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文章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线索,这位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是如何刻画出来的,这是我引导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关键,并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
一、 通读课文,读出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感受、理解课文。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课题:①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手拿小金鱼缸),给它们取个名字吧,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②请一位学生上台喂了点鱼食,请学生再仔细观察并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③今天我不仅给你们带来了金鱼,还给你们带来了跟鱼有关的成语。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引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二、 细读课文,读出味道
不同的学生,由于经历上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個性心理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阅读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读课文,而不是蜻蜓点水,做到学生不读熟课文,教师不开讲。这也是我们不少教师经常忽略的地方,总认为让学生读书是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不如自己讲起来效果快。这种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试想,学生连课文都不熟悉,他们怎么会走进文本,怎么会形成个性?在学习《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细读来完成课文学习。首先是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并要求把句子读通,把课文读熟。再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谈谈你对他的了解。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交流讨论,我发现学生渐渐读出了文章的味道,学生一:“这个聋哑青年画鱼技艺真高超。”学生二:“这聋哑青年真了不起!鱼画得游到了纸上。”学生三:“我喜欢这个聋哑青年,他做事情专心致志”……有了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那你是如何从文中感受到的?”这就引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三、 品读课文,读出感悟
感悟是一个以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主体对客体的“意念领悟”需要情感去激发,使主体之情融于客体之情,实现主体对客体的心领神会。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潜心与课文对话,搭建学生自由钻入课文的平台,创设学生潜心课文的时空和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片刻,有学生说,“我从他看鱼的举止、神态中,看出了他是一位做事专心致志的人。”然后我引导学生去感受,他这样呆呆地、静静地看,他可能会看见什么情景?学生:“鱼在水里嬉戏。”学生:“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学生:“鱼穿梭在水草中。”……接着问:他有没有注意西湖的美景,身边的游人?过渡:他就这样呆呆地、静静地看金鱼在水中游动,你看到一位怎样的青年?学生又答:全神贯注的青年、一位一丝不苟的青年、心里只有金鱼的青年……过渡:这位青年就这样静静地、认真地、全神贯注地看着金鱼,他一看就是一整天,他一看就是一年。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青年?学生一:执著。学生二:坚持不懈。学生三:做事勤奋……又如:在教学聋哑青年画鱼的这段话时,引导学生体会他“有时工笔细描”“有时挥笔速写”把鱼画得那么鲜活、逼真。试想:当这些游人看着青年会怎样赞美他呢?有学生答:鱼都游到纸上了!有学生答:真栩栩如生呀!有学生答:真是胸有成鱼呀!……
总之,我觉得实施个性化阅读,最重要的一点是将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点中解放出来,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将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空间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自由思维的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权利。
(金华市丹溪小学)
一、 通读课文,读出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感受、理解课文。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课题:①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手拿小金鱼缸),给它们取个名字吧,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②请一位学生上台喂了点鱼食,请学生再仔细观察并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③今天我不仅给你们带来了金鱼,还给你们带来了跟鱼有关的成语。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引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二、 细读课文,读出味道
不同的学生,由于经历上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個性心理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阅读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读课文,而不是蜻蜓点水,做到学生不读熟课文,教师不开讲。这也是我们不少教师经常忽略的地方,总认为让学生读书是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不如自己讲起来效果快。这种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试想,学生连课文都不熟悉,他们怎么会走进文本,怎么会形成个性?在学习《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细读来完成课文学习。首先是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并要求把句子读通,把课文读熟。再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谈谈你对他的了解。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交流讨论,我发现学生渐渐读出了文章的味道,学生一:“这个聋哑青年画鱼技艺真高超。”学生二:“这聋哑青年真了不起!鱼画得游到了纸上。”学生三:“我喜欢这个聋哑青年,他做事情专心致志”……有了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那你是如何从文中感受到的?”这就引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三、 品读课文,读出感悟
感悟是一个以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主体对客体的“意念领悟”需要情感去激发,使主体之情融于客体之情,实现主体对客体的心领神会。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潜心与课文对话,搭建学生自由钻入课文的平台,创设学生潜心课文的时空和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片刻,有学生说,“我从他看鱼的举止、神态中,看出了他是一位做事专心致志的人。”然后我引导学生去感受,他这样呆呆地、静静地看,他可能会看见什么情景?学生:“鱼在水里嬉戏。”学生:“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学生:“鱼穿梭在水草中。”……接着问:他有没有注意西湖的美景,身边的游人?过渡:他就这样呆呆地、静静地看金鱼在水中游动,你看到一位怎样的青年?学生又答:全神贯注的青年、一位一丝不苟的青年、心里只有金鱼的青年……过渡:这位青年就这样静静地、认真地、全神贯注地看着金鱼,他一看就是一整天,他一看就是一年。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青年?学生一:执著。学生二:坚持不懈。学生三:做事勤奋……又如:在教学聋哑青年画鱼的这段话时,引导学生体会他“有时工笔细描”“有时挥笔速写”把鱼画得那么鲜活、逼真。试想:当这些游人看着青年会怎样赞美他呢?有学生答:鱼都游到纸上了!有学生答:真栩栩如生呀!有学生答:真是胸有成鱼呀!……
总之,我觉得实施个性化阅读,最重要的一点是将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点中解放出来,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将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空间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自由思维的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权利。
(金华市丹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