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

来源 :中国智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2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转型、转轨、转变时期、快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加之世界各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恐怖袭击、局部战争、金融危机,以及对水资源、石油资源的争夺,跨国性的重大疫情的传播和灾难等也会不时出现。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关系到广人人民群众的牛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应急管理道路上开拓进取、经受考验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十年
  抗击非典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开创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以“一案三制”(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建市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法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级政府在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过程中,把加强应急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作为伞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基本形成,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安全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应急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各地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和创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例如,北京市、广东省、陕西省等省市成立了“党政共管”的应急管理委员会;泛珠江三角洲、东北四省区、苏鲁豫皖四省、西南五省、环渤海区域和黄河中游四省等分别建立了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且在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建立了“现场指挥官”制度,出台了突发事件应急补偿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等省以“四进五有”(进企业、逃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有预案、有机构、有队伍、有物质储备、有科普宣传)为抓于,大大提升了基层麻急管理能力等。
  十年来,我国自然灾。苦、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大灾多发、多灾并发,举世瞩目。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战胜了一系列重人挑战,有效抗击了非典和HIN1甲流等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战胜了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特大自然火害;处置了山西“3·14”王家岭事故和甬温线“7·23”列车追尾等特别重大事故;处置了拉萨“3·14”、乌鲁木齐“7-5”等暴力事件;积极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60华诞庆祝活动、世博会、亚运会、深圳人运会、建党90周年和十八大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同时,也在加强国际合作、参加国际救灾等方面作出了我们的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及各地、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共作上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经验: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负责,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军民合作,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部队、预衙役民兵,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企事业职工和城乡民众这二支队伍早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团结一致,就能战胜各种灾难。四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我们基本建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土的应急体制。五是实行预防为土、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方针。六是坚持以人为本,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七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和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八是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全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正在发生可喜转变:由单项向综合转变;由处置向预防与处置井重,加强风险管理转变;由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由政府统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转变;由单一地区应对向加强区域联动和加强国际合作转变。
  总之,这十年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应急管理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十年,是我们经受各种灾难和风险考验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十年,反映了我们党和政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反映出我们党和政府把握时代发展需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断开拓中国特色应急管理道路的决心。
  二、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迎接公共安全的风险与挑战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国内的和国际的、常规的与非常规的突发事件交织并存,应急管理工作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进入2世纪以来,为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美国、同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在总结反思,加强了综合应急体系建设,呈现出了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发展态势:坚持综合应对的应急管理理念;始终注重全过程的应急管理;普遍设立了高规格、高权威的应急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贲任;在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应急法制体系比较完善、依法开展应急管理;构建了层次分明、运转有序的预案体系;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与应急准备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在应急管理中的支撑作用等。
  通过一系列重人突发事什的洗礼,比照国际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我国既有的应急体系暴露出一些缺陷与不足。
  一是我国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綦础工作还比较薄弱,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表面,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重处置,轻预防;重效益,轻安全;重地上,轻地下等状况。特别是我国高风险的城市与不设防的农村并存,灾害的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连锁性、集中性、严重性、放大性等特点呈现,脆弱性凸显。
  二是我国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既有的综合应急管理机构权威性不足、应急处置协调联动能力有限,特别是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密切合作亟待加强;行政层级体系和权责还没有完全理顺,职责不清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既有过度响应的问题,也有响应缺位或不到位的问题)。   三是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水平特别是专业化应急救援的装备水平和处突能力,突发时间现场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及资源共享管理体系建设等亟待加强,科技支撑能力不够。
  四是伞民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较差。领导干部的风险理念和危机处置水半亟待改进和提高。广大职工和群众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救互救能力与防灾减灾的要求相距甚远,与其本身不断增长的安全期待不相适应。
