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 “权利”听着像”旋律”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rdpine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体制内的学者,却从不安于书斋斗室。他为民请命,但也给官员讲课。他是微博时代的”公知”, 但线下则热心地做着”随手公益”。他有宿敌,有同盟, 还有那些称其为”于老师”的”兄弟姐妹”。他有著作, 有身份,有匪气,有一条叫”威威”的黑狗,还有一间远在京城东郊的”别野”。
  京城六月最热的这一天下午,于建嵘在生气。他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短袖格子衬衫、大裤衩和大拖鞋,坐在摇椅上,时而身子前倾,时而身子后仰,挂了电话,转头对坐在沙发上的志愿者王强说:“一定要搞清楚,东西不是给政府的,是给老百姓的!”
  “挨骂”的是电话里的另外一个志愿者。前阵子云南宁蒗闹地震,这姑娘太热心,还没跟于建嵘商量,就跟红十字会联系上了,说可以捐赠衣物。结果,几千件衣服都装车待发了,那边一听说是旧衣服,不要了。“这件事搞得我很郁闷。”于建嵘说。
  被一部分人质疑、讥讽乃至攻击,但同时也被另一部分人支持、拥护和爱戴。这个下午,于建嵘说,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只不过是“一个社会实验,就是把我的理论变成可操作的东西”。
  对于建嵘来说,进既轻松,退又从容,不追求规模和正规化,更无需精心策划,让所有参与者都无心理负担,是为“随手”。
  于建嵘做“随手送书下乡”。任由农民自行申请,由他在微博上发起募捐,然后再征集志愿者,送书下乡。他不搞仪式,不搞排队领书,不设驻点志愿者,书不捐学校,也不送村委会,就送农民本人,条件只有一个:你愿意做志愿者,管理图书并对村民开放。这可以“培养绅士意识和社区意识”。
  目前全国七十多个捐书点,书的受赠人多数成为“有地位的人”,“为什么有地位?”于建嵘自问自答:“你们家小孩要来我们家看书,你是不是要对我好一点?再说,就算成效不好,不续捐就好,反正也没有损失。“
  对于建嵘来说,进既轻松,退又从容,不追求规模和正规化,更无需精心策划,让所有参与者都无心理负担,是为“随手”。
  “随手”的概念,最早发轫于去年1月在微博上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之后,“随手送书下乡”、“随手街头救助”、“随手关爱乡村教师”等项目继而兴起,最终汇集为“随手公益基金”。“很多人的思考是要做一个很大的事情,我所有的思考就是参与最重要,在我这里参与永远是第一的。”于建嵘说。
  1999年,他沿着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村运动的路线,用脚丈量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
  于建嵘的为人处事,常常打破人们对于学者的惯常想象。“他们对我的心态很复杂─这个家伙是野路子”。
  1980年代,于建嵘从湖南师范学院政治系毕业,做过两年《衡阳日报》的记者,1987年辞职做律师,八年之后,退出律师行业,带着人生赚到的第一个200万,回归在大学时立下的誓愿,转而研究中国农民。
  1994年,于建嵘开始“游学”,只身一人,以民间三农问题研究者的身份,拜访专家,请教学者,三年之后,拜在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徐勇教授门下,攻读博士。
  1999年,他沿着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村运动的路线,用脚丈量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我就是夹个破包,装着不像个博士,走到一个村子,先在路边的小饭店吃碗饭,或者到小卖部买点东西,和老板搭上‘关系’,再通过他和村民联系上,把人招呼到一起,坐下来聊天。聊到有用的就记下来,有感觉了就住下来呆几天,聊完了再接着走。”
  两年后,于建嵘出版《岳村政治》一书,备受学界关注。他试图通过描述和分析岳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关系、权力体系、政治控制、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的变迁过程,“从政治社会学和政治人类学的角度,来剖析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发展的过程和特征”。有学者认为,该书开三农问题实证研究风气之先,并引出学界关注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华师风格”和“华师学派”。
  2001年5月,他进入安源煤矿,访问近千名煤矿工人,是安源煤矿第一个下井的博士,有媒体这样报道他的感受,“我不下去,怎么知道在最底下采煤的都是农民临时工呢?我坐在煤堆里,不知是劳累还是心忧,也不知脸上是汗水还是泪水,一个劲地往下流。”
