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遇见课堂,这里有敬业的师者,有纯真的学生,有优美的文章。师生与作者在文本中相遇,在文字间交流,听中“品”滋味、读中“尝”乐味、说中“嚼”苦味、写中“思”情味,共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关键词】教学设计;文本赏析;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9-0016-03
【作者简介】1.吴美娜,江苏省无锡市山明中学(江苏无锡,214035)教师,一级教师;2.田芳,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214001)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2018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将主题定为“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要求展评教师回归课堂本真,把关注点放到教师队伍基本素质培养上来,我认为这是契合时代要求的,也是当下的教学发展所需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激发和培育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只有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了,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语文素养,实现教学相长,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柳叶儿》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散文。文本围绕“柳叶儿”叙写作者童年之乐,实质是渗透着生活之苦。学习要点是品味、学习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作者生存、生活和做人之道。我对本节课设计的依据,一是基于本次展评主题,从涵养教师基本素质出发,突出教学技能训练,如执教者的诵读能力、书写能力、文本解析能力,力求以教师素质的提高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二是遵循课标要求,贯彻落实“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拓展性”等新课程理念,让学生顺利实现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三是适应学情需要,七年级学生处于儿童时期,虽与作者生活的年代不同,但天真、淘气的天性是相似的,文中的“我”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认知也接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探寻过去岁月的求知欲。
【教学设计】
一、听中“品”滋味
师:前阵子老师遇到一位长辈,极力向我推荐一篇散文《柳叶儿》,说它特有“味儿”。就是有点担心像我这般年纪的,还有你们,这群更年轻的读者,读不出、嚼不透那“味儿”了。真是这样吗?大家预习时有没有读出什么滋味儿呀?请用1~2个关键字表达意思。
学生纷纷表达读后体会。
教师在肯定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后,脱稿背诵《柳叶儿》文本主体部分,用形象的肢体动作配合生动的语言精彩演绎文本故事,提示学生用心聆听和感受故事情节,品味其中蕴含的丰富“滋味儿”都藏在哪些字句里。
(设计意图:利用激趣法导入,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巩固预习成果。教师的激情表演和朗诵示范,更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再“读”为快的冲动。学生通过听,不仅对文中生字词、多音字完成正音,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番“滋味儿”在心头,为接下来的读“味儿”、说“味儿”打下基础。)
二、读中“尝”乐味儿
教师引导学生多样化赏析第8、12、13自然段,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潜藏在寻常文字下的深邃意蕴与动人美感,使原本模糊的清晰起來,原来沉淀的呈现出来,读出作者那份快乐。具体的文本赏析如下——
1.递进赏析。文本第8自然段用了大量文字写“我”的爬树逞能之乐。如:“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写“我”的好强;出场时的“脚甩鞋飞”——写“我”的动作之夸张;“噌噌地一直爬”——写“我”动作之矫健;“爬到最高点”“抱住树枝,哗哗地摇”——写“我”的胆大;“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写“我”的得意。最妙的是最后一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一顿骂一巴掌,嘴里哇哇哭心里美滋滋,如此层层递进,把一个又哭又笑又闹又叫,既聪明伶俐又顽皮惹气的孩童描画得栩栩如生。
2.想象赏析。文本第12、13自然段叙写吃柳叶儿之乐,在经历繁琐冗长的工序之后,虽然奶奶所烹饪的美食不过是放了葱花和盐的菜糊糊粥,对现代人来讲,十分寒碜,但对长期处于饥饿中的“我”来说,已经“满心里香得不行”。如果再奢侈一些,包成菜包子,里面再放一勺油,已经让“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更乐的是“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一家人笑眯眯围着“我”,一边看着“我”狼吞虎咽,一边咂摸着嘴唇乐呵呵地对“我”说:“吃吧吃吧,吃饱了快快长大。”多么幸福温馨的家庭,淳朴乐观的人啊。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感体验,自由陈述对文本的理解,培养语感和鉴赏能力。)
三、说中“嚼”苦味儿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推敲文字,仔细咀嚼字里行间所隐含的“苦味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野菜、干地瓜秧、榆树皮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何全家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一个八岁的孩童,为何在寒冷的早晨爬高抢柳叶儿?”并鼓励学生说出来。
为了增加感性体验,教师准备了一盒新鲜的柳叶儿分发给学生品尝,让他们边咀嚼柳叶儿边体味作者的“苦”。
师:嚼出啥滋味儿了啊?让你天天以这个当饭吃,你能乐得起来吗?