  五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和防火减灾不到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机制亟待健伞。
  六是应急法制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目前,我国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各种弊端在现有法律法规上基本都有反映。如政府包揽过多、非政府组织作用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不够、忧患意识不足、投入不足、动力不足、手段不足和多头管理等, “一事一法”的立法模式很容易导致资源整合、协调联动不够。
  三、开展顶层设计和模式重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应急管理体系
  面对公共安全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外应急管理的发展态势,加强应急管理越来越成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责的重要体现,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的重要期盼,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搞好我国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非常迫切和重要。
  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主要是指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愿景目标,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以及政策措施。在顶层设计中,我们主要基于以下考虑:要充分总结我国应急管理的经验教训,冲分尊重各地、各部门的实践创新和经验,具有中国特色;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坚持改革创新,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盘考虑,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宗旨,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为主线,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建设以人为小,依法应对,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成立国家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委员会,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综合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成立国家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总理担任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担任副主任,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同志为主要成员。国家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统筹协调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应急指挥机构对各类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使危机应对和准备工作更加充分、更有权威、更加高效统一。
  加强国家公共安全麻急管理办公室的建设,使之成为国家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由国务院秘书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并由一位副秘书长担任专职副主任,切实提高综合应急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协调性,赋予其“综合协调,参谋助手,应急准备,值守督导”的职责,发挥好运转枢纽的作用。充分依靠和发挥各专业部门的作用,并使之做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让综合机构做实,加强综合协调,防止重复建设,使应急资源找得到、调得动、用得好。
  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将预防准备与应急处置的主体责任落实。国务院土要处置超出省级政府处置能力的重特大突发事件;省级政府确保辖区内突发事件的快速、有效应对;以城市为重点统筹辖区城乡的应急处理工作;切实提高基层的应急准备水平和第一响应者的应急能力。
  进一步加强军地合作,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突击骨干作用,加强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衔接,将国防动员应急力量纳入国家应急体系,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推进应急管理理念的转变,切实做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
  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管理是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应急管理是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依法麻对,全灾种、全道程、全方位、全社会的应急管理理念。
  应急管理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断地做好准备,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在战略上,从举国救灾向举国减灾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应急准备,并与科学有序处置救援相结合转变;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转变。
  按照底线思维的方法,立足于应对大灾、巨灾和危机。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国家重人突发事什(巨灾)情景,加强以“愿景一情景一任务一能力”为核心的国家麻急准备基础工作。进一步改进完善我国应急管理规划、促进应急预案的修订、应急培训演练和应急准备能力建设。
  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有序地参与应急管理,消除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障碍和瓶颈,建立社会力量全过程参与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动员和组织企事业单位做好预防准备、履行好社会责任;加强文、理、上、管以及心理学等各类学科的融合;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综合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包括巨灾保险机制)。
  (三)抓紧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建议抓紧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泫制体系的执法土体做卅制度化安排,对应急管理的规则、程序、保障措施和补偿办法等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权责明确、规则清晰、保障有力。
  针对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的空白领域和焦点领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如《综合防灾减灾法》、《灾害恢复与重建法》、《灾害保险法》、《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应对条例》、《社会风险评估与管理条例》、《安全牛产应急管珲条例》等法律法规,实现对应急管理动员机制、防灾减灾与应急准备、灾后恢复重建、巨火保险机制、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应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重要问题作出制度化规范。   修改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通过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同时可以对既有的应急管理机制给予同化,对目前缺位的相关制度给予规划安排,切实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制定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与关键资源保护计划。以“风险治理”为核心为基础,制定《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保护计划>。按照“设施分类、保护分级、监管分等”的原则,对需要由国家层面统筹协调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的防护抓好落实。同时,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全国开展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健全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保护体系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实施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工程,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公共安全文化的宣教和培训,使公共安全知识真正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切实加强街道乡镇的社会动员与应急管理能力建没,
  编制《全民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切实提高全民族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自救、互救、公救”的理念。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充分发挥各种媒体、文艺团体、文艺组织的作用和优势,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公共安全氛围。
