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能够有效地克服农村牧区分散经营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规模不经济等弊端,从而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牧民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但是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其发展壮大的难题。为此,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对辖内征信助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如下:
关键词:征信推动;专业合作社;调查
一、达茂旗征信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成效表现
(一)征信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自治区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茂旗百灵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7月在包头市达茂旗百靈庙镇红格塔拉嘎查成立,此后,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下,达茂旗以农牧业为主导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截止目前,达茂旗已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已达360余家,从专业合作社从事行业划分主要有:种植业175个、畜牧业162个、农牧业25个。合作社成员数达到0.91万人。农牧民成员占98%。带动农户1.8万户,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更离不开征信的快速推动作用。2014年全旗农(牧)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余额为600 万元,较2013年增长68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额达到2800万元,较2012年增长38 %,社员人均纯收入增收15000 元,真正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积极作用。
(二)征信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融资条件不断提升。征信已成为金融机构授信依据不可或缺的载体,尤其是企业信用报告查询在实现银企对接和改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内在融资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14年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企业信用报告查询150余份,较2013年增长了50张。企业信用报告是借款人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信贷业务或担保人提供担保的资格证明,是合作社办理贷款业务的前提条件,它详细记录了申请者的全部有效信息及财务状况,数据资料要求完整、准确。
二、征信在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运行机制仍不完善,与征信系统的条件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信用档案时,要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信息、数据需完备准确。而目前达茂旗有不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组织结构松散,由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许多社员有利则合,无利则散;财务制度不够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数据来源多是大概加估计,没有专门的财务机构和人员,财务信息透明度较差,从而限制了征信对合作社的融资助推效力。
(二)抵押担保与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与征信的结合效果差强人意。全辖区从事传统农牧业的专业合作社占绝大多数,从全旗情况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明显突出,占到总数的93%,特别是近1-2年达茂旗打造发展重点合作社以来,大多数农牧民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开展注册和生产经营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普遍存在着投入大,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的问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范要求,要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但由于不少合作社办公、经营场所以租赁方式取得,仅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符合银行抵押资产条件;部分合作社虽有土地资产,但未经审批,难以办理抵押手续。随着担保纠纷逐渐增多,农牧民为他人作担保也日趋谨慎,而基层担保中介机构匮乏,目前还没有专门为合作社服务的担保公司
(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影响评价结果向“真金白银”的转化效果。达茂旗以往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信用等级在客观性、科学性、应用性等方面还存在缺陷,也有部分单位引入外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等级,但开展频率较低、范围狭小,所以建立一套事宜本地广泛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由于其本身的特质性,它所采用的信用评价指标也应与企业有所不同,但现在还没用一套针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完善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存在着评价指标少、范围窄、内容不全面、权重设计不科学、操作性和时效性不强等问题。没用真实有效的评级结果,不仅会造成金融机构难以做出合理的风险评估,授信困难,而且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业很难利用信用等级评定结果获得担保、保险及相关农业部门等机构的融资帮助,影响评级结果向“真金白银”转化。
(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对征信的认识不足,农村信用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入社社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达茂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以男性为主,文化素质主要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极少,对征信政策法规及新事物的认识理解能力较弱,对信贷部门发放信贷资金的程序了解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比较注重生产经营和利润情况,而对信用信息了解极少,信用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信用状况的重要性和信用信息对于融资的价值。这也暴露出征信宣传教育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不足,还需进一步拓展,农村信用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完善征信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建议
(一)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经营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满足征信系统的要求条件。要完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征信工作,就必须要求合作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制度,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规范和完善利益分配、积累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合作社内部经营管理规范化建设:一是源头治理。相关审批部门在合作社设立之初要严把审批关,确保在源头上杜绝虚假合作社和空壳合作社的出现。二是开展规范化指导。由政府主导,人民银行以及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对合作社进行指导并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全面掌握合作社经营状况和信用行为表现,发现存在违规生产经营及失信行为的,及时发放行政指导书,责令限期整改。
(二)建立健全抵押担保与风险补偿机制,注重同征信的结合效果,降低信用风险。建立健全抵押担保机制,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农村产权登记、评估、抵押、流转等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和市场,制定管理办法,规范中介收费,扩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建立担保基金或与社员联合组建保基金,或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专门服务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担保公司,完善担保体系。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创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的多渠道、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应保尽报保。
(三)构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针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既非企业、又有别于个人的特点,设计客观、有效地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建立应该遵循“四性”原则:全面性、代表性、灵敏性和可操作性。选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情况、组织机构情况等作为信用评价的指标,运用定量化、模型化信用评价技术,采用分层赋权逐层汇总方法进行信用评价,即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计算,从而得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信用指数。
(四)加强征信知识宣传,开展合作社信用文化建设,不断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征信意识,积极开展征信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采用“送征信知识下乡”、开办征信知识培训班等活动形式,有针对性的设计易于被农牧民所理解的宣传内容,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农牧户以及管理层充分认识到重视自身信用建设、维持良好融资信用对于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重要性,切实加强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积极开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文化建设,倡导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征信推动;专业合作社;调查
