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色彩和造型形式语言的影响,蒙古族油画创作呈现出追求色彩的“混合”魅力和“张力”;把握艺术再现的尺度,以强调民族化特色;以造型为主,色彩搭配为辅的民族趣味性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色彩;造型;民族化;张力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
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辽阔的蒙古高原,在这片土地上,游牧民族在与自然几十万年的斗争中不断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化。从距今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粗糙的石器到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的神秘生动的岩画艺术再到如今内蒙古民族油画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在绘画的领域中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内蒙古民族油画逐渐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既渗透着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又带来了现代草原艺术的气息。本文试图从蒙古族绘画的“色彩”与“造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来阐释内蒙古民族油画的艺术特色。
一、蒙古族油画造型的趣味性
蒙古族油画创作在造型表现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体现在外在“形状”的表现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本民族内在的精神内涵中。
形状一般是指被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除了物体之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外表形象。马蒂斯曾经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练之后,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2]诉诸于心灵的线条就是形状。在蒙古族油画创作中,对于“形状”的表现不只局限于线的表现还涉及到绘画题材、形式以及与色彩的关系上。
蒙古族油画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一方面来自于画家对于蒙古族的独特见解,深入到牧区生活当中,通过采风的形式,捕捉当地的风土人情,表达感情主观化。另一方面,来自于蒙古族民间美术对于油画创作的影响,例如剪纸艺术、寺庙壁画及色彩民俗等方面,通过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来丰富和完善油画的技巧与艺术语言。题材是为绘画的内容服务的,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形状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所有形状都是为某种内容服务的形式。然而,如何避免艺术创造的形式不是对题材的复制,而是恰到好处的再现呢?对于促进蒙古族油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为蒙古族油画创作始终不能忽视民族特征,凭空的抽象创新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只有真正的艺术再现,才能传达出草原蕴含的美。有许多蒙古族题材的油画作品对于现实与艺术再现之间的“度”的把握是十分完美的。例如,谢建德的《鄂尔多斯》,他运用“变形”的手法,塑造的人物和白马都进行了适度的夸张,把三度的视觉概念转化成二度的形式,并且通过艺术想象把旧的内容转换成新的形式,使画面更具有趣味性,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得十分可爱、稚拙,处于具象与抽象之间,蒙古族人身上那种纯朴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对于“形状”表面意义的进一步推理,我们认识到草原、山川、牧区、牛羊等事物,甚至蒙古族人民的新风貌、新思想,需要艺术家进行一次心灵的过滤,也就是艺术的再现,从而使“民族化”灵魂渗透在画布之上。
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而与形状相对应的反应则是理智的控制。色彩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调,而形状则更具有古典主义的严谨。首先我们有必要谈谈蒙古族油画创作在构图方面的特点。饱满均衡的构图是其一大特点,常采用横幅、独幅、组画及俯瞰式构图形式,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的表现。在构图中,大力强调色彩的配合,但并没有忘记形状的表现性质;同样,以形状作为构图的基础,但也并没有忘记使色彩更加的柔和。例如,砂金的《春游系列》特别注重色彩的配合,但是多变的色彩只能起到吸引眼睛注意的作用,真正打动人们心灵的仍然是画面中人物与动物的造型表现,也就是“形状”的表现,它必须保持对色彩的绝对优势,画面中的造型以愉快的形状,奠定了趣味的基础。
二、蒙古族油画的色彩魅力
色彩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每一种色彩常常会对应不同的情调。例如,红色带有一种刺激性,会给人一种振奋、紧张甚至血腥的感觉,我们所研究的不只是颜色对情感的固定模式,而是要体会到当红色进入到蒙古族的文化环境中去表达它的象征意义时,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根源。再以红色为例,红色在蒙古族的历史上象征着太阳,红色的太阳是古代蒙古国家的象征。《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古人崇拜日月山河,五形之属,出帐南向,对日跪拜。”[1]蒙古民族崇拜太阳,因为太阳给人们带来了光明与温暖,因此红色象征着快乐,幸福,胜利与亲热。在蒙古族的油画创作中,对于红色的运用不只抒发了画家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象征民族情怀的标志。以周宇的油画作品《阿日古娜》为例,全画以红色为基调,描绘了蒙古包中正在梳头发的少女。无论是少女的穿着还是蒙古包内的摆设都以红色为主,包含着画家对于草原生活的感情,描绘出他的心理底色,同时也透出一种浓郁的民族特色,如果我们把红色调改变成其它色彩,蒙古族那种独有的纯朴气息是不会产生的。