  建议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整理和总结我国几千年形成的防灾减灾和安全文化,编著出版《中华民族防灾与应急文化精选》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加强各级人大和政协在应急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建立应急体系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和利益引导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在加强应急管理中依法行使立法、修法、监督和问责中的作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权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
  依据《宪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且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山相应的决议。
  各级政府定期向人人报告公共安全形势和重人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并接受人大的监督。
  充分发挥各级政协组织及政协委员体察民意、通达社情、真知灼见的优势,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重大突发事件调查评估机制,对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全过程进行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估,对提高我国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国务
  院牵头处置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由全国人大或政协组织力量进行第三方评估。由各级地方政府牵头处置的重大突发事件,应由同级人大或政协组织力量进行第三方评估,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估,真正将教训转变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制度,进而将制度落实为行动。同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利益引导机制,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六)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大力提升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水平
  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加大应急管理科研投入,依托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社会组织加强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通过应急管理实践案例剖析,加强应急管理的实务研究;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应急管理基础标准、行业标准和应急装备技术标准。
  进一步完善应急平台体系,完善指挥协调和情报信息共享机制,健全建设标准规范,加强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应急管理中舆论引导的理论方法,加快开发面向微『尊等社交网络及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和阻断消解等技术。
  大力发展应急产业。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保护、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恢复重建与指挥决策等方而的其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鼓励市场提供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将应急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应急能力。
  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及复合犁、交叉型的专门人才培养。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定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山更大贡献。
其他文献
2012年6月2 日,李长春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代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这是一个
期刊
去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出席政协民建工商联联组讨论会时表示,希望企业加快自主创新。会后,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带领专题调研组先后赴福建、浙江、广东、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西、安徽、山西、云南、湖北等13省/直辖市进行调研,期间,召开专题座谈会20余场,与200多位企业家、数十名学者及政府官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时还组织会内一批企业家到海外考察,同国外企业界人士进行探讨。据此,全国人大
期刊
智库产业发展的机构特点  (一)智库产业的定义  早在1953年,美国学者①就已提出了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Quatemary and Quinary Sector)的概念,它们可以被看作是第三产业的延伸。第四产业通常是指信息创造和转移产业,包括研究、咨询和培训,它也被称作信息产业。第五产业是指控制行业和政府决策过程的产业,从事这些产业的人包括了行业高级管理人员、政府管理,管理规范、政策和法规在这个
期刊
“十二五”期间,大连市将构筑以绿色产业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十二五”期间大连市如何突出区域经济的特点,因地制宜,结合大连地方区域经济特点来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  赵人楠大连市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近几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期刊
联合国副秘书长。本文根据其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今天的中国蕴藏着很多可能性和巨大潜力。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它会确定中国和整个世界的未来。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是为了确保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政府决策建立在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议的基础之上。今天的研讨会主题——智库筑基“中国梦”,实际上也是联合国在中国的使命的体现,那就是促进中国的全面发展
期刊
2003年、2004年学界很多人讨论“中国梦”,新一届领导人生成之后把它从学术理论上升为国家理念,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争议,认为“中国梦”是集体国家的梦, “美国梦”是个人梦,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我个人看“中国梦”既是一个民族的梦,也是国家的梦,也是个人的梦。  从民族层而看,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非常光辉灿烂,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民族而骄傲。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1949年以前,中华民
期刊
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本文根据其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人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这个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
期刊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本文根据其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目前对智库的定义,内含和外延并不清晰。按照我的理解,一般我们谈到的think tank主要关注的是公共政策,而不是企业的咨询。目前我们用的智库概念往往会和别的概念连起来,比如咨询公司,单一议题的倡导组织,名义调查机构都往往会和智库混合起来,还有NGO这些组织都叫作智库的话,我们进行智库的建设,
期刊
2011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中国梦”的说法,振奋人心,令人憧憬。有梦想的民族才有希望,有梦想的民族才有未来。  我举家搬迁至中国,创业、发展、壮大,也因为怀着一个“中国梦”。2005年,我出版第一本中文书《十年规划中国情》,就提到过这个想法。2009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我的个人传记时,就定了以“中国梦”为主线的题目《从美国梦到中国梦》。这个梦,也有个缘起。1985年,我
期刊
国务院参事、《国家智库》《中国智库》主编、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与改革研究院院长。本文根据其在“201 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怍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其智库数量不到美国的1/4,这说明中国的智库建设须加强。  智库也被称为思想库(Think Tank),它是争为党政军的重大决策出谋划策的,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依托和保证。有人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