体的地位,然后授权监管者按照既定的监管目标,使用既定的监管规则去执行监管。市场各类角色归位,这是我的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希望即使短期内无法实现,也可以先有一个开端,用上几代人的努力,使我们企业像企业、银行像银行、监管者像监管者、政府像政府,使掩盖在我们既定体制机制下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乃至解决,否则各种各样扭曲的激励机制潜在的问题都得不到纠正,早晚会以金融危机这样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最值得忧虑的事情。   (作者系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
  杜江龙:积极面对挑战 推进“两化一行”发展战略
  浙江省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一个省份,但也是这次金融危机中经济下滑受冲击最严重的一个地区。王君老师上面讲的主要站在较为中立的角度来看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而我将近20年一直在财政部从事金融监管工作,现在来到交通银行,通过对比这二三十年的改革,我认为中国银行业还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的,尤其是在风险防控方面。但是当前银行业面临的环境和过去30年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想就当前的银行利率环境谈谈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的问题。
  2011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商业银行应该交出了比较满意的答卷,资产质量也得到了一个有效的防控,同时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业务增速增长保持30%甚至40%以上的增长水平,同时促进金融创新、优化业务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去年年底以来,商业银行处于风口浪尖,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
  商业银行在未来主要需面对五大方面的挑战:
  第一大挑战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去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完善结构,建立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效率,是内部挖掘的改革。而当前则是深化改革,这种改革是利率格局的调整,更体现在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利益的让步。从最近两次的调息来看,今年的利率增长,包括明年的利率增长都将有一定的下降,依靠纯贷款利差作为收入主要来源这个问题从美国、日本等等一些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实践经验来看已经证明了它的不稳定性。
  第二大挑战是存款的增长问题,通过经济增长中“刘易斯拐点”理论,在银行业方面我认为也存在这样一个“刘易斯拐点”,存款的增长放宽同时成本上升,从而导致银行业的发展、增长和未来利润的增速呈现下降。对于存款的增长问题,未来一段时间也是呈现一个相对增速减缓的一種趋势,我想主要是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M2的增速,M2的增速长期以来都是16%、17%的速度,在今年年初确立了今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降到了14%,调控目标14%,实际增速从去年开始到现在也就是维持在13%的水平,所以给银行业的存款增长带来一个增速减缓的影响。
  二是境外资金的流入对增速减缓的影响,由于境外资金的流入,使央行货币投放速度减缓,既货币供给增量下降,导致人民币存款增量的下降。
  三是派生的能力,特别是受托支付的推进,整个银行业通过贷款的投放所派生的存款的下降导致增速下降。
  四是金融创新的分流作用,导致存款持续被分流。
  由于上述原因,使近一两年间银行业揽储压力倍增。
  第三个挑战是贷款的增速问题。现有的经济高增长主要来源于高投放,这种成长环境必将渐行渐远,企业对银行的间接融资依赖度持续下降,在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贷款的增速可能维持在10%多一点。
  第四个挑战是银行资产质量的问题。通过与大量投资者、分析师的沟通,普遍听到他们对银行业未来面临风险的担忧,首要风险是地方融资平台,其次房地产贷款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加强,市场也做出反应,房地产的相关股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如果调控措施继续加强,房地产业所面临的风险会不断暴露。另外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的暴露,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可能会是银行资产不良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
  第五大挑战,银监会对银行加强乱收费的管理,中间业务增速有所放缓。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将降低,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更新理念、更新战略机制、优化流程方法、优化结构,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定价能力、资产配置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如何推进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到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近年来交通银行提出了“两化一行”的发展战略,就是走国际化、综合化的道路,并且开展了管理创新、深化二次改革,为进一步转型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今后我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第一个是战略推进,实施差异化的业务策略,赢得转型发展的主动权。因为交通银行是国内目前综合化牌照最全的一家商业银行,我们的子公司包括信托、租赁、保险、基金公司、投行等等。我们能够落实适应自身特色的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在转型中能够赢得主动权,避免同质化竞争。
  第二个是重点突破,一个是优化客户结构,一个是发展新型业务。发展一些中性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客户,深入对接金融市场。大力发展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信用卡等个人金融业务。
  第三个是继续推行二次改革,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风险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
  总之,当前商业银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我们也相信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多于挑战,交通银行将沉着应对金融的变化,争取以一流的金融服务和一流的业绩来回报社会、回报客户,谢谢大家!
