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逻辑:和孩子这样说话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le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中学德育特级教师、温州市第二中学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
  曾获首届浙沪苏“长三角”教科研标兵、长三角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组第一名、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出版专著《细节成就优秀的教师》《守候阳光》《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等。
  “为什么学生不听我的话?”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苦恼。
  “你觉得你会说话吗?说的对吗?”我话音未落,老师就冲着我不满地说:“说话?谁不会呀!你这人什么意思!”于是,纷纷离去。
  再次遇见,还是同样的问题。
  老师讲话学生不听或者不在乎,原因无非有3种:没有主题、重复啰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话语之间没有逻辑。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话语之间没有逻辑。说话缺乏逻辑主要有3种表現:不知所云,离题万里;前言不搭后语;没有论据,凭经验论述。
  于是,说者津津乐道,听者一脸茫然,学生还是无法理解老师的观点。话语之间缺少逻辑,不仅让学生不明所以,更会影响教育效果。
  所以,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应建立谈话逻辑,构建话语系统,可以基于逆向思维、理性思维和因果逻辑3个角度建立话语逻辑。
  逆向思维:从角度到角度的换位
  角度单一会造成认知偏差,表述就有可能出现逻辑问题。
  重视逆向思维,从换角度和多角度两个方面建立逻辑体系。换角度,即换位思考,从反方向思考问题;多角度,是指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准确性就会提高。
  譬如,针对集体荣誉这个问题,有学生问,我们要更重视自己,还是更重视他人?有人认为是他人,因为这是集体荣誉,要多关注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有人认为是自己,认为只有个体进步了,集体才会变好。
  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活动。
  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报纸,中部撕空,套在头上,然后用手拉住前面同学的报纸两角,围成圈跑。不一会儿,就有学生的报纸被撕破了。如果别的同学脖子上的报纸代表了集体荣誉的具体行为,那么自己脖子上的报纸就代表了个人行为,我们是更关注自己脖子上的报纸(自己行为)还是他人脖子上的报纸(他人行为),这就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在这个活动中有自我和他人两个关注点,我们要在哪一个关注点花费更多的精力,自我还是他人?学生基于经验,一般会选择自我。
  第一个角度,关注自我。在奔跑的时候,假如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脖子上的报纸上,于是,手会不自觉地出现拉扯的动作,前面同学脖子上的报纸马上就会被扯破。
  第二个角度,关注他人。在奔跑的时候,如果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别人脖子上的报纸上,大家都会更小心翼翼,这样,每个同学脖子上的报纸都会保护得比较好。
  两次体验活动的结论直接明了,班级集体荣誉感建立的关键在于多关注他人。现实中,如果班上有很多同学乐于助人,就会改变班级氛围,这就是集体荣誉感讨论和实践的过程。
  在逆向思维的具体化中,我们从一个角度拓展到两个角度,并多次换位思考,我们明白了集体荣誉感包含了自我和他人的努力。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帮助他人才是建设集体荣誉感的核心,所以我们的重点是在关注他人。在行动中,我们应学会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综上,建立逆向思维的话语逻辑要注意3个方面:第一,多角度思考,根据不同主题的影响因素找到不同的分析角度;第二,换位思考,跳出经验判断,从事实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将主题置于更长时间和更广泛的空间内思考,在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建立逻辑。
  理性思维:从具体向抽象的过渡
  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容易因为过多的纠结“内容”而迷失解决问题的方向,这样从“具体”到“具体”的思考方式容易出现逻辑问题。在现实中,内容是具体的,目的是抽象的,内容的生成建立在目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从目的出发,我们的内容就是合理的,脱离了目的,内容之间的逻辑就会受到影响。
  内容缺乏逻辑通常是因为太执着于内容,以至于忘记了内容的类别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失去逻辑。
  思考者的层次太低,就会从内容出发,一直停留在操作层面。我们解决一个问题通常有两个方向,向上是目的建立,向下叫做法寻找,即内容是建立在目的基础上的做法寻找。如果我们过于关注做法,看不到目的,那么具体内容之间必然会缺乏逻辑。
  根据理性思维建立认识问题的层次,将思考从“具体走向抽象”,实践从“抽象走向具体”,需要重视3个问题:第一,将思考分成“目的—目标—任务—要求—安排”5个层次,自上而下分解;第二,任何主题的解读都源于此层次,弄清层次之间的关系;第三,对于后3个层次的具体内容,要根据“目的”和“目标”进行整合。
  譬如,教师对运动会的安排通常是这样的:在运动会召开之前呼吁大家踊跃参与,奋力争先,获得好成绩。但是,这种做法通常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教育效果。于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反复鼓励,还是有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足?为什么团体活动中总有一些学生拖后腿,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关注的重点都是取得第一名,而不是为了成就什么样的班级,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背后反映了3个问题:第一,那些主动性有问题的孩子其实并不接受你的教育,主动的孩子不需要,被动的孩子没效果。第二,拖后腿的孩子才是教育的重点,但是我们常常会因为那些主动的孩子,忽略拖后腿的被动孩子。第三,孩子们的重点在具体的比赛中,是因为我们从未解释过比赛对我们的成长来说有什么用,我们对于比赛的教育价值引领不清。
  基于逻辑,从目的来说,我们想要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制订了“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任务的形式分解目标。根据运动会得分计算方式,我们了解了每一年总分第一的分数构成,并据此根据本班同学的运动能力选拔运动员;给每个运动员制订目标;观察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提出要求;制订激励机制,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制订训练计划并确定负责人。这就是从抽象向具体的拓展,是基于目的的具体行为操作。最后就是针对任务和要求进行行动安排。   在现实中,理性思维要具备不局限于具体,并从具体中抽象出理性认识的要求;在5个层次中,关注各层次之间的关系,重视目的和具体操作;所有的具体事情都在目的的指引下发展。在此基础上,强调重视理性思考和逻辑关系,懂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因果逻辑:从原因向结果的推理