  “底层代言人”、“农民皇帝”。于建嵘讨厌这些被贴上的标签,但挥之不去。他看似随意但又小心翼翼地化解求助者对他过高的期待,“他们不可能拖累我,因为我根本不可能给他们什么承诺”,例如在接受我们采访的前一天,有一个上访者求助,于建嵘说,“你抱着我哭我也帮不了你啊—我没有权力”。
  于建嵘的同情心、正义感,跟他对中国农民复杂人性的了解混杂在一起,因而五味杂陈,但最后只能承认,“做一些对别人有帮助、对自己没有大伤害的事情,要是把自己伤得遍体鳞伤你也没法做”。
  于建嵘说,“你想,一个流浪过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有些人说,这个人有流氓气匪气,我就想,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什么人物,也没想得到什么,本性是这个样子。”
  由于有着浓重的湖南口音,于建嵘口中的“权利”听起来总像是“旋律”,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最看重的关键词了。
  去年他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争议甚大,但他对质疑和辩驳的声音不屑一顾,认为反对者们无视儿童的基本权利;有人指责他为“刁民”代言,比如说土地拆迁中漫天要价的人,他也嗤之以鼻,认为,“应该得多少,我从来不关心,因为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我知道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拆他的房子,没有经过他的同意,那是错的”。
  与其说于建嵘是一个立场分明的社会活动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深谙国人性格的观察家。因此,像给官员讲课,于建嵘并不排斥,相反,从2009年至今,他给中低层政府官员讲课之频繁,也授他的批评者们以把柄,后者认为,于一方面赐民以矛,另一方面又授官以盾,做派矛盾,令人费解。
  于建嵘的理解则相反,“实际上,我跟官员讲课是分析中国发生了什么问题,而不是你们犯了什么错误,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又应该怎么做,”于建嵘接着说,“比如说尊重基本权利,尊重司法,这和老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和官员的利益也没有根本对立,不能用简单的对立的想法去理解一种社会运动。”   但如果撇开一切学理和政治正义层面上的争论,不得不承认,于建嵘所揭示和公开的那些官员“学生”的言行,为国人理解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于建嵘童年时经历过九年没有户口的“黑户”生活,父亲在“文革”时期被诬为“土匪”打倒在地,于跟着母亲被下放湖南永州农村,穷困潦倒,吃“垃圾米”,穿麻布袋染成黑色的衣服……1977年,父亲获平反,但4个月后旋即去世,于建嵘遵奉母命,从此不参政不从政,只议政。
  他长期处在“拆迁”等敏感话题的风口浪尖,曾有某高级官员找他谈话,质问他:“老于你到底想干什么?一不搞钱,名气又这么大,你到底想干什么?!”于建嵘答:“你永远不可能理解我在干什么。我想做的事情,是希望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可以的。”
  回首往昔,于建嵘说,“你想,一个流浪过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有些人说,这个人有流氓气匪气,我就想,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什么人物,也没想得到什么,本性是这个样子。”因此他能面对官员的质询而不惧,面对纠缠不休的论敌也可以放下风度,立马“变脸”,破口大骂。
  于建嵘说自己有三句话:一是不要认为你有秘密;第二,不要把自己当人物;第三,不要搞政治野心,一定要做到什么,永远不要想一定要达到什么。“解决不了就解决不了,我有什么办法?我就这个本事,我就这个样子。”说罢,他倒在摇椅上哈哈大笑起来。
  【记者手记】
  画画是画心
  于建嵘的京郊“别野”在宋庄小堡村,那是北京三大艺术家集散地之一。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地是村民的,“墅”下无土,所以戏称“别野”。
  别野占地七分,初购时不过是一爿破落的农家院,于建嵘推倒重建,门前搭上木架子即可拉藤种瓜,院内栽有一株金银花,春夏之交满树灿烂。买这房子,说来也偶然,2003年的某天,于建嵘跟几个朋友到宋庄玩,结果遇到一中央美院毕业的画家,看似潦倒,实则富翁。“我问他为什么到这里,他说为了一个梦想”,说不为赚钱,只是喜欢画画,因此离开在老家开的美术学校,跑到北京过着流浪的生活。于建嵘说,“没必要啊,他说不行,画画是画心,一走进小堡村,就像红军戴上了八角帽,手握钢枪要冲锋了,把我感动得不行,当天就买了房子”。
  交割的时候,做过律师的于建嵘在合同上写了类似这样的三句话:某某今将某地某房卖给某某;房价十二万五千元,当天交钱当天交房;以后两不找。他的博士生导师徐勇后来骂他,你是搞土地研究的,还不知道这个房子不能买吗?将来它会被拆!于建嵘说:管他呢,不就是个房子吗?拆了再说。只要我过得高兴痛快,我就买!