  (作者系交通银行董事会秘书)
  欧明刚: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新特点
  我们的银行竞争力评价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我们进行竞争力研究的目的旨在提炼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揭示存在的不足,从而推动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银行体系的稳定。对去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财务评价中,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等取得了进一步的提升,领先于国际同行,这是和中国的整体经济的良好表现和我们银行业多年来进行的改革和管理创新、多年来的投入以及多年来的人才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在经营管理上,也有一些更加值得的喜人变化。
  一是发展战略更加清晰。走特色化、差异化的道路成为一个共识。我看很多银行都有非常简练、符合自身特色的一个战略描述,并且在尽力打造自身的特色业务和特色产品。二是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缤彩纷呈。这点在我们《银行家》2012年五月份主办的中国金融服务创新评价活动当中就可见一斑,活动中我们通过收集数百个银行的创新案例,反映了银行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方面种种的努力,有很多案例是非常经典的。三是IT建设。信息技术对于银行至关重要。新产品的开发,流程的改进,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客户的管理,营销的开展,绩效考评的进行以及成本管理等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银行的IT系统的支持。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IT系统的承载能力。近年来各家银行都很重视IT建设,只不过不同规模的银行进行不同模式的探索。四是公司治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我看绝大部分的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是达标的,至少从形式上是达标的。甚至还有很多的银行还颁布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包括我们很多的城商行,这是值得提倡的。五是银行转型在加速。这一点就表现在中间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和重视。六是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许多银行利用现代管理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手段,并采用更现代化的手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银行成为大部分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七是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可以说是2011年所有银行普遍出现的亮点。小微企业成为一些银行的重要战略,因此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很快。   当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有一些,如下半年的时候有一些银行的不良资产有回升的态势,影响不良资产率,有9家银行的不良资产额是上升的,此外资本补充的压力也非常大。中间业务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是有一部分是与信贷业务相联系的。在信息披露方面,银行之间并不平衡。有些银行对一些重要业务数据的披露总是语焉不详,有些银行年报披露得太晚,特别是有一些城商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披露它的年报。
  下面来说一下竞争格局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我们是将大中型银行和城商行是分开来做的,但是如果放在一起来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城商行增长是快于全银行的。一些原来我们觉得表现一般的银行现在也有明显的进步,从财务指标上面和其他方面都可以看出。大银行在人才、网络、IT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中小银行在机制灵活、市场的敏感性方面也有他们的优势。目前城商行这个群体也在走向分化,现在有27家资产超过1千亿的城商行,北京银行去年底的资产接近一万亿,也超过一些全国性银行。当然城商行目前的扩张也面临一些政策的障碍。但是如果我们的监管立即放松,是不是我们的城商行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城商行的特色在哪里,将以什么样的优势去向外扩张,特别是在未来面临诸多挑战的时候。对于利率市场化、监管变化、对客户的变化以及对竞争对手的变化,我们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准备·特别是我想对城商行的银行家们说,不如这这个时候去苦练内功,把特色产品、特色业务做扎实、做透,使之具有不可复制性,使之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形成真正自己的拳头业务和产品。
  最后,我希望我们的银行能进一步围绕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多做努力。在这里特別提醒各家银行在信息披露和形象宣传上多做工夫。银行的竞争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声誉,这是银行的无形资产。你的声誉靠什么来形成,靠什么来构建,靠什么来打造。这需要营销,还需要宣传。我们银行业经常会感觉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好的、负面的东西,特别容易被放大。那么,我们需要检讨的是我们银行在品牌的宣传上是不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们声誉管理当中是不是做好了呢·我们发现有的银行网站长期不更新、资料不全,给人感觉这家银行不是一个特别有竞争力的银行。所以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还是需要做得更加扎实。银行业是一个特别注意品牌和形象的行业,在这方面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作者系银行家杂志社副主编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组副组长)
  殷剑峰:经济下行中的中国银行业困境
  非常荣幸能跟大家分享我最近的研究思路,今年是2012年,龙年,大家可以历数一下历史上的龙年都不太平静,今年形势更是一个动荡的年份,美国面临财政悬崖的问题,欧盟区的问题更加严重,中国经济增速在逐渐下滑,是不是在二季度、三季度触底没有统一的看法。中国的商业银行从技术上扩张发展到今天变成全球最赚钱的银行,甚至是暴利的银行,它的背景是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在未来必然面临动荡。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经济,它为什么成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从人口的视角来探讨一下中国经济成功的因素,过去30年中国高速经济增长,这个增长的背后有三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一是高劳动人口比重,第二是高储蓄率,第三是高投资率,这三个之间有非常明确的逻辑关系。
