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从价值与功利、教材与考试、应试与素质、课内与课外等几个方面对边疆地区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反思,希望通过反思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和为边疆高中历史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边疆地区;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身的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和任务,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身心健康的未来合格公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社会影响和现行考试制度中某些不合理的因素,历史教育教学的现状和效果令人堪忧。笔者在几年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作了如下反思,与各位方家一起探讨。
一、价值与功利:不可忽视的人文素养教育
历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初中学段,还是高中学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功利教育的一面。于是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变成了中学历史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不二法宝。再加上边疆地区学生基础薄弱,在高一的下学期和高二的上学期又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学业水平考试。面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必须进行反思和改进。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个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在21世纪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历史学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将来有没有用或者考试会不会这样的短期功利,而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学生如何让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长远价值来思考。
在初中学段,尤其要重视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规范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看适合其理解能力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文白对照版)和《中国通史》等,可以学生自己看了写成读后感,也可以在班上举行读书会等活动,不断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能力。
在高中学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相关课外书目,如《大学中国史》、《大学世界史》、《中国大历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全球通史》等经典书目;其次,可以观看一些记录片,如《中国通史》(100集)、《世界通史》(100集)、《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走向海洋》和《公司的力量》等;最后,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选取一些经典的史料与学生共同閱读、研讨。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边疆地区高中历史教学。在高一、高二阶段时,一定要把眼观放长远一些,不能仅仅围绕着学业水平测试、期中、期末水平测试而展开教学,训练的试题难度不能太低,课堂的容量不可太小、思维含量不能太少。如果围绕着这样的“功利”而开展历史教学,结果会使得学生到了高三阶段短板项目太多,更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不利于学生人生的长足发展。
二、教材与考试:师生不得不面对的困惑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体系(比较常见的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都是分模块、分专题、打破历史时序性和同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关系、民族关系、科技、军事情况,给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考试尤其是高考则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历史知识体系、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同一主题进行纵向横向比较的思维、历史与社会的联系等。
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大事年表或者思维导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性,可以将必修三个模块的知识点整合起来,让学生自己总结或者教师给学生总结、让学生记忆等方式使学生牢记某一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应试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可以将材料和阶段特征结合起来进行作答。
三、应试与素质:并非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自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教育界、思想界,还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每每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多数时候是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师生也不同程度的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比如,在最近两届的文科班中,我们利用晚自习前的时间播放新闻,有的同学认为高考不会直接考查新闻,挪用看新闻的时间做其它学科作业。高考可能不会直接考查时事政治,但每一学科都可能渗透着时事政治,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这样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更是注重对时事政治的考查。
高考,不是简单的应试教育,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就历史学科而言,书写整洁的卷面、科学规范的答题、课外阅读面的拓展、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专业精炼的语言组织、纵横比较的学科思维等等都是学生需要具备的综合思维能力。我们不难分析,这是一场对学生综合实力的全面考查。可是,在边疆地区,高中生在不断扩招,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偏弱、底子偏薄,连最起码书写整洁都做不到,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我们要有一种大语文观,每一科目的老师都要认真、细心的去抓学生的书写。
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大部分同学爱玩手机,不爱阅读;二是在爱阅读同学中,大部分同学爱在电子阅览器上进行碎片化阅读,进行纸质阅读的同学偏少的现象;三是在阅读纸质书籍的同学中,爱阅读玄幻、言情等小说,不爱阅读名著、专著的现象;四是学校的课程安排中无充分的书法课、阅读课;五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不够高、不够严、跟踪不到位,没有形成对学生阅读的科学评价机制。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好整改。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高考对学生素质的考查是综合全面的考查。
四、课内与课外:高效课堂与课外功夫
根据教育规律,学生一门成绩的进步与提高,不可能仅仅依靠课堂,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课外的自主学习,历史学科也是如此。然而,在边疆地区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是高豪低效甚至是高耗无效的。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来自教师的原因,一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普遍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二是教师个人备课不够充分,对考情和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三是教师的集体备课或者说二次备课有待强化;其次是来自学生的原因,一是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准备不充分;二是学生对老师讲解过的知识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没有认真下去找零碎时间消化或者说消化不充分;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和容量。最后是师生在课堂上的配合程度,教师如何在历史课堂总中做出正确的引领,而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和参与度同样影响着这节课的教学效益。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高效课堂的背后是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是在每节课前对这一节课的充分备课,是备课组教师反复切磋、共同研讨,是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前的认真预习和准备,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温习,是师生高度默契与配合之下弹奏出的一篇篇华丽的乐章。只有在课外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才能打造出现高效的历史课堂。
总而言之,边疆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应对某一次考试,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为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功能,可以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各方面的人生智慧。尽管现行的教材体系不利于考试,但考试依然是依钢索材,我们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师生都加强课外的学习与不断地积累,才能打造出更加科学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利剑.《历史:一堂人文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西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1-24期.
[3]天津:《历史教学》(中学版),2019年1-12期.
