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早读课虽然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状却是课堂的有效性低下。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如何实现语文早读的转型,如何实现学生自主性读书成为本文的焦点。
【关键词】早读,转型,方法
语文具有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读”就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汉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需要“读”来细细体味。文学作品,尤其需要通过朗读方能领悟其曼妙,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
利用早读课可以完成字音、字形的积累,词语、熟语的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等等。早读课就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而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和落实,自然也关系到学生诸多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利用早读课可以形成至善至美境界,可以愉悦身心。新课程标准重视提高人文素养,主张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目的。语文开设早读课,正是实践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早读课存在的问题
虽然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师生对早读课的利用情况却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1目标模糊。
很多老师对高中三年的早读课的目标缺乏整体的架构,也没有对本学年或学期的早读课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甚至对于近期的早读课目标也缺乏明确的认识。对于学生而言,漫无目的地朗读就更成为常态,究竟读什么,达到什么目的都不很清楚。
1.2形式单一。
大家都明白早读在于“读”,但以何种形式读,却是许多老师没有认真研究的。一节早读课下来,全是学生独自朗读。长时间用同一方式做某一事情,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早读课因此会越来越沉闷,很多学生也越来越不喜欢早读。
1.3效率低下。
如果没有老师的统筹安排,学生早读课读的内容几乎千篇一律,那就是凡是要求背诵的就先重点朗读,不要求背诵的课文便走马观花。结果一期下来,收获的就只剩下课内的几篇课文,早读课陷入了无序、重复的境地,从而造成效率低下,甚者早自习就逐渐演变为学生补瞌睡的时间。尽管一个学期有几十节早读课,但最终考试时候,默写教材上的名句名篇并不尽人意,就连很大一部分优生也或留白或写错字。
1.4教师包办。
传统的语文早读课,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能更好地接受、吸收和消化,很多语文老师不惜在早读课上争分夺秒,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成为了早读课的主流声音。但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权利被无形的剥夺,学生参与的面狭窄,投入的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很不利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也不适应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要求。
早读课是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提高的黄金时间。针对重教轻学、教师中心的弊病,早读要实现课堂的转型,即由“教的课堂”到“学的课堂”的转变,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早读课的转型
如何实现早读课的转型,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根据从事语文教学的切身经历,现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2.1在教师方面,首先得转变在早读课上的角色,由单纯的监督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在早读课上听之任之,而同样要求教师备好早读课,要制定好长、中、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是高中三年的读计划;中期计划是一学年或一学期的读计划;短期计划是一个星期或每一天的计划。特别是将早读课内容分解到各周早读课上,各节早读课既独立又有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另外,教师还得完成督促学生自主读书的任务。检查时间一般选在早读课的最后或安排某个专门的时间,检查时根据学生学习层次,注意优差兼顾,难易适中。检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老师组织考试,也可以是同学间口头检查,老师抽查,使早读课有实效而不流于形式。
2.2在学生方面,首先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要达到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到早读的目的,自主完成好老师规定的读书任务,可以采用“六字”策略进行,即“查”、“划”、“写”、“记”、“练”、“思”。
(1)所谓“查”,就是查着工具读。工具书可以是词典,依靠它扫清文字障碍;可以是相关的辅导资料,通过对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2)所谓“划”,就是画着重点读。比如说课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色彩的词句,描写优美或富有哲理的言语,课文下边的注释、引言的出处、重难点句子的解释,都可以作为勾画着读的重点。
(3)所谓“写”,就是写着感想读。在熟读课文的内容后,可以记下读书笔记,透过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做一次情感的过滤和精神的洗礼。
(4)所谓“记”,就是记着内容读。在确立了文章的重点后,就要努力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这就特别需要重视“记”的环节。
(5)所谓“练”,就是练着习题读。课后的练习往往有很强地针对性,是启迪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完成课后练习无异于找到了通向知识海洋的一条黄金航道。
(6)所谓“思”,就是思着问题读。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的解决,当学生发现暂时难以解决的困惑、疑问后,就需要自己带着问题进一步深入地品读。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六字”引导下的早读课,能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很好地实现在教师统筹设计下的课前教学活动,让早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收获知识,体验快乐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早读课的主人,成为自主性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促成早读课在新课改下的转型,组织引导学生由小目标逐步实现较大目标,层层推进,最终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为高考做好最大限度的准备。