学生纷纷表示很难吃。
师:作者在文章中有没有表现出很难吃?再读文章你能读出半句牢骚和抱怨吗?
教师组织学生回看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那个时代人们的“活法儿”,学习他们勤劳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具体的文本赏析如下——
1.关键字赏析。苦是因饥饿而带来的,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吃光了”——“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三个关键词“吃光了”让人触目惊心,饥饿感透过纸张扑面而来。而且从排列顺序可以看出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味道越来越苦,如果不是被逼到了绝境,谁会去吃柳叶儿呢?即便如此,柳叶儿也是要抢的,你不抢就会被别人“抢光了”,一个“抢”字道出了物质之匮乏。近处的柳叶儿抢光了,只好往远处抢,还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踩着冰凉的硬地”“蹭着凉飕飕的树干”“沐着阴凉的露珠”,其中的三个“凉”字写出了自然环境的阴冷,时代之苦不言而喻。 2.比较赏析。饥荒岁月人人都饿疯了,但是奶奶做的柳叶儿菜包子,为何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同样是上树爬高,为何抢柳叶儿是功劳,逞能就要挨骂和巴掌,如何理解家人态度的变化?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爬高逞能挨骂和巴掌是出于担心作者安危,而抢柳叶儿是为了家人活命,是迫不得已。
即使抢得柳叶儿,抱回家一时也吃不得,还需要经过繁琐冗长的准备工序,一边是饿得咕咕叫、急欲大快朵颐的“我”,一边是慢条斯理,有条不紊烹饪的奶奶。如何解释这祖孙二人的慢和急?教师指导学生讲出柳叶儿的苦涩和“我”的饥饿。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文本,咬文嚼字,理解、分析文本内涵,体味和琢磨重要词句如“吃光了”“抢”“凉”等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能认真倾听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意图,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写中“思”情味儿
师:柳叶儿味苦、微涩,艰难岁月人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吃柳叶儿,可如今作者为何还要去嚼柳叶儿呢?
教师组织学生齐声朗读文本开始和最后的两段,对照阅读细细品味作者内心的情感。
师:请大家以“感谢柳叶儿,因为它……”的句式写下学习收获或感悟,在小组内交流,并选出最好的分享给同学。
教师总结:一节课是短暂的,虽然我们细嚼出了这些滋味儿,但我反而相信那位长辈是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们再读《柳叶儿》时定会嚼出更多新的人生滋味儿。再到柳叶儿抽芽时,我定会去摘一片来嚼一嚼。你会加入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模仿“感谢柳叶儿,因为它……”句式,可以从多角度发现文本的丰富多彩,努力表达自己对文本、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教师从中点拨提醒,可以督促学生抓住事物特征,抒发真情实感,并力求有创意。)
【团队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要重建我们的课堂教学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诚然,文本阅读学习的过程,是文本与精神对话的过程,是知识和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文本阅读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精神的成长。
笔者以为,无锡市山明中学吴美娜老师执教的《柳叶儿》一课,就充分体现了叶澜教授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具体而言,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教学选择的价值性
一般而言,选入中学作为教材的文本,文质兼美,其内容是丰富的,其教育教学价值也是多样的,面对如此“丰富”和“多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重点是什么?这是语文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吴老师抓住了文本中最能凸显人文价值的思想内容。记述童年往事的文章,可謂多矣,但《柳叶儿》与众多同类文章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叙述的是作者宋学孟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用特级教师王君的话说,其具有“审苦”的价值。这种教学价值的意义就在于,作者记忆中的童年不仅有苦难,也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欢乐,在苦乐交融中生活,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历练。生活的困苦并没有把人压垮,我们依然可以从文本记述中发现人性的光芒,这是那个时代的真善美,文本里有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吴老师以此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出教学的独特眼光,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二、教学过程的语言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用以表达思想的载体。