  于建嵘喜欢这里,因为接地气,画画也方便。客厅即画室,显眼处竖着一幅大油画,是头戴白色缠头的一个老妇人,缠头上写着一个“冤”字,眼眶里含着泪。这画于建嵘画了两年,最后在母亲节那天完工,就将之名为“母亲”。凡到访过的“冤民”,大多在这画前和于老师合过影。“母亲”后面是一堆叠起的油画,其中一幅是别人给他画的肖像,眼神冲淡而坚毅。至于其他的画,挂墙上的,放地上的,摆沙发上的,连废置的跑步机上也没闲着,杂乱无比;不过,他最得意的还是那批黑白山水,已经画好的二十来幅,用白色画框装好,采访间隙,一个劲儿跟我们说:你看,装白框好看吧?
  于建嵘原来的习惯是,每画好一幅就在微博上吆喝:有谁能给这画起名儿的?拿去!或者有谁开口要钱了,他就卖画(据说现在已经涨到三万一幅的价格),现在不这么干了,他打算画满50幅就拿去展览,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于建嵘画的。
  于建嵘说,自己是自学成才,“你买个画板,只要胆子大”,慢慢画,总可以学会,比如说原来不知道怎么画瀑布,后来一琢磨,“其实很简单,不管河怎么流,到了这里,只要竖画一笔,不就是瀑布了吗?”湖南人的闯劲儿表露无遗。
  当然,有时他也会自谦说,“画画也是玩,别太当回事儿”,这些五六个小时就可以画好的小画,更多是让他得以寄情于画布上的山水─只不过那山水只得黑白两色,那无意中又出卖了他的心境:“很多事情我都无能为力。为什么我要把山水画成黑白呢?是表示一种无力感─你知道黑白加在一起是灰,灰色地带,寻找一种灰色地带是很重要的。”我问他,那算不算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他从摇椅上探前身子,低声说:“你没办法。”
其他文献
跋涉进山、探路攀爬,用数日的艰辛迎接几个小时的自由滑行—登山滑雪制造的,正是这样一种“浓缩的快乐”。    登山滑雪 简单的说,是一项不使用缆车登机械工具、而使用滑雪器材登上雪山,然后从山顶一路滑行下山的综合性冬季户外运动。登山滑雪运动囊括了极限滑雪、高山速降、越野滑雪和雪山攀登等技术,因此,不仅要求参与者拥有极好的体能,同时也必须具备高超的滑雪技能和雪山攀登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运
期刊
“我们一直认为,是宾利品牌中悠久的传统和文化使我们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和竞争对手不一样的、非常有利的杀手锏。"在宾利汽车主席兼行政总裁沃尔夫冈·杜翰墨看来,购买宾利的中国消费者的共同点是源自成功,以此来奖励自己的付出,同时也向周围的人发出信号:我确实成功了。  在“海天盛筵”豪车展区,位于入口处显眼位置的宾利展位引人注意。进军中国市场十年,今年第一季度,宾利在中国市场创下了最好的销售纪录。全球共售出
期刊
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同时亦是人类感情的观察家——蒙田说过,“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所以,后现代的每个父亲都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中不停地转换、平衡。他们不但希望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生活品质、教育环境,也希望孩子们以自己为傲。    久而久之,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再加快,就是希望把剩余的时光都用来陪伴孩子们,见证他
期刊
领袖们用笔描绘着他们的世界,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成为别人笔下的主角。  作为一个成功人士,当别人问起“是什么让你走向成功”时,除了先天的才华、后天的努力、可遇不可求的机缘之外,“阅读”或许是一个还算得上标准的答案。大多成功人士,把阅读作为通向成功的其中一个标志。对他们而言,书籍或许就像马匹面前挂着的那根胡萝卜,鞭策着他们不断往前跑。  领袖读的书  “我的工作是阅读。”这句话出自股神巴菲特之口。他曾