  首先看一下劳动人口比重,中国劳动人口比重从1978年开始超过平均水平,1978年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开始。到2010年中国的劳动人口比重大概是72%,劳动人口比重不断加大带来的就是高储蓄率。劳动人口越多,挣钱的越多,收入越多,储蓄也越多。两者相辅相成,同涨同落。但是高劳动人口比重带来高储蓄率是有一个前提的,毛泽东有一个话叫做人多力量大,但这个前提条件是高就业。高储蓄率就有高投资率,有了储蓄就有投资,两者也是相辅相成,同涨同落的,没有高储蓄率是不可能维持这样高投资的。高劳动人口比重,高储蓄率、高投资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口红利。
  第二个是通过储蓄来支撑高投资,这些因素在我看来正在发生变化。未来可能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代,这个动荡时代的核心就是储蓄率下降,导致储蓄率下降的可能性因素有三个,一是人口老龄化,会直接降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收入和储蓄。二是要素价格的变化,经济周期将推动政府和企业部门的储蓄下降,并对经济增长形成负反馈。中国储蓄结构中住户部门占43%,这部分储蓄是跟人口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的,而政府和企业部门的储蓄占到了57%,这种比重在全世界的大国经济中都是占的比较高的。那为什么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这么高呢·企业部门这是得益于中国特殊的部门收入分配结构。而政府部门的收入能增加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卖地的收入。这两个部分在未来都会首先受到影响,劳动力要素价格上涨将削减企业收入,资本要素的价格也会发生变化。政府的财政预算收入减少储蓄就会下降。另外政府的收入结构有问题,通过国家编资产负债表的时候统计的数据来看,20%是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业有关,而房地产和人口储蓄有关。三是外部拉动的作用会明显下降。随着欧洲、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进出口率持续上升,上升了接近8%、9%,进出口率的上升背后实际是拉动了中国国内的储蓄,这一点在未来也会发生变化。现在中国的进出口下降非常快,很难回到以前的7%、8%这样的速度。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很显然的,中国GDP肯定会下降,对中国银行业会有什么影响呢·简单梳理为以下有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会影响到银行的资产业务,尤其是银行与房地产相关的业务。中国的银行业跟美国的银行业不一样,美国的银行业大量介入美国的居民按揭贷款,中国的银行业的按揭贷款占比虽然比较少,但是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供给土地的地方政府有很密切的关系。我知道北京某个区它的土地储备是600亿元,这600亿元都是银行的贷款,如果这600亿的土地储备全部放出来,北京的地价肯定跌。
  第二我想会影响银行的业务结构,尤其是银行的负债业务压力巨大,流动性过剩不再,存款不再便宜。
  第三结合未来银行业改革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的推出,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重组现象,甚至是银行业倒闭的现象。   另外我们看一下房地产与人口结构的关系,通过一个日本的案例,劳动人口占比增速出现下滑,一阶拐点是在1988年,1990年日本城市土地的价格急剧下跌,当然背后也有其他的因素诸如宽松的货币政策,疏漏的监管也有,但是人口是一个逃不过去的更加根本的因素。
  再看美国,美国人口的一阶拐点是在2002年,2006年房地产开始下跌。事实上在欧洲、西班牙,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之后,西班牙的银行业曾经非常骄傲,说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但是现在我们看到西班牙的银行业也损失惨重,这与西班牙银行业大量介入建筑业、房地产业有关系,而西班牙房地产业出现拐点跟西班牙的人口的一阶拐点出新在2004年有关系。中国的一阶观点出现在2004年,但是中国的房地产现在看起来好象还不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是人民币升值,2005年7月份之后,住房销售面积是竣工面积的1.5倍,之前都很低。2007年之后销售/竣工面积之比直线下滑,这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二个是信贷投放加大,从2008年销售/竣工面积之比开始反弹,这个跟信贷有关系。第三是比较特殊的因素,跟房地产向中西部转移有关系,跟中西部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关系。但是几年前我看到一个OECD(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它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完成,根据我们统计农村的一些地区,按照OECD的标准,通水、通电、通道路,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城市化。
  那么这三点因素:人民币升值、信贷投放以及城市化,房地产业的区域转移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储蓄对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与家庭储蓄率比较,1984年,美国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是10%,从1984年开始,随着美国家庭储蓄率的下降,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开始急速上升,到危机前,非利息收入已经占到利息收入的50%,非利息收入中相当一部分来自金融创新业务而不是收费业务,这个创新业务的焦点又是次贷。
  储蓄现在对银行业的另外一个影响是银行业的兼并、收购。还是以美国为例,在80年代美国每年的兼并、收购案例大概只有100起左右,但是随着储蓄率的下降,兼并、收购的案例急速上升,在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一个高潮,每年有600例,在9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同样每年有600个兼并、重组的案例。
  最后一个方面是失败,银行业的失败。失败指的是银行破产倒闭或者是靠监管当局的帮助存活下来的银行,这是当年美国储蓄率下降之后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在中国的银行业,在动荡的时代怎么来提高竞争力,至少能保持生存下去,我想在座的都是银行家,大家回答这个问题会比我回答的更好。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刘煜辉:银行业需谨防系统性风险大规模暴露
  去年整个银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银行业为拉存款忙得手忙脚乱,而今年是中国的银行业承接风险的一年,未来可能面临一个动荡的时代,而风险已经在今年很明显的表露出来。