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读文章最基础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这堂课,吴老师重视语言的品味,把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语言领悟文本思想的思维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由于一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显然,她课前作了充分思考和准备,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有下面几点值得肯定。一是抓得“准”,扣住了文本语句优美、富有深意的4~13段,突出文本情感思想的核心内容;二是学得“透”,对于这部分评析,师生用了近20分钟,应该说投入了充裕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时间;三是抓得“深”,如以比较阅读的方式重点赏析第12段,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反复比较,品出味道、品出深意;四是反复“读”,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从音读到意读,从浅读到深读,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思想。
三、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教学。我们认为,只有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柳叶儿》是一篇自读课文,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是我们评课的一个重要观察点。首先,这堂课从形式上看,全班学生分成了9个小组,每小组7个学生相向而坐,这样安排,便于学生面对面的讨论思考,便于师生对话交流。从课堂问题设置看,吴老师一方面给学生充分时间以展示他们自读的收获;另一方面,在学生有“愤”“悱”之处,予以启发,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堂课有一处“亮点”值得肯定,就是当场请学生“品尝柳叶儿”,然后追问“嚼出啥滋味儿了啊?”“让你天天以这个当饭吃,你能乐得起来吗?”这两个问题。这就弥合了学生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认知隔阂,让学生在咀嚼柳叶儿的感性体验中,体味作者那个年代的“苦”。然后引领学生紧贴文本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字里行间所隐含的“苦味儿”,并鼓励学生说出来。笔者以为,吴美娜老师之所以能有这个匠心之举,不正是因为她眼中有学生吗?不正是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使之精神得以发育成长吗?
总之,这节课有理念、有厚度、有温度,是一堂成功的教学课案。
(推荐人:田 芳)
【关键词】教学设计;文本赏析;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9-0016-03
【作者简介】1.吴美娜,江苏省无锡市山明中学(江苏无锡,214035)教师,一级教师;2.田芳,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214001)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2018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将主题定为“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要求展评教师回归课堂本真,把关注点放到教师队伍基本素质培养上来,我认为这是契合时代要求的,也是当下的教学发展所需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激发和培育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只有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了,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语文素养,实现教学相长,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柳叶儿》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散文。文本围绕“柳叶儿”叙写作者童年之乐,实质是渗透着生活之苦。学习要点是品味、学习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作者生存、生活和做人之道。我对本节课设计的依据,一是基于本次展评主题,从涵养教师基本素质出发,突出教学技能训练,如执教者的诵读能力、书写能力、文本解析能力,力求以教师素质的提高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二是遵循课标要求,贯彻落实“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拓展性”等新课程理念,让学生顺利实现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三是适应学情需要,七年级学生处于儿童时期,虽与作者生活的年代不同,但天真、淘气的天性是相似的,文中的“我”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认知也接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探寻过去岁月的求知欲。
【教学设计】
一、听中“品”滋味
师:前阵子老师遇到一位长辈,极力向我推荐一篇散文《柳叶儿》,说它特有“味儿”。就是有点担心像我这般年纪的,还有你们,这群更年轻的读者,读不出、嚼不透那“味儿”了。真是这样吗?大家预习时有没有读出什么滋味儿呀?请用1~2个关键字表达意思。
学生纷纷表达读后体会。