【关键词】早读,转型,方法
语文具有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读”就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汉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需要“读”来细细体味。文学作品,尤其需要通过朗读方能领悟其曼妙,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
利用早读课可以完成字音、字形的积累,词语、熟语的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等等。早读课就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而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和落实,自然也关系到学生诸多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利用早读课可以形成至善至美境界,可以愉悦身心。新课程标准重视提高人文素养,主张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目的。语文开设早读课,正是实践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早读课存在的问题
虽然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师生对早读课的利用情况却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1目标模糊。
很多老师对高中三年的早读课的目标缺乏整体的架构,也没有对本学年或学期的早读课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甚至对于近期的早读课目标也缺乏明确的认识。对于学生而言,漫无目的地朗读就更成为常态,究竟读什么,达到什么目的都不很清楚。
1.2形式单一。
大家都明白早读在于“读”,但以何种形式读,却是许多老师没有认真研究的。一节早读课下来,全是学生独自朗读。长时间用同一方式做某一事情,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早读课因此会越来越沉闷,很多学生也越来越不喜欢早读。
1.3效率低下。
如果没有老师的统筹安排,学生早读课读的内容几乎千篇一律,那就是凡是要求背诵的就先重点朗读,不要求背诵的课文便走马观花。结果一期下来,收获的就只剩下课内的几篇课文,早读课陷入了无序、重复的境地,从而造成效率低下,甚者早自习就逐渐演变为学生补瞌睡的时间。尽管一个学期有几十节早读课,但最终考试时候,默写教材上的名句名篇并不尽人意,就连很大一部分优生也或留白或写错字。
1.4教师包办。
传统的语文早读课,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能更好地接受、吸收和消化,很多语文老师不惜在早读课上争分夺秒,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成为了早读课的主流声音。但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权利被无形的剥夺,学生参与的面狭窄,投入的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很不利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也不适应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要求。
早读课是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提高的黄金时间。针对重教轻学、教师中心的弊病,早读要实现课堂的转型,即由“教的课堂”到“学的课堂”的转变,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早读课的转型
如何实现早读课的转型,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根据从事语文教学的切身经历,现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2.1在教师方面,首先得转变在早读课上的角色,由单纯的监督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在早读课上听之任之,而同样要求教师备好早读课,要制定好长、中、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是高中三年的读计划;中期计划是一学年或一学期的读计划;短期计划是一个星期或每一天的计划。特别是将早读课内容分解到各周早读课上,各节早读课既独立又有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另外,教师还得完成督促学生自主读书的任务。检查时间一般选在早读课的最后或安排某个专门的时间,检查时根据学生学习层次,注意优差兼顾,难易适中。检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老师组织考试,也可以是同学间口头检查,老师抽查,使早读课有实效而不流于形式。
2.2在学生方面,首先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要达到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到早读的目的,自主完成好老师规定的读书任务,可以采用“六字”策略进行,即“查”、“划”、“写”、“记”、“练”、“思”。
(1)所谓“查”,就是查着工具读。工具书可以是词典,依靠它扫清文字障碍;可以是相关的辅导资料,通过对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2)所谓“划”,就是画着重点读。比如说课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色彩的词句,描写优美或富有哲理的言语,课文下边的注释、引言的出处、重难点句子的解释,都可以作为勾画着读的重点。
(3)所谓“写”,就是写着感想读。在熟读课文的内容后,可以记下读书笔记,透过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做一次情感的过滤和精神的洗礼。
(4)所谓“记”,就是记着内容读。在确立了文章的重点后,就要努力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这就特别需要重视“记”的环节。
(5)所谓“练”,就是练着习题读。课后的练习往往有很强地针对性,是启迪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完成课后练习无异于找到了通向知识海洋的一条黄金航道。
(6)所谓“思”,就是思着问题读。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的解决,当学生发现暂时难以解决的困惑、疑问后,就需要自己带着问题进一步深入地品读。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六字”引导下的早读课,能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很好地实现在教师统筹设计下的课前教学活动,让早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收获知识,体验快乐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早读课的主人,成为自主性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促成早读课在新课改下的转型,组织引导学生由小目标逐步实现较大目标,层层推进,最终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为高考做好最大限度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