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7-000-02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奠基工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所接收的数据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讨,对高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要性、必然性,以及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为共同研究和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具体内容和具体步骤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素质教育 改革策略 研究
一、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体育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对素质教育和未来人才的培养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要立足现在、面向社会、着眼未来,不应只是锻炼学生身体,教会学生某种运动项目技术,而是要着重解决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形成,以适应现代科学向人类智能和体能的挑战。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方面之一,不但具有增强学生体质这一特有的功能,还应具备四个方面的作用:(一)增强学生体质;(二)有助于德育的发展;(三)促进美育的发展;(四)促进智育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为掌握基本生产技能奠定良好的体力基础,而且,在体育运动中掌握的多种多样的运动技能,以及走、跑、跳、投、推、抛、拉、举、支撑、悬垂、攀登、爬越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升,都可以直接迁移到学习基本生产技术和各种劳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去。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的体制基本上是学年制培养方式,在这样一种模式下,高校体育教育显现出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繁多、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法过于竞技化,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也不够全面等缺陷,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或学校的综合情况,已经偏离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的目的,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今后发展的需要[1]。
高等学校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最后的一个阶段,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健康生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体育的社会价值所在。
三、体育素质教育的改革策略
(一)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新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应该是:(1)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完善体格;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3)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建立以全系统、全寿命为指导思想的新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即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将人的体育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在人的整个寿命周期中它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尝试在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废除传统的单一、普通体育课的类型,建立诸如基础课、选项课、专项课、选修课和保健课等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积极有效地把学生正确地引导到体育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从事体育锻炼的欲望,使学生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体验乐趣。全寿命体育教育思想要求其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快乐体育的内容,使之与未来的社会接轨。培养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体育经常化并成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
(二)利用体育的德育功能育人
在体育中包含有许多德育的功能,其中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心理适应功能等等内容[2]。上述的体育在德育中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理论内容,而是实实在在的个体素质的内容,它是会随人的体育技能的掌握、知识水平的提高、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得以发展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功能融入到教学中去,不断挖掘其各种潜力,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所特有的直接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更好的完成我们教书育人的具体工作。
在教学生做人的过程中,德育是它的中心环节。具体实施办法是首先确立教学的目标,并不断把目标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基本路线如下:体育健身→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能→促进人个性的发展→提高运动技能→促进人性的社会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紧密地融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到各种教育的存在和必要性(如意志、努力、纪律、约束力、情感、竞争)。经过其切身感受,逐步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再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己[3]。
当代的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学生如何去生活,因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还反映出这个国家人民的素质水平如何。大学生处在学校和社会的临界点,他们毕业后就要步入社会去工作和生活,那么,学校的教育就有必要给他们打下基础。
(三)利用体育的特性,教学生如何学习
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他们逐渐去掌握学习的方法,根据学习的任务及阶段的不同,使其知道应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为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内容不同,学习的各阶段的要求也不同,单一的思维方法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应把形象思维、想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等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更加的活跃,思维更加的开阔,在继续学习中发挥出创造性的作用。
(四)坚持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未来人才培养相适应
我们要为未来人才的体育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这也是对各门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其具体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有效地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为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为促进学生素质水平提高服务,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把体育课程教学列入课程范围,把课外体育活动视为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从而导致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难以实现的状况。如今,十分有必要将课内及课外活动统一于课程范围,并将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体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的目的,才能把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需求的满足相协调,以实现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接轨。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具有实用性特征。学生完成学业后,将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跨出校门开始他们的人生旅途到退离工作岗位,始终接受工作环境、条件和专业性质的挑战,所从事的职业或专业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因此,高校体育改革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实施终身体育教育。这是客观要求,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高校体育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即使他们具备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体育素养和基本锻炼方法,这是必备的素质;二是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即考虑其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需要,使他掌握一定的、符合专业特点的身体锻炼知识和方法,掌握职业实用性运动技能与技巧,提高未来职业所需的一般运动素质和特殊运动素质,并培养其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这才是实实在在地解决终身受益的问题。所以,结合专业特点实施终身体育教育,也是需要我们倍加关注的改革重点所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与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同步,只有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才会有出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青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必须花大力气认真研究和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具体内容和具体步骤,特别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新设置等问题。我们还需要改革以往的教育方法,变封闭式、保姆式教育模式为开放型教育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度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张维.世界教育发展新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 徐纹. 高校体育改革与素质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117-120.