教师在肯定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后,脱稿背诵《柳叶儿》文本主体部分,用形象的肢体动作配合生动的语言精彩演绎文本故事,提示学生用心聆听和感受故事情节,品味其中蕴含的丰富“滋味儿”都藏在哪些字句里。
(设计意图:利用激趣法导入,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巩固预习成果。教师的激情表演和朗诵示范,更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再“读”为快的冲动。学生通过听,不仅对文中生字词、多音字完成正音,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番“滋味儿”在心头,为接下来的读“味儿”、说“味儿”打下基础。)
二、读中“尝”乐味儿
教师引导学生多样化赏析第8、12、13自然段,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潜藏在寻常文字下的深邃意蕴与动人美感,使原本模糊的清晰起來,原来沉淀的呈现出来,读出作者那份快乐。具体的文本赏析如下——
1.递进赏析。文本第8自然段用了大量文字写“我”的爬树逞能之乐。如:“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写“我”的好强;出场时的“脚甩鞋飞”——写“我”的动作之夸张;“噌噌地一直爬”——写“我”动作之矫健;“爬到最高点”“抱住树枝,哗哗地摇”——写“我”的胆大;“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写“我”的得意。最妙的是最后一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一顿骂一巴掌,嘴里哇哇哭心里美滋滋,如此层层递进,把一个又哭又笑又闹又叫,既聪明伶俐又顽皮惹气的孩童描画得栩栩如生。
2.想象赏析。文本第12、13自然段叙写吃柳叶儿之乐,在经历繁琐冗长的工序之后,虽然奶奶所烹饪的美食不过是放了葱花和盐的菜糊糊粥,对现代人来讲,十分寒碜,但对长期处于饥饿中的“我”来说,已经“满心里香得不行”。如果再奢侈一些,包成菜包子,里面再放一勺油,已经让“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更乐的是“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一家人笑眯眯围着“我”,一边看着“我”狼吞虎咽,一边咂摸着嘴唇乐呵呵地对“我”说:“吃吧吃吧,吃饱了快快长大。”多么幸福温馨的家庭,淳朴乐观的人啊。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感体验,自由陈述对文本的理解,培养语感和鉴赏能力。)
三、说中“嚼”苦味儿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推敲文字,仔细咀嚼字里行间所隐含的“苦味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野菜、干地瓜秧、榆树皮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何全家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一个八岁的孩童,为何在寒冷的早晨爬高抢柳叶儿?”并鼓励学生说出来。
为了增加感性体验,教师准备了一盒新鲜的柳叶儿分发给学生品尝,让他们边咀嚼柳叶儿边体味作者的“苦”。
师:嚼出啥滋味儿了啊?让你天天以这个当饭吃,你能乐得起来吗?
学生纷纷表示很难吃。
师:作者在文章中有没有表现出很难吃?再读文章你能读出半句牢骚和抱怨吗?
教师组织学生回看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那个时代人们的“活法儿”,学习他们勤劳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具体的文本赏析如下——
1.关键字赏析。苦是因饥饿而带来的,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吃光了”——“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三个关键词“吃光了”让人触目惊心,饥饿感透过纸张扑面而来。而且从排列顺序可以看出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味道越来越苦,如果不是被逼到了绝境,谁会去吃柳叶儿呢?即便如此,柳叶儿也是要抢的,你不抢就会被别人“抢光了”,一个“抢”字道出了物质之匮乏。近处的柳叶儿抢光了,只好往远处抢,还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踩着冰凉的硬地”“蹭着凉飕飕的树干”“沐着阴凉的露珠”,其中的三个“凉”字写出了自然环境的阴冷,时代之苦不言而喻。 2.比较赏析。饥荒岁月人人都饿疯了,但是奶奶做的柳叶儿菜包子,为何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同样是上树爬高,为何抢柳叶儿是功劳,逞能就要挨骂和巴掌,如何理解家人态度的变化?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爬高逞能挨骂和巴掌是出于担心作者安危,而抢柳叶儿是为了家人活命,是迫不得已。
即使抢得柳叶儿,抱回家一时也吃不得,还需要经过繁琐冗长的准备工序,一边是饿得咕咕叫、急欲大快朵颐的“我”,一边是慢条斯理,有条不紊烹饪的奶奶。如何解释这祖孙二人的慢和急?教师指导学生讲出柳叶儿的苦涩和“我”的饥饿。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文本,咬文嚼字,理解、分析文本内涵,体味和琢磨重要词句如“吃光了”“抢”“凉”等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能认真倾听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意图,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写中“思”情味儿
师:柳叶儿味苦、微涩,艰难岁月人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吃柳叶儿,可如今作者为何还要去嚼柳叶儿呢?