色彩的表现作用是直接的,自发性很强的。蒙古族油画在色彩的表现上以青、白、红、金银等蒙古族传统色彩来抒情表意,并根据画家本身对于色彩的自觉性摆脱自然色彩的束缚,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蒙古族油画的色彩结构首先表现在冷、暖色调的搭配上,在蒙古族油画中常以一种特定色彩向着另一种色彩的方向偏离,这种偏离会产生一想不到的效果。再以周宇的《阿日古娜》为例,以大面积的暗红色为主,就形成了暗红色调,是暖色调,在此基础上,加入局部分散的银灰色调,产生了由红色向银灰色偏离,形成了略带红色的银灰色,相反,又产生了由银灰色像红色的偏离,形成了略带银灰色的红色,前者仍是暖色调,而后者则形成了局部的冷色调。这种冷、暖色调的搭配使画面统一而有变化,更能体现出蒙古族传统色彩所特有的原生态的效果。其次,蒙古族油画色彩以“混合色彩”的魅力为特色。以砂金的《春游系列—春意》为例,以红褐色为主要色彩,同时又运用色彩重置手法,加入黄色系的一系列色彩,又加入白色、绿色等颜色,不同程度的与主色调进行碰撞,产生一种富有美感的肌理效果,似乎是人们回到了遥远的岩画时代,这也是蒙古族绘画的一大特征。
任何艺术作品都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即使是人们常说的“残缺的美”也必然是达到了恰如其分的和谐。和谐对于蒙古族的绘画来说不只符和蒙古族人民朴实的民族性格,同时也表现在色彩的运用上。蒙古族绘画打破了色彩的匀称一致,也就是说它没有去遵守简单的和谐原理,把认为好看的,饱和度高的纯色匀称的运用于画面,这样做会导致画面缺少活力,一切都是平静的、乏味的,更谈不上创造了。这里所说的和谐,我认为更强调色彩的张力。例如,从朝戈的数幅描绘草原的风景画中可以看到作品所描绘的景色是平静的,有远山、有浮云、有恬静的草原,但是在色彩运用上却富有活力,他所运用的色彩往往是通过一种色彩向另一种色彩靠拢产生一种紧张感,又从画面某种基本色彩中减掉某一种色彩就产生了与画面主体相冲突的张力。这样做特别能表达出画家的主观情感,同时也可以激起观者对于草原的无限遐想。
在蒙古族油画创作中,对于色彩的追求是无休止的,它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在传统色彩的基础上更加丰富,更加带有主观特色,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草原文化的新看法。然而除了色彩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绘画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形式语言,那就是“造型”。
参考文献:
[1]阿木尔巴图. 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7.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珠疆源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关键词:色彩;造型;民族化;张力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
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辽阔的蒙古高原,在这片土地上,游牧民族在与自然几十万年的斗争中不断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化。从距今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粗糙的石器到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的神秘生动的岩画艺术再到如今内蒙古民族油画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在绘画的领域中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内蒙古民族油画逐渐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既渗透着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又带来了现代草原艺术的气息。本文试图从蒙古族绘画的“色彩”与“造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来阐释内蒙古民族油画的艺术特色。
一、蒙古族油画造型的趣味性
蒙古族油画创作在造型表现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体现在外在“形状”的表现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本民族内在的精神内涵中。
形状一般是指被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除了物体之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外表形象。马蒂斯曾经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练之后,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2]诉诸于心灵的线条就是形状。在蒙古族油画创作中,对于“形状”的表现不只局限于线的表现还涉及到绘画题材、形式以及与色彩的关系上。