  我们看到的银行业的风险,实际上是银行业为过去的经济模式在交罚单,2011年中国整个银行业的信贷是57万亿元,但是其中27万亿元是最近三年投放下去的,这种速度的扩张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中国的银行和金融体系的信用扩张是建立在抵押和担保的基础上,而不是在经济的现金流基础上,这产生的结果是把大量的先进资源都配置到很多不具备经济合理性的项目当中,效率低下,因此引发了我们过去十年中三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
  这样一个模式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中国银行体系普遍缺乏风险定价的能力,我们放的贷款实际上是采用一个低价倾销的方式,去年银行赚了这么多钱,但是我们的银行体系还面临一个很大的外部资本补充的缺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说明你贷款的定价追不上风险。
  大家知道现在商业银行的公共体系分为两套机制:一个是拨备,一个是资本。目前银行专用的钱还不能实现内源性资本补充,说明我们的定价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有很多外国的同行说中国整个商业银行目前的技术含量比较低,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话不无道理。今天的銀行业实际上开始为这种低价倾销的战略买单了,尽管我们对小企业贷款利息很高,定价很高,但实际上这些小企业依然不能覆盖它所蕴含的风险。比方说去年银监为了推中小企业的贷款,广泛采用了富保和联保来推动转型,现在反过头来看这种联保、富保变成一剂毒药,成为一个系统性风险源,应该说长三角最先尝到这个苦果,我们看到风险最先是从小企业部门发散出来的,但不是说政府性信贷、大企业信贷就没有风险,可能它隐藏的风险更高,这些风险为什么没有从银行的表上及时反映出来呢·我想有两点:
  第一是像中国过去的惯例,我们大企业的信贷依然受到政府部门政策的保护。我们对待政府性贷款,今年广泛采用了风险缓释,同时我们也把债券市场和信托市场的准入条件大幅度放松。实际上从我们的宏观领导心理来讲的话也是想把这个风险引入市场的这么一个政策导向。
  另外一个原因我认为是银行体系的五级分类,在经济下行中,系统性风险暴露的时期开始展现它足够的弹性,可能有些银行五级分类比较严格,不良率反映的比较多,但是更多的银行采用一个隐藏的账,有很多的贷款银行将其放在关注类,就无法在不良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采用的五级分类在全球金融界是得不到认同的。国外大行最近的报告,认为中国目前的银行体系已经显现的不良可能上升到6%以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整个市场银行股的股值都出现了跌破净值的状态,尽管去年银行的息差大幅度上升,我们银行赚了很多钱,但是市场投资者依然没有给银行的股价一个好的预期,这就反映了目前整个银行体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下一步动荡的深化,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整个银行体系不良风险可能会进一步暴露。最近银行普遍的惜贷,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我最近看过一个李扬院长的报告,讨论1998年、1999年关于亚洲的金融危机,他说亚洲当年发生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国家之所以能比较成功的短时间内走出经济的通货紧缩过程,他总结了两条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些亚洲国家大多数都采用了一个极端的手段,在短期内保护了本国的信用系统不受冲击。你看到中国的情况是这样,韩国的情况也是这样,中国在1998年的时候发行了两千亿元的特别国债,为四大行补充资本金。我们1999年的时候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万亿元的坏账,韩国也是用同样的手段,采取同样极端的方式对银行体系采取了及时的财务重组,同时也成立了相应的存款保险基金,避免银行的崩溃。   今天中国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的问题,我觉得中国未来很有可能还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随着系统性风险的逐步暴露,银行的行为会变得越来越谨慎、更加惜贷。中国可能还会面临一次大规模的银行体系的财务清理,通过经济通货效应的深入,这个过程是逃避不了的。很多人的研究是担心银行发生道德风险,王岐山副总理在去年年底的时候讲过一句话,“他讲的是谁家的孩子谁抱回家”,也就是让银行和地方政府自己去承担过去扩张所造成的风险。不过现在的调子是以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所以我觉得未来随着中国整个经济通过收缩加剧,经济下滑越来越明显的话,中国迟早有一天第一步还是得把自己的银行体系给解放出来。
  (作者系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曾刚:剖析银行业生存环境 助力转型发展
  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宏观经济可能会出现的不确定性,银行的不良资产或者是不良贷款的反弹等都可能会对银行带来种种困难。我谈一下外部的变化对银行业转型的影响,之前也谈了非常多,过去的上市银行也好,非上市银行也好,在银行业务模式的调整,盈利模式的调整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拓展收入来源等等。
  银行业转型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我们经常会跟国际银行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国内外银行业差距很大。那我们是不是要奋起直追,将其作为目标。我谈几个看法。
  全世界范围看起来,银行业的模式没有一个固定的业务模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银行,模式差异化也会很大。所以我想简单讲一下影响它模式的因素是什么。
  第一个是银行的外部环境,包括监管机构和政策环境。银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同国家的规定不同,意味着银行能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银行的实质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简单去比较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问题,比如我们经常把中国的银行业和欧洲的银行去比较,这个提法是不对的,它所经营的平台和范围完全不同。还有金融管制的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我们金融行业过去有一个很强的利差保护的存在。我们银行业的利差收入是一个保障,所以规模越大收入越多,这种简单的业务模式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第二个是竞争环境的影响。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存贷款业务的原因,导致银行不得不采取其他的方式提供服务,获得新的收入来源,这也是它转型的重要的压力。西方我们看得很清楚,中国现在也正在发生,但是和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同样不尽相同。
