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明字义 义定则情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guo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树强,山东省泗水县第一中学教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处“骤得”分别出自必修二《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湘夫人》中的“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学生们在预习、接受知识过程中,对“骤得”二字总有疑问,甚至产生争论。疑问与争论的焦点是:“骤得”的意思是“急得、易得”还是“屡得、数得”。查找资料以明确答案,发现资料上亦是“百家争鸣”,各持观点,且有理有据。常见的观点有:
  《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的“骤”,则应作“暴疾”即“突然”解。
  《赤壁赋》:“骤得”者,频数得之也,理解为“忽然得到”是不正确的。
  《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句,后来每每为文人们所借用、化用。故凡此类之“骤得”,皆“数得”之义。
  《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的“骤”,应作“频数”解。
  而人教版高中語文课本对《赤壁赋》中的“骤得”注释为“数得,屡次得到”,对《湘夫人》中的“骤”字注释为“轻易、一下子”。
  由王力先生编撰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骤”字有两个意义:
  马奔驰。《诗经·小雅·四牡》:“载骤骎(qīn)骎”(载:动词词头。骎骎:快速的样子。) 引申为:快速、急速。《老子》:“骤雨不终日。”
  屡次,多次。《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
  本文所谈的两处“骤得”的争论焦点正是引申义与本义的选择与确定。其实,两个意义有明显区别:“急得”强调得到的时间短,快速;“屡得、数得”强调得到的频率高,次数多。该用哪个意义应由具体语境决定,在此我们探究一下。
  对《赤壁赋》中“骤得”的理解产生分歧的一个原因是,对“知‘何物’不可乎骤得”的理解不同:第一种理解为,“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幻想)不可乎骤得”;第二种理解为,“知‘时光’不可乎骤得”。
  第一种理解者以为:无论从结构上还是语义上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都归属于后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若归属于前文,语义上是割裂的。基于此,“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幻想)不可乎骤得”中的“骤得”的确不能解释为“屡得、数得”,因为“挟飞仙”“抱明月”终归是幻想,现实是一次也得不到,更不必说“数得”。是否因此而赞成“急速得”“突然得”以及其引申义“易得”呢?若赞成,语义则理解为,“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幻想)不可突然(急速/轻易)得到”。其实,这一结论仍然不堪推敲,难道“挟飞仙”“抱明月”的幻想在一个人的生命旅程里经过一定时间或努力即可梦想成真?很显然,这两个意思都不合逻辑。因此,基于第一种理解——“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幻想)不可乎骤得”的两个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第一种理解的合理性的怀疑。
  第二种理解者以为:文本感慨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自哀“吾生之须臾”“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无论是伟大如曹孟德,还是渺小如“吾与子”,都是“吾生之须臾”。所以,本段主要抒发“生命短暂”“时光有限”的哀伤。这也是“客‘何为其然也’”之所在,故“知(时光)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因“生命短暂”“时光有限”,故产生了“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便自然而然,符合人之常情了。第一种理解者认为的“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归属于前文,语义上是割裂的”的观点,在此便不攻自破了。“知‘时光’不可乎骤得”中“骤得”解释为“数得,屡次得到”才符合语境,知道时光不可以屡次得到,只好把这份哀伤寄托在箫声里,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自古就有名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此处“骤得”若解释为“急得、易得”“突然得到”,则“知不可乎骤得”又要理解成“知道时光不可以突然(很快/轻易)得到”,难道时光可以在付出努力或静心等待后得到吗?显而易见,这一解释更不符合逻辑。
  综上所述,《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中的“骤得”意思是具体明确的,解释为“数得,屡次得到”。
  对《湘夫人》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中“骤得”的理解产生分歧的一个原因是:对“时”的理解不同:第一种理解为,时间(时光);第二种理解为,时机(时运)。
  第一种理解者以为:《赤壁赋》“不可乎骤得”句是化用《楚辞·湘夫人》之辞而成,二者一脉相承,都指“时光不可乎骤得”,“骤得”都解释为“数得,屡次得到”。因此,原句即解释为“时光不可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从容自在”。传达出在与湘夫人相约不逢后,湘君把握眼下时光,寄托失落无奈与无限惆怅之情。
  第二种理解者以为: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不逢,湘君认为是时机不对或时运不好,故“时”解释为“时机(时运)”。此时,对“骤得”理解仍出现两个观点,即:“数得,屡次得到”和“突然、一下子、轻易”。于是原句就有了两个解释,即:“时机不是可以屡次(数次)得到的,我姑且逍遥,从容自在。”和“时机不是突然(一下子/轻易)得到的,我姑且逍遥,从容自在。”前一种解释传达出在与湘夫人相约不逢后,湘君感慨机会难觅,抒发失落无奈与无限惆怅之情。后一种解释传达出在与湘夫人相约不逢后,湘君抒发失落无奈与无限惆怅之情,同时,又对未来的相逢充满希望,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从语义的角度看,上述的理解都符合逻辑,文通字顺。但从情感的表达上看,便有了很大区别。朱光潜先生有言: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最恰当地表达作者情感的意义,便是最恰当的意义。
  显然,“时机不是轻易(一下子/突然)得到的,我姑且逍遥,从容自在”的理解,情感最丰富,失望与希望交织,更显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王逸《楚辞章句·九歌》曰:“《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怨结,托之以讽谏。”可见《湘夫人》的现实意义。而且“湘君对爱情忠贞不渝”又与“屈原为追求理想而矢志不渝”暗合。因而,《湘夫人》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中的“骤得”解释为“突然得到”或“一下子得到”或“轻易得到”最恰当。
  参考文献:
  [1]谢质彬.《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J].语文建设,2006,(02):46 45.