蒙古族油画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一方面来自于画家对于蒙古族的独特见解,深入到牧区生活当中,通过采风的形式,捕捉当地的风土人情,表达感情主观化。另一方面,来自于蒙古族民间美术对于油画创作的影响,例如剪纸艺术、寺庙壁画及色彩民俗等方面,通过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来丰富和完善油画的技巧与艺术语言。题材是为绘画的内容服务的,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形状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所有形状都是为某种内容服务的形式。然而,如何避免艺术创造的形式不是对题材的复制,而是恰到好处的再现呢?对于促进蒙古族油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为蒙古族油画创作始终不能忽视民族特征,凭空的抽象创新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只有真正的艺术再现,才能传达出草原蕴含的美。有许多蒙古族题材的油画作品对于现实与艺术再现之间的“度”的把握是十分完美的。例如,谢建德的《鄂尔多斯》,他运用“变形”的手法,塑造的人物和白马都进行了适度的夸张,把三度的视觉概念转化成二度的形式,并且通过艺术想象把旧的内容转换成新的形式,使画面更具有趣味性,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得十分可爱、稚拙,处于具象与抽象之间,蒙古族人身上那种纯朴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对于“形状”表面意义的进一步推理,我们认识到草原、山川、牧区、牛羊等事物,甚至蒙古族人民的新风貌、新思想,需要艺术家进行一次心灵的过滤,也就是艺术的再现,从而使“民族化”灵魂渗透在画布之上。
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而与形状相对应的反应则是理智的控制。色彩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调,而形状则更具有古典主义的严谨。首先我们有必要谈谈蒙古族油画创作在构图方面的特点。饱满均衡的构图是其一大特点,常采用横幅、独幅、组画及俯瞰式构图形式,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的表现。在构图中,大力强调色彩的配合,但并没有忘记形状的表现性质;同样,以形状作为构图的基础,但也并没有忘记使色彩更加的柔和。例如,砂金的《春游系列》特别注重色彩的配合,但是多变的色彩只能起到吸引眼睛注意的作用,真正打动人们心灵的仍然是画面中人物与动物的造型表现,也就是“形状”的表现,它必须保持对色彩的绝对优势,画面中的造型以愉快的形状,奠定了趣味的基础。
二、蒙古族油画的色彩魅力
色彩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每一种色彩常常会对应不同的情调。例如,红色带有一种刺激性,会给人一种振奋、紧张甚至血腥的感觉,我们所研究的不只是颜色对情感的固定模式,而是要体会到当红色进入到蒙古族的文化环境中去表达它的象征意义时,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根源。再以红色为例,红色在蒙古族的历史上象征着太阳,红色的太阳是古代蒙古国家的象征。《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古人崇拜日月山河,五形之属,出帐南向,对日跪拜。”[1]蒙古民族崇拜太阳,因为太阳给人们带来了光明与温暖,因此红色象征着快乐,幸福,胜利与亲热。在蒙古族的油画创作中,对于红色的运用不只抒发了画家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象征民族情怀的标志。以周宇的油画作品《阿日古娜》为例,全画以红色为基调,描绘了蒙古包中正在梳头发的少女。无论是少女的穿着还是蒙古包内的摆设都以红色为主,包含着画家对于草原生活的感情,描绘出他的心理底色,同时也透出一种浓郁的民族特色,如果我们把红色调改变成其它色彩,蒙古族那种独有的纯朴气息是不会产生的。
色彩的表现作用是直接的,自发性很强的。蒙古族油画在色彩的表现上以青、白、红、金银等蒙古族传统色彩来抒情表意,并根据画家本身对于色彩的自觉性摆脱自然色彩的束缚,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蒙古族油画的色彩结构首先表现在冷、暖色调的搭配上,在蒙古族油画中常以一种特定色彩向着另一种色彩的方向偏离,这种偏离会产生一想不到的效果。再以周宇的《阿日古娜》为例,以大面积的暗红色为主,就形成了暗红色调,是暖色调,在此基础上,加入局部分散的银灰色调,产生了由红色向银灰色偏离,形成了略带红色的银灰色,相反,又产生了由银灰色像红色的偏离,形成了略带银灰色的红色,前者仍是暖色调,而后者则形成了局部的冷色调。这种冷、暖色调的搭配使画面统一而有变化,更能体现出蒙古族传统色彩所特有的原生态的效果。其次,蒙古族油画色彩以“混合色彩”的魅力为特色。以砂金的《春游系列—春意》为例,以红褐色为主要色彩,同时又运用色彩重置手法,加入黄色系的一系列色彩,又加入白色、绿色等颜色,不同程度的与主色调进行碰撞,产生一种富有美感的肌理效果,似乎是人们回到了遥远的岩画时代,这也是蒙古族绘画的一大特征。
任何艺术作品都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即使是人们常说的“残缺的美”也必然是达到了恰如其分的和谐。和谐对于蒙古族的绘画来说不只符和蒙古族人民朴实的民族性格,同时也表现在色彩的运用上。蒙古族绘画打破了色彩的匀称一致,也就是说它没有去遵守简单的和谐原理,把认为好看的,饱和度高的纯色匀称的运用于画面,这样做会导致画面缺少活力,一切都是平静的、乏味的,更谈不上创造了。这里所说的和谐,我认为更强调色彩的张力。例如,从朝戈的数幅描绘草原的风景画中可以看到作品所描绘的景色是平静的,有远山、有浮云、有恬静的草原,但是在色彩运用上却富有活力,他所运用的色彩往往是通过一种色彩向另一种色彩靠拢产生一种紧张感,又从画面某种基本色彩中减掉某一种色彩就产生了与画面主体相冲突的张力。这样做特别能表达出画家的主观情感,同时也可以激起观者对于草原的无限遐想。
在蒙古族油画创作中,对于色彩的追求是无休止的,它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在传统色彩的基础上更加丰富,更加带有主观特色,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草原文化的新看法。然而除了色彩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绘画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形式语言,那就是“造型”。
参考文献:
[1]阿木尔巴图. 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7.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珠疆源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