教师组织学生齐声朗读文本开始和最后的两段,对照阅读细细品味作者内心的情感。
师:请大家以“感谢柳叶儿,因为它……”的句式写下学习收获或感悟,在小组内交流,并选出最好的分享给同学。
教师总结:一节课是短暂的,虽然我们细嚼出了这些滋味儿,但我反而相信那位长辈是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们再读《柳叶儿》时定会嚼出更多新的人生滋味儿。再到柳叶儿抽芽时,我定会去摘一片来嚼一嚼。你会加入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模仿“感谢柳叶儿,因为它……”句式,可以从多角度发现文本的丰富多彩,努力表达自己对文本、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教师从中点拨提醒,可以督促学生抓住事物特征,抒发真情实感,并力求有创意。)
【团队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要重建我们的课堂教学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诚然,文本阅读学习的过程,是文本与精神对话的过程,是知识和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文本阅读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精神的成长。
笔者以为,无锡市山明中学吴美娜老师执教的《柳叶儿》一课,就充分体现了叶澜教授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具体而言,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教学选择的价值性
一般而言,选入中学作为教材的文本,文质兼美,其内容是丰富的,其教育教学价值也是多样的,面对如此“丰富”和“多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重点是什么?这是语文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吴老师抓住了文本中最能凸显人文价值的思想内容。记述童年往事的文章,可謂多矣,但《柳叶儿》与众多同类文章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叙述的是作者宋学孟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用特级教师王君的话说,其具有“审苦”的价值。这种教学价值的意义就在于,作者记忆中的童年不仅有苦难,也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欢乐,在苦乐交融中生活,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历练。生活的困苦并没有把人压垮,我们依然可以从文本记述中发现人性的光芒,这是那个时代的真善美,文本里有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吴老师以此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出教学的独特眼光,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二、教学过程的语言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用以表达思想的载体。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读文章最基础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这堂课,吴老师重视语言的品味,把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语言领悟文本思想的思维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由于一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显然,她课前作了充分思考和准备,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有下面几点值得肯定。一是抓得“准”,扣住了文本语句优美、富有深意的4~13段,突出文本情感思想的核心内容;二是学得“透”,对于这部分评析,师生用了近20分钟,应该说投入了充裕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时间;三是抓得“深”,如以比较阅读的方式重点赏析第12段,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反复比较,品出味道、品出深意;四是反复“读”,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从音读到意读,从浅读到深读,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思想。
三、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教学。我们认为,只有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柳叶儿》是一篇自读课文,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是我们评课的一个重要观察点。首先,这堂课从形式上看,全班学生分成了9个小组,每小组7个学生相向而坐,这样安排,便于学生面对面的讨论思考,便于师生对话交流。从课堂问题设置看,吴老师一方面给学生充分时间以展示他们自读的收获;另一方面,在学生有“愤”“悱”之处,予以启发,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堂课有一处“亮点”值得肯定,就是当场请学生“品尝柳叶儿”,然后追问“嚼出啥滋味儿了啊?”“让你天天以这个当饭吃,你能乐得起来吗?”这两个问题。这就弥合了学生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认知隔阂,让学生在咀嚼柳叶儿的感性体验中,体味作者那个年代的“苦”。然后引领学生紧贴文本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字里行间所隐含的“苦味儿”,并鼓励学生说出来。笔者以为,吴美娜老师之所以能有这个匠心之举,不正是因为她眼中有学生吗?不正是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使之精神得以发育成长吗?
总之,这节课有理念、有厚度、有温度,是一堂成功的教学课案。
(推荐人:田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