  第三个是市场需求的环境。如果客户没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没有多元化的需求,只有融资需求的话,那么给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可能性就很少,一个客户多元化需求和它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不同的企业需求是不一样的,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不太一样的。通常情况来讲,一个国家越发达,企业发展越高,财富金融水平越高,那么它多元化的需求就越大,对于银行外部环境来讲实现多元化经营和业务模式调整的影响也越大。
  结合目前的情况谈几点对中国银行转型的看法:
  第一个是中国银行转型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监管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资本补充的要求力度加大,导致银行在传统的营运模式可能要作出一些调整,更具企业资本化的发展模式。
  第二个很重要的政策调整是利率市场化。这可能对银行原来的业务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事实上即便在还没有把存款利率的上升空间打开之前,我们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在隐性的发生变化,而且它的规模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利率市场化或明或暗的过程已经对银行形成了很大的压力,现在银行之间的理财产品竞争还没有流出银行体系,还只是不同银行之内的流转,银行不同的负债结构的调整,总体来说依然还是银行体系内部的业务。不管怎么样,这种利率市场化仍旧在推进,银行原本的经营模式在逐步变化。
  第三个是需求环境不断变化,居民部门的需求也好,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好,都会带来服务多元化的要求,這给银行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下面我想讲的是:
  第一中国银行业模式的调整,趋势会很明显,压力会很大,刚才讲到宏观经济方面的调整,未来银行要不断优化它的业务结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第二是要区别于中国目前的一些特征,可能要因地制宜的制订发展目标,多元化是一个发展和转型的方向,但是否要把欧洲银行中间业务占比50%以上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呢·目前我们可能还达不到这个目标,而且也不一定要追求这样的目标,因为彼此监管环境不尽相同,在我们的监管环境下要达到50%以上的这种中间业务规模恐怕不适合中国的实情。
  同时不同银行的目标应该是不一样的,大银行实现多元化经营、业务模式优化等等,是有条件的,也有这个能力。另外一方面客户基础可能会更好,能更好的实现多元化经营。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讲,一方面很难打造这种经营的平台,另外一方面客户也未必有更多元化的需求。所以转型的方向,是不是以大银行、国际银行作为它们的目标,需要更周全的考虑。
  第三要从我们监管层面去讲,银行的转型发展方向与监管的变化休戚相关,未来为了适应银行业的这种转型和差异化的发展,银行监管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银行的创新,以及对不同的银行有区别化的分类和指引,因为我们之前谈中国银行业同质化严重,监管便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一直在采取同样的标准监管大银行和小银行,那如果在标准答案一样的情况下银行试图有不同的发展是很困难的。这就希望未来在银行监管方面同样做到创新发展,引导银行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罗孟波:积极推进经营转型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2012年复杂多变的银行业金融环境,宁波银行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防风险、促转型、抓提升的发展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模式和风险管理机制,实现了各项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首先阐述对当前形势下银行管理方面的思考: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落实和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经营管理风险防范面临较大压力。   一是信用风险管控压力有所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面临考验。受外部环境影响,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偿贷能力下降等多种因素,银行不良水平将从周期性底部进入到上行周期,对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形成特别严峻的考验。
  二是有效性需求不足,贷款结构需求失衡。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最大的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总体产能过剩,利润不高,企业的投资欲望不强。房地产投资以及平台贷款受到宏观政策调控影响,信贷资金进入受限,优质大型企业项目速度放缓,信贷需求减弱,个人贷款有效需求不足,上半年个人消费信贷的投资增速增幅有限。
  三是两次非对称的降息之后,银行盈利压力加大。两次非对成降息以后,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银行利差收缩,利润空间备受挤压,降息效果将在下半年逐步显现,影响银行下一步盈利,因此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推进银行利润增长是当前银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银行业面对当前金融环境变化的准备。
  为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有效防范银行金融风险,确保银行资产质量安全,2012年以来我行根据形势的变化,重点加强信用风险防范,不断完善全面风险防范体系,稳步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在严峻复杂的环境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行风险总体可控,贷款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第一,多措并进,重点做好信用风险防范。一是适时做好授信政策的微调,指导业务开展。二是做好行业研究,试行竞争力排序,制订新增客户的准入标准。三是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系统风险排查,有效防范系统性的信用风险。四是在经济下行、民间借贷风险频发的环境下,高度重视关联担保、互保、联保、连环保业务风险,切断风险传染途径。五是开发线上预警管理系统,及早发现并化解风险。
  第二,立足实际,持续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一家银行风险是否可控,发展是否可持续,很大程度在有没有找到合适的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模式,作为一家区域性上市银行,宁波银行始终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构建符合业务发展需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经受住经济下行周期的各类风险考验。首先是积极推进操作风险三大工具的全面落地。二是稳步推进市场风险两大重点系统建设,通过理财系统建设和资金业务一体化建设,打造产品全面支撑、流程全程高效、风险全面控制的高效平台,满足相关业务的发展需要。三是深入探索流动性管理。四是继续探索分支行标准化风险管理模式,通过推广内外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分支机构中设立风险考核指标,确保风险管理政策理念与措施在全行范围内有效传达和落地。