期刊
如何汲取伊斯兰政治中的合理成分,生成现代与传统政治结合的具有中东特色的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强调回归传统,在中东历史上,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大业。  6月24日,万众期待下,埃及选举委员会公布了第二轮总统选举结果,穆斯林兄弟会下属政党自由与正义党的候选人穆尔西险胜穆巴拉克时代的最后一位总理沙菲克,当选为埃及新一任总统。  此次选举是埃及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有多个候选人的选举。再加上埃及自
期刊
黄小山说:”我只想做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有感的、真真正正的公民。做一个行动的公民。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中国。”  一个北大毕业的光鲜律师却因为垃圾成了“阶下囚”,同样是因为捣鼓垃圾他再次成为政府的“座上宾”,如今大家都开始叫他“垃圾商人”。  理性叛逆  你问我到底是做什么的?其实我现在也没有一份比较确切的职业,比较准确的答案应该是,捣鼓垃圾的民间环保人士吧。不过也有人称我为“黄律师”、“混
期刊
来自澳大利亚的摄影师Mark Tipple钟情于水下摄影。这组名为《水下计划》的摄影作品,拍摄了在海浪底下的戏水者们,展示他们与海浪相融合的一瞬间。Mark Tipple必须沉入海底,跟在戏水者和海浪后面,从海床表面向上拍摄,才能捕捉到这些如同卷入暴风雨中的踏浪者们。与普通冲浪摄影作品中表现出的速度感不同,这组作品中的波浪显得温柔而梦幻,一朵朵浪花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更像是一朵朵柔软的云,照片中的冲浪
期刊
五月,是一年当中最令人期待的季节,所有的春寒料峭、反复无定已经接近尾声,差不多可以说,夏天已经来临,将带来所有的美丽绽放。不用再等待,现在出发正是合适的时机。这一站,平安VIP 俱乐部“非凡人生”活动来到了位于西南边陲的广西崇左,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感动和责任。    崇左,一个充满着古意的名字—在这里,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老而充沛的生命力,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扶绥县岜盆乡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位于岜盆
期刊
商人是朱鼎健的贴身标签,这是不可改变的。远处看,这个香港年轻人完全是励志人生的最佳模版。而往近处,称他为『正能量』大使显然也不遑多让。  朱鼎健的身旁堆满了高尔夫球和球杆,这是我们为了摄影效果摆放的。在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的晨曦中醒来,朱鼎健每个月打球的次数有时都没有一次,而他每天做的事情只归为一件,工作。工作的目的是追逐梦想。为梦想而工作是朱鼎健从少年甚至童年起就存有的志向。为了梦想和工作,他浓缩学
期刊
作为人这样一个类来说,不能没有哲学。如果没有它,人类就没有方向、没有根据、没有具有绝对价值的东西。人对真理就会不在乎,对事物的合理性(rationality)就缺乏探究,做事就没有了准绳,人类就会没有理想。因为没有理想,人类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沪上张汝伦,工哲学30年,当年名号“复旦的尼采”。但张汝伦说,“尼采是有毒的,做造反派还可以。”  当他骑着一辆20多年前儿子获奖而得的旧坦克式自行车穿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