一、达茂旗征信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成效表现
(一)征信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自治区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茂旗百灵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7月在包头市达茂旗百靈庙镇红格塔拉嘎查成立,此后,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下,达茂旗以农牧业为主导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截止目前,达茂旗已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已达360余家,从专业合作社从事行业划分主要有:种植业175个、畜牧业162个、农牧业25个。合作社成员数达到0.91万人。农牧民成员占98%。带动农户1.8万户,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更离不开征信的快速推动作用。2014年全旗农(牧)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余额为600 万元,较2013年增长68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额达到2800万元,较2012年增长38 %,社员人均纯收入增收15000 元,真正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积极作用。
(二)征信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融资条件不断提升。征信已成为金融机构授信依据不可或缺的载体,尤其是企业信用报告查询在实现银企对接和改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内在融资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14年末,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企业信用报告查询150余份,较2013年增长了50张。企业信用报告是借款人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信贷业务或担保人提供担保的资格证明,是合作社办理贷款业务的前提条件,它详细记录了申请者的全部有效信息及财务状况,数据资料要求完整、准确。
二、征信在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运行机制仍不完善,与征信系统的条件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信用档案时,要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信息、数据需完备准确。而目前达茂旗有不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组织结构松散,由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许多社员有利则合,无利则散;财务制度不够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数据来源多是大概加估计,没有专门的财务机构和人员,财务信息透明度较差,从而限制了征信对合作社的融资助推效力。
(二)抵押担保与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与征信的结合效果差强人意。全辖区从事传统农牧业的专业合作社占绝大多数,从全旗情况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明显突出,占到总数的93%,特别是近1-2年达茂旗打造发展重点合作社以来,大多数农牧民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开展注册和生产经营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普遍存在着投入大,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的问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范要求,要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但由于不少合作社办公、经营场所以租赁方式取得,仅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符合银行抵押资产条件;部分合作社虽有土地资产,但未经审批,难以办理抵押手续。随着担保纠纷逐渐增多,农牧民为他人作担保也日趋谨慎,而基层担保中介机构匮乏,目前还没有专门为合作社服务的担保公司
(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影响评价结果向“真金白银”的转化效果。达茂旗以往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信用等级在客观性、科学性、应用性等方面还存在缺陷,也有部分单位引入外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等级,但开展频率较低、范围狭小,所以建立一套事宜本地广泛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由于其本身的特质性,它所采用的信用评价指标也应与企业有所不同,但现在还没用一套针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完善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存在着评价指标少、范围窄、内容不全面、权重设计不科学、操作性和时效性不强等问题。没用真实有效的评级结果,不仅会造成金融机构难以做出合理的风险评估,授信困难,而且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业很难利用信用等级评定结果获得担保、保险及相关农业部门等机构的融资帮助,影响评级结果向“真金白银”转化。
(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对征信的认识不足,农村信用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入社社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达茂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以男性为主,文化素质主要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极少,对征信政策法规及新事物的认识理解能力较弱,对信贷部门发放信贷资金的程序了解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比较注重生产经营和利润情况,而对信用信息了解极少,信用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信用状况的重要性和信用信息对于融资的价值。这也暴露出征信宣传教育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不足,还需进一步拓展,农村信用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完善征信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建议
(一)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经营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满足征信系统的要求条件。要完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征信工作,就必须要求合作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制度,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规范和完善利益分配、积累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合作社内部经营管理规范化建设:一是源头治理。相关审批部门在合作社设立之初要严把审批关,确保在源头上杜绝虚假合作社和空壳合作社的出现。二是开展规范化指导。由政府主导,人民银行以及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对合作社进行指导并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全面掌握合作社经营状况和信用行为表现,发现存在违规生产经营及失信行为的,及时发放行政指导书,责令限期整改。
(二)建立健全抵押担保与风险补偿机制,注重同征信的结合效果,降低信用风险。建立健全抵押担保机制,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农村产权登记、评估、抵押、流转等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和市场,制定管理办法,规范中介收费,扩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建立担保基金或与社员联合组建保基金,或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专门服务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担保公司,完善担保体系。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创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的多渠道、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应保尽报保。
(三)构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针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既非企业、又有别于个人的特点,设计客观、有效地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建立应该遵循“四性”原则:全面性、代表性、灵敏性和可操作性。选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情况、组织机构情况等作为信用评价的指标,运用定量化、模型化信用评价技术,采用分层赋权逐层汇总方法进行信用评价,即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计算,从而得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信用指数。
(四)加强征信知识宣传,开展合作社信用文化建设,不断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征信意识,积极开展征信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采用“送征信知识下乡”、开办征信知识培训班等活动形式,有针对性的设计易于被农牧民所理解的宣传内容,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农牧户以及管理层充分认识到重视自身信用建设、维持良好融资信用对于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重要性,切实加强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积极开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文化建设,倡导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