  第三是着眼长远,稳步推进资本协议实施。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发布以后对银行业当前的发展和盈利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能否及时按照新监管标准要求实施有效的风险和资本管理,调整资本策略,推动业务转型,在探索外来发展方向的同时寻求内涵式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国内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分水岭,为了早准备、主动应对,我行在全面风险项目落地实施的基础上制定了宁波银行新资本协议全面实施规划和宁波银行新监管标准实施规划,取得了董事会的高度认可,现在已经在逐步的推进当中。
  总之面对严峻、复杂的经营环境和趋势,银行业竞争将进入比拼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的时代,作为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我们将积极应对变化,主动接受考验,努力探索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思路。
  (作者系宁波银行行长)
  郑志瑛:小银行是利率市场化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今天有幸参加这个发布会感受到一个词汇叫做“异军突起”,中国城商行的异军突起就像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样,像90年代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一样,城商行的群体也在突起。叫“异军”是因为城商行发展到今天不是由国家计划出来的,而是由市场选择出来的。
  最近两个月以来,中国金融业发生了比较大的一些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变化,也是这次银行家论坛的主题之一,就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如何应对。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小银行承受不了利率市场化的变化,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时候有一批小银行垮掉了,推进利率市场化要给小银行一定的保护期,言外之意就是小银行拖累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我认为是不正确的。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种声音不断在增多,实际上小银行是银行业中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也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哪有小银行怕竞爭、怕市场化的·没有这个道理。我讲五个观点:
  第一,小银行本来吃的就是市场饭,小银行的资金不是政府拨来的,小银行的存款没有国家那么多部委的文件说什么样的钱只能放在什么样的银行,比如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小银行的资本没有政府的拨款,存款没有政府指定性的存储,“四万亿”里面小银行分不了多少,小银行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机制优、效率高、服务好是小银行的名片,城商行市场份额年年提高就是明证,今天评价小银行的进步也说明了这一点。就像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日益提高一样,我们也很难设想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挣饭吃的小银行会死于市场化的浪潮之中。
  第二,小银行事实上是利率市场化的先行者和探路者。由于小银行的存款产品具有地域性,社会信誉具有低端性,一些小银行长期以来不得不发一些小礼品、给一点高息和减免费,像我们邯郸银行就打出免费银行这样的口号,邯郸银行除了政府定价收费之外的其他费用全部免掉,这个免费事实上也是利率市场化,变相的、直接的、合理不合法的实行着利率市场化。
  真正的利率市场化早在小银行里面开始了,小银行是利率市场化的先行者和探路者。从2012年6月8日以后中国绝大部分的小银行不约而同的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足以表明小银行是多少盼望存款利率市场化。7号、8号两天中国银监会主导召开的全国城商行年会上,140多家城商行全部离开办公室到了成都开会。6月8号绝大部分城商行马上通过他们内部决策机制实现了第二天利率上浮到最高限10%,而一些大行经过内部的研究、沟通、报告、审批可能需要数天,从决策效率上也能看到小银行动作的敏捷,对市场反的迅速,对利率市场化的渴望,渴望利率市场化的小银行会死在竞争中吗·   还有一种是说小银行盲目定高价,上浮10%到顶。其实10%的存款利率上浮,远远不是利率市场化,只是切了一个口子。我们再谈利率下浮30%、上浮30%甚至更高,如此一个大的区间才叫市场化。上浮到10%远远不是市场化,小银行需要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我认为不是上浮10%,监管部门也不是说10%就是句号了。所以说上浮10%不是这些小银行不研究市场、盲目定高价,而是满足不了小银行推进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需要。
  从贷款方面来看,小银行主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小微企业小微贷款更是早已市场化的信贷业务,基于市场利率确定贷款利率,上浮水平比较高,很多小银行的微贷利率高达18%、20%的都有。所以小银行的存贷利率早已市场化。
  第三,小银行的盈利性足以支持其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要挤压利差,那么小银行的盈利性能不能支持,这是某些舆论担心的。现在通过连续数年中国银监会的年报披露,小银行净资产回报率、总资产收益率跟大型银行是不相上下的,2011年小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比大银行少了1个百分点,但是这1个百分点是怎么少的·是大量损失准备金的作用,就是拨备覆盖率小银行大大高于大银行,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大银行,在资本多的情况下小银行挣的少了1个百分点,这样的盈利水平是可以的,因为它的拨备覆盖率更高,它的利率更扎实、更真实,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大企业的贷款风险暴露周期长,小企业的风险暴露周期短,一个月、一年,企业的小额不良率可能就暴露出来了,而一个大项目建设周期10年、20年,贷款12年后还清,风险还没有到。因此小银行的盈利性是优秀的,如果说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支付一定成本的话,小银行扎实的盈利水平足以负担。
