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 经验 行为 升华 提高 回归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郊区,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总之,围绕品社生活化这一理念,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东文化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师是课程的管理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根据新课改应设计自主性语文作业,把学生从封闭的语文中解放出来,把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人文性融于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颖 灵活 趣味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期刊
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每个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最起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小学生计算出错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致错因素。  1.感知不正确,注意不集中。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更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
期刊
[摘要]怎样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一、构建绿色课堂,营造活动氛围;二、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三、开展多样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四、倡导多元评价,持续发展动力。  [关键词]有效性 活动 生活 情感 评价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怎样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活动化教学是教师教
期刊
[摘要]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可以给幼儿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不单是外在的、单纯的美化、绿化、儿童化,而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创造的、能满足幼儿生长和发展需要的适宜的环境。  [关健词]适宜环境、幼儿 和谐 发展  《规程》中提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新《纲要》也进一步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
期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如果我们利用这些错误反馈出来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不但可以减少学生的错误,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针对由概念、法规认识模糊产生的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对于学生作业或测试中由于概念或法规认识模糊产生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纠正,并小结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概念和
期刊
[摘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追求学习,享受学习过程,收获学习成果。因此,数学教学要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关键词]生活化 趣味化 探索化 活动化 灵活化  兴趣是追求知识的源动
期刊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同时习作也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在作文教学中,虽然师生都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期刊
[摘要]1、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2、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3、改变评价手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生命教育 以人为本 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世界儿童基金会有句名言:“这个世界是儿童借给我们的”,我们的教育应一切为了学生。为了让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养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说
期刊
[摘要]《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性学习,这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自主学习意味着较高的自觉性、选择性和监控性,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独立学生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前提与基础。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 语文教学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性学习,这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自主学习意味着较高的自觉性、选择性和监控性,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独立学生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前提与基础。
期刊
[摘要]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品德在生活中得到升华。而民族精神又是传承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它也是我们日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