[3] 马襄城,申爱莲.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91-94.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奠基工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所接收的数据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讨,对高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要性、必然性,以及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为共同研究和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具体内容和具体步骤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素质教育 改革策略 研究
一、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体育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对素质教育和未来人才的培养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要立足现在、面向社会、着眼未来,不应只是锻炼学生身体,教会学生某种运动项目技术,而是要着重解决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形成,以适应现代科学向人类智能和体能的挑战。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方面之一,不但具有增强学生体质这一特有的功能,还应具备四个方面的作用:(一)增强学生体质;(二)有助于德育的发展;(三)促进美育的发展;(四)促进智育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为掌握基本生产技能奠定良好的体力基础,而且,在体育运动中掌握的多种多样的运动技能,以及走、跑、跳、投、推、抛、拉、举、支撑、悬垂、攀登、爬越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升,都可以直接迁移到学习基本生产技术和各种劳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去。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的体制基本上是学年制培养方式,在这样一种模式下,高校体育教育显现出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繁多、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法过于竞技化,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也不够全面等缺陷,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或学校的综合情况,已经偏离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的目的,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今后发展的需要[1]。
高等学校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最后的一个阶段,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健康生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体育的社会价值所在。
三、体育素质教育的改革策略
(一)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新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应该是:(1)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完善体格;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3)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建立以全系统、全寿命为指导思想的新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即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将人的体育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在人的整个寿命周期中它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尝试在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废除传统的单一、普通体育课的类型,建立诸如基础课、选项课、专项课、选修课和保健课等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积极有效地把学生正确地引导到体育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从事体育锻炼的欲望,使学生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体验乐趣。全寿命体育教育思想要求其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快乐体育的内容,使之与未来的社会接轨。培养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体育经常化并成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
(二)利用体育的德育功能育人
在体育中包含有许多德育的功能,其中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心理适应功能等等内容[2]。上述的体育在德育中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理论内容,而是实实在在的个体素质的内容,它是会随人的体育技能的掌握、知识水平的提高、认知能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得以发展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功能融入到教学中去,不断挖掘其各种潜力,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所特有的直接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更好的完成我们教书育人的具体工作。
在教学生做人的过程中,德育是它的中心环节。具体实施办法是首先确立教学的目标,并不断把目标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基本路线如下:体育健身→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能→促进人个性的发展→提高运动技能→促进人性的社会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紧密地融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到各种教育的存在和必要性(如意志、努力、纪律、约束力、情感、竞争)。经过其切身感受,逐步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再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己[3]。
当代的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学生如何去生活,因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还反映出这个国家人民的素质水平如何。大学生处在学校和社会的临界点,他们毕业后就要步入社会去工作和生活,那么,学校的教育就有必要给他们打下基础。
(三)利用体育的特性,教学生如何学习
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他们逐渐去掌握学习的方法,根据学习的任务及阶段的不同,使其知道应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为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内容不同,学习的各阶段的要求也不同,单一的思维方法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应把形象思维、想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等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更加的活跃,思维更加的开阔,在继续学习中发挥出创造性的作用。
(四)坚持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未来人才培养相适应
我们要为未来人才的体育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这也是对各门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其具体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有效地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为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为促进学生素质水平提高服务,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把体育课程教学列入课程范围,把课外体育活动视为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从而导致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难以实现的状况。如今,十分有必要将课内及课外活动统一于课程范围,并将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体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的目的,才能把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需求的满足相协调,以实现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接轨。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具有实用性特征。学生完成学业后,将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跨出校门开始他们的人生旅途到退离工作岗位,始终接受工作环境、条件和专业性质的挑战,所从事的职业或专业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因此,高校体育改革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实施终身体育教育。这是客观要求,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高校体育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即使他们具备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体育素养和基本锻炼方法,这是必备的素质;二是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即考虑其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需要,使他掌握一定的、符合专业特点的身体锻炼知识和方法,掌握职业实用性运动技能与技巧,提高未来职业所需的一般运动素质和特殊运动素质,并培养其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这才是实实在在地解决终身受益的问题。所以,结合专业特点实施终身体育教育,也是需要我们倍加关注的改革重点所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与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同步,只有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才会有出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青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必须花大力气认真研究和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具体内容和具体步骤,特别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新设置等问题。我们还需要改革以往的教育方法,变封闭式、保姆式教育模式为开放型教育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度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张维.世界教育发展新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 徐纹. 高校体育改革与素质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117-120.
[3] 马襄城,申爱莲.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