  我们基于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基于不同的事情看其中的联系,基于品质判断重点,这些都是寻找逻辑的方法,也是從原因向结果的推理。如果各因素之间缺乏联系,或者仅仅根据主观判断其中一者而决定其他,那么就会出现理解不清、概念混乱等逻辑问题。
  缺乏因果之间的逻辑联系通常是因为事实和原因之间倒置了。
  从联系判断是因为联系双方没有抓准对方的话语重点。譬如,沟通中有一种漏斗效应,呈现的是由上至下信息逐渐减少的现象。对沟通者来说,心里想的是100%的内容,但当你在众人面前用语言表达时,你说出来的只有80%。当这80%进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文化水平、知识背景差异,只被接收了60%。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了的内容大概只有40%,行动时就已经变成20%了。常态中,由于各种“漏斗”,双方都会有不等的内容缺失,所以就导致原因到结果推理不合逻辑。
  建立因果逻辑需要做到3个方面:清楚原因分析的立足点,足够全面地考虑原因;根据事实整合原因,要有论据;在原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清晰了。
  譬如,翻看班级活动的照片,发现只要有人拍照,无论其他人在做什么,有一个孩子始终盯着镜头。由此,我们可以由盯着镜头看这个结果推理出这个事件的原因。
  这件事情由结果到原因的逻辑推理可以分成4个层面。
  第一层,表象认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但为什么会这样,影响因素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于是,我和孩子说,你不能走神,要专注,要注意力集中。但这样的教育,并不会让孩子发生什么变化。
  第二层,通过多张照片关注这个孩子时刻盯着相机的习惯性细节,发现她的眼睛一直都跟随着同一个拍照老师的镜头。一般说来,我们专注某一个人的时候,也期待这个人能够关注自己,这是人内心的需求。换个角度说,这个学生的行为是在“求关注”。
  第三层,学生表现出“求关注”的行为,我们的第一着力点应该是家庭,通常只有单亲、离异、留守、父母工作很忙和有二孩的家庭的孩子才会缺失关注。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家庭的过度偏向关注,比如父母只关注她的分数,而不关心她的心理,这样片面的家庭关注给孩子的感受就是缺失关注。
  第四层,从此前接受的教育来看,她在小学时期经历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她变成这样。
  从“表象→动机→家庭→教育”4个方面看,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分析问题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确定教育方法的依据。所以,在逻辑建立中,我们见到“果”时,也要注意推理寻找其中的“因”。
  建立因果逻辑一般从4个层次入手:第一,确定表面现象和问题行为;第二,行为内在动机的探寻;第三,基于家庭层面的原因思考;第四,基于过往教育经历的思考。4个层面体现了一种由表及里寻找影响问题核心的顺序,最终看到行为和原因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果逻辑建立有3个关键点:重视影响因素的完整体系;看见行为背后的动机;确定诸多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因素。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智能手机进校园问题引发了广大代表和委员们的关注。来自江西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雷燕琴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  “许多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更看重娱乐功能,一有時间就玩游戏,甚至在课堂上打游戏,用微信、QQ聊天,耽误学业,影响课堂秩序。更有甚者,利用智能手机上网功能做作业,不经思考就能‘完美’得出答案,大大降低学生自主
走进武汉市江汉区华中里小学,如同走进一个温馨的小家——相对有些狭小的校园里,一切都井然有序,充满勃勃生机。空间的狭小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让孩子和老师的关系更亲密,或许,这也是田芯育人方式的形成原因之一。  “班主任和学生是共生共长的关系。”田芯老师如此阐释自己的育人理念。“学生的成长促进了班主任的成长,班主任的管理也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和优秀品行的形成。”  在她看来,正是这种和学生
自行车的前后轮一直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可不知为什么有一天忽然争吵起来。前轮说:“我比你辛苦,走的路要比你多,这不公平。”  “瞎说!我们在一辆车上,你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怎么能说比我走的路多?”后轮不服气。它俩越吵越凶,就一同去找主人评理。小朋友,你能先发表一点意见吗?
  
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伦敦塔桥有两座桥塔,每座塔高65米。桥的中部长61米,分为两扇,每扇可以在一分钟内竖起到83度来让大型船只通过。
编者按  “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这样说。  作为中小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
“周老师,今年方方哪里不符合评品学兼优的条件啊?我觉得他没有什么问题,可你这样做小孩还能有学习动力吗?”  我正在高铁站悠闲地等待美好旅程的开启,突然而至的这条微信仿佛一股热流直冲我的脑门——方方妈妈也是当老师的,她应该对学校的评优要求很清楚,怎么还会来兴师问罪?  “方方的信息技术成绩只得了‘良’。”我告诉她原因。  “哦,原来小学的信息课这么重要啊,学校是培养IT人才的吗?”她还是咄咄逼人。 
邮递员小熊猫送完电报后,自行车被喜欢恶作剧的大灰狼用又长又结实的绳子拴在大树上,树干上的绳结很复杂,一时无法解开。小熊猫看后想了想,没用任何工具,也没找任何人帮忙,便很快把自行车上的绳子解开了。你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
  
阅读、实践、反思、写作、问题视角都在为构建班主任的系统思维做准备。什么是系统思维?百度百科的解释是:  系统思维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基本思维方式。只有系统思维才能抓住整体,抓住要害,才能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处置事务。客观事物是多方面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就是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由此可见,系统思维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