  第四,在完全市场化到来之前应该容忍小银行对一些储蓄产品变相上浮。前面说到上浮10%还远远不够。小银行有很多创新,比如过年给客户发油,下雨给客户免费送伞,这可以定义为变相的高息揽储,这种高息揽储符合利率市场化的大方向,同时也是小银行对自己产品的一个真实市场定价。人民银行在定价储蓄产品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储蓄产品的差异性,大银行的储蓄产品是全国通存通兑的,全国性的储蓄产品。小银行的储蓄产品是地方性的,走出去多远算多远,也就是说储蓄产品不是一个价值,大银行拿了储蓄产品全国免费通存通兑,而小银行的产品出去只能面对其他的银行,老百姓不接受小银行和大银行的储蓄产品价格相同,也没有一个企业愿意拿出额外的钱给客户。现行的利率政策规定,储蓄存款利率要执行统一的国家定价,造成地方性小银行储蓄存款规模普遍较小,很多是百亿级的。全国城商行的储蓄存款比重平均只占三分之一,而大银行三分之二是储蓄存款。市场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很大的原因是价格没有根据产品的特性去确定,要求全国性银行的储蓄产品和小银行的储蓄产品执行同样的价格显然市场不买账,违反了定价基本的同质同价原则,理性的储户和市场不会选择同样的利率存放在地方性小银行,这也是小银行不得不普遍的给储户一些变相奖励、屡禁不止的市场性原因。建议充分考虑各银行储蓄产品的特性,分开定价。
  最后一个观点,小银行的经营特点,一些经营特点不要当成缺点,事实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小银行歧视,存在着小银行等于差银行的假说,小银行固然存在着经营规模、管理技术、社会信誉、人力资源、流动性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它的特性而不是缺点。大银行要建立一个非常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因为它是管理几万亿的信贷资产;而小银行管理的是几十亿、几百亿的信贷资产,可能更多的是靠软信息,是它的经营特点,所以没有长期的数据积累建立我们的经济系统,这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差银行,就像一个大的商店有一个很好的管理一样,小夫妻超市没有必要像大超市一样有计算机系统管理它的超市。
  大银行也会有决策效应、决策成本尤其是系统重要性等方面的风险,如果说小银行的风险是常规武器的话,那么大银行的风险就将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金融危机已经证明,我们看到金融危机中大银行的垮掉引起了世界的震动,美国在经济市场化的时候,小银行每年要垮掉200个左右,当时美国就有9000家银行,每年垮掉200家是2%,2%的银行破产率就像贷款的2%不良贷款率一样,是感受不到风险的,我们感受不到2%小银行的破产对世界金融经济的冲击,但我们感受到同样的2%的大银行的破产对世界金融经济的影响。通过这点,市场上没有大小企业的优劣之分。
  所以说小银行的风险并不一定比大银行更大。小银行不是差银行,就像小孩子很淘气,这是特点,不是缺点。利率市场化是小银行基本的生存环境,也是小银行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个小银行工作者,让利率市场化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者系邯郸银行行长)
  雷丰新:在转型中倾力打造汉口银行科技金融服务品牌
  汉口银行是一家总部在武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上半年资产规模突破2000亿元,存款突破1000亿元,利润实现15亿元。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中小银行来讲转型的压力非常大,但同时也带来很多机遇,如果把握不了机遇,分化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迫使我们中小银行有必要加快转型。
  从监管部门角度来讲,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从我们中小银行本身来讲最有效的途径是走自己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尤其要在市场竞争中拼搏,要取得竞争实力便应该这样。
  从汉口银行自身出发,首先是从所服务的区域来看,武汉是国家自主示范区,科技金融企业的发展颇多,所以银行业务的发展应抓住武汉的地方特色。另外从汉口银行本身的经营情况来讲,在2010年股东结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借助国家自主示范区和股东的优势,我们选择将科技金融作为汉口银行发展战略重心。在这里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做一下汇报。
  一是立足光谷国家自主示范区,把打造光谷科技金融服务品牌作为构建汉口银行发展的战略。2009年国务院批准建设东湖国家自主示范区,武汉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汉口银行在全面参与重点产业和大型企业的接力的同时,确立了区别于国有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市场定位,为数量众多的科技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010年4月,我行与东湖开发区管委会签订三个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实施“十二五”期间培育支持1000家示范区科技中小企业的“千户百亿”工程,充分借助示范区科技技术改革试点政策推動汉口银行科技金融创新。
  二是携手联想,探索带头联动的运营模式。2010年汉口银行再次完成增资控股,联想控股成为汉口银行单一最大股东。当年我们与联想签约了战略协议,借助其旗下的风投公司,2010年开始先后开展了先投后贷、先贷后投、直接服务的带头联动模式,一方面依托风投在科技和投资领域的专业优势,为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相结合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围绕企业资金链提供基金募集、基金托管、项目投资、基金清盘等全流程服务。今年上半年我行已通过带头联动方式,为8户科技金融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贷款金额达到近两亿元。
  三是全面创新,倾力打造汉口银行科技金融服务品牌。在金融服务创新上我们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机构创新。2009年9月我行挂牌成立了第一家科技支行,2010年我们将科技支行升为科技分行,成为第一家入驻东湖国家自主示范区的分行级金融机构,同时在我们的异地分行和科技金融企业比较多的支行同步设立了科技服务中心,同时为科技金融企业服务。
  第二是机制创新。将外部的科技专家与中国专家引入科技金融准贷会,并且赋予投票权,对于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受地域和专业的限制,银行不可能对每一家企业的产品都熟悉。我行与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入科技专家并建立我行科技专家档案部,涉及哪方面的产品就请哪方面的专家对这个产品进行评估,经过专家评估认为这个产品有发展前景,再由银行通过考察,觉得企业具备相应的素质,就可以减少审批环节,走绿色通道。这样依托外部科技专家和工作专家提高了科技金融审贷的准确性和科技性。2011年我行有20例项目是通过专家审贷会审批授信的,金额超过8亿元。为确保科技金融服务有的放矢,我们根据核心制度产权科技部门的有关政策制订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的科技企业认定标准,建立单独的风险处理机制。按照一般贷款的两倍标准,建立科技金融单独风险拨备,提高抵御科技金融高风险的能力。