  [2]张生汉.释“骤得”[J].语文建设,2004,(12):34-35.
  [3]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09.
其他文献
胡适凭一面之词断言:何家槐“不是偷人家的东西的人”    1934年3月13日,胡适给吴奔星写了一封回信。全信如下——  吴先生:  此种问题,你若没有新证据,最好不要参加。何家槐君是我认得的,他不是偷人家的东西的人。韩君所说,文理都不通,其中所举事实也不近情理。(海按:应指侍桁1934年3月7日发表在《申报·自由谈》的文章《徐家槐的创作问题》。此文是侍桁从徐转蓬处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撰写并发表的。
随着目前中国图书市场上规模空前且历久不衰的“红楼热”和“红学热”,“红楼续书热”亦随之升温,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  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至今难以超越又分明残缺不全的经典名著,究竟能不能续,该不该续,又该如何去续,是一个争论不休见仁见智的老话题。在此,我再表明一下自己的观点:首先我举双手赞成续写《红楼梦》,就像赞成续写其他一切文学经典一样;其次是我相信,真正有才华有勇气的作家,是完全可
综合性学习是统编教材极为重视的学习模块,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时,应当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来展开,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信息摄入、轻视生活体验,注重知识汲取、忽视素养提升,注重碎片化阅读、漠视整体性建构”等倾向。由于广大教师惯于阅读教学,长于建构知识,对于统编教材中综合性学习重视不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和误区。下面笔者以统
陈乐民先生是1983年初夏调入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时为西欧所)的,任法国南欧研究室主任,是我的直接领导。在我受命创办《西欧研究》(后改名《欧洲》,现名《欧洲研究》)杂志。并组建编辑部后,陈先生是主管科研的副所长,继而担任欧洲所所长,兼《欧洲》杂志主编,仍是我的主管领导。直至1993年陈先生届满不再连任,我在陈先生的领导下工作长达10年之久。  其实,认识陈先生还远在他来所之前。先是听北大张芝联先生称
没想到我父亲张友鸾的《古典编余录》竟然有了重见天日的一天。说这话,是因为二十年前父亲还在世时,我就替他把书稿编好了。父亲去世后书稿却不翼而飞。现在我早已年过古稀,在朋友鼓励下,我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重新编就,文化艺术出版社给了它出版机会,这使我产生了一种绝处逢生的感觉。  《古典编余录》是我父亲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文集。舒芜先生在序言中说我父亲是中国第一部加注释的新版古典白话小说《水浒》的注释校点
读书之道的“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道路或方法;二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这两种含义往往互相融合,难以分清。下面我取有关读书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来谈这些具体又抽象的“道”。    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境界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境界如同山峰,虽然高低不同但都姿态万千各有千秋。现在我指出最常见的三种读书境界:    利的境界: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这是古往今来大多数读书人的读书境界。孔子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微活动”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而来,指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自主实践活动。它突破了原有语文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变被动接受为活动探究,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变急功近利为立德树人。
“做人不仅仅要有才干,还要讲人格。”这是我听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郭影秋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想,所谓人格,应该是指一个人的气质与性格的综合,特别是指人的道德品质。  郭影秋(1909—1985),原名玉昆,又名萃章,江苏铜山人。1932年,他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毕业后当过教书先生,后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他带过兵,打过仗,曾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郭影秋历任川南行
“五四”已经离我们有90周年了。当再度省察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不想仅仅从1919年5月4日的角度观照这段历史,而想通过1915年开始的那场“新文化运动”来考察这一时期知识者的心态,以彰显那一代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  《青年杂志》创刊伊始,“民主”和“科学”便成为那一时代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主旋律;同时,这种思想的传播又促成了“文学革命”运动的高涨。“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极为重要的一部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这首诗借助联想和想象,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描绘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诗歌语言质朴、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情感鲜明,是培养学生想象与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写作训练的绝佳教材。本文梳理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三次主要设计方案,结合统编新教材的特点,拟就其围绕“兴味盎然”课堂的构建做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