作者简介:刘正聪,男,历史学硕士,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学历史教学。
关键词:边疆地区;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身的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和任务,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身心健康的未来合格公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社会影响和现行考试制度中某些不合理的因素,历史教育教学的现状和效果令人堪忧。笔者在几年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作了如下反思,与各位方家一起探讨。
一、价值与功利:不可忽视的人文素养教育
历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初中学段,还是高中学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功利教育的一面。于是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变成了中学历史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不二法宝。再加上边疆地区学生基础薄弱,在高一的下学期和高二的上学期又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学业水平考试。面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必须进行反思和改进。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个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在21世纪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历史学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将来有没有用或者考试会不会这样的短期功利,而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学生如何让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长远价值来思考。
在初中学段,尤其要重视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规范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看适合其理解能力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文白对照版)和《中国通史》等,可以学生自己看了写成读后感,也可以在班上举行读书会等活动,不断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能力。
在高中学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相关课外书目,如《大学中国史》、《大学世界史》、《中国大历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全球通史》等经典书目;其次,可以观看一些记录片,如《中国通史》(100集)、《世界通史》(100集)、《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走向海洋》和《公司的力量》等;最后,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选取一些经典的史料与学生共同閱读、研讨。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边疆地区高中历史教学。在高一、高二阶段时,一定要把眼观放长远一些,不能仅仅围绕着学业水平测试、期中、期末水平测试而展开教学,训练的试题难度不能太低,课堂的容量不可太小、思维含量不能太少。如果围绕着这样的“功利”而开展历史教学,结果会使得学生到了高三阶段短板项目太多,更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不利于学生人生的长足发展。
二、教材与考试:师生不得不面对的困惑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体系(比较常见的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都是分模块、分专题、打破历史时序性和同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关系、民族关系、科技、军事情况,给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考试尤其是高考则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历史知识体系、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同一主题进行纵向横向比较的思维、历史与社会的联系等。
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大事年表或者思维导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性,可以将必修三个模块的知识点整合起来,让学生自己总结或者教师给学生总结、让学生记忆等方式使学生牢记某一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应试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可以将材料和阶段特征结合起来进行作答。
三、应试与素质:并非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自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教育界、思想界,还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每每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多数时候是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师生也不同程度的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比如,在最近两届的文科班中,我们利用晚自习前的时间播放新闻,有的同学认为高考不会直接考查新闻,挪用看新闻的时间做其它学科作业。高考可能不会直接考查时事政治,但每一学科都可能渗透着时事政治,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这样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更是注重对时事政治的考查。
高考,不是简单的应试教育,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就历史学科而言,书写整洁的卷面、科学规范的答题、课外阅读面的拓展、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专业精炼的语言组织、纵横比较的学科思维等等都是学生需要具备的综合思维能力。我们不难分析,这是一场对学生综合实力的全面考查。可是,在边疆地区,高中生在不断扩招,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偏弱、底子偏薄,连最起码书写整洁都做不到,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我们要有一种大语文观,每一科目的老师都要认真、细心的去抓学生的书写。
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大部分同学爱玩手机,不爱阅读;二是在爱阅读同学中,大部分同学爱在电子阅览器上进行碎片化阅读,进行纸质阅读的同学偏少的现象;三是在阅读纸质书籍的同学中,爱阅读玄幻、言情等小说,不爱阅读名著、专著的现象;四是学校的课程安排中无充分的书法课、阅读课;五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不够高、不够严、跟踪不到位,没有形成对学生阅读的科学评价机制。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好整改。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高考对学生素质的考查是综合全面的考查。
四、课内与课外:高效课堂与课外功夫
根据教育规律,学生一门成绩的进步与提高,不可能仅仅依靠课堂,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课外的自主学习,历史学科也是如此。然而,在边疆地区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是高豪低效甚至是高耗无效的。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来自教师的原因,一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普遍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二是教师个人备课不够充分,对考情和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三是教师的集体备课或者说二次备课有待强化;其次是来自学生的原因,一是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准备不充分;二是学生对老师讲解过的知识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没有认真下去找零碎时间消化或者说消化不充分;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和容量。最后是师生在课堂上的配合程度,教师如何在历史课堂总中做出正确的引领,而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和参与度同样影响着这节课的教学效益。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高效课堂的背后是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是在每节课前对这一节课的充分备课,是备课组教师反复切磋、共同研讨,是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前的认真预习和准备,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温习,是师生高度默契与配合之下弹奏出的一篇篇华丽的乐章。只有在课外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才能打造出现高效的历史课堂。
总而言之,边疆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应对某一次考试,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为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功能,可以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各方面的人生智慧。尽管现行的教材体系不利于考试,但考试依然是依钢索材,我们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师生都加强课外的学习与不断地积累,才能打造出更加科学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利剑.《历史:一堂人文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西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1-24期.
[3]天津:《历史教学》(中学版),2019年1-12期.
作者简介:刘正聪,男,历史学硕士,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