  第三是产品创新。中小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我行尝试通过发掘科技企业未来市场价值的方式,开展信贷产品的创新:一是有效促进股权、债权的有机结合,形成效益;二是搭建科技产权优质流水线,挖掘优质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三是紧跟湖北省银行业协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及时跟进、推进产业的发展;四是挖掘优质企业股权价值,协助企业完善造血功能;五是创新开展科技经费贷款。
  汉口银行立足光谷、携手联想、全面创新,在科技金融服务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给我们更多的指导。
  (作者系汉口银行副行长)
其他文献
《银行家》研究中心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组  组长 王松奇 副组长 刘煜辉 欧明刚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绝对核心,银行业已连续多年维持了健康和稳定运行,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耀眼的成绩。在过去的2011年,国内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13.3万亿元,同比增幅达18.9%,是同期GDP增幅的两倍多。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中
期刊
商业银行创新的源动力是什么?是发展的需要。我认为,这个创新可能是相对的。对于哈尔滨银行来讲,发展中的每一个课题,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都孕育着创新。比如在管理架构上,建设24家村镇银行之初,首先就理清架构,发挥子银行独立法人作用的同时,为加强风险管控,成立了村镇银行董事会等;科技系统也一直在完善,建立了与母银行完全隔离的独立系统,包括惩罚系统,这样就能有效地把村镇银行的子银行作用发挥出来,也相应
期刊
最高人民法院5月8日发布了《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起诉、案件受理、管辖、举证责任分配、诉讼证据、民事责任及诉讼时效等问题。该司法解释一共16条,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反垄断审判领域出台的第一部司法解释,2012年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下面结合银行业的市场现状以及《规定》的内容和影响,对银行机构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银行机构可能发
期刊
领导者的首要核心任务是正确决策,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制定决策和落实决策的过程。而决策的正确与否、科学与否、英明与否,取决于决策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战略思维。所谓战略,是指对重大、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全局的问题的谋划和策略。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战略与全局思想,置局部于整体之中,从全局看局部。战略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问题。战略思维就是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
期刊
近年,中国银行业在跌宕不休的国际金融形势下栉风沐雨,终全身而退,技惊四座。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及国际监管环境变化下,中国银行业须得因势利导,回归于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之上。服务实体经济,其重要着力点是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杭州银行于1996年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以小企业与小银行门当户对为理念的战略定位,遂成立至今15载
期刊
汉字是我们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不能设想,如果没有汉字,中国和中国人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但是中国的汉字却被公认是世界上最难懂得的文字,在中国文明圈里长大的人都不会感觉到学习汉字和使用汉字有什么难处。只是当我们从汉字文明圈里走出来向外张望时,才发现那些嫌学习汉字太难的外国人是有道理的。我这里所说的外国人多指西方人,因为我们走出汉字文明圈时,也多是向他们看齐,甚至讨教。比起西方人的拼音文
期刊
2012年7月17日,莱商银行信用贷款发布会暨首批客戶授牌仪式在莱芜市隆重召开。山东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李永健,莱芜市委常委、副市长陈道江,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肖龙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监管局监管副巡视员葛彬,以及莱芜市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相关客戶、莱商银行的股东代表、有关新闻媒体等出席了此次发布会。值莱商银行挂牌成立七周年之际,莱商银行信用贷款业务和主
期刊
共谋中国银行业科学发展与转型—第三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  编者按: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经济增速下行、经济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加快、信息科技发展加速等多重压力和挑战。而在新的一年里,银行业发展转型任务更加艰巨,各家银行应当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此,中国银行业协会携手本刊共同主办了第三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暨《中国银行
期刊
微排经济是发达国家经历了“高碳”化道路之后提出的新战略,而黑龙江省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十一五”时期以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步降低。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30%,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时期25%的节能目标,201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4%,降幅位于全国前列。  拓展微排
期刊
2012年上半年,在稳增长和调结构并举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下,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但房地产的紧缩政策却一直被强调和坚持。现实中的房地产金融运行生态显得的有些模糊,一些指标显示出房地产政策的紧缩效果效应;一些指标则与房地产的紧缩政策有相悖之嫌。在稳增长和调结构难以平衡的大背景下,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市场一样遭遇颇为尴尬的境地。  货币政策温和回暖下,房地产开发投资正蓄力越冬  2012